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三单元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一.确立的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确立的背景条件:⑴13世纪初,《大宪章》的签署,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为近代君主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⑵13世纪中期,早期议会的形成,为英国近代君主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⑶1640—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主权之争,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之上。
2.意义: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体统治,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开创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新模式。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四.发展和完善:1.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发展(君主立宪制的核心)⑴早期内阁。
⑵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主持内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⑶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党制形成,促进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⑷权力运行原则:国王:统而不治,象征性礼仪性的角色。
内阁政府:由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织内阁;多数党的领袖成为首相,是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若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的不信任案,要么内阁所有人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无实权;下院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对行政的监督权等,国家权力中心。
⑸作用:责任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普选权扩大。
⑴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他们在财富上有雄厚的实力,在政治上却毫无 地位,……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在国会 中并无代表权,他们不得担任公职,子弟也不得 入牛津及剑桥读书。” 这种状况引发的运动的 最终结果是 A.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 B.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D.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
下列关于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叙述,正确 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 ②工业资产阶 级经济实力强大,强烈要求参与政权管理 ③ 工业资产阶级在国会取得了优势,扩大了资 产阶级民主 ④工人取得普选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等许多 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政治原则, 最早起步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这 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形成的?
经济基础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的颁布 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
正式确立 发展完善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上
台,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请回答:不懂英语的国王逐渐丧失了什么权力? 行政大权
三、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核心) (1)形成标志: 1721年 沃尔波尔 担任首相的条件
(2)职能及运行
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材料:
新华网伦敦2001年6月8日电
本次大选共有3294名候选人参加英国议会下院 659个议席的角逐。结果工党获413个议席,保守 党获165个议席,自由党获52个议席。 根据英国公布的选举结果,工党在全国大选中以 绝对优势获胜,工党领袖布莱尔连任英国首相。 8日上午,布莱尔前往白金汉宫拜见女王,并接 受女王对他组建新内阁的授权。布莱尔将在8日晚 些时候宣布新内阁成员名单。
7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荷兰女王
丹麦女王
西班牙国王夫妇
摩纳哥国王
柬埔寨国王
泰国国王夫妇
是谁在统治德国?
德国宰相俾斯麦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一战”的发起者)
德国议会大厦
二、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1、确立的前提:德意志的统一:
2、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确立:
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 对丹麦
1864年
3
对法国
2 对奥地利 1866年
1870年
统一后普鲁士“铁血宰相” 俾斯麦当上了帝国宰相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 世当上了帝国皇帝
宰相
行政权
皇皇帝帝
“德意志帝国是 由一只大猛兽、 半打狐狸和十几 只耗子组成的 ”
负责
议会 (立法权)
联邦议会
共同组成
帝国议会
下列不能恰当表现德国皇帝和议会的关系的是
“太不象话了,家务活你 连手指也不动一下!”
威廉三世和玛丽 二世
§四、民主制度的作用§
➢1、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 ➢2、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不可低估。 ➢3、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
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政治民主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一种模式
日本天皇夫妇
英国议会大厦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原因、进程)
英过 国程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曲 线 图
两 次 内 战
处 死 国 王
建 立 共 和 国
苏
威廉三16世49年和玛丽
格 兰
二世
人
1640年
民
起
义
第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 此而撤兵?为什么?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3)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国体: 国家社会性质
分类: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政体: 政权的组织形式 分类:
君主专制 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古代中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议会制共和制 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国家元首(君主)通常是 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 但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 使。 (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
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小试身手
项目
国家元首是谁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的首脑是谁 政府首脑如何产生 政府如何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王
世袭 无 无 首相 议会选举的多数党领袖 首相组阁 议会
学以致用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责任内阁制:
君主
形式上任命
政府
首相 议会 (组建内阁) 多数党领袖 下院
上院 选举多数党
负责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 国家元首(世袭),仪式性角色,统而不治 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掌立法权 内阁 掌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首相 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行政权和立法创 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 者和领导者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1

(1)历史传统:英格兰曾在1215年颁布《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 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 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2)议会制度的确立: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 下两院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征税权掌 握在议会手中。
微拓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 础的条件。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 阶级,他们的形成和壮大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要条件。 3.思想基础:宗教改革后,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清教运动(16—17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反对代表封建专制王权的国教的社会 政治运动)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的旗帜。
典例分析
例 (2020·辽宁沈阳中考)“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 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 非法。”上述条款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 B )
C.成为工业化国家
D.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解析:“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皆为非法”说明国
解析:根据“国王(查理一世)”“1642年8月”“一场长期和顽强的 内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 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挑起了内战。1649年,查理一 世被推上断头台。因此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权利法案》
(1)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 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 (2)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是天主教徒,他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 ,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 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清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知识清单一、君主立宪制的起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那个时期,英国的政治权力分散在国王、贵族和教会之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们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约束机制。
13 世纪初,约翰王在位时随意征税,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
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为后来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1、资产阶级革命17 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革命的根源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
革命期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时期。
