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处理医患关系
古代医患关系

古代医患关系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
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多有记载。
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穿越到古代看看那时的医患关系怎么处理古代医生的自我保护招数“病有六不治”《史记·扁鹊列传》记载:“骄恣不论于理”不治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因而医患关系古已有之。
古代医生同样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
古人认为,“医乃仁术”,“仁术”要求医生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更进一步说,叫“仁者爱人”,这既是古代医生对患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操守。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好的医术是减少医患纠纷的最根本措施。
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说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其意思就是强调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即便医术再高明,职业修养再高,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医疗风险,难免出现医患纠纷。
为了尽量减少麻烦,古代医生十分注重自我保护,在行医时会“挑病人”,拒绝治不好、不好治的患者。
先秦时期神医扁鹊提出的“六不治”观点,其实就是避免医患纠纷、自我保护的手段。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认为“病有六不治”,即6种人不接诊,第一种人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这种病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最有可能成为“医闹”。
“预后”,则是古代医生自我保护的又一手段。
所谓预后,就是研究患者病情的发展,提前告知意外。
说白了,预后就是“打预防针”,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心理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古代这一行医行规也影响到现代医疗制度,现代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预后”的行规。
“红包”是古代医生的主要收入《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躬负缯宝以遗之”医生收受“红包”如今广受诟病,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医患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涉及到医者的责任和医疗服务的质量,也体现了患者的权益和需求。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医患关系的演变,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1. 古代医患关系在古代社会,医患关系比较简单,医生的地位高于患者,医生被视为是神仙下凡。
医生有权利,而患者只能被动接受医生的治疗。
医患之间的关系缺乏平等和尊重,容易导致医疗行为的不合理和患者权益的受损。
2. 医患关系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患者开始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单纯的治疗者与求治者转变为合作关系。
医生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患者有权利参与医疗决策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当代医患关系的挑战尽管医患关系发生了转变,但当代的医患关系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医疗资源不平衡导致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面临长时间等待和高额费用等问题,容易产生不满和抱怨。
其次,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对医患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有些媒体片面报道医疗事故或医患纠纷,导致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
此外,医患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也制约了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 未来医患关系的趋势未来医患关系将更加注重平等和尊重。
首先,医生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决策权,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提供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其次,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医生应提高沟通能力,向患者清晰地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解答患者的疑虑。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医学知识的普及,提高患者的医疗素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此外,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分配机制,减少医患之间因资源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逐渐趋向平等和合作的过程。
未来的医患关系有望更加注重患者的权利和需求,医生将更加尊重和关心患者,患者也将更加理解和信任医生。
以德服人中医典故中的医患关系

以德服人中医典故中的医患关系中医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医患关系观念,特别是“以德服人”的理念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古代中医的实践中,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被视作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医生的德行和品质更是衡量医生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故分析,探讨以德服人在中医典故中的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当代医患关系的启示。
第一典故:孙思邈“以德服人”解毒孙思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中医学家,他以高超的医术和卓越的道德风范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有人求助于孙思邈,说自己被一种剧毒之物所伤,希望孙思邈能够解救他。
孙思邈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此人言行举止不端,品德败坏。
于是,孙思邈告诉了他一个毒药的解救方法,但强调必须立即服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事实上,这个所谓的解毒方法只是一种平常的食物。
最后,这个人因悔过并听从孙思邈的建议而被救了回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思邈并不只是凭借高超的医术帮助病人,更重要的是他在医患关系中注重患者的德行和品质。
他以自己的德行影响了患者,让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改正。
这种“以德服人”的方式既展现了孙思邈高尚的医德,也彰显了他对于医患关系的重视。
第二典故:张仲景的仁悯之心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大量的医案和治疗方法,对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有一则典故讲述了他能够以仁悯之心对待病患的事迹。
据传,有一位病患因病而无法付清医药费用,面临被驱逐的危险。
张仲景得知后,立即将费用减免,并亲自为其诊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这位患者病情渐渐好转,并最终康复出院。
这个典故展现了张仲景的仁悯之心和对于医患关系的关怀。
