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目录1.合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业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技术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施工程序与实行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施工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劳力组织.........................................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材料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8.设备机具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9.质量控制及检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安全及环境保护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1.合用范围1.1编制目旳为了使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可以顺利有序旳进行,保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质量符合设计及客货共线铁路施工技术原则旳规定,特编制此开挖作业指导书,以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人员行为,指导工程施工旳顺利进行。
1.2合用范围合用于怀邵衡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
2.作业准备⑴施工前应充足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有关文献内容,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原则。
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查对,以确定合适旳超前地质预报措施并配置对应机具设备。
⑵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旳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旳信息搜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01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隧道Ⅱ、Ⅲ、Ⅳ、Ⅴ级围岩、岩溶地段及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期间超前地质预报。
2.作业准备2.1技术准备隧道地质分级: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一般分为四级。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大~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瓦斯灾害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道等。
B级:主要针对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小。
D级:非可溶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
1技术内业准备:组建地质超前预报专业小组,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掌握隧道工程地质情况,编制超前地质预报计划,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超前地质探测预报。
预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地质超前探测预报系统、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测仪、超前地质钻孔、TSP203探测、风钻超长钻孔、地质素描等。
外业技术准备:根据隧道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现场收集隧道地质情况的各种技术数据,进行分析、解译、对比后得出结论,指导隧道施工。
明确综合地质超前预报中各种方法的特点:TSP203作业快,测距长,干扰相对少,可以与多种预测法结合应用,但精度不高,解释难度大,适于做长距离预测;地质雷达可以准确测定短距离内隧道四周和低部的空洞、水体情况,可补充2TSP203的不足;红外线探水仪适于判断地下水情况,作业快,干扰少,较准确,但水量水压无法测定;超前水平钻孔基本可以100%的揭示地下水及围岩物理力学性能,但干扰大,用时长,费用高。
在施工中,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确定地质超前预报的原则是:以常规地质综合分析法为基础,TSP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做长距离宏观控制,地质雷达做近距离判断,红外线探水仪做连续地下水探测,水平钻孔为必做项目,形成综合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并组成专业预报小组,建立健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制度,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沪昆客专贵州段CKGZTJ-9标段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设计图纸,熟悉《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和《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超前地质预报中所涉及的各种外业技术指标,制作操作平台,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预报人员的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3.1本标段所有隧道全部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指导施工。
3.2预报人员应认真研究设计院提供的地质资料,并与地质预报结果作对比分析,出入较大的应及时将地质预报结果报设计方,请设计方现场核实。
3.3本标段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⑴超前探测地层岩性、软弱层的位置、岩体完整程度、断裂带位置、宽度、破碎程度、富水性、不同岩层间接触界面位置。
⑵超前探测岩溶洞穴、管道、含水体的位置、大小、规模、充填情况,预报突水突泥具体位置及可能带来的灾害程度。
⑶查明设计物探资料显示的异常体的具体位置、规模,确定其危害程度。
⑷为修改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参数:地下水压力、水量、水的侵蚀性等。
⑸隧道底部及周边岩溶洞穴及含水体的位置、规模。
⑹隧道突水、涌水、突泥等地段的规模、流量。
⑺地表环境的监测,地下涌水与降雨和补给关系的监测。
⑻综合分析各种资料,预报地质条件情况及对施工的影响程度。
⑼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⑽隧道围岩级别变化及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判定等。
3.4预报重点⑴隧道岩溶、岩溶水发育情况及富水含泥状况;⑵隧道断层及破碎带含水状况;⑶隧道煤层瓦斯探测。
3.5本标段主要采用TSP203 地震波探测仪、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地质素描、超前水平钻孔等综合勘探的方法进行地质超前预报。
3.6施工地质分级为了实施隧道超前地质综合预报工作,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断层带及其软弱围岩的稳定程度、有害气体的影响程度等以及对施工安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对隧道施工地质危害度分级。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指导书

