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教学设计15: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15: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诵读课文,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3.研习“德治”的重要性。

4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研习“德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魏征,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景仰,却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给唐太宗的十思疏。

(板书题目)二、检查预习1.解题——谏:劝谏“疏”疏—分条陈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奏章,属议论文体。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考查句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考查词类活用)(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大的地位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居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将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考查重点词与特殊句式)(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气。

)三、梳理脉络师:同学齐读三句话,再来看看这三句话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请选用你认为适当的关联词语串连这三句话的内容,使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国君想要永保无疆之休就必须积其德义,去除严刑;只有积其德义,百姓怀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师:能不能听出来,同学的表述中实际上都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强调了“德”:只有积其德义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怀仁,国君永保无止境的美善。

而这正是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同学就围绕“德”(板书德)来梳理文章脉络,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提取关键词板书:积德衰德宏德)四、重点探究师:(1)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理解角度建议如下:第一段:讨论“必积其德义”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第二段:讨论“德衰”的表现、后果……第三段:理解十思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侧重点……(2)展示研究成果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怎样表达“积其德义”观点的?(论证手法:类比论证正反对照假设论证强调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形象有力语言上:不卑不亢,先由自然界的事物自然引出所说话题,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不突兀,皇帝不腻烦;“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名哲呼?”不忘臣子身份,抬高皇帝但又不让有反驳的余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
“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
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
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

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