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患者集束化管理论文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刘春芳(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阳泉045000)后,二次妊娠的发生率将逐渐提高,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人数也将大量增加[4]。
因此,探讨产程护理新模式成为眼下产科护理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产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实施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的临床效果优于产程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分析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产痛程度并实施产程的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可缓解产妇的分娩疼痛,继而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陈志芳,吴宏荷,孙晓琴,等.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产妇产痛程度及产程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5):759-761.[2]郑琳.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妊娠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5,7(5):405-407.[3]崔文霞.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7(1):188.[4]崔艳.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中应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9):644-645.(收稿日期:2017-10-14)作者简介:刘春芳,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重症医学科(ICU )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380例ICU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等。
结果观察组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ICU 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应用效果DOI :10.19435/j.1672-1721.2018.03.016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元素都经过临床证实能提高患者结局,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结局。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综合ICU是现代医院中最关键的治疗单位之一,但也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发区域。
集束化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减少接触传染源和定期的宣教,有望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如手卫生、引流管管理、药物使用和消毒灭菌等。
其中手卫生是最关键的一环。
多项研究表明,手卫生规范能够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在综合ICU环境下,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频繁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和血液等高风险物质,容易将细菌带到其他病人身上,从而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
规范的手卫生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接触传染的机会,从而起到防控感染的作用。
集束化管理还包括引流管管理,特别是机械通气管、导尿管等的使用。
这些管道容易造成患者感染,因此规范的引流管管理能够减少管道相关感染的发生。
药物使用也是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一大原因。
过度的抗菌药物使用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难以根治感染。
集束化管理会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过度使用。
消毒灭菌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能够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
规范的消毒灭菌操作可以有效杀灭床单、医疗设备和患者周围环境中的细菌,从而防止感染的发生。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多种手段,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得到了显著降低。
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集束化管理可将感染率降低30%以上。
集束化管理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此外,规范的手卫生和消毒灭菌操作还能够减少护士和医生本身感染的机会,从而保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

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6-24T07:47:23.1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8期作者:汪聪[导读] 分析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汪聪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分析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选择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6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2组。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集束化护理。
对比感染、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P<0.05),感染发生率低(P<0.05)。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感染率,确保疗效,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重要场所,也是感染最严重的区域,最高可以达到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普通科室[1]。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含患者免疫力低、体质差、手卫生不到位、环境卫生差等因素。
而多重耐药菌是ICU医院感染住院来源,具有复杂、难治等特点,需及时干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感染,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疗效[2]。
有研究提出,针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中,可干预集束化护理,减少感染,促进疗效,安全性高[3]。
对此本文选择集束化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资料时间:2019年1月-2021年3月;以6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抽签分2组各30例。
对照组男、女为13例、17例,年龄35~70岁,平均(55.69±3.24)岁;观察组男、女为15例、15例,年龄34~68岁,平均(55.31±3.22)岁;基本资料一致,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内容:对患者展开用药、宣教、饮食、病情等方面的基础护理服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告知医生处理或治疗,确保患者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环境卫生护理,定期消毒清洁,控制温度和湿度,做好手卫生工作,从而预防感染。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集束化管理是一种针对感染控制的策略,通过集中资源和协调措施,旨在减少医院内的感染和传染病例。
对于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集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针对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是关键。
集束化管理通过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知识水平。
在实施集束化管理的医院,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基本预防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细菌传播的风险。
定期巡回检查和评估综合ICU环境的清洁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污染源,也是集束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全面预防措施的实施,集束化管理有助于减少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集束化管理推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在综合ICU中,病患密切接触和频繁操作使得感染控制尤为重要。
集束化管理要求医院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的感染控制方案和指南。
在集束化管理的医院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隔离和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并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
采取有效的清洁和消毒措施,保持综合ICU环境清洁、干净,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降低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集束化管理促进了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
综合ICU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临床环境,患者来自不同科室,存在多种高危因素。
集束化管理倡导不同科室的合作与共享,通过定期的会议和讨论,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集束化管理强调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感染数据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感染相关数据,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交流。
这种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的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
