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

浅谈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体会作者:黄端宏,丁明亮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慢性硬膜下血肿指颅内出血,血液聚积于硬膜下腔,多由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症状,约占颅内血肿的10%[1]。
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避免患者致残及引起死亡。
总结我院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8例,17例均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1例行开瓣血肿清除术。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48岁。
50岁以上16例。
摔伤13例,打击伤2例,不明原因3例,病程多3周-2个月。
1.2 临床表现头痛者17例,恶心呕吐11例,有精神症状者7例,锥体束征阳性者6例,一侧肢体无力13例,偏瘫5例,术前神志清楚12例,意识模糊4,浅昏迷1例。
1.3 辅助检查全部经CT平扫确诊有明确诊断。
单侧14例,双侧4例,血肿范围均较广泛,低密度改变8例,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6例,,在CT片上均表现为新月形密度异常影,同侧脑室受压,中线向对侧轻度偏移,颅内血肿量在70-150mL。
1.4 手术方法17例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1例采用开瓣血肿清除术。
双侧钻孔引流2例。
术中均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16例患者均采用局麻,2例采用全麻。
根据头颅CT定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一头皮直切口长3.0-4.0cm,乳突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一个,十字切开,可见酱油色液体流出,部分可见絮状物流出,将前端有两个侧孔的20号T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变清,于切口处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将骨孔尽量处于最高点,并由骨孔及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气体排出。
术后前3天每日补生理盐水3000ML左右,并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脑膨起。
2-4d内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后复查头部CT,大部分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给予拔除引流管,少数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继续引流,但引流管留置时间未超过5天。
2结果1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神经系统症状基本解除,头部CT复查血肿消失,脑室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居中,部分有少量积液。
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

谈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硬脑膜下血肿的医疗要点与心得,以便更好地护理患者。
1. 早期诊断硬脑膜下血肿的早期症状可能是不明显的,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因此,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硬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并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来做出正确诊断。
2. 早期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硬脑膜下血肿患者而言,手术治疗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尽快识别出血肿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较小的血肿,可以采用开颅引流、穿刺引流等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大的血肿,则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3. 合理药物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扩血管药物、抗炎药物、磁共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症状,促进血肿吸收,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4. 术后护理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恢复期。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支持,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5. 预防与复发治疗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过程中,预防与复发治疗同样重要。
为了预防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患者需要避免一些头部创伤、颅内感染等危险因素,同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
而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我们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复发治疗,以保证病情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因此在治疗硬脑膜下血肿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精通其疾病特点以及治疗要点,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通过手术治疗过程及并发症,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
方法: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6例患者中,33例行单侧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例行双侧颅骨钻孔引流术,1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因对侧血肿较少,行单侧钻孔引流术,1月后对侧出血增加,行钻孔引术。
