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案作者:小言《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本课说理的逻辑2、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掌握古今异义词和活用4、领会课文〃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教学内容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1、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2、课文背景介绍,见参考书。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3、文学常识一疏疏,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唐代文学经典《谏太宗十思疏》。
通过研究这篇文献,学生将了解到唐朝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2. 理解唐代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关系;3.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和主题;4.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5.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唐代政治文化背景- 介绍唐代政治制度和九品官人制度;- 解释唐朝的国家治理理念和贞观之治;- 分析谏言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的总体结构和主题-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大致结构;- 了解每一思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讨论文本中所传递的思想。
第三课: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探讨作者使用的语言风格的特点;- 对比文本中的正面和反面修辞的使用,了解作者意图。
第四课:唐代的忠诚与谏言- 探讨唐代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态度;- 分析文本中表现出的忠诚和谏言的价值观;- 讨论当代社会中的政治忠诚与谏言的意义。
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解读文本内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问题和思想;- 文献阅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并撰写读后感。
教学评估- 听课笔记:学生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本中问题和思想的理解;- 书面作业:根据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心得撰写读后感。
扩展活动- 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政治文化;- 采访历史学家或政治学家,深入探讨唐代政治制度。
以上为《谏太宗十思领悟教案》的完整版,目的是通过教授这篇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政治思想和对君主的忠诚与谏言的重要性。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文献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这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
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
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
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
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倾翻。
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
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
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
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
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
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
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
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分: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
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
这是正说。
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
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
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
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
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
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
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
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
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今义:神异的器物)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7、简能而任之(古义:选拔;今义:常用于“简单”等义)
8、何必劳神苦思(古义:为什么一定;今义:以反问语气表示“不必”)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帝王之位)
3、不念于居安思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动词活用作名词,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5、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6、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下)
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9、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特殊句式
1、而况于明哲乎(固定句式,“况……乎”译意为“何况……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固定句式,“岂……乎”译意为“难道……吗”)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分别是“董”“振”的状语后置)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念被动句,被蒙蔽,受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