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

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南美以巴西为代表;欧洲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为代表;日本单独分析。

一、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0%,占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的7.1%,汽车及与之相关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约655万人,约占日本从业人员总数的11%。

日本汽车工业从确立到居世界首位大体经历了30年时间,即从50年代通过政府保护和扶持及企业界大量投资引进技术、改造设备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

1980年,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汽车产量比1970年增长1倍以上,为1104万辆)。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量一直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 / 4以上,出口汽车每年都在60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二、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在日本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为了提高汽车工业的集中度,日本政府于1961年5月提出了“少数企业、少数车种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工业集团化设想”。按照这一设想,日本汽车工业希望改组为大批量生产集团、高级特殊车生产集团和微型车生产集团等三大集团,每个集团下属2-3家公司。这一设想强烈地反映出日本政府希望汽车工业迅速建立起经济规模生产体制和成长为出口产业的政策目标。虽然这一设想由于各企业的抵制和当时在保护政策下汽车工业存在的超额利润而未能实现,但却能根据国情,通过扩大投资,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系列化,最终解决了经济规模和批量生产体制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零部件企业可以从整车企业得到稳定的订货,得到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并事先了解整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向外订货的方针,从而放心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整车企业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节约了投资,分散了风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独特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汽车整车企业的自制率低于30%,外协率超过70%,其相对稳定的集团内交易部分地取代了市场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市场的不稳定因素,避免了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形成了一种大企业之间激烈竞争、中小企业则以参加大企业组织的系列集团展开间接竞争的分层次竞争体制。在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汽车企业的培养扶植下,通过技术引进、自行开发、合资经营和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在轿车、轻型车用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及产品技术的应用上已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由此也确立了日本在产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地位。

如日元升值期间,受汇率变动影响,韩国的汽车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韩国汽车零部件需大量从日本进口)。

最后,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开发体制和生产体制也是日本汽车工业保持长久旺盛的重要因素。

三、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

1、日本汽车普及化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先后成立,推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二战前,日产汽车产量达5万辆。二战期间,日本汽车工业服务于战时体制,汽车年产量下降到几千辆。二战后,日本经济呈现混乱状态,粮食严重不足,国民生活十分困难,到处是一片饥饿的凄凉景象。

汽车工业困难重重,资金匮乏,资材短缺,市场萧条。各汽车公司为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到1950年汽车产量才达到3万辆。

1951-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的后勤基地,给日本经济的振兴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各种军需订货,包括汽车及其维修服务等纷至沓来。到1955年,日本重化工业得到了复兴,汽车产量达到7万辆,从而使日本汽车工业焕发了青春。

1955年日本通产省公布了发展国民车构想,提出发展一种供国民使用的微型汽车的要求,其要点是:本身质量400KG 以下,时速100KM 以上,乘座4人或者乘座2人,加100KG 货物,发动机排量350ML-500ML ,IL 燃油行驶30KM 以上,行驶10万KM 无大修,生产成本15万日元以下,售价25万日元以下。要求各汽车厂家都来生产,然后评选优秀,政府给以帮助。国民车构想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给各汽车公司以极大地鼓舞 ,促使各汽车公司下定决心为发展物美价廉的汽车而竭尽全力。当时,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00美元,就提出这一构想,是很有魄力和远见卓识的。(以日元换算,300美元等于?日元)

从这时起,日本经济开始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高速增长;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196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为普及汽车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各汽车公司及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汽车,其售价与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30%-50%。于是,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日本称1966年为普及私人汽车元年。

(日本GDP 与汽车普及的关系;车价与汽车普及的关系;)

1955年GDP300美元; 民用微型车成本15万日元以下,售价25万日元;

1960年GDP500美元;

1966年GDP1000美元; 1966年车价比1955年下降30%-50%;

日本从1966年开始普及汽车。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而车价下降了30%-50%。(GDP 为1000美元,而车价为17.5万日元-12.5万日元

附图 日本汽车普及始年(1966年人均GDP 与车价之比例)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955

19601966 日本以贸易立国,将扩大汽车出口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为提高汽车出口竞争能力,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随着汽车出口的竞争能力的增强,汽车出口量高速增长。196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不足4万辆,到1970年,汽车出口量突破100万辆,年均增长率39%。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欧、美汽车纷纷减产,而日本却以其油耗低的小型汽车进一步占领和扩大了国际市场。1973年,汽车出口量达到200万辆,1977年汽车出口量达到400万辆,1980年汽车出口量再猛增到600万辆。日本汽车出口量大

量增加的同时,而汽车进口量始终保持很低水平。1960-1980年,汽车年进口量仅1万-6万辆。

附图:1960-1980年日本汽车进出口量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1960

1970197319771980

附图 日本汽车产量增长状况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95519601965196719701973197519801985199019952000

由于日本实现了汽车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16万辆,远远低于当时美国及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车产量即达到300万辆,超过欧洲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到1980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的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了继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进入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产量仍继续提高,到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创历史的1350万辆。自这以后,国内市场处于徘徊状态,而出口贸易磨擦加剧,汽车出口量下降,从最高时期的600多万辆,下降到300多万辆,因而汽车产量逐渐下降到约1000万辆。

2、日本汽车工业产值的发展变化

1960年,日本汽车工业产值为8749亿日元,占制造业产值的5.6%。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工业产值不断提高。到1980年,汽车工业产值达207038亿日元,占制造业的9.5%。80年代以来,日本汽车工业增长缓慢或者呈负增长,但汽车工业产值仍以较高速度增长。从1980年到1995年,汽车年产量下降8%,而汽车总产值达395613亿日元,增长91%,占制造业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