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出现并发症,1例骨瓣开颅患者术后再次出血,经保守治疗血肿吸收;1例钻孔引流患者术后1月对侧血肿增加,二次手术;结论: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医生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操作方面要注意细节。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89-01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见于伤后3周出现头痛、偏瘫、失语等临床症状,常见于老年人。
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CT诊断技术的普及,其诊断率明显提高。
正确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选取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临床病例36例,归纳治疗方法,吸取治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31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65岁,60岁以上30例,50~60岁5例,50岁以下1例。
1例入院时意识昏迷并且单侧瞳孔散大,其余患者均无意识障碍,28例患者头痛症状明显,2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单侧肢体功能障碍。
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
血肿量为60~140 ml,平均90 ml。
1.2??治疗过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6例患者中,33例行单侧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例行双侧颅骨钻孔引流术,1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因对侧血肿较少,行单侧钻孔引流术,1月后对侧出血增加,行钻孔引流术。
其中有1例42岁男性患者,单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改行骨瓣开颅,见中央沟处有一桥静脉破裂出血,给予电凝止血。
微创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护理体会

微创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有包膜的血肿,大多由于脑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裂所致,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无明确的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有的病人伴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表现突出,老年人以智力障碍和精神异常为主,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⑴。
占住院颅脑损伤患者的1.5~5.4%,占各种颅内血肿的9.6%~18.7%,占硬膜下血肿的10%~30%⑵。
钻孔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同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液化引流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简便易行、经济安全、适合推广。
本文选用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手术前后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1.1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
年龄50-60岁3例,60-70岁7例,70岁以上2例。
病程10天—3月。
所有患者均有头晕头痛症状,伴智力障碍者2例,行为异常、定向障碍者3例,经常跌倒、近事遗忘者4例,高血压病史3例。
手术前均经头颅ct检查示颞、顶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治疗方法12例患者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在局麻下7例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5例行血肿微创穿刺+尿激酶液化引流术,术中引流出不凝暗红色血液80-100ml,术毕放置硅胶引流管一根,并固定,外接无菌引流袋一个。
1.3疗效12例手术患者7例术后硅胶引流畅,术后第2日头痛头晕症状减轻,于术后第3-5天精神症状完全消失,术后第5日复查ct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消失,遵医嘱予拔管;5例患者术后出现引流不畅,于术后第3日查凝血四项正常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0000u溶栓,第4日引流液明显增多,精神神经症状消失,术后第7日拔管。
继续住院观察2日,12例患者精神神经症状均消失,定向力完整,问答切题,手术疗效确切。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3结
果
6 例脑 出血患者 ,经过上 述护理 ,出 院时均能 翻身 ,无 1 褥疮 8 例 和 护理不当或意外 发生 ,3例能独 立行走 ,2例能借 拐杖行走 ,生活 6 4 基 本能够 自理。
预 防关节 弯缩 变形 及废 用性肌 萎缩 。①保持 各关节 功能 位置 。
如指导患者进行各 关节的屈 、伸 、外展 、旋 内、旋 外及环绕 活动 ,每
~
床表现 :单一 以头痛 、头昏为 主要表现 的2例 ;头痛 、头 昏+ 侧肢 4 一
体轻 瘫痪 1例 ;嗜 睡+ 侧肢 体轻 瘫痪 3 ;浅 昏迷+ 9 一 例 一侧 肢体轻 瘫
痪2 ;颞 叶沟 回疝+ 侧肢 体瘫 痪2 ;全部病 例均 行C 或MR 检 例 一 例 T I
侧肢体乏力 、智力 下降 、反 应迟钝、轻偏瘫 及眼底水肿 ,偶有癫痫 或卒中样发作 ,也可 出现痴呆 、精 神异常和锥 体束体征 阳性 ,严重时
16 f临床护 理 4
中国医药指 南 2 1 年 3月第 8 第 7 00 誊 期
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
24 出院指导 .
G i C i Mein, r 2 1,o. N 7 u e f hn d i Ma h 00V 1, o do a ce c 8
开孔 ( 放置便器)的木板床 ,以免腰骶部 皮肤被 便器 磨伤。 23恢复 期的护理 -
例 ,打击伤8 ,原 因不明 的 ( 例 无法 回忆伤情 )2 例 。入院 时主 要临 3
慢性硬脑 膜下血肿常 见于 中老 年男性患者 ,发病率较高 ,是 中老 年 人颅 内血肿最常见 的一 种 ,占硬脑膜 下血肿 的 2%。患者 多在 病前 5