目录第一篇隧道基本情况…………………………………….2-4第二篇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5-8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第一篇隧道基本情况一、适应范围超前地质预报测、预报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阶段应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纳入正常的施工工序中,根据地质、水文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隧道开挖施工和衬砌施工的安全,满足设计要求,符合规范规定,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二、适应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久永线DK28+866至DK30+039里程段佛顶竹隧道;DK30+786至DK31+374里程段核桃田隧道。
三、佛顶竹隧道工程概况佛顶竹隧道位于贵阳市域铁路久永线四工区,隧道起讫里程为DK28+866~DK30+039,隧道全长1173米,为铁路单线隧道。
其中,DK29+120~DK29+277、DK29+688~DK29+732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余地段采用台阶法施工。
全隧采用复合式衬砌。
围岩级别主要为Ⅳ和Ⅴ级,支护形式有φ108长管棚、φ42超前小导管、I22a格栅格栅等。
隧道进出口均采用台阶式洞门。
隧道围岩情况总体情况条件差,Ⅴ级围岩分布总长度为722m,占隧道总长的61%;Ⅳ级围岩分布总长度为300m,占隧道总长的25%。
具体的围岩分布情况见下表。
佛顶竹隧道围岩级别分布表四、核桃田隧道工程概况隧道在DK30+786~DK30+800为24‰的下坡,DK30+800~DK31+374为20.8‰的下坡,全隧除DK30+882.34~DK31+374段位于半径R=800的右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为20000m。
全隧围岩级别主要为Ⅳ和Ⅴ级,隧道围岩情况总体情况条件较差,Ⅴ级围岩分布总长度为438m,占隧道总长的74%;Ⅳ级围岩分布总长度为150m,占隧道总长的26%,采用复合式衬砌。
具体的围岩分布情况见下表。
核桃田隧道围岩级别分布表五、编制原则依据设计图纸、《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指南》、久永遂参(10)04、新建铁路久长至永温线站前综合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成昆铁路峨米10标段二分部隧道。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熟悉以下规范、标准、条例:(1)《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3)《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4)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指南。
超前地质预报人员需接受项目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制定安全保证措施及应急预案。
收集隧道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围岩级别等信息。
2.2外业技术准备确认人员、材料、设备机具、作业环境满足作业需求。
3.技术要求(1)配置适用的超前地质预报设备,保证精确预报,满足施工需求。
(2)及时出具超前地质预报报告,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指导现场施工。
(3)纳入工序管理,每循环进行地质素描,按要求进行地质预报。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地质预报→信息分析上报→确认安全→隧道开挖。
4.2工艺流程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图见图4.1。
图4.1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图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1)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到场。
(2)仪器设备状态良好,满足施做需求。
(3)地质预报施做方案明确。
5.2施工工艺结合隧道地质条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用由面到点、长短结合、地面调查与洞内预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预报的准确性。
5.2.1地质素描(1)在隧道开挖后及时记录掌子面地质情况,每循环施做。
描述地层地质时代、岩层厚度、层间结合程度、岩层产状、岩性、岩石硬度、风化程度;断层破碎带的宽度、成分、胶结程度、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特征、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质、延伸长度、张开度,节理面的起伏情况及节理裂隙的组合状况;地应力、岩溶、膨胀岩等对隧道影响产生的现象;出水点位置、地质调查、素描TSP 探测地质雷达加深炮孔超前钻孔探测收集、分析、上报确定施工方案隧道施工正常异常 超前钻孔水量、水压、水温、水色、悬浮物(泥砂等)测定;地质环境(地层、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与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必要时进行水样分析。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超前地质预报施⼯作业指导书1.适⽤范围适⽤于新建铁路京沈京冀客运专线施⼯Ⅷ标段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施⼯前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施⼯⽅案。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前组织技术⼈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安全保证措施,对施⼯⼈员认真进⾏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及时处理掌⼦⾯,使其具备探测条件,准备好现场使⽤机具设备等。
3.技术要求⑴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⑵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⑶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产状变化情况;⑷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⑸⼈为坑洞位置、⾛向、⾼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关系;⑹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件、资料和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区段。
4.施⼯程序及施⼯⼯艺流程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地质⼯作最主要的⼯作内容。
其⼯作分为地质调查法(地质素描)、超前地质预测(TSP、地质雷达)、法红外线探测法、超前钻探法及施⼯阶段⽔⽂地质监测等任务。
