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合集下载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全诗赏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朝诗仙李白的作品,此诗是李白诗歌中惟一的一首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写作,亦是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的珍贵。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火炉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意思

火炉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意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意思“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意思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此句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面,“照”“乱”二字的运用使得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体现出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

资料拓展: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
①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②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③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译文】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冶炼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
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

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

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①秋浦:地名,在安徽省贵池县西。

唐时此地生产银和铜。

②红星乱紫烟:红星乱于紫烟。

意思是,红色火星在紫色烟雾中迸射飞舞。

乱:形容火星飞迸的样子。

③赧郎明月夜:青年工人脸庞被炉火照得通红,在月夜里显得格外明亮有光彩。

赧(nan):因羞愧而脸红。

这里形容冶炼工人被炉火映红的脸色。

郎:古代青年男子的美称。

④动寒川:意思是在清冷的水波上震荡。

【赏析】《秋浦歌》是李白在天宝后期漫游池州秋浦县时写的,由十七首短诗(主要是五言绝句)构成的组诗。

这组诗,清婉可爱,抒情味很浓,描绘了秋浦的山川景物,歌咏了秋浦的民间风情,在淡淡的忧伤中透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绪和身世飘泊的悲叹。

这里,选的是第十四、第十五首,一首写风物,一首写愁绪,可概见《秋浦歌》的风貌。

第一首描写秋浦冶炼工人夜间劳动的场景,这种题材,在我国先唐文学作品中还很少见到,值得重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这是一幅秋夜鼓铸图,色彩绚丽,十分壮观。

“炉火”,旧注以为是“炼丹之火”(宋杨齐贤注),或以为是“渔人之火”(元萧士赟注。

两注并见《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这两种讲法,都不确切。

清人王琦说:“考《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者,正是开矿处冶铸之火,乃足当之”(《辑注李太白文集》),王说是正确的。

黑夜里,劳工鼓风于炉中,炉火熊熊,火光映红天地,紫烟飞腾,火星乱溅,一个“照”字,一个“乱”字,形容火热的劳动场面,非常凝炼,贴切。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两句描写炉前冶炼工人的形象和边操作、边歌唱的乐观情绪。

“赧郎”一词,使前两句诗意很自然地转入后两句诗意,因为炉火光照天地,也映红了“郎”的脸面。

在“明月夜”清淡月光的烘托下被炉火映红的冶炼工人的面颊和身形,愈加显得赤红;冶炼工人满怀豪情唱起响亮的歌声,使深夜里带有寒意的河川也为之震动,诗人用反衬法,将两组色调、情绪不同的意象组合起来,构成强烈的对比,使动态与静态、声响和色彩以及感觉的冷和热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不仅描绘了冶炼工人的外形和肖像之美,还揭示了他们乐观豪迈的内心世界,着意表现他们情操之美,使全诗的氛围描写和形象刻画十分丰满完美。

李白的炉火照天地诗句全文

李白的炉火照天地诗句全文

李白的炉火照天地诗句全文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唐代〕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注释:
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

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

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
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朝诗仙李白的作品,此诗是李白诗歌中惟一的一首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写作,亦是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的珍贵。

【原文】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大约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

本篇是其中第十四首。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当然不会,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四》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四》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李白的诗作。

原文: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这首诗是《秋浦歌》组诗的第十四首。

此诗描写了炼铜工人在熔炉旁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赞美。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炼铜的场景。

炉火熊熊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天地。

炼铜工人手捧着冶炼好的铜矿,在炉火中熔炼,红色的火花和紫色的烟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两句诗描绘了工人们夜以继日劳作的情景。

工人们在月光下辛勤工作,疲惫不堪的面容上流露出劳动的艰辛。

他们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歌声在寒冷的江面上回荡,令人感到心酸和感动。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炼铜工人劳作的艰辛和付出,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赞美。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意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意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意思
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唐代〕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注释:
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
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的意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的意思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古典诗歌,它描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秋浦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岁月易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所呈现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让我们来分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以秋浦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诗中出现了“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这样的句子。

这些描写展现了秋浦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将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作者通过对秋浦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也深刻地意识到了岁月易逝和生命无常的真实性,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为整首诗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

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和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使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成为一首引人深思的佳作。

让我们来谈谈我个人对《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的看来,这首诗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珍贵。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秋浦景色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希望通过我的解读,你也能对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经典之作,它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岁月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注释
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创作背景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公元749~755年(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还有一说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3
年(天宝十二年)。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此说难以确证。

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

“赧”此处引申为“红”
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

这种解释是通达的。

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

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

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

“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

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

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

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

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

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

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

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

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

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