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构词法和构形法
构词法知识点总结

构词法知识点总结构词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词汇的构成和变化规律,包括形态构词和语义构词两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构词法的知识点。
1. 形态构词形态构词是指通过词缀、变音和复合等手段创造新词的方法。
常见的词缀有前缀、后缀和中缀。
(1)前缀:在单词前面加上一个词缀,改变该单词的意思或词性。
如:un-(不)、dis-(否定)、re-(再次)等。
(2)后缀:在单词后面加上一个词缀,改变该单词的意思或词性。
如:-able (能够的)、-ment(结果)、-tion(动作或过程)等。
(3)中缀:在单词中间加入一个词缀,改变该单词的意思或词性,常见的中缀有-er-、-ist-等。
如:bookstore(书店)、songstress(女歌手)等。
2. 语义构词语义构词是指通过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变化来创造新词的方法。
常见的语义构词方法有转喻、转义、造词和合成等。
(1)转喻:是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比喻义。
如:狐假虎威中的“狐”原指狐狸,但在这里转化为巧取豪夺之人的意思。
(2)转义:是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新的意义。
如:电脑一词最初指的是“计算机”,但现在已经变成了指代电子设备的词汇。
(3)造词:是指通过拼音、缩写或新创词语等方式创造新词。
如:O2O(线上到线下)、翘课族(爱逃课的学生)、网红(网络红人)等。
(4)合成:是指将两个或多个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合成词的意义通常是由各个部分的意义组合而成。
如:蜜蜂(蜜和蜂)、吸管(吸和管)等。
通过学习形态构词和语义构词,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词汇的构成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构词和构形

构词和构形一、什么是构词法构词法指按照语法规则构成新词的方法。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有的由一个语素构成,这叫单纯词;有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这叫合成词。
一般来说,构词法多指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形成方法。
构词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形态构词法、句法构词法。
其他的还有简缩法、重音移动法等。
我们主要介绍前三种。
1.附加法形态构词法就是词根语素附加词缀语素构成新词的方法,也叫附加法。
附加词缀法既属于构词法,也属于构形法。
作为构词法中的附加词缀法,指的是在词根语素上附加词缀,形成新的词汇意义而构成新词的方法;如果属于构形法,就仅仅增加语法意义,而不改变词的基本意义。
用附加词缀法构成的词叫派生词,也就是把它看成是在词根的基础上附加词缀而生成的。
按照词缀出现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前加、后加和中加三种方式:前加——前缀+词很后加——词根+后缀中加——词根+中缀+词根以英语为例:import (进口)deport (驱逐出境)port=carry (拿、带、运)export (出口)report (汇报)support (支持)transport (运输)saline (含盐的)salify (使成盐)sal=salt (盐)saltish (略有盐味的)saltern (制盐场)salary (工资、薪水)salification (成盐作用)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附加法构词整个构词过程总是围绕着词根语素展开,通过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生成具有不同含义的、甚至是有不同语法特点(主要指词性)的词。
利用附加法构词有时可能会在词根上同时附加前缀、后缀。
例如:consenter (赞同者)consentient (赞同的、一致的)sent、sens=fell(感觉)dissentient (不赞同的、不同意的)desensitizer (脱敏剂)insensitive (感觉迟钝的)hypersensitive(过敏的)附加法常见的是词根加前缀或后缀的类型,使用中缀来构词的情况非常少见,汉语的一些口头词,是使用了中缀构词的,比如:糊里糊涂、慌里慌张、小里小气、哆里哆嗦、洋里洋气、咣里咣当等。
第二讲构词法和构形法

第二讲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一.词的构成单位——语素1.语素的含义语素,也叫词素,如前所述,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有的学者将语素和词素分别解说,认为应该严格区分语素同词素。
如刘叔新先生就指出:“词素应就词的构造成素、即一个词能够划分出的小于词的构成单位而言。
它是词或词干的直接组成成分。
语素的含义则广阔得多;指的是语言中一切最小的(本身不能再分成两个的)音义结合单位,包括最简单的、不能划分出不同构造成分来的词……、词内可以划分出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以及句子结构中有一定语气和音调形式的句调和有一定关系意义的特定词序……。
因此,语素包括了词素,但是很多语素却并非词素。
”“一个词,要是本身不能划分出不同的构造成分来,是个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那么它当然是个语素,却不能说是个词素——那样说在逻辑上或公理上显然通不过去。
词素是比词小的、构造词或词干的直接成分,一个词不能够同时说它是词素。