4.1施⼯⼯艺流程图超前地质预报施⼯⼯艺流程图见图4-1-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流程框图图4-1-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流程框图5.施⼯要求5.1.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⑴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⑵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⑶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产状变化情况;⑷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⑸⼈为坑洞位置、⾛向、⾼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关系;⑹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件、资料和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区段;5.2.地质素描隧道内地质素描是将隧道所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构⾯产状、地下⽔出露点位置及出⽔状态、出⽔量、溶洞等准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表,是地质调查法⼯作的⼀部分,包括开挖⼯作⾯地质素描和洞⾝地质素描。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一)作业目标:掌握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会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并预测潜在风险。
一、简介超前地质预报是指在地质灾害即将发生前,通过对地质条件、环境因素以及预警信号的综合分析,提前预测潜在地质灾害风险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二、方法1. 地质调查:通过田野调查、样品采集等方式,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数据,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
2. 地质监测:在关键区域建立监测点位,采集并分析关键参数的变化,如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地震活动等。
3. 大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大量的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地质灾害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4. 模型建立: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历史记录,建立相应的模型,预测地质灾害发展的可能性和程度。
5. 风险评估:结合预警信息和模型预测结果,对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预警等级和应对措施。
三、关键要素1. 预警信号:通过监测和分析,提取出地质灾害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如地震前的地磁异常、水位的突变等。
2. 数据质量:地质预报需要大量的准确数据支持,因此保证数据的质量是确保预报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3. 多源数据整合:不同数据源的融合与整合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如卫星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结合等。
四、案例分析以岩石滑坡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岩石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结合地震活动和降雨情况,可以预测出岩石滑坡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五、作业要求1. 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超前地质预报的理论基础。
2. 独立完成一份地质预报报告,内容包括地质调查、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风险评估等。
3. 提出预测地质灾害发展的可能性和建议相应的应对措施。
4.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六、参考文献1. XXX,XXXX(书籍或期刊论文名)。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加深炮孔法、超前钻探)施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加深炮孔法、超前钻探)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加深炮孔法、超前钻探)施工。
2.作业准备2.1施工前熟悉施工图及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完成相关图纸的会审工作。
2.2熟悉各相关的设计文件。
并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
2.3按照要求完成三级技术交底,即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技术主管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的交底。
2.4检查传感器杆,连接线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根据围岩情况准备钻孔及注水机具。
3.技术要求3.1 技术指标3.1.1海尾隧道海尾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1 海尾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山头寺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2 山头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西坝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3 西坝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3.1.4埔姜山隧道埔姜山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4 埔姜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下江村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根据设计提供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超前预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完整的施工技术方案。
做好技术、物质、机械设备的储备,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使之达到施工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及工期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二、使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隧道黄土Ⅴ级围岩洞身段开挖施工。
三、依据
1、双线客运专线施工技术指南(报批搞);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铁建设【2005】160号》;
3、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4、甬台温铁路施工图;
5、《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6、《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四、加强隧道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测量