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带来巨大的风险。
集束化管理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推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促进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
各种原因,医院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特别是在综合ICU。
为了控
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实践中,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集束化管理是被广泛应用的方
法之一。
集束化管理是一种以预防和改善患者医疗护理为中心的系统方法,它通过规范化护理
操作流程,降低医护人员操作错误,减少感染跨传,保障医疗安全。
此方法通过实施多项
措施,如培训、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等,从而有效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患
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首先,集束化管理通过设立多项控制措施,如规范化手卫生操作、消毒、隔离和使用
抗菌药物等,从根本上控制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在集束化管理的框架下,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大大降低。
在这种医疗体系中,
医护人员会接受专业化快速教育,使其能够迅速识别感染的源头,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通过建立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院内潜在的感染传播途径,保障患者
的安全并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总的来看,集束化管理在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这
种医疗管理方式旨在规范化全院医疗操作流程,提高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降低
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因此,推行集束化管理在医疗护理
质量和治疗效果方面将成为未来医院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集束化管理是一种常用于控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病患、医务人员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控制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从而提高ICU 患者的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减少感染源。
多重耐药菌常常可以从病患、医务人员和环境中寄生和传播。
通过集束化管理措施,可以对病患进行有效的隔离与管理,减少感染源的数量和传播途径。
可以对病患进行定期的筛查,及时发现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阻断感染传播链条。
还可以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减少感染在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播。
还可以加强对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降低感染的传播风险。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
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直接关系到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巧,降低操作过程中感染的风险。
可以加强对手卫生的培训,教导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提高洗手的频率和质量。
还可以加强对消毒和无菌操作的培训,规范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行为,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ICU的环境条件。
环境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载体。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环境控制措施,可以提高ICU的清洁和消毒水平,降低环境中多重耐药菌的含量和传播风险。
可以加强对ICU病床、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器械和设备表面的存活和传播。
还可以改善ICU的通风系统,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传播的风险。
集束化管理有助于加强ICU的监测和评估。
只有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才能及时发现和应对感染的风险。
通过集束化管理的监测和评估措施,可以跟踪ICU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传播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可以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报告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感染的数据,分析感染的原因和趋势,为下一步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集束干预效果探讨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集束干预效果探讨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集束干预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多重耐药AB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行ICU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行集束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转归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7%;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集束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AB感染并预防其所致医院感染,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重症医学;感染预防ICU患者多病情危重、机体免疫能力低下、需要接受多种有创性诊疗措施、住院时间较长以及应用抗生素等,容易发生高度耐药以及多重耐药,导致多脏器多系统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1]。
鲍曼不动杆菌(AB)是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在ICU中较易流行,且对于多种抗生素均具有高耐药性,严重影响临床抗感染治疗以及感染控制。
集束干预是ICU医疗工作的新策略,主要是在循证基础上发展而来针对某种难治性疾病开展的治疗与护理措施[2]。
我院在ICU 多重AB感染中应用集束干预策略,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多重耐药AB感染患者42例,年龄在24~82岁,平均为(54.2±4.3)岁。
基础疾病:10例脑出血,9例肺心病呼吸衰竭,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急性心梗心肺复苏术后,4例复合外伤,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肺癌。
科室来源:14例心内科,14例呼吸内科,10例脑外科,4例骨科。
患者或其家属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医疗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科室来源分布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集束化管理对控制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院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往往会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以保障重症患者得到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治疗。
ICU病房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大难题。
多重耐药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医疗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集束化管理,以期望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的影响ICU是医院内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最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地方。
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由于耐药菌的传播力强,不仅容易在ICU内传播,还会通过患者的出院回家或转院传播给其他医疗单位或社区,造成医疗系统整体风险的增加。
二、集束化管理的含义及作用集束化管理是一种以应对特定问题为目标的医疗质量改进方法,其具体内容是通过明确定义问题、收集相关数据、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在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集束化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和管理此类感染。
通过集束化管理,医护人员可以更加规范地执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洗手、使用消毒液、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通过定期监测环境和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患者的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处理措施。