所谓‘单词素词’的说法,当然也很不合逻辑。
”1刘先生这里所说的“语素”和“词素”的内涵同目前学界通用的“语(词)素”的内涵有所不同:被刘先生重新定义了的“语素”不仅函概所有的音义结合体,还包括句调和词序;而同样被重新定义了的“词素”仅指“一个词能够划分出的小于词的构成单位”2。
这样界定“语素”、“词素”作为一种探索未尝不可,但1刘叔心《汉语描写词汇学》第64~65页,商务印书馆,1990。
2这种观点可能源之于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曾指出:“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也可以却不能就依此指责学界“语素”、“词素”不分,同样也不能依此断言“单词(语)素词”的说法是“很不合逻辑”的,因为所用术语的内涵有所不同。
我们倒觉得,把“走”、“读”、“回”、“家”叫做“单语(词)素词”没有什么不好;而若按刘先生的意见管它们叫做“语素”,管“走读”、“回家”中的“走”、“读”、“回”、“家”叫做“词素”,反而会纠缠不清,徒增麻烦。
词汇学之构词法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构词法简介 • 前缀构词法 • 后缀构词法 • 合成词构词法 • 转化词构词法 • 总结与展望
01 构词法简介
什么是构词法
01
构词法是研究词汇变化和形成的 科学,它主要研究词素组合的方 式、词素替换的规则等。
02
构词法包括词根、前缀、后缀、 词尾等元素,这些元素可以组合 、替换、变化,形成新的词汇。
构词法的重要性
构词法是语言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对于理解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词汇 的变化规律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都有 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构词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 汇的构成和意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构词法的分类
合成法
派生法
将两个或多个词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词的 方法。例如,“bookstore”由“book” 和“store”组合而成。
特点
前缀构词法是一种相对简单且易于掌 握的构词方法,通过添加前缀可以快 速创造新词。
规律
限制
虽然前缀构词法可以创造大量新词, 但并不是所有词根都可以随意添加前 缀,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语法和语义规 则。
前缀构词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dis-”通常表示否定意义,“re-” 通常表示重复或再次。
03 后缀构词法
04 合成词构词法
合成词的定义与构成方式
合成词定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合而成的词。
构成方式
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等,形成具有特 定意义的合成词。
常见英语合成词举例
名词+动词
bookcase(书架)、 playground(操场)
形容词+名词
高中英语《构词法》课件

的)
-less
fearless(无 useless(无用的) helpless (无助
畏的)
的)
后缀法——形容词后缀
后缀 -ish -ive -ous -ic -ly
例子
selfish(自私的)childish(幼稚的) bookish (书呆子 气的)
collective(集体 decisive(决定性 native (本国的)
-
acceptance(接受) assistance (帮助) dependence(依靠)
ance/-
ence
-tion/- discussion(讨论) preparation(准备)repetition (重复) sion
后缀法——名词后缀
后缀
例子
-ics physics (物理学) economics(经济 politics (政治学) 学)
1. 合成名词
(1) n+n air conditioner blood pressure income tax credit card
(2) adj + n central bank fast food
空调 血压 所得税 信用卡
中央银行 快餐
solar system remote control (3) v-ing +另一词 washing machine driving license (4) 其他方式 by-product editor-in-chief
illogical(不合理的)
表示其他意思的前缀
2. 常见的表示其他意思的前缀有:
前缀 意义
例子
re- 重新,再 regain(再次获得) reform(改革) 次
现代汉语构词形态与构形形态

现代汉语构词形态与构形形态
哎呀,对于“现代汉语构词形态与构形形态”这么个复杂的主题,我这个小学生可真是有点头疼呢!不过,我还是要努力讲讲我自己的理解。
你想想,我们每天说的话、写的字,那可都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呀。
这就好像搭积木,不同的积木搭在一起就成了不同的形状。
构词形态呢,就像是准备那些积木的过程。
比如说“书包”这个词,“书”和“包”两个字凑在一起,就有了新的意思,这就是一种构词。
那构形形态又是什么呢?这就好比给搭好的积木房子装饰打扮。
比如说“好好的”“红红的”,这里面的“好好”“红红”就是在原来“好”和“红”的基础上做了改变,让意思更丰富或者更生动啦。
我们在说话、写作文的时候,不就是一直在用这些构词和构形嘛!就像我们画画,构词是画出轮廓,构形就是涂上色彩。
我有一次写作文,想用“漂亮”这个词,后来想了想,改成了“漂漂亮亮”,哎呀,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更生动了?老师还表扬我用得好呢!