他并没有因为病患无力支付费用而拒绝治疗,而是以患者的需要为先,展现了医者仁心的一面。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使得张仲景在医患关系中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典故:华佗的医德高洁华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医生之一,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品德高洁。
他对待病患的态度和药物治疗的方法也体现了“以德服人”的理念。
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H i s t o r i e s ■史鉴Z古代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倪方六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
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多有记载。
那么,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神医扇鹊的“六不治”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津.因而医患关系古已有之。
古代医生同样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对侍患者讲究一个“仁”。
古人认为,“医乃仁术”,“仁术”要求医生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更进一步说,叫“仁者爱人”.这既是古代医生对患者应有的态度.也是一种职业操守。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好的医术是减少医患纠纷的最根本措施。
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p q“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说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其意思就是强调临床 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即便医术再高 明.职业修养再高.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医 疗风险,难免出现医患纠纷。
为了尽量减 少麻烦.古代医生十分注重自我保护.在 行医时会“挑病人”.拒绝治不好、不好治 的患者。
先秦时期神医扁鹤提出的“六不 治”观点.其实就是避免医患纠纷、自我保 护的手段。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鹤认为“病扁鹊祠,又叫扁鹊庙,是内丘扁鹊文化的核心载体有六不治”.即6种人不接诊,第一种人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这种病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最有可能成为“医闹”.应敬而远 之。
其余五类,一是R重视钱财不重视保养身体的人;二是对服 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的人;三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 严重衰竭的人;四是身体极端赢弱、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五是信 鬼神不信医的人。
农村•农业•农民2016.12A“预后”,则是古代医生自我ft护的又一手段。
所 谓预后.就是研究患者病情的发展.提前告知意外。
说白了 .预后就是“打预防针”.这不是推卸责任.而 是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心理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 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古代这一行医行规也影响到现代医疗制度.现 代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预后”的行规。
中国古代医患和谐思想浅述.doc

中国古代医患和谐思想浅述医患和谐是医学和医患人伦关系的本质要求。
基于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和“熟人社会”的社会格局,深受儒家“仁学”经典思想的影响,在“父权主义”医患关系模式中,中国古代的医患和谐思想散见于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之中,主要体现在强调医生自身道德修养、自我规范以及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义务等方面。
梳理和探析这些思想,有助于当代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人命至重,济世活人:医患和谐的最高准则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是一条至上原则,因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始终是人类终极追求的至善目标。
1.医者应做到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医学作为一门充满人性的至仁科学,“救人生命”、“济世活人”同样成为医德思想的核心所在,医患和谐的最高准则。
《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邀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晋代医学大家王叔和在恤经》序中写道:“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宋朝林通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c+省心灵·论医》)。
金代刘完素指出:“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中则写道:“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病家十要》中也说:“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医者,生人之术也”。
这实际说明了医生对患者生命尊重、珍爱和医患和谐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到从医实践中,就是要求医生必须做到“济世活人,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和“以患为本,人命至重”。
2.病家的惜生之道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共生。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与医生合作的自觉程度也是医患和谐的关键所在,患者“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情志配合乃至道德修养,理应成为病家应有的生命态度。
否则,就可能像扁鹊所指出的“轻身重财”那样以致疾病难治。
古代医患关系的特点

古代医患关系的特点
古代医患关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医生权威:在古代社会中,医生被视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其地位较高,人们对医生具有尊重和信任。
因此,患者往往会完全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2. 医生责任重大:医生在古代社会中的责任非常重大,因为医
生所做的决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医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3. 治疗方法局限:古代医学技术相对落后,治疗方法也比较局限,无法解决一些严重的疾病。
因此,一些患者可能会选择求助于神仙或巫师等宗教职业。
4. 医患纠纷处理方式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医患纠纷的处理方
式与现代社会大不相同。
当时的医生可能会面临惩罚或各种财产赔偿,而现代医患纠纷则通常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总之,古代医患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医生权威的尊重、医生责任重大、治疗方法局限以及医患纠纷处理方式不同等。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与信仰。
历代名医关于医患关系的名言

历代名医关于医患关系的名言
摘要:
1.扁鹊: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信任
2.华佗:医患合作,共同对抗疾病
3.张仲景:医者仁心,关爱患者
4.孙思邈:全面了解患者,因病施治
5.李时中:医患沟通,至关重要
6.历代名医的共同理念:以患者为中心
正文:
