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合集下载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李白的生平简介。

诗歌结构分析:五言古体诗的形式特点,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意象与象征:蜀道的艰难险阻,象征人生困境和追求理想的努力。

深层含义探讨:对人生的思考,对困难的挑战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和鉴赏。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学作品选读:提供相关的诗歌和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

第二步:分析诗歌形式,讲解五言古体诗的特点。

第三步:解读意象与象征,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第四步: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小结。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部分或全诗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蜀道难》诗文本,相关文学作品选读。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的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蜀道难》教案五篇

《蜀道难》教案五篇

《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五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案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案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为唐诗单元,选编了四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若干作品,意在通过诗篇的阅读展现不同创作风格,进而呈现唐诗的整体风貌。

学习《蜀道难》,引导学生理解太白诗歌豪迈飘逸的情境、意境,领略诗美独特的审美情感,并逐渐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典故、意象的具体内容,理解太白古体诗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交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体味该诗奔腾回旋和纵横恣肆的动感和气势。

3.感受诗歌中作者对蜀道难的赞叹,对仕途难的慨叹以及对国事的关切与忧虑。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理解诗人创造性的生发和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

三、教学方法:诵读、探讨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陕西的简称你知道吗?(秦),长安指陕西的何处?(西安)四川简称是?(板书汉字:蜀)据说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称为蜀道,古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蜀道到底有多难行,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请准节奏2.学生朗读(个别)你最喜欢读哪一段,请把你的朗读展示给大家分享。

策略:生读——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节奏、语速)3.示范朗读(1)如果每一段只能保留一句,你会保留哪一句?要求:标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要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2)你朗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是哪一句?要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手法——一咏三叹、突出强调)小结:全文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从而概括出“蜀道”的“高”“险”“凶”的特点。

(3)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

《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

《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蜀道难》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教案篇1[导学新概念]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

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

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

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

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

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

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

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

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共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

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

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

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

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学生读诗(至少3遍)鉴赏要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

兹分述如下: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

《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蜀道难》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

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二、教学难点: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1、朗读诗歌的技巧(1)节奏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

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语速: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班班通PPT教学步骤:一、诊断预习情况,导入新课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

但本课一定要通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1、回顾上节课要点,指名诵读(配乐)2、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A.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B.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C.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D.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E.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课堂小结: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4、提问: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

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

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课堂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三、研究性学习: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

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四、作业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五、教学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拓展鉴赏的步骤其实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同时既完成背诵的目标更得到美的陶冶,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畅所欲言。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只能在下一课时进行。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当堂背诵并检查。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步骤:一.课前诊断,交流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

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三、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背诵,同位间相互检查。

老师提问默写。

五、布置作业:1、预习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并将它改写为写景抒情散文。

六、教学反思:《蜀道难》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所以这一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在上学期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加强赏析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为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开个好头,也为学习必修四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对于李白,在探究学习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不是很好,估计是因为时间太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把握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