再比如,“朋友”是构词,那“朋友们”就是构形啦。
这是不是很有趣?
我觉得呀,现代汉语的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就像是一对好兄弟,互相帮忙,让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它们让我们能更准确、更有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你说是不是?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

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汉字,从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来,不仅不衰,而且还将向前发展,这与汉字构造的优越性分不开。
但是对汉字的构造,古今研究得还很不够。
自《周礼》、班固《汉书》提及“六书”,东汉许慎对“六书”作了解释,并撰成《说文解字》一书之后,研究汉字的中外学者基本上没有超出其框格,因此始终不能使人们昭昭然。
汉字到甲骨文的出现,已经是成熟的时期了。
后人(如许慎等)归纳的“六书”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受缚。
在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面临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保留它?发展它?还是废弃它?这是非同小可的事。
不深入而正确地研究汉字,了解汉字,问题是回答不了的。
任意处置,要负历史的责任。
本文不受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以新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和观点,纵横分析,对汉字作新的认识,重新整理出汉字构形法和构词法的规律,为研究汉字开创一条新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汉字是一种“词型文字”,我在《汉文字学的新认识及未来》一文中已经说明。
本文进一步分析汉字的结构。
我们发现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汉字成词的构造是有区别的。
前人不察,多以成词的构造误作形体的构造,或两者混淆不清。
为深入研究汉字,我们不仅要划清汉字的形体(单是字形)和成词(形、音、义齐全)的界线,而且要了解其构形的方法和构词的方法如何。
下面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1]分别进行讨论:一、汉字的构形法汉字的构形法,传统上以为是《说文》中所言之“六书”,其实不然。
自东汉至清初,讨论“小学”者多形、音、义并言,后来大儒们逐渐将范围缩小为形体,成了“字形学”,才把“六书”看作是造字形的方法。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可以产生新字形,“转注”、“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形,于是便谓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
这种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
“小学”由“语言文字学”正名之后,又逐渐把“文字学”当作“字形学”了。
本来“文字学”应包括形体、音韵、训诂三个支学科的,后来变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并立了。
现代汉语构词法 ppt课件

2.从语音形式看,词的语音结构具有整体性,内部不允 许有停顿,而短语则可以有内部的语音停顿。例如: “西北航空”中的“西北”内部不可以有停顿。 “南北会谈”中的“南北”内部则可以略作停顿。 “花红是一种落叶小乔木,这种植物的果实也叫花红”, 其中的“花红”中间不能有停顿。 “花红了”中的“花红”中间却可以有明显的停顿。
(4)省同存异 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例如: 工业农业→工农业 理科工科→理工科 青年少年→青少年 病害虫害→病虫害
ppt课件
26
(5)标数概括 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例如: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 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双增双节 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四呼 包修包换包退→三包