我国历代名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医患关系的名言。
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古代医者的高尚医德,还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借鉴。
首先,扁鹊提出了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信任。
他认为,患者只有信任医生,才能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生。
医生也应以此为责任,竭尽全力为患者治疗。
其次,华佗强调了医患合作,共同对抗疾病的重要性。
他认为,医生和患者应该携手并进,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病魔,实现康复。
张仲景则主张医者应有仁心,关爱患者。
他认为,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关爱患者的仁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患者着想,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孙思邈提出了全面了解患者,因病施治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患者都有其
个体差异,医生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生活习惯,才能因病施治,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李时中强调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他认为,医生应该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总之,历代名医关于医患关系的名言共同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古代医家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经验-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古代医家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经验-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医德修养。
知古鉴今,探寻古代医家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对于改善当前医患关系,重塑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尊重生命,仁爱救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凯博文(ArthurKlein-man)教授提出,关爱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一种美德,医生真诚地关爱病人是人类社会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1]传统医家在医患关系方面的突出贡献,即在于确立了尊重生命、仁爱救人的医德伦理思想核心,并运用于医疗实践。
医乃仁术,活人为务。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当尊重生命,对患者怀有仁爱之心。
唐代名医孙思邈十分重视生命的价值,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也是其传世之作取名为《千金方》的缘由。
在《大医精诚》中,他提出医者对待患者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即要求医者对患者的疾苦须高度重视和同情,以至仁至善之心全力加以救治。
这一医德思想究其根源,是与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所分不开的。
所谓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患者充满慈爱之心,对其疾病痛苦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正是医者仁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医者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要求。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晋杨泉《论医》),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医者之仁.如宋代医家张杲提出,患者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因此凡来召请,急去无迟,专以救人为心(《医说》),可谓是对医者仁心的极好阐释。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医家十要》中将存仁心置于医家十要之首,提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正是在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古代明医能够不分昼夜寒暑,不避道路险阻,不顾饥渴疲劳,一心赴救,面对患者哪怕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也能同情怜悯,而不是嫌脏嫌臭不愿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患矛盾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新生事物。
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
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也有记载。
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
1、古代医患纠纷的产生有诸多原因
与现代一样,古代医患纠纷的产生也与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有一定关系。
古代不少病人就诊时,为了“考验”医生的医术,有意不将真实病情说出来。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谈到当时病人
对医生的不信任情况:“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验医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
”
医患纠纷的产生原因很多,除了医生业务水平良莠不齐、患者对医生不相信,医生不负责任
是古代医患关系紧张的又一原因。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记载的一则医患纠纷相当典型:
苏州医生曹某,在当地名气不小,相应的诊金较高,普通人家很难请到。
当地一位有名望的
老先生尚未出嫁的女儿生病,派仆人请来曹某诊断。
仆人素来讨厌姓曹的医生,于是欺骗曹
某说,该女已嫁人,如今怀孕好几个月了。
曹某到病人床前,隔着帷幕诊断,号脉后随口胡说该女已有身孕。
老先生十分惊讶,怀疑是
误断,次日又请曹某来,老先生让儿子伪装成女儿,曹某看后还是说“怀孕了”。
这时候。
老
先生的儿子拉开帷幕说:“我男也而有孕乎?诬我犹可,诬我妹不可恕也!”结果,曹某被揍
了一顿不说,还被剃光了胡子,最后脸上被用粉笔画了一通,才被放走。
至此,曹某声望立
马没了,也没人找他看病了。
2、唐宋开始流行依法处理医患纠纷
古代很多医患纠纷大多是“私了”,唐宋开始流行通过法律来处理医患纠纷。
唐代十分重视药
事管理,为了保证用药安全,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唐律》上有处理医
疗事故的专门条文,《杂律》“医合药不如方”条规定:
“诸医为人合药及题疏、针刺,误不如本方,杀人者,徒二年半。
”“其故不如本方,杀伤人者,以故杀伤论;虽不伤人,杖六十。
”疏议中还特别重申,即便“于人无伤,犹杖六十”。
或许是医患纠纷增多之故,元代有关处理医患纠纷的诏令也随之增多,《通制条格》单列“医药”卷,元律不仅严惩“假医”,还对官办医疗机构惠民局在“医疗救助”方面做出了规定,解决
医生没有钱不看病的问题。
大德三年(1299)正月,元成宗下诏,要求“各路置惠民药局,
择良医主之,庶使贫乏病疾之人不致失所”。
明代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已出现了第三方仲裁、鉴定。
《大明律·刑律·人命》中“庸医杀伤人”条:
“凡庸医为人用药针刺,误不依本方,因而致死者,责令别医辨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情者,以过失杀人论。
不许行医。
若故违本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计赃,准窃盗论。
因而致死,及因事故,用药杀人者,斩。
”
也就是说,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医生要被砍头。
《大明律》在处理医患纠纷时亮点不少,
如违规的医生“不许行医”,此即现代所谓吊销行医资格证;处理事故时,“责令别医辨验”,
这“别医”就是其他医生,相当于现代医疗事故的第三方鉴定。
3、为何明清时期医患纠纷事件较少?