3 或更 长时 间前有过轻 微头部 外伤 ,但 因时问过久 或受伤轻微 多不 周 能回忆起 头部何 时受伤 ,直至 出现血 肿症状 、体征 时 ( 头痛 、头 昏、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目的总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引流术后围手术期处理重点及经验,提高救治水平,降低伤残率,死亡率。
方法采用YL-1型碎吸针,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规范的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引流技术重点处治。
结果本组病例192例,血肿数215个,全部患者治愈,治愈率100% 。
结论术后围手术期正确、规范的处理技术是微创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环节。
标签: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微创术;引流术;围手术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CSDH)是指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且伤后病程达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CSDH常發生于老人和小孩,男女之比为5:1,年发生率为(1~2)/10万[1]。
CSDH约占各种颅内血肿的10% ,在硬膜下血肿中占1/4左右,双侧血肿发生率14%左右[2]。
1999年11月~2012年12月我们收治CSDH 192例,全部采用YL-1型碎吸针行微创引流术,术后处理措施适当,效果显著,现将围手术期处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92例(男155例,女37例),年龄3~91岁,平均年龄53.6岁。
不同患者有不同程度头痛、眩晕、呕吐、肢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不同症状。
全部病例经CT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有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脑受压征像。
本组病例共计血肿数量215个,其中单侧血肿169例、双侧血肿23例。
1.2 手术方法依照CT检查定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血肿最厚且避开脑膜中动脉、板障血管并有利于引流点为钻孔点,消毒、铺巾、局麻,选用2~2.5cm 规格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用电钻经选点直接经头皮钻入颅内,插入针芯将穿刺针刺入血肿腔,拔出针芯连接引流管让血肿腔内血性液缓慢流出,待血性液基本流尽后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轻轻冲洗血肿腔,穿刺针连接引流管、引流袋持续引流。
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随时复查CT ,依照影像情况对引流装置进行调整处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99例治疗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99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
方法:对8年9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结果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讨论了如何正确选择穿刺点,适当放置引流管,减少创伤,以求最大限度清除血肿,促进脑组织膨胀复位,避免血肿复发,减少硬膜下积液,颅内积气等并发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结果:经治疗后,肢体均全部恢复,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复查头部CT,残留硬膜下积液者60例,颅内积气40例(拔管前复查)中线结构均复位,侧脑室形态恢复正常,脑池、脑沟恢复正常。
此组病例无复发。
结论:软通道冲洗引流效果好、费用低、简单易行等优点,不易复发。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引流微创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头部外伤后常见病、多发病,直接影响了患者健康及生命,且治疗简单易行,预后好。
但对此病无更多了解、易延误诊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直接影响生存质量。
2001年11月~2009年12月收治慢性硬下血肿99例,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50~93岁,平均65岁,男性居多。
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运动障碍70例,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89例(90%),二便功能障碍40例(40%),意识障碍30例(30%),可追问出头部外伤史75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占30%。
治疗方法:2001~2006年,单行钻孔引流术,全部出院;2006~2009年,软通道治疗硬膜下血肿,全部出院。
结果经治疗后,肢体均全部恢复,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复查头部CT,残留硬膜下积液者60例,颅内积气40例(拔管前复查)中线结构均复位,侧脑室形态恢复正常,脑池、脑沟恢复正常。
此组病例无复发。
討论穿刺点的选择:穿刺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原则为最大限度引出硬膜下积血,减少残留血液及积液,又能促进脑组织更好的复位,避免颅内积气的发生。
我们的体会是,由颅底向顶部选择血肿得中点,血肿额端至枕部,选择中后1/3结合部,并向额部方向置管,切忌太浅,要达到近额极部,盲端有侧孔,进颅后近端放置侧孔。
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关键词】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特别是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因症状不典型而增加了诊断的困难。
我院从1985年—2007年间共收治此类患者32 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27 例,女5 例,年龄从45 岁至78 岁不等,平均年龄岁。
其中有较明确的外伤史者21 例,有可疑外伤史者3 例,确诊时间从2个月~年不等,平均110天。
临床情况本组32 例,单侧血肿28 例,双侧4 例。
血肿量小于50 mL 者5 例,50~100 mL者7 例,大于100 mL者20 例。
辅助检查腰穿10 例;其中压力正常者4 例,压力偏高者6 例。
脑电图检查18 例;其中正常者8 例,轻度异常者4 例,中度异常者6 例。