ppt课件
12
3.述宾式 前后词根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前一语素 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 它主要构成谓词,也可以构成名词。例如: 出席 得罪 革命 带头 放心 毕业 注意 挂钩 伤心 动员 示威 播音 (动词) 提纲 司令 顶针 理事 化身 知己 垫肩 管家 绑腿 管家 主席 化石(名词) 动人 逼真 及时 过瘾 开心 合法 (形容词)
ppt课件
27
通过简缩短语而形成的简称,有的结构不够凝固,形成 词与短语的中间物;但有些简称用多了,用久了,语义、语 形都比较固定,就转化成词,比如现在的“工会”已不一定 是 “ 工 人联 合 会 ”或 “ 工 人协 会 ” 的简 称 , 在“ 教 育 工 会”、“俄罗斯军人工会”中,“工会”的含义具有凝固 性、专指性,都不能看作简称了。
ppt课件
20
3.从语法功能上看,词由于意义是凝固性和专指性的, 所以词不具有扩展性;而短语的意义是分析性的,因此, 短语的结构可以扩展。试比较: A.原式 铁路 眼热 杀青 说明 骨肉 扩展式 *铁的路 *眼很热 *杀了青 *说得明 *骨和肉 B.原式 铁门 手热 杀鸡 说清 血肉 扩展式 铁的门 手很热 杀了鸡 说得清 血和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构词法和构形法第二讲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一.词的构成单位——语素1.语素的含义语素,也叫词素,如前所述,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
有的学者将语素和词素分别解说,认为应该严格区分语素同词素。
如刘叔新先生就指出:“词素应就词的构造成素、即一个词能够划分出的小于词的构成单位而言。
它是词或词干的直接组成成分。
语素的含义则广阔得多;指的是语言中一切最小的(本身不能再分成两个的)音义结合单位,包括最简单的、不能划分出不同构造成分来的词……、词内可以划分出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以及句子结构中有一定语气和音调形式的句调和有一定关系意义的特定词序……。
因此,语素包括了词素,但是很多语素却并非词素。
”“一个词,要是本身不能划分出不同的构造成分来,是个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那么它当然是个语素,却不能说是个词素——那样说在逻辑上或公理上显然通不过去。
词素是比词小的、构造词或词干的直接成分,一个词不能够同时说它是词素。
所谓‘单词素词’的说法,当然也很不合逻辑。
”1刘先生这里所说的“语素”和“词素”的内涵同目前学界通用的“语(词)素”的内涵有所不同:被刘先生重新定义了的“语素”不仅函概所有的音义结合体,还包括句调和词序;而同样被重新定义了的“词素”仅指“一个词能够划分出的小于词的构1刘叔心《汉语描写词汇学》第64~65页,商务印书馆,1990。
成单位”2。
这样界定“语素”、“词素”作为一种探索未尝不可,但却不能就依此指责学界“语素”、“词素”不分,同样也不能依此断言“单词(语)素词”的说法是“很不合逻辑”的,因为所用术语的内涵有所不同。
我们倒觉得,把“走”、“读”、“回”、“家”叫做“单语(词)素词”没有什么不好;而若按刘先生的意见管它们叫做“语素”,管“走读”、“回家”中的“走”、“读”、“回”、“家”叫做“词素”,反而会纠缠不清,徒增麻烦。
何况在语言学中,处于构成关系中的上下级语言单位发生重合的现象又哪里仅体现在词的层面,都知道句子是由词构成的,句子和词为上下级语言单位,可不是照样有大量的“独词句”3存在吗?我们是否也应赋予这些能独立构成句子的词以一个“词”以外的名称呢?2.语素的确认由于汉语中,语素、音节以及记录语素、音节的汉字往往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所以,碰到一个汉字或一个音节的时候,是语素还是语素的构成部分,是需要作一下鉴别的,这便是语素的确认问题。
关于语素的确认,以往一般采用的是所谓的“替换法”。
关于“替换法”,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有一段颇2这种观点可能源之于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曾指出:“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也可以拿‘词素’做最小的单位,只包括不能单独成为词的语素。
”见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79。
