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药物载体调研报告

药物载体调研报告

药物载体调研报告药物载体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内部,以达到稳定、控制释放和增强药效的技术。

药物载体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并在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药物载体进行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药物载体的工作原理是将药物包裹在载体中,形成药物载体复合物。

药物载体可以是无机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板、纳米管等,也可以是有机材料如聚合物、脂质体等。

药物通过与药物载体复合形成的结构迅速进入细胞内,并在体内释放出药物。

药物载体的选择要考虑药物的特性、目标组织以及治疗目的等因素。

而药物载体的调控则可以通过改变载体的尺寸、形状、组成、表面性质等来实现。

药物载体有许多优点。

首先,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使其不易降解和代谢。

其次,药物载体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使药物在体内有更长时间的作用。

此外,药物载体还可以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靶向性,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损伤。

最后,药物载体可以增强药物的溶解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载体在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究中,药物载体可以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

在临床治疗中,药物载体可以用于靶向治疗、缓释治疗、肿瘤治疗等领域。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肿瘤治疗,通过改变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可以实现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向,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低副作用。

然而,药物载体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药物载体的合成和表征技术仍然不够成熟,且成本较高。

其次,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释放控制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

此外,药物载体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因此,尽管药物载体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综上所述,药物载体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潜力。

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然而,药物载体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药物载体将在未来的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及其在肿瘤靶向方面的研究进展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及其在肿瘤靶向方面的研究进展
药学 实 践 杂 志
2 0 1 3年 3月 2 5 日第 3 1卷 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Vo 1 . 3 1,No 2, Ma r c h 2 5, 2 01 3
聚 合物胶 束 作为 药 物载体 及 其在肿 瘤 靶 向方面 的研 究进 展
目前 , 对肿瘤 进行 药 物 治疗 的主要 困难 是 抗肿
列 出 的辅 料安 全性评 价 中 , 新 型 两亲 性 嵌段 共 聚 物 被列为 “ 安全” 级 别 。本 文 着重 综 述 了聚 合 物 胶 束 作 为肿瘤 靶 向药物载体 的研 究进展 。
[ Ab s t r a c t ] S o m e u n i q u e i n h e r e n t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p o l y me r i c m i c e l l e s ,i n c l u d i n g s m a l l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 h i g h s t a b i l i t y , l o n g r e s i d e n c e
靶 向药 物 载 体 的研 究 进 展 。 [ 关键 词 ] 聚合 物胶 束 ; 嵌段 共 聚物 ; 肿瘤 靶 向 ; 药 物 载体
[ 中图 分 类 号 ] R 9 7 9 . 1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6— 0 1 1 1 ( 2 0 1 3 ) 0 2— 0 0 8 6一 O 5
吴韫 韬 , 张依 依 (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院附属新华 医院 , 上海 2 0 0 0 9 2 )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4、纳米粒子的制备
4、纳米粒子的制备
制备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关键步骤是纳米粒子的制备。制备方法包括 物理法(如超声波法、喷雾干燥法等)和化学法(如乳化-交联法、沉淀法等)。 制备过程中需对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和稳定性。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 应用研究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应用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 构建及应用研究
目录
01 一、抗肿瘤药物靶向 纳米载体的构建
03 三、结论
02 二、抗肿瘤药物靶向 纳米载体的应用研究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是一种具有高度靶向性和高效性的新型药物传递系 统,能够将抗肿瘤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 用。本次演示将介绍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 用研究。
二、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二、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乳化-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超临界流 体技术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例如,乳化 -溶剂挥发法可用于制备脂质体,喷雾干燥法可用于制备纳米粒和纳米球,超临 界流体技术则可用于制备高分子量药物载体。
一、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 构建
一、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主要涉及载体材料的选取、药物装载、靶向 分子的修饰以及纳米粒子的制备等步骤。
1、载体材料的选取
1、载体材料的选取
抗肿瘤药物靶向纳米载体的关键要素之一是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载体材料 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可加工性,同时应具备一定的药物载体能 力。目前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如壳聚糖、透明质酸等)和合成 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乙烯醇等)。

