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请根据下面的描述,推测人物。
(人物一)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图中与孙悟空打斗的人物是谁?请根据图示简述该场打斗的结果。
【答案】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解析】【分析】图片描绘的是大战红孩儿的情节。
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
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身的烟火。
故答案为:红孩儿。
悟空请来四海龙王喷水助阵,也不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
悟空反被烟呛得败下阵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和基本情节,掌握相关的人物及故事,其次要求考生读懂图片了解图内容。
2.名著阅读。
(1)“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________ 。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________篇,原名《________》,后更名为《朝花夕拾》。
【答案】(1)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2)10;旧事重提【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大家基本都知道,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根据这个不难推断出这个文段出自《西游记》,《西游记》中受欢迎的章节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填写。
(2)《朝花夕拾》学生比较熟悉,《朝花夕拾》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⑵10;旧事重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________ 。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________篇,原名《________》,后更名为《朝花夕拾》。
【答案】(1)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2)10;旧事重提【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大家基本都知道,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根据这个不难推断出这个文段出自《西游记》,《西游记》中受欢迎的章节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填写。
(2)《朝花夕拾》学生比较熟悉,《朝花夕拾》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⑵10;旧事重提。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⑵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怀念长妈妈的《________》;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抨击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________》;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2)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答案】(1)阿长和<山海经>;五猖会(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演讲中说,《西游记》擅长用风趣风趣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真理。
你从下边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真理?那大圣趁着时机,滚下山崖,伏在那边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 :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整理,竖在后边,变作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垮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认真看之,见旗竿立在后边,笑道 : “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边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未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边的。
断是这牲畜弄喧!”(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答案】【示例 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没法隐蔽的短处。
【示例 2】设想终归是要被人揭示的。
【分析】【剖析】节选部分内容主要写悟空的尾巴不知道该放哪儿适合。
真君因未曾见过庙宇后竖着旗杆这一细节看破了悟空变为的土地庙,用简短的语言写出这一情节反应出的生活真理即可。
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没法隐蔽的短处。
【示例 2】设想终归是要被人揭示的。
【评论】本题考察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累积与理解。
学生要注意累积,注意对作者、背景、写作特点、人物及故事情节理解;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实时做笔录,做到日积月累。
要联合选段进行剖析理解。
2.名著阅读。
(1)“固然背后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假如要我说句诚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钦佩她。
最厌烦的是常喜爱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许点着敌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 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 ________(人物)(2)《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 ________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 ________;也有反应他家乡赛会民俗的③________ 。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1.《朝花夕拾》是___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以下问题:1)在___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和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先生。
2)《父亲的病》一文的结尾处,作者回忆起父亲临终时“我”在___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
作者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懊悔和自责,认为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是自己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痛苦。
3)《湘行散记》是___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在《鸭窠围的夜》一文中,作者描绘了雪夜火光的___,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答案:(1)___和___先生。
(2)作者懊悔并自责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和痛苦。
(3)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解析:(1)___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___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___先生。
(2)《父亲的病》是___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和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___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___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慨。
要题型。
阅读名著时,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其次要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来分析人物;最后,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性格。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那________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
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1)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________(3)为什么说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请简要回答________。
【答案】(1)观音菩萨(2)斗战胜佛(3)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选文选自《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文中横线处的人物是观音菩萨。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
(3)题干问《西游记》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的原因。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先说说什么叫励志,“励”字古同“厉”“砺”,有磨炼,振奋的意思。
“志”字最初是“之”字下面一个“心”字,“之”字的意思要去的地方,和心合起来就是心要去的地方就叫做志,现在通俗的讲叫理想。
有一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孙悟空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己磨砺意志的过程。
因此他最后成的佛叫斗战胜佛。
