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最新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篇一《清平乐·村居》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宿新市徐公店》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03
古诗词朗诵与背诵指导
朗诵技巧指导
节奏感
在朗诵时,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根据诗词的情感和意境调整节奏, 使朗诵更具韵律感。
语音清晰
情感表达
在朗诵时,要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内 涵,通过语调和语气表现出作者的情 感,使听众能够感受到诗词的情感魅 力。
保持语音清晰,咬字准确,避免模糊 不清的发音,以便听众更好地理解诗 词的含义。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 册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ppt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古诗词欣赏 • 古诗词朗诵与背诵指导 • 课堂互动与拓展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历史背景
简要介绍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化氛围, 为古诗词的创作提供时代背景。
诗人介绍
对三位诗人李白、杜甫、岑参进行简要的生平介绍,突 出他们的文学成就和特色。
教学目标阐述
0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掌握诗 词中的生字词。
0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 层含义。
03 情感目标
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 爱。
教学内容概览
01 《独坐敬亭山》
介绍诗中敬亭山的景色,以及诗人李白的心境。
02 《望洞庭》
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词
要求学生背诵本课学 习的三首古诗词,巩 固所学内容,培养良
好的记忆能力。
诗词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 单的诗词,培养写作 能力和创新思维。
阅读相关书籍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 典的古诗词集,拓宽 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分享学习心得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 于本课学习心得的小 短文,总结学习收获 ,培养表达能力。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岭雪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吾乃诗仙也!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 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喜交友。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 进酒》、《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没有一丝风,平静得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 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远远望去,那月下洞庭里苍翠的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改为“看”好吗?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山“翠”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懂,水“翠” 潭面无风镜未磨。 是怎么回事 呢?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指 什 么 ?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郊5公里的水阳江畔, 原名昭亭山,晋初266年为避晋文帝司马 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 西绵延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 一峰,海拔286米。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 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的盛赞。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 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 往。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感情。
结合注释:逐句说说诗意。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镜未磨: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诗中指愿望湖 中的景物,隐隐约约,如同没有打磨过的镜 面照物不清楚。 山:诗中指君山。 白银盘:诗中指月光下的洞庭湖像一个银白色 的盘子。 青螺:青黑色的田螺。诗中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古诗词三首》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优美的古诗词,并掌握其中的词语和句子,以及诗句的韵律和意境,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质。

本文将以这三首诗词为主线,详细阐述其内容和知识点。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全诗咏叹了凭高而望所见景色的壮美,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了解词语:鹳雀、望、船、江流、山色、茫茫、江山、云。

2、感受诗歌的韵律:本诗属于七绝,每句四个字,韵脚为“流、色、东、洲、故、侯、神”。

3、理解诗歌的意境:诗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王之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二)《清明》《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描绘了清明节时的寂静与悲凉,以及对亲人逝世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的感人才情。

本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了解词语:江畔、踏青、无限、惆怅、哀时、苦、暗香、天半、流光。

2、感受诗歌的韵律:本诗属于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韵脚为“鸟、声、人、生、擣、衣、空、悲”。

3、理解诗歌的意境:诗中“绿肥红瘦”,表现了春景,而“惆怅”、“哀时”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暗香”、“天半”的描写则更加突出了诗歌的唯美情调。

(三)《江南春》《江南春》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名篇,诗中以细致而富有生气的笔触,描写了江南春天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展示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丰富艺术创作才能。

本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了解词语:春、江、岸、雨、烟、柳、花、风、篱、浦、行舟、渔舟。

2、感受诗歌的韵律:本诗属于七绝,每句四个字,韵脚为“春、草、鱼、乡、柳、头、岸”。

3、理解诗歌的意境: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行舟绿水中,看取晴空白鹭洲”则表达了诗人在江南春天的游览心情。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
《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的是春日 03 早晨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热爱和珍惜之情。
《静夜思》作者李白生平
01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02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形象生动,语言流畅自然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 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基 本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02 《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表达 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望庐山瀑布》作者杜甫成就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深刻,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被誉 为“诗史”。
《望庐山瀑布》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展 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该诗也是杜甫诗歌艺术 成就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雄浑豪放、瑰丽奇伟的诗风。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描绘春天。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古诗作为蓝本,进行仿写 或创作。
组织班级朗诵比赛或分享会
制定比赛规则和评分 标准,确保公平公正 。
举办班级分享会,让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 得和创作成果。

