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课平时作业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

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2、如何正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一直被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地位之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隔十年,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及“小康社会”,而将全面“建设”改成“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意义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时间——2020年,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

干重大问题,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8日,习大大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个全面”的提出,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建设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每一个“全面”,都是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实现建成小康社的最主要、最直接、最现实的三个战略举措。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更好地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实现“中国梦”指出了理论上正确方向。

3、阐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我国的改革,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促进改革,形成了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与开放相结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经济。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自觉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一国的民族经济才能更快地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有两个亮点,一是开办经济特区,二是吸引外资。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国内改革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改革必须适合本国国情,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

首先,改革从何处着手?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从农村先起步的,而农村改革又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为突破口。我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这项改革适合中国国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连年增产。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农村改革成功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向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其次,经济体制怎样转型?我们没有采用前苏联“500天计划”的激进改革策略,而是按照积极而又稳步前进的原则,采取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改革策略,前后大约用了20年时间。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避免了一场大的社会震荡。

再次,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搞?我们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前提下,开始政治体制改革的。邓小平认为,对权力过分集中的

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难,因为它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因此“需要审慎从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不是“根本改革”,没有大破大立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而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出台的举措有: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干部制度、人事制度等。这些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动力,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改革问题;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文化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发展、稳定,既统一又矛盾,处理得好,能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又能相互损害。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

4、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分析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答:经济新常态基本特点:

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

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

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

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

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

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

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

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

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5、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

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这就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这个理论,同样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相互联系和并行的是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异己物的偏见。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和创举,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

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妥善处理分歧;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搞好周边环境。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也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坚持把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这一科学构想,已在香港、澳门顺利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保持了繁荣与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依靠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和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依靠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中国问题的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

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6、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那么,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首先,我们应知道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什么?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从事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开发、生产、经营与服务,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批人员在高风险与高利润并存的领域工作,是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者。

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外资企业是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境内根据我国法律设立的,部分或全部资金由他们投入,并由此对企业具有相应的支配权、控制权。他们在外资企业供职期间接受的业务训练储存为人力资本,能在日后或以其他方式,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3个体户。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的资金,独自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个体户的出现,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4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并且拥有一定

资本和雇工的企业,私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就是私营企业主。他们投资于私营企业,并从事经营管理,活跃了城乡经济,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社会财富。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连接与交往的纽带,起着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资格认定,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6自由职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不是无职业人员或业余职业者,也不同于个体户,主要是指不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而是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专长,以此谋生的知识生产者和其他劳动者。自由职业人员的出现,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需要。

在研究完新的社会阶层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产生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的产物,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二、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工作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于: 1.社会财富的贡献者;2.劳动就业的分流者;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充分发挥新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共同建设现代化事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群众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实,团结这支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中的积极作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共同事业的凝聚力下,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齐心协力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成功、实现我国长治久安的社会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