基于转铁蛋白受体(TfR1)的肿瘤与脑部疾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基于转铁蛋白受体(TfR1)的肿瘤与脑部疾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基于转铁蛋白受体(TfR1)的肿瘤与脑部疾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人转铁蛋白受体(TfR1)在不同组织器官中普遍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协助转铁蛋白在细胞和血脑屏障内外转运,维持细胞铁平衡。

在肿瘤细胞中以及血脑屏障中,TfR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组织,因此,TfR1被认为是肿瘤靶向治疗和脑部疾病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基于TfR1靶向治疗的药物载体主要有转铁蛋白(Tf)、抗TfR1抗体、TfR1结合肽,这些生物大分子能与TfR1特异性结合,结合之后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跨胞转运机制进入细胞或穿过血脑屏障。

将小分子药与这些载体偶联可以促进许多亲水性的化疗药物或神经治疗药物进入肿瘤细胞或血脑屏障,而许多中枢神经治疗性大分子则主要通过融合蛋白的方式与抗TfR1抗体连接转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Abstract:Human TfR1 was universally expressed in different tissues. The major function of TfR1 was to facilitate delivery of transferrin across cells and blood-brain barrier(BBB). As a result, iron homo-stasis was maintained. TfR1 was recognised as a critical target for tumor and brain disease therapy due to its over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and BBB. In recent years, drug carriers based on TfR1 recognition were developed such as Transferrin (Tf), anti-TfR1 antibody and TfR1 binding peptide. These carriers bind to TfR1 specifically and enter into cell or BBB through 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Chemicals conjugated with these carriers can be facilitated to enter into tumor cells and brain tissue. Therapeutic proteins can be engineered to fused with anti-TfR1 antibody and transported across BBB.Key words:TfR1; Tumor target therapy;Brain directed delivery1轉铁蛋白受体(TfR1)简介转铁蛋白受体(TfR1)是一种在不同组织和细胞系中普遍表达的糖蛋白。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肿瘤,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发展,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有限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药物,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

纳米尺度的药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小尺寸效应、高比表面积、表面可修饰性等,这些特性使得纳米药物能够更好地实现肿瘤靶向治疗。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为纳米药物的靶向输送提供了可能。

肿瘤组织中的血管通常具有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使得纳米药物能够更容易地从血管中渗出并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此外,肿瘤细胞表面往往过度表达某些特定的受体或抗原,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修饰相应的配体,能够实现纳米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纳米药物的设计中,载体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纳米材料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能够有效地包载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具有可调控的粒径、表面性质和药物释放特性。

无机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氧化铁纳米粒等,不仅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还具有独特的光学、磁学等性能,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实现纳米药物对肿瘤的靶向治疗,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

例如,通过在纳米药物表面连接抗体、多肽、叶酸等靶向分子,能够使其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

同时,还可以在纳米药物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等聚合物,以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化疗药物的靶向输送、基因治疗和光热治疗等方面。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但其存在的副作用和限制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新热点。

而纳米药物的关键在于其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通过利用多种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至病灶,可以大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载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而成,具有许多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纳米颗粒大小具有尺度效应。

纳米颗粒比普通药物小很多,能够更容易地渗透至肿瘤组织中,而不会被正常组织过滤掉。

其次,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

药物载体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不会被排斥。

最后,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选择性地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确识别和定位。

二、纳米药载体的类型纳米药物的药物载体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对纳米药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蛋白质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用于携带各种药物。

脂质体具有尺度效应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并减少药物的毒性。

同时,脂质体能够通过改变其表面组分实现对靶向分子的选择性结合,因此在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蛋白质纳米粒子蛋白质纳米粒子是由蛋白质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纳米粒子。

这种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且在体内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攻击。

除此之外,蛋白质纳米粒子还具有天然的靶向性质,可以通过特定靶向分子识别肿瘤细胞并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效果。

3、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由多种合成材料组成的一种纳米粒子,其在靶向治疗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研究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研究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研究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对于肿瘤治疗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局部缺血等因素的存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靶向递送。

一、背景肿瘤靶向递送是一种通过改变药物的传输路径和控制药物的释放,将药物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组织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二、靶向递送的主要策略1.药物包装技术药物包装技术是靶向递送的关键。