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

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

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内容分析:1.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的颜色和季候特征;后两句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侧面写出农民劳作的忙碌。

2.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的大意是: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全词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静和美好的氛围。

它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老两口、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

他们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体现出乡村生活的平静和安宁。

3.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上的新芽刚刚抽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儿童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是一幅农村的风景画。

其中的人物和动物都栩栩如生:篱笆、小路、绿树、黄蝶、儿童等。

而这一切都呈现在春末夏初的田园中。

儿童们兴奋地追逐黄蝶,但当黄蝶飞入菜花时,却无法再找到它了。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翻译: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美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2. 赏析。

- 这诗就像一幅田园画。

你看啊,诗人先给我们摆出了一盘“水果大餐”,什么金黄的梅子、肥嘟嘟的杏子,看着就诱人。

然后又给咱端上了“主食”,那雪白雪白的麦花,还有稀稀拉拉的菜花。

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再看后面呢,大白天的,篱笆旁边都没人走过,为啥呢?因为大家都在田里忙活着呢。

只有那些蜻蜓和蝴蝶,它们可悠闲了,在那飞来飞去,好像在说:“你们忙你们的,我们玩我们的。

”诗人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诗,就把农村初夏时那种忙碌又宁静的景象给写活了。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翻译: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刚长出的嫩叶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2. 赏析。

- 读这首诗就像在看一场有趣的“儿童捉蝶记”。

你瞧,那篱笆稀稀疏疏的,小路弯弯曲曲还挺深。

树上刚冒出来的新叶子,还遮不住阳光呢。

这时候啊,一群小娃娃出现了,他们眼睛盯着一只黄蝴蝶,撒开脚丫子就追。

那蝴蝶也调皮,一头扎进了菜花地里。

这下可好,黄蝴蝶和菜花都是黄澄澄的,小娃娃们瞪大眼睛也找不着了。

诗人把儿童那种天真活泼,还有田园里那种自然清新的感觉写得特别到位。

就好像我们自己也跟着这些孩子在菜花丛中找蝴蝶似的。

1. 原文及解析。

-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解析:这房子的茅草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草。

你听啊,喝了点小酒的老两口,操着吴地的方言在那亲昵地聊天呢,也不知道是哪家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第1课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长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2023/12/7
想一想: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的话说一说你从诗中读到 的美景。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 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儿童奔跑着 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 找寻。
2023/12/7
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会有些什么感受? 色彩明艳,景色美丽; 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 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 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 蓬。
2023/12/7
二读,想画面。
2023/12/7
三读,品深意。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人爱小儿
小儿天真烂漫、调皮可

亡赖:取“顽皮、淘气”之意。
2023/12/7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陶醉、酒醉、沉醉…… 谁为什么而“醉”?
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 , 为孩子的懂事而醉。
诗人为美丽的风景而醉,为安宁的生活而醉 。 2023/12/7
板书设计
上 环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秀丽) 片 人物:醉里吴音相媚好(恬静)
下 大儿—锄豆草 中儿—编鸡笼 片 小儿—卧剥莲

2023/12/7
2023/12/7
拓展发散
你能把这首诗扩展成一个小故事吗?试试吧!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忽高忽低,忽左 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 儿,黄蝶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 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用眼睛紧盯着 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
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望洞庭》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忆江南》赏析
词人青少年时期就曾旅居江南,中年又先后在杭州、苏州等地做过刺史(州的长官),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恋恋不能忘怀。

晚年在北方,他写过不少怀念江南的诗歌,《忆江南》词三首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一组。

它们约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前后,当时词人66岁左右,
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阳(领干薪在洛阳养老)。

这里所录,是组词的第一首,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首。

旧曾谙,过去曾经饱览。

谙,热悉。

江花,江边的鲜花。

蓝,植物名,种类很多,叶子可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日出”两句,线条粗犷明快,设色鲜艳浓烈,凸现了春和景明时的江花江水,有彩版画的艺术效果。

此词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东亚文学史上的影响很大。

不数十年,它就传播到了东瀛。

公元9世纪末,日本第一醍醐天皇时期,皇子兼明亲王作《忆龟山》词:“忆龟山。

龟山久往还。

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叶落间。

能不忆龟山?”
就明显是摹拟本篇。

在中国,《忆江南》这个词牌自此成为
历代词人赞美各地山川及风土人情的首选,且多以“某地好”开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