但随后,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2、光荣革命1688 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这次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迎立了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为英国国王和王后。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该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不得随意废除法律、不得停止法律的执行等。
从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性的存在,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国王在名义上仍然是国家的最高领袖,但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议会主权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决定财政预算等重要权力。
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议院由贵族组成,权力相对较小;下议院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3、责任内阁制内阁由首相组建,内阁成员通常是议会中的多数党成员。
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失去了议会的信任,就必须辞职或者重新进行选举。
首相是内阁的首脑,掌握着行政大权。
四、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机制1、议会的运作议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通过各种法案。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
君主立宪制指的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与议会共同执政的政治体制。
在英国,君主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而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下面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知识点:
1.英国议会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普通选举产生)。
上议院的议员由君主任命,下议院的议员则通过选举产生。
2.英国政府由首相领导,首相由下议院中的议员选举产生。
首相是内阁的领袖,内阁由各部长组成。
3.英国君主在议会上发表国王/女王的演讲,其中讲述了政府的计划和议程。
演讲完毕后,议会将针对政府计划进行辩论和投票。
4.英国君主负责任命内阁成员、司法官员和其他重要职位的人选,但需要得到首相的建议和同意。
5.英国君主还有权签署法案以及在与国际关系有关的事务中代表英国发言。
但这些权力通常是象征性的,具体实行权力的是内阁和议会。
6.英国君主还有一些传统仪式和仪式性职责,例如皇家婚礼、升任仪式和军队检阅等。
总之,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君主和议会的密切合作关系。
虽然英国君主在政治上具有象征意义,但在实际政治决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英国什么制度

英国什么制度英国采用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指国家政权的最高权力在皇室(君主)手中,但其实际行使权力是通过议会来实现。
这个制度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
而现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英国的君主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议会的严格限制,完全没有绝对的统治权。
现在的英国君主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她的权力主要是象征性的,即代表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英国议会是英国政治和立法权力的最高体现。
英国的议会由两个院组成:上议院和下议院。
上议院是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由世袭贵族和由现任君主任命的生命贵族组成。
下议院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英国民众的利益。
议会有主要由政府成员组成的下议院,和主要由独立议员组成的上议院。
英国的政府是议会内阁制,是由多个政党组成的,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
英国政府由首相领导,首相是在下议院中选出的。
英国的司法制度是以普通法为基础的。
普通法是指以判例为基础,依据案例和惯例形成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法律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其法律原则和制度的成熟性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和民主。
君主立宪制保证了君主的象征性地位,使君主不是完全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象征。
君主立宪制还通过议会来行使政治和立法权力,保证了民主的决策过程。
此外,英国的构成部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也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总的来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是一个兼顾稳定和民主的制度。
这个制度为英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英国人民享受民主和自由的权益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君主立宪制百科名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目录编辑本段从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
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到15世纪末,已有提出财政议案权和法律议案权。
但总的说来,中世纪时期的议会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编辑本段特点1.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
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宪法而治的君主。
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
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王(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现在位女王的头衔全称“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权力;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虽然如此,英王仍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
2.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
英国议会实行两院制,上院议员不经选举,由各类贵族组成,故上院也叫贵族院。
上院议员有1156人(1980)。
下院选举产生,贵族不得竞选下院议员。
下院任期5年,届满全部改选。
下院有议员635人(1980)。
在1832年改革以前,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
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一套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
1832年进行了第1次全国规模的议会改革,调整了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衰败选区”,补充或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
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得以进入议会。
1867、1884年又一再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1872年,议会通过秘密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意志;1883年通过取缔选举舞弊法;1885年,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通过19世纪中期议会这一系列的改革,资产阶级争得政治统治权,打击并排挤王权和贵族对议会的控制,使议会下院成为表达资产阶级意志的最高权力机构,促进了议会民主。
20世纪以来,选举权不断扩大。
1969年《人民代表制法》规定,凡年满18岁以上没有被法律剥夺投票资格的英国公民,都享有平等选举权。
又规定,年满21岁以上的英国男女臣民(除法律规定的少数例外),经所在选区两名选民提名、8名选民同意者,可登记为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一般由参加竞选的各党派提出。
议会的职权主要由下院行使。
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议案、议会辩论、经三读通过、送交另一院通过,最后呈英王批准颁布。
英王批准只是一种形式,从18世纪初叶以来,英王从未行使过否决权。
议会的财政权由下院行使,实际上议会对财政起不了监督作用,财政大权为内阁一手把持。
议会对行政的监督权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议员有权对政府大臣的工作提出质询;有权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辩论;批准或否决政府缔结的条约。
最后,议会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这是对政府监督的最重要手段。
在如果不信任案通过,根据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必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议会君主制所确定的议会至上原则,在19世纪中期确曾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现实。
从19世纪末叶以来,随英国政治制度渐趋保守,议会在国家机构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下降。
国家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3. 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即新教徒)这意味着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编辑本段内阁简介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
议会大选后,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由他组阁,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
内阁大臣由议员充任。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该委员会在那时已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
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
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
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届正规内阁。
但“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见于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开始接受国王的委任状。
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才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
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往往变成内阁对议会、主要是对下院的控制。
在英国的政体中,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操在内阁手中。
实际上,绝大多数议案来自内阁,并总是在议会优先讨论,得到通过。
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
首相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
按惯例首相兼任内阁首席财政大臣。
在内阁出现早期,首相多由贵族议员出任,后来是下院议员任首相者居多。
近百年来,首相只来自下院已成惯例。
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控制着国家的统治大权。
编辑本段评价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立宪君主制优于专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优于立宪君主制,英国保留君主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封建残余浓厚的表现——但现在有很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比如历史学家刘宗绪、刘祚昌、唐德刚等都反对简单地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对传统的君主制有了一个新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人文的角度重新定位君主制中君主在国民中的精神领袖作用,摈弃封建残余的不当说法。
简要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
编辑本段参考材料W.I.Jennings, Parliament,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England, 1957. J.S. 密尔著,汪琯译.《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J.S. Mill,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