3这里所说的“独词句”同语法学中所说的“独词句”有所不同:语法学中所说的“独词句”指的是非主谓句中“无主句”以外的各种句子,有的由偏正词组等构成,有的由一个词构成;而这里所说的“独词句”仅指由一个词构成的句子。
有代表性的说明,兹录如下: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换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语素的语言单位。
“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
……可见“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须注意的是两种替代缺一不可。
例如“蝴蝶”中的“蝴”,虽然可以为其他语素所替代,如“粉蝶、彩蝶”等,“蝶”却不能为别的已知语素所代替,即“蝴~”不能换填其他语素。
因此“蝴蝶”只是一个语素。
“蝶”在别的组合“粉蝶、彩蝶”中仍是一个语素。
采用替代法还要注意在替代中保持意义的基本一致,例如“马虎”,……“马虎”中的“马”与“虎”同“马鞍”、“老虎”中的“马”与“虎”在意义上毫无关系。
实际上“马虎”中的“马”与“虎”都不能为别种已知语素所代替,所以都不是语素,“马虎”只能是一个语素。
4“替换法”在操作上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它确实对现代汉语中80%以上的语素的确认管用,这也便是大家都爱使用该方法的原因。
但是,从理论上来看,运用这种方法所确认的并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而是“处于词中同一位置、能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最早对“替换法”提出质疑的是华中理工大学的董为光先生,他认为“替换法”“这一鉴定程序无形之中给语素定义附加了一个条件:至少参与构造词语一个以上……而一般认为,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音有义,至小而不可分,即可承认是语素,与构词能力无涉”。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替换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第248~24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5然而,破易立难。
略显遗憾的是,董为光先生在质疑“替换法”的同时,并没有能提出一种可以取代“替换法”的别的什么“法”。
我们以为,从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替换法”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只是要作一些调整和补充:首先,应将原“替换法”法中的“定位替换”调整为“不定位替换”,这样,适用的范围、余地就会大一些,即“AB”,不必非实现“A~”、“~B”的替换才算替换成功,若能实现“~A”、“B~ ”的替换也行。
如“谦逊”,按“定位替换”,“逊”可以很容易地被替换掉而形成“谦~”的组合,而“谦”似乎很难被替换掉而形成“~逊”的组合,——替换不成功;但若按“不定位替换”,“逊”倒是可以形成“逊~”的组合(如“逊色”、“逊位”等)的,——替换就成功了。
这样的话,一批类似“谦逊”这样的组合的语素确认问题就较好地解决了。
其次,有一些组合,诸如“苹果、菠菜、贝雷帽、沙丁鱼、卡宾枪、道林纸、芭蕾舞”等,它们中的“苹、菠、贝雷、沙丁、卡宾、道林、芭蕾”等均可被替换而形成“~果、~菜、~帽、~鱼、~枪、~纸、~舞”,“果、菜、帽、鱼、枪、纸、舞”等则无法被替换而形成“苹~、菠~、贝雷~、沙丁~、卡宾~、道林~、芭蕾~”,这样,替换就不算成功,可我们分明感到“苹果、菠菜、贝雷帽、沙丁鱼、卡宾枪、道林纸、芭蕾舞”等均为双语素组合——这恰恰是“替换法”所不能揭示的。
对于这些组合,我们不必硬套“替换法”,可以换个思路,即可以考察“苹、菠、贝雷、沙丁、5董为光《“语素替换确定法”献疑》,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卡宾、道林、芭蕾”等是否具有别义作用:若它们具有别义作用——即依赖它们可以同别的“~果、~菜、~帽、~鱼、~枪、~纸、~舞”等组合区别开来,就可认定它们是语素;若不具有别义作用,那么它们就不是语素。
因此,可以将“是否具有别义作用”作为对“替换法”的一个补充,以专门对付那些“替换法”所管不住的对象。
徐通锵先生曾经指出:有些理论和方法,不要因为存在一些例外——即无法用该种理论和方法去解释或解决问题,就轻易地去否定它;而应该看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否能管住绝大部分语言现象,若能管住绝大部分语言现象的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和方法,至于那些管不住的个案,则可以作个别的分析,一个一个地加以解释说明。