1. 提高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通过集束化管理,医院可以建立更加规范的感染预防措施,明确告知医护人员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洗手、消毒等操作步骤,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这些规范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2. 提高医院内感染监测和控制水平集束化管理通过监测医院内感染情况,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感染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对ICU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也有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3. 提高患者安全和康复率多重耐药菌感染一旦发生,会使得患者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造成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集束化管理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聚集地,同时也是医院感染高发区。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基础疾病众多,同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导管等一系列侵袭性操作,均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本院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采取了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地防止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降低了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集束化管理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mdros)出现日益增多,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
icu 收治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而且侵袭性操作多的患者,vap、uti、crbsi、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发病率较高,且感染病原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部门。
在多重耐药菌包围的环境下,icu病房如何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不仅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病室环境的清洁消毒,还要采取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
我院icu在2012始,对多重耐药菌采取以下一些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1 人员管理
1.1 医务人员管理
1.1.1 icu医务人员的配置、培训与教育 icu应根据床位比配备足够数量,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
所有在岗人员应该是具有一定资质,掌握icu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操作规程、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务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
1.1.2 医务人员的防护 icu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进入多重耐药菌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所进行的操作选择合适防护措施,如进行气管插管时应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屏、穿隔离衣等。
1.2 病员管理应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疑似感染者,非感染者分别放置。
不同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值患者应相对固定医疗护理人员。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病房、床位、床头卡及“患者一览表”须设蓝色接触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蓝色接触隔离标签。
多重耐药菌患者应减少病房转换和转运,转科时应提前通知转入科室,准备好隔离
病室,并向接收方说明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1.3 探视人员管理限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探视人员进行探视时需穿专用的清洁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探视人员在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探视人员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1.4 保洁人员管理保洁人员文化水平低,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尤其是手卫生意识较差,戴手套的目的性不强。
多重耐药菌患者对于环境清洁和消毒隔离要求较高,因此在上岗必须做好保洁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如消毒液的配置、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病室环境的消毒、手卫生及医疗废物的处理等,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保洁人员消毒隔离、手卫生执行力度的监督。
2 病区环境及消毒剂管理
2.1 病室环境 icu应设有单间病室,用于隔离多重耐药菌患者。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应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器械用后及时消毒。
每天2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患者周围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地面专用拖把进行消毒。
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生活废物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运送,病人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
定期对icu空气、物表进行监测,了解消毒效果,减少因环境因素造成的医院感染。
2.2 消毒剂管理选择有效、安全的消毒剂,正确配置消毒液,
做好消毒剂浓度检测及生物学监测。
目前由于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抑菌作用较好,口腔护理液、cvc置管、留置针穿刺皮肤消毒甚至手术病人术前洗浴都提倡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
3 医疗护理操作管理
3.1 制定并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
作规程(sop),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
特别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重点部位(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3.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疗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在实行侵袭性操作时,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气道内吸引等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选用最大的无菌屏障,避免污染、减少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
3.3 做好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加强皮肤、口腔、会阴及管道护理。
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
医务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者不应直接接触患者。
4 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机体菌群失调,而多重耐药菌等条件致病菌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出现耐药最终导致多重耐药条件致病菌感染的产生。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
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临床工作中经验用药、盲目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以达到抗生素的最佳疗效、降低病原菌的抗药性同时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5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按要求配置手卫生设施,加强手卫生知识教育,严格执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经济、有效的办法。
icu每间病室均配备充足的洗手、干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
手消毒。
重视职业防护,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的伤口、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在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时戴防护面屏或防护镜,操作完毕及时脱掉手套并洗手。
6 完善耐药菌监测机制
对新人住icu患者及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及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有细菌定植的患者,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日益增多的趋势已被临床所重视。
由于此类病原菌高耐药性、致病力较强、一旦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护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后果极为严重。
因此,应根据病人病情尽可
能减少或缩短侵袭性操作频率和时间,缩短住院天数,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病原学检查,治疗性用药应尽量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强调重视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减少患者之间设备共用,避免或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导致icu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情恢复缓慢。
医疗负担加重,死亡率增加所以加强多重耐药菌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周健,孟军,江淑芳.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
[2] 姚勇军,刘风琴.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预防与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9):1559-1560.
[3] 郑红丽.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对儿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2,(1l):1987.
[4] 刘艳华.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报,2012,(19):346.
[5] 李峰郁,吕玉丽.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管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