常用的包装材料包括纳米粒子、微粒和聚合物等。

这些材料可以在药物内部或外部包覆一层保护壳,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目标组织的靶向。

2.靶向递送的主要靶点靶向递送的主要靶点包括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肿瘤内部的特异性环境。

通过选择合适的靶点,可以实现药物在局部富集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3.控制释放速率靶向递送的另一个关键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通过改变包装材料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局部富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靶向递送的应用1.靶向递送在化疗中的应用传统化疗药物的非特异性递送会导致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和治疗效果的降低。

靶向递送技术可以将药物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同时减少副作用。

2.靶向递送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光热治疗是一种利用纳米粒子吸收光能在肿瘤组织中产生局部高温,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靶向递送技术可以将纳米粒子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组织,在光热治疗中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3.靶向递送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携带特定基因的载体到肿瘤细胞中,实现对基因的修复和调控。

靶向递送技术可以将基因载体精确地递送到肿瘤细胞,提高基因治疗的效果。

四、待解决的问题尽管靶向递送技术已经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的靶向递送技术在制备成本和规模化生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热敏脂质体_TSL_的研究进展_丁昂昂

热敏脂质体_TSL_的研究进展_丁昂昂

TSL 作用原理 肿瘤组织存在增强和滞留效 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EPR)[1],即由于新 生 血 管 通 透 性 较 大、淋 巴 回 流 障 碍等生理特征,纳米级给药载体 TSL 可选择性地蓄 积在肿瘤区域。在正 常 体 温 下,TSL 质 膜 呈 致 密 的 胶 晶 态 ,故 其 内 包 埋 的 药 物 很 难 扩 散 出 来 ,起 到 药 物 储存库的作用;当随 血 液 循 环 经 过 预 先 加 热 的 靶 组 织 时,只 要 达 到 质 膜 磷 脂 液 晶 态 相 变 温 度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Tm),脂 质 体 膜 即 从
苄泽 类 表 面 活 性 剂 为 单 酰 基 表 面 活 性 剂,末 端 为聚乙二醇,与 MSPC 和 DSPE-PEG2000有相似的化 学结构,Tagami等[10]将其 加 入 DPPC 脂 质 体 中,替 代 MSPC 和 DSPE-PEG2000。 发 现 在 溶 血 活 性 及 阿 霉素 热 疗 释 放 动 力 学 方 面,TSL 的 最 佳 搭 配 为 DPPC/苄泽78(96∶4 摩 尔 百 分 比)。 苄 泽 脂 质 体 的 相变温度比 LTSL 低(41 ℃ vs.41.5℃),在释放动 力学 方 面,比 传 统 TSL 快 1.2~2 倍,热 疗 40~ 42 ℃时,2.5min内释放 90% ~100% 的 药 物,且 质 膜性质稳定(同37 ℃时相同)。May等 将 [11] 其 称 为 超 快 热 敏 脂 质 体 (ultrafast temperature sensitive liposome,uTSL),包埋不 同 的 化 疗 药 物—吉 西 他 滨 和奥沙利铂,这两种 药 物 可 溶 于 水 但 是 细 胞 通 透 性 较 差 ,也 得 到 相 似 的 结 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载体系统至关重要, 它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颗粒
药、 无毒和可生物降解这 4 个要素。因此, 靶向药物
小, 可缓控释药, 靶向性良好; 载药量高, 无突释效 应;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半衰期长; 无毒及无免疫原 性; 不在体内蓄积; 大分子类的可生物降解, 降解产 物无毒并可被机体清除; 保持原药的药理活性和生 物活性; 热源性小, 不易形成血栓。目前, 成为研究 热点并取得进展的靶向抗癌药物载体系统有: 大分