据统计,在现存清代巴县11万多卷档案中,仅有9例医疗纠纷案件,而在清代三种《刑案汇览》收录的7600余件案件中,医疗纠纷案亦不过19件。
医疗案件的稀少,并不一定表示当
时医患关系的和谐,但这一现象亦可表明,医患纠纷和矛盾,在当时社会上的诸多问题和矛
盾中,至少尚未占据突出的位置。
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当时社会普遍存在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协调的生命观或者说天命观,即“药医不死病”。
这从清代笔记《咫闻录》的一则记载及其作者的议论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
当时有位徐姓落魄之人,无意中用白虎汤治愈了一位朱姓伤寒病者,于是名声大震。
此后,他如法炮制,“不及两月,医死者十余人,被人拷打数次”。
对此,作者慵讷居士评论道:“朱复活二十余年,是盖朱之命不应死也,天遣徐以医之。
救一人而杀十余人,亦由天遣而杀之。
从知生死存亡,皆归于命。
有病者,可不必医矣。
医之者,但能医不死之病,而不能医不生之命也。
”既然都是天命,即便被医死,也就只能认命了。
另一方面,当时普遍按人情择医,人情润滑了原本可能紧张的医患关系。
中国一向是个人情
社会,虽然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专业和体制上的信任,通过长期人情上的经营而形成的信任
关系却是相当程度上存在的,即使医生的治疗无效,病家也往往会因为医生已经尽力而不加
责备,或者碍于情面而不予追责。
对此,晚明著名的官绅吕坤有清楚的论述,他说:“众技之流,莫重于医,莫荣于医,莫易于为医。
”
为什么说“莫易于为医”呢?因为医生即便不学无术,甚至“一剂妄投,杀人反掌”,但仍可以“病家无误伤之讼,官府无刑罚之加”,原因除了明清时期的高昂诉讼成本之外,还在于医生
基本都是根据人情礼致,即便误治,“存大体者犹谓既已礼致,难令空还,酌厚薄而赠之金”。
以上这两点似乎提醒我们,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已经让我们对现代医学的能力产生了过高
的期待,也让很多人将自己的健康管理在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交给了医生去打理。
而且,医
患行为不同于主要是物质和利益的一般的商业行为,至少同样重要的还有情感的互动。
显而易见,要形成比较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要有双方的互信,建立平等而相互尊重的互动
机制。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以人情来择医,也很难再让医生和病人之间普遍确立友
情关系。
但是,如果在我们强大的基础医学教育中,不再将医学人文性和医学伦理学及医德视为锦上
添花的润滑油,而将其视为与医学知识同样重要的医疗技能,让我们的医生更多地意识到,
医疗针对的不只是病,更是病人,少一些对现代医学的骄傲,多一些对疾病本质属性和有限
性的真切体认,就必然会在整体上极大地提升医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增强医患之间的情感
互动。
此外,我们应在社会的整体意识中破除对包括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的迷信,降低人们对医学
的过高期待。
并通过科普宣传,让民众更多地意识到,疾病固然需要医生的帮助,但健康的
身体更需要自己日常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