依此去观照“苹果”等组合也颇为适用——对它们完全可以作个案说明,事实上这些词的数量确实不多。
“苹果、菠菜”等同“蜘蛛、骆驼、蝴蝶”等颇为相似,所以常常会被混为一谈。
张斌先生(1999)曾经指出:“在汉语里,把语段切分,不但可以得出表达意义的(即音义结合的)单位,而且可以得出区别意义的单位。
例如切分‘蝴蝶’,得出‘蝴’和‘蝶’。
‘蝶’是音义结合的单位,它可以出现在‘粉蝶’、‘彩蝶’和‘蝶泳’、‘蝶骨’等语言单位之中。
至于‘蝴’,它不是音义结合的单位,但是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同样,切分‘骆驼’,得出的‘驼’是音义结合的单位,它可以用在‘驼峰’、‘驼背’、‘驼铃’、‘驼绒’等语言单位之中。
而‘骆’只起区别意义的作用。
”6在这里,张先生认为“骆驼、6文炼《划分与切分》,载《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蝴蝶”中的“驼”、“蝶”均为音义结合的单位,而“骆”、“蝴”则是“起区别意义的作用”的成分。
这样,“蜘蛛、骆驼、蝴蝶”等就同我们前面分析的“苹果、菠菜”等完全一样了。
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认为“粉蝶、彩蝶、蝶泳、蝶骨”等中的“蝶”以及“驼峰、驼背、驼铃、驼绒”等中的“驼”不过是“蝴蝶”、“骆驼”的一种省称、一种减缩,有时候,可以同原形并存,如“蝶结”可以同“蝴蝶结”并存,“驼毛、驼绒”可以同“骆驼毛”、“骆驼绒”并存,足可证“粉蝶、彩蝶、蝶泳、蝶骨”实为“粉蝴蝶、彩蝴蝶、蝴蝶泳、蝴蝶骨”的减缩,“驼峰、驼背、驼铃、驼绒”实为“骆驼峰、骆驼背、骆驼铃、骆驼绒”的减缩,同理“蛛网、喜蛛”也为“蜘蛛网、喜蜘蛛”的减缩。
人们在造词时,为了迎合汉语的构词习惯,将三音节组合浓缩为双音节组合,并将“蜘蛛、骆驼、蝴蝶”等的“省称”权赋予了“蛛、驼、蝶”等。
因此并不是“蛛、驼、蝶”等天生就是音义结合体,先有了它们,然后再给它们配上一个“起区别意义的作用”的成分“蜘、骆、蝴”;恰恰相反,是先有了“蜘蛛、骆驼、蝴蝶”等,尔后才有了人们的约定俗成,让“蛛、驼、蝶”承担了“蜘蛛、骆驼、蝴蝶”的全部意义,若当初让“蜘、骆、蝴”承担“蜘蛛、骆驼、蝴蝶”的全部意义,也未尝不可,说成“粉蝴、彩蝴、蝴泳、蝴骨、骆峰、骆背、骆铃、骆绒”等在构词法上并没什么不妥。
因此,将“蛛、驼、蝶”说成是音义结合的单位,而将“蜘、骆、蝴”等说成是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单位,是有失公允的,同时也是欠妥的——它们均非音义结合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音义结合体;为了迎合汉语的构词习惯,人们将这个双音节的音义结合体减缩为一个音节参与构词,且仅限于构词。
而“苹果、菠菜”等则有所不同,它们确乎是先有“果”、“菜”这样的音义结合体,尔后再给它们配上一个“起区别意义的作用”的成分“苹、菠”,以区别于“水果”、“荠菜”等。
而且,“苹果”同“果”、“菠菜”同“菜”均存在一种属种关系:“苹果”是“果”的一种,“菠菜”是“菜”的一种,而“蝴蝶”绝不是“蝶”的一种,“骆驼”也不是“驼”的一种。
问题讨论:(1)《辞海》:“琵琶”本作“批把”。
拨弦乐器。
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辞源》:“批把”即“琵琶”。
汉应劭《风俗通·六·声音·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
以手批把,因以为名。
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其时。
”有学者据此认为,“琵琶”应是两个语素。
你对此怎么看?(2)“甭”是“不用”的合音,“您”是“你们”的合音,“诸”是“之于”的合音,这类“合音字”应看作几个语素?为什么?(3)A(这是谁的凳子?)是那个卖菜的。
B(他还没去吗?)已经去了。
A、B两句中包含几个语素?为什么?(4)“销品茂(Shoping-Mall)”、“微软(Microsoft)”、“迷你裙(miniskirt)”、“踢踏舞(tittup)”为几个语素?为什么?(5)掱,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认为,应读作“三只手”;“”《现代汉语词典》标音为“图书馆”;“浬”、“吋”《现代汉语词典》标音为“海里”、“英寸”;它们应为几个语素?为什么?(6)“的话”、“着呢”、“的慌”、“起见”为几个语素?为什么?二.现代汉语的构词法1.什么是构词法什么是构词法?汉语词汇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