进行了的综述。
计模式、 靶向治疗药物载体系统、 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肿瘤休眠动物模型、 带荧光标记的肿瘤转移模型
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 - tumor targeting drug carriers SUN Rui, ZHU Yan, LIU Yu-qin (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5 , China)
癌药的最适宜剂型
。靶向制剂按药物载体的性
质和靶向原理分为被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和 特殊靶向制剂。其中特殊靶向制剂又被称为物理化 学靶向制剂。靶向制剂利用特定的导向机制, 将抗 癌药物浓集于癌细胞, 使药物优先分布于癌细胞。 在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中, 目前主 1. 1 要研究设计的几种靶向设计模式如下 基于靶区特殊的生理学特征
称为特殊靶向制剂。如利用卟啉具有光敏化作用, Fe3 O4 )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 选择性的到达肿瘤靶
可以在肿瘤组织中吸收和滞留。利用磁性材料 (如 区, 药物以受控的方式从载体中释放而对正常组织 无影响。例如载药磁微球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 下, 通过血管时可避免网状内皮系统的快速清除, 选 择性地到达并定位于肿瘤靶区, 具有高效、 低毒、 高 滞留性的特点。近年随着对磁流体研究的深入 (靶 向载药磁性微球、 磁控血管内磁性微球栓塞、 磁流体 热疗) , 一些新型磁性载体逐渐引起重视, 如某些金 金属微粉, 一方面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 另一方面还 热疗过程。 采用两重或多重上述机制 利用上述两种以 上的机理制备的靶向制剂, 如在被动靶向载体上连 接磁性材料, 增强药物的导向性和缓释作用。 2 靶向治疗药物载体系统 理想的靶向给药系统应具备定位蓄积、 控制释 属磁性微粉 ( Fe、 Co) 、 碳铁微粉、 合金微粉和某些非
Abstract: The maximum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anti - tumor drugs is not selective. The drugs not only kill tumor cells, but also
geting drug carrier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anti - tumor drugs has made progress. The design patterns of targeting anti - tumor drugs, the drug carrier systems and current advance of drug carrier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umor; Targeting therapy;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Drug carrier
1. 2
而小于 100 nm 的微粒可被骨髓细胞吞噬。 基于靶区特殊的病理学特征
指利用癌变区
特殊的生物化学环境而设计的靶向给药制剂。肿瘤 组织由于瘤细胞生长过快, 虽然新生血管丰富, 但仍 缺乏营养, 易出现缺血、 坏死的炎症区域, 因此肿瘤 灶常伴有酸中毒和过高热以及缺氧区。这使得可利 用某些对温度、 pH 值或低氧敏感的载体材料制成靶 向肿瘤的药物制剂。如根据肿瘤部位的温度要比正
[ 26 , 27 ] 不错的研究结果 。
大分子、 合成大分子载体以及抗体。肿瘤组织具有 较大的血管通透性及间质压较高, 间质扩散性大可 以阻止大分子的外渗, 同时缺乏功能性淋巴引流淋 巴管系也导致大分子以被动机制蓄积在肿瘤组织 中, 从而有利于抗肿瘤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天然 大分子类包括人血白蛋白、 脂蛋白、 转铁蛋白、 淀粉、 壳聚糖以及聚氨基酸类等。其中由淀粉微球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
究的热点, 目前采用靶向性强的药物载体来提高抗肿瘤药物 资源中心主任。以肿瘤侵袭转移复发机理及防
刘玉琴, 女, 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 毒副作用。因此针对癌组织的肿瘤靶向治疗成为国内外研 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研究员, 细胞