眼底检查16 例,其中呈老年硬化改变者6 例,视乳头呈轻中度水肿6 例,正常者4 例。
所有32 例患者最后均经CT扫描确诊。
其中血肿量呈高密者7 例,呈低密度者25 例。
治疗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经住院治疗。
其中行钻孔闭式引流25 例,手术清除血肿7 例。
术后外接引流袋,在监测颅内压前提下,取头低脚高位15~30度。
常规输入生理盐水1 000 mL,促使脑组织向内板靠拢,消灭残腔。
术后除1 例重新出现血肿外,余均效果良好。
2 讨论本病表现复杂,症状体征多种多样,其中有表现为有所加重的肢体乏力、肌力减退;有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障碍、智能减退、定向力差;有兴奋多语、幻觉、妄想;有抽搐、日渐加重的头痛,有单纯性头痛、头晕等就诊者。
本组32 例除3 例于第一次就诊时就确诊外,其中误诊为脑血栓4 例,老年人痴呆8 例,精神病6 例,癫痫3 例,脑瘤3 例,神经性头痛5 例。
由于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特别头部外伤轻微或无外伤史。
病后又缺乏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易与其它功能性及多种疾病混淆,门诊误诊率高。
总之,今后工作中遇到此类患者,特别是有头部外伤史者要特别警惕本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脑膜下血肿医疗要点与心得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 >3 周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 10%,占硬脑膜下血肿的 25%,如不能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极易致残甚至引起死亡。
20XX -05—20XX -03,我院共收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60 例,采用孔冲洗引流术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 60 例中男 46 例,女 14 例; 年龄的 52 ~ 73岁。
均有明确外伤史,外伤史 25 ~ 122 d,单侧血肿 52 例,双侧血肿 8 例。
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 48 例,打击伤 5 例,摔伤 7 例。
临床表现: 表现为智力下降,头痛,记忆力减退 33 例,肢体偏瘫42 例,视乳头水肿 56 例,呕吐 15 例。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均行头颅 CT 或头颅 MRI 检查而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 CT 影像表现是硬膜下新月形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密度影 46 例,混杂密度影 10 例,等密度影 4 例,血肿量根据 CT 按多田式公式计算为 70~ 160 mL。
1. 2 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表现,54 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6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双侧型两侧同时引流。
2 结果
引流 1 ~5 d 至无引流液拔管,60 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 8~ 14 d,平均 9. 6 d。
术后患者头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偏瘫体征均于术后1 周内恢复,术后第2 天及出院前常规复查头颅 CT,提示血肿全部消失,12 例有少量硬膜下积液,随访 2 ~4 个月,复查头颅 CT,有 7 例积液消失,5 例积液无增加或略有减少,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恢复至发病前状态。
3 讨论
3. 1 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做体格检查,能够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由于这类患者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头晕和头痛,本组 60 例中有 33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另一重要症状是一侧肢体乏力,本组有 42 例。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头痛并不引起重视,而到出现偏瘫症状后才引起注意,甚至有患者就诊时曾被按“脑血管病”治疗。
CT 是临床上确诊的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于等密度血肿,中线移位不明显,可行头颅 MRI 检查,以明确对侧有无血肿。
3. 2 手术指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好发部位在幕上大脑半球表面的额、颞、顶部,多数为单侧,部分患者累及双侧,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
3. 3 手术方式根据术前患者 CT 显示血肿密度情况,如有低密度影,则选用钻孔引流术,如显示包膜肥厚或已有钙化,高密度条索影时,则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我院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 ⑴体位与切口,取仰卧头侧位,于血肿的前下方与后上方各钻一孔,注意避免钻头下沉剥离硬脑膜,先从前下孔,电灼硬脑膜并十字形切开,应避免血性液体流出过快,血肿腔缩小,置管不便。
⑵硬脑膜切开如血性液体喷出时用手指轻轻按压,控制排液速度,防止颅内压骤减造成脑干移位甚至扭曲。
⑶引流管不宜过硬,以免刺伤脑组织造成脑损伤或脑内血肿形成,最好使用硅胶管相当于 8 号尿管粗细。
⑷用温盐水反复缓慢交替冲洗血肿腔,不可用力过大,一进一出等量交换,直至流出液体清亮为止。
⑸为避免气颅发生,关颅前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高位的导管退至钻孔 3 ~ 4 cm 处,然后加以固定,并扎紧管口,留作拔管时排气使用,将低位导管亦退至钻孔 3 ~ 4 cm处加以固定,然后外接脑室引流装置。
⑹头皮下止血应彻底,必要时可悬吊硬脑膜,以避免形成新的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
⑺术后注意引流液量及颜色,适当变换头位,以利引流,排放引流袋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液体及气体流入颅内,不能冲洗引流管,以防颅内感染。
骨瓣开颅血肿术不再赘述,本组 54 例采用双孔钻颅引流术,所有患者血肿基本消失,颅内压增高症状、精神症状、神经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工作和劳动或恢复至发病前状态,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