山后隧道穿越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为粉质粘土、角砾土、粉砂岩及硅质岩层,隧道安全问题为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
为此成立
专门的地质预报小组,工程施工中采用超前TSP-203型地质预报仪及BK2000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预报不良地质,严格按新奥法原则进行施工,采用CRD、CD、台阶法进行施工,并建立完善的安全控制体系,确保施工安全。
五、超前地质预报
山后隧道根据地质特点,本着以“早预报、早预防”的原则组织施工,本隧道采用地质调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钻孔超前探测、开挖面及其附近的地质观测素描和地质作用等综合手段,预测不良地质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对施工的影响程度。
针对本隧有断层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和设计阶段地质勘测异常区,采用超前地质预测方法主要有:
地质素描法进行预报;TSP203超前地质预报仪进行距离100m~200m的超前预报;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HSP水平声波反射法和超前地质钻孔进行距离在30m~50m的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内容及方法分别见图5-1“主要地质预报工作范围图”和表5-2“各不良地质段采取的地质预报方法”。
图5-1 主要地质预报工作范围图
表5-2各不良地质段采取的地质预报方法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多样,为完成大量地质预报工作,成立专职的地质组,由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配备先进的设备。
地质工作内容与方法
(1)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和方法
本隧道的地质条件,超前地质工作按照长短结合、上下对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来保证预报的准确性。
根据各种探测方法的特点,可分为长距离控制预报、中距离预报、短距离预报。
长距离宏观控制预报:在隧道穿过的灰岩地段以及Ft2、Ft8、
Ft56断层在洞身水平方向上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进行距离100~200m的预报。
中距离预报:采用仪器(地质雷达、红外探测仪、水平声波反射法)和超前地质钻孔进行的距离在30m~50m的验证预报。
短距离预报:地质素描法和采用加长炮眼孔进行的距离小于30m 的预报。
①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超前探测
隧道掘进过程中,每开挖150m通过TSP203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中长距离(100~200米)预报,对一定规模的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带进行预报。
②工作面超前地质钻孔探测预报
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断层破碎带段每开挖30m,利用超前水平地质钻孔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30~50m的钻探。
正洞除严格按照在可溶岩地段和断层破碎带以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过度接触带施做超前钻孔外,还应结合超前探测结果的异常段,按地质人员要求增设钻孔。
钻机钻孔时要固定牢固,并安设孔口管及高压闸阀,确保超前钻孔涌出高压地下水时,能够有效地控制。
在可溶岩地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过度接触带、以及断层破碎带施工中运用开挖用的钻具进行长5米的超前钻孔,对洞身前方进行全方位空间探测,探孔成放射形布设。
③利用工作面地质素描预报
地质素描在隧道施工全段进行。
地质素描内容为:
根据对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综合分析开挖面围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地下水情况,判断开挖面前方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并依此提出工程措施建议和进一步预报的方案。
根据开挖段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进行预报结果的验证,提出是否修改预报方法及参数的意见。
根据开挖段及开挖面水文地质情况,提出注浆止水方案的建议。
④红外线探水探测
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岩溶水、断层破碎带可能发生涌水地段每开挖15~30m,对开挖面前方施作一红外线探测技术,对地下水进行预报。
⑤开挖后的周边探测
地质雷达除进行开挖面前方探测以外,在隧道已开挖过的可溶岩地带隧底、断层破碎带洞壁8~15m范围进行连续探测,以发现可能的不良地质体,以便及时上报设计单位及时处理,免除后患。
⑥其它预报内容和方法
在该隧道采用HSP水平声波剖面法作为TSP203与红外线探测的异常地质体进行确认的必要补充。
预报安排视围岩变化情况进行。
地质雷达作为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在不良地质地段对TSP203预报的异常点,用其他预报手段确定异常体的规模、性质、危害性有困难时采用地质雷达。
(2)其它地质工作内容及方法
①岩溶和断层破碎带形态调查
调查岩溶的形态、规模及其分布位置、高程、延伸方向、涌水量大小、充填物情况。
②地表监测
依据提供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暂定隧道中线两侧各1.5公里与居民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泉水、井水等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主
要为水量、水温、水压、水质的变化以及当地的气象与降水。
监测手段主要为测量、摄影、笔记等。
③洞内监测
用数码摄像机将开挖后、没有支护以前的隧道侧壁进行摄像,通过编辑,制成具有里程标志的连续的影视资料,从而分析地层节理、裂隙的变化情况。
随着隧道施工进展,通过测试窗量测裂隙,即在洞壁画定一定面积,对节理进行统计,计算隧道围岩的渗透张量;尝试通过裂隙的统计预测岩溶通道出现的概率。
进行涌水动态的实时监测,包括涌水点的空间分布、单点涌水量、涌出压力、涌出机制和涌水的化学与同位素化学特征等。
以10天为单位进行长期观测,根据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间接地判断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是否变化,尤其重点观察大涌水点和集中的出水点。
随隧道的施工进度,对隧道工作面气温及水温进行监测,编制进度气温、水温变化曲线,预测前方地温变化。
通过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数据,对隧道所揭露的地层,隧道围岩级别进行分析、判断。
当开挖面前方的自重应力,接近或等于岩爆临界应力值时,对前方围岩进行原位应力测试,作出岩爆评估。
5.2.4.3.地质信息收集与处理
超前地质预报建立一个地质信息系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施工。
通过地质信息系统的及时、准确预报,为施工提供决策依据,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
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后,有从施工过程中获取新的地
质信息,更新地质信息系统,经处理后,再一次反馈给施工,如此往复,形成地质信息系统化。
地质预报信息收集处理见图5-27“地质信息系统流程图”
图5-27 地质信息系统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