专家简介
的有效利用率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本文就靶向制剂设 治为研究方向, 建立了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
相互作用可设计针对瘤组织的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 制剂通常称为主动靶向制剂, 而相应的配体或抗体
药学研究·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4 Vol. 33 , No. 5
· 251·
子载体系统, 脂质体载体系统, 微粒 ( 微囊) 载体系 2. 1 统, 磁性药物载体系统。 大分子载体系统 大分子载体系统包括天然
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多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 料, 常用的有聚乳酸、 聚乙醇酸、 白蛋白、 明胶、 葡聚 糖、 壳聚糖衍生物、 聚氢基丙烯酸烷酯、 大分子嵌段 微球、 微囊或微乳。粒径在 100 ~ 1 000 nm 为亚微 米体系, 即微粒体系, 粒径在 1 ~ 100 nm 为纳米体 系统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药物释放速率和有 效利用率。微粒可物理吸附或化学交联单抗、 受体 或特殊基团等, 能增强高分子药物微粒的特异靶向 性。单抗形成的纳米微粒具有双重靶向性, 一方面 它属于纳米微粒体系, 可通过控制粒径大小选择性 地滞留在特定的靶器官; 另一方面, 可通过抗体对特 异抗原的识别, 使药物集中于靶部位。近年来, 纳米 粒载体系统构成的新型靶向制剂在临床实验中取得 2. 4
[ 16 ~ 20 ] [ 13 ~ 15 ]
[ 2 ~ 4] 内外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靶向给药转运系
靶标在细胞分子水平发挥作用, 可选择性的针对异 常细胞, 而对正常的组织细胞生长无影响, 是研制靶 向抗癌药物的重要依据。
· 250·
药学研究·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4 Vol. 33 , No. 5
可以随外加磁场的改变伴随控温、 恒温的肿瘤物理 1. 5
值比正常组织低而设计的 pH 敏感脂质体, 以及根 据低氧特性设计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为药物载体的化 疗制剂
[ 11 , 12 ]
常体温高设计的热敏感脂质体, 根据肿瘤组织的 pH
。这些达到缓释和增强药物疗效, 1. 3 减轻毒副反应的目的。 基于靶区特殊的生物免疫学特性 肿瘤组织 相对于正常组织通常特异表达某类分子或高表达某 种与细胞增殖、 侵袭和转移相关的信号分子或受体。 利用针对特异肿瘤蛋白的抗体 - 抗原之间的专一性 利用受体 - 配体之间特异、 高效、 专一性的结合, 或
机体不同组织
部位对粒径大小不同的药物微粒具有不同的截留 性, 微粒粒径大小和微粒表面性质不同, 靶向性也各 有不同。利用这种特性合成的靶向制剂一般属于被 动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的药物微粒载体一般利 用其疏水性及表面电荷的静电作用等理化相互作 用, 以及载体的大小、 质量等物理因素实现靶向给 药。一些微粒载体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由于其疏水性 较大, 易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 ( RES) 摄取, 降低了药 物的有效利用率, 但却可以用于网状内皮系统丰富 体系统在它们到达靶部位前都要通过毛细血管内 组织的肿瘤治疗, 例如肝、 脾和淋巴等部位。微粒载 皮, 粒径在 7 ~ 30 μm 的药物微粒可被动靶向肺组 织; 粒径在 100 ~ 3 000 nm 的微粒可被肝和脾摄取;
[ 5] 胞器, 如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 ( 三级靶标) 。三级
。靶向药物治疗是指药物选择地到达特定
的生理部位、 器官、 组织或细胞, 并在该靶部位发挥 治疗作用, 近年来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国 统 ( TDDS) , 又称靶向制剂, 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与 工艺方法, 靶向制剂可以控释给药和提高药物的稳
药学研究·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14 Vol. 33 , No. 5
· 249·
·专家论坛·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孙 蕊, 朱 琰, 刘玉琴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北京 100005 ) 摘要: 传统抗肿瘤药物最大的治疗缺陷是药物作用多是 非选择性的, 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组织产生较强的
cause damage to normal tissues. Therefore, the pres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umor - targeting therapies, and the strategy of adopting tar-
目前临床上对癌症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仍是药物疗法, 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发挥药效需要 很高的血药浓度, 且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是针 对代谢旺盛、 增殖较快的细胞发挥毒性作用, 选择性 较差, 因此对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 产生明 显毒副作用, 使这些药物的抗肿瘤治疗价值大大降 低。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 药物靶向治疗在提 高化疗药物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具有广阔应用 前景
[ 1]
定性, 改变药物的半衰期, 增加药物的靶向性, 降低 毒性, 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 减少用药剂量 和用药次数,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有效性。 寻找合适的药物载体是靶向制剂的重点, 它决定了 药物作用的靶控性和有效性。 靶向制剂是靶向治疗的基础, 能将药物带至特 定部位并在特定部位释放所携带的药物。根据靶向 药物载体的性质不同, 靶向治疗的靶标可以是一个 器官 ( 一级靶标) , 或某一器官的特定组织 ( 二级靶 标) , 亦可以是特殊的病变细胞及细胞内特定的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