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放弃,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故答案为:⑴观音菩萨;⑵斗战胜佛;⑶示例:《西游记》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苦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七年级 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练习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练习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他喜欢看的一本书是①________;(A.《天演论》;B.《西游记》;C.《三国演义》;D.《山海经》)在《五猖会》一文中写到父亲让我背②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A.《三字经》;B.《论语》;C.《鉴略》;D.《幼学琼林》)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③________的照片;(A.孔子;B.孙中山;C.闰土;D.藤野先生)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④________。
(A.《父亲的病》;B.《无常》;C.《五猖会》;D.《狗·猫·鼠》)【答案】 A;C;D;B【解析】【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时,识记相关的内容。
作者在《琐记》中提到他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故选A。
在《五猖会》一文中写到父亲让我背《鉴略》,故选C。
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故选D。
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无常》,故选B。
故答案为: A 、C 、D 、B【点评】本题考查肯定是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名著的阅读和基本常识的积累。
2.名著阅读《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都是出自鲁迅散文集《________》中的篇目,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请联系这些文章,讲一讲鲁迅的成长经历。
________【答案】朝花夕拾;鲁迅不喜欢猫,并且厌恶生活中与描相似的人。
鲁迅是保姆长妈妈带大的,他们感情很深厚。
当阿长给鲁迅买来他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后,鲁迅对她又有了新的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唐僧认为“劝善”就是“惩恶”,孙悟空认同这样的看法吗?联系《西游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解析】【分析】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
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
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孙悟空并不认同唐僧“劝善”就是“惩恶”的看法。
“劝善”可以治本,“惩恶”可以治标。
没有“惩恶”,就等于没有了规矩方圆,不知悔改的坏人就可作恶多端。
所以两者都不能缺少。
可举白骨精之例证明之。
故答案为:孙悟空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面对白骨精几次三番的变化,他都能够用火眼金睛识破妖的本质。
即使唐僧受到妖怪的离间把他赶走,孙悟空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恶势力赶尽杀绝。
他始终秉持“除恶务尽”的观点,明白妖怪本性的丑恶,绝不心慈手软。
【点评】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
我问你:铁扇仙在哪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
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
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
”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
”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
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
”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
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
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
”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
”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
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
莫当耍子。
”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
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答案】(1)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2)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围绕“和气有礼、尊敬长者,自信乐观、不惧艰险,关心民众疾苦,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等作答即可。
(2)借芭蕉扇共三次:第一次是跟铁扇公主好好说,但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的事儿怀恨在心,不仅不借,还用扇子把孙悟空扇飞了;第二次孙悟空吃了定风丹又来借,铁扇公主扇不飞他,他就变了一个小飞虫进到铁扇公主肚子里折腾,铁扇公主受不了,就给他一把假扇子,结果越扇火越大;第三次,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终于拿到了真的芭蕉扇,却又被牛魔王骗回,后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才借到了芭蕉扇。
故答案为:⑴①说话和气有礼、尊敬长者:悟空与老者对话,尊称“老人家”。
②自信、乐观、不惧艰险:老者提醒借扇途中充满艰险,悟空说“不打紧”。
③关心民众疾苦:悟空借扇“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
④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老者说“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⑵一借芭蕉扇,孙悟空先被铁扇公主扇飞,后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里,借来假扇;二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得到真扇,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要求考生结合选段,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经典情节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考生熟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概括语言要简洁。
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故答案为:⑴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⑵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
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⑶人性深处保有【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语段内容,明确出处和名著中人物。
⑵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名著《父亲的病》明确内容,体会作者包含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名著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湘行散记》,明确主要内容,体会《鸭窠围的夜》体验到的力量。
4.名著阅读。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人物)(2)《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每个横线上选择一篇文章即可)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答案】(1)鲁迅;长妈妈(2)A;I;D【解析】【分析】(1)所写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
(2)《朝花夕拾》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狗▪猫▪鼠》,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他在日本学医时遇到藤野先生;《五猖会》是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
故答案为:⑴鲁迅、长妈妈⑵A;I;D【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5.请根据下面的描述,推测人物。
(人物一)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他是________(人物二)她唆使幼童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鼓励他们吃冰,但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要打骂。
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她是________【答案】范爱农;衍太太【解析】【分析】《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其中,范爱农是个思想激进、个性倔直、不趋炎附势的正直青年,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格格不入,他的悲剧正如同辛亥革命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他再也经受不住社会的压迫,革命的失败更如同催化剂一般,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
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
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