2、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保护与扶持

日本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保护与扶持,这种保护主要体现为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及国内税收政策。(与中国入世之比较与借鉴)

(1)关税措施

1955年,日本就加入了关贸总协定,但它对汽车工业,主要是小型车的关税保护一直到1978年才完全取消。

由于日本生产的轿车、货车主要是小型车,为了保护日本的汽车工业,60年代,日本对轴距小的小型车关税税率最高达40%,如轴距≤270CM的小型轿车关税税率为40%,轴距>270CM的轿车关税税率为35%。

在日本汽车公司表现出完全具备了出口能力之后,也是迫于其他国家的压力,日本政府才不得不逐渐地放开了国内汽车市场。到1970年,小型车的关税降到了20%,1972年汽车关税降到8%,1978年才完全取消了汽车关税。

(2)非关税措施

在实施较高关税的同时,外汇配额制度等非关税壁垒对限制进口,鼓励使用国产车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1954年开始,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限制购买者范围,只准用做出租车、新闻用车,3 年内禁止倒卖,并对进口车征收40%的增值税。1964年以后,外汇配额的限制从金额转为进口物品的数量,结果使进口车比例从1951年的44.6%下降到1954年的23.1%、1955年的8.9%,直到1969年的1%。同时,战后日本政府一直进行外汇限制,禁止外国汽车公司在日本投资,1971年才解除这条禁令。70年代以后,日本也未完全放弃保护政策,只不过将关税壁垒转为隐蔽的非关税壁垒。

(3)国内税收政策

在设置对外贸易壁垒的同时,日本的国内市场进入壁垒也对促进小型车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4-1962年物品税的税率为:高级轿车为50%,普通轿车为40%,而小型轿车为20%。1972年,日本借口反公害,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1976年再次修订,日本因此成了世界上限制标准最严的国家(实质上是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在提供保护的同时,日本还通过资金援助、财政补贴及

优惠财税等手段对引进技术采取支持政策。

本田三菱丰田马自达日产

世界汽车发展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格局2006年全球约生产6582万辆汽车,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北美以及日本,三者累计所占比重已达50%,但是重要地位正逐渐下降。而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中,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到2013年将占15%,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将逐渐移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汽车产业链日益全球性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也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2. 产业链中低端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聚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形成两大特征:一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生产和消费量均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现在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来提高性能,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如轻量化、节能、安全舒适和多功能,以及从低污染到无污染的环保质量这两方面。因此,发达国家的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品质换代升级的新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表明了全球汽车生产和开发的两个不同层次,发达国家对国内汽车开发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汽车的产量,研发生产新一代汽车产品,向高档次汽车发展。他们将一般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不断扩大产量,以适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中低档汽车的层次。作为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无疑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二、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特征分析随着调整步伐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1.全球范围内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年过剩约1000万辆),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汽车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参股等联合和重组等手段,已形成10大汽车集团,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2.零部件制造在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策略。整车企业改变了只局限于采用本集团公司零部件产品的做法,由向多个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由单个汽车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而零部件企业也将其产品面向全球销售,不再局限于仅仅供给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doc 5页)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doc 5页)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 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南美以巴西为代表;欧洲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为代表;日本单独分析。 一、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0%,占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的7.1%,汽车及与之相关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约655万人,约占日本从业人员总数的11%。 日本汽车工业从确立到居世界首位大体经历了30年时间,即从50年代通过政府保护和扶持及企业界大量投资引进技术、改造设备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 1980年,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汽车产量比1970年增长1倍以上,为1104万辆)。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量一直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 / 4以上,出口汽车每年都在60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二、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在日本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为了提高汽车工业的集中度,日本政府于1961年5月提出了“少数企业、少数车种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工业集团化设想”。按照这一设想,日本汽车工业希望改组为大批量生产集团、高级特殊车生产集团和微型车生产集团等三大集团,每个集团下属2-3家公司。这一设想强烈地反映出日本政府希望汽车工业迅速建立起经济规模生产体制和成长为出口产业的政策目标。虽然这一设想由于各企业的抵制和当时在保护政策下汽车工业存在的超额利润而未能实现,但却能根据国情,通过扩大投资,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系列化,最终解决了经济规模和批量生产体制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零部件企业可以从整车企业得到稳定的订货,得到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并事先了解整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向外订货的方针,从而放心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整车企业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节约了投资,分散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 摘要:当前,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国内汽车工业今后几年仍将快速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日本和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经验和教训,最后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汽车工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工业;竞争力;自主创新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汽车工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国内外汽车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对中国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然而,现阶段在国内汽车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自主开发能力弱,在国际上面临着汽车强国的竞争压力。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壮大我国汽车工业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二、汽车工业现状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投资分散。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前十大汽车企业2006年的销量占到总量的84%以上。其余的120多家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中国的国产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80个,而在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只有47个本土汽车品牌。乘用车制造商美国只有15家,而中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过多的企业参与汽车行业意味

着大量的业务重叠。2007年上半年,有16家中国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仅有1%或更少,一些企业的年产销量不足百台。即便是在合资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竞争力,没有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及时跟进。 (二)自主开发能力弱 新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实际价值。新产品创造了新的价值标准,新标准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趋势。在国际汽车市场上,企业技术进步的竞争在企业竞争中占有很大比重。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为企业占领市场提供了条件,所以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大部分体现在新产品推出周期的竞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代表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产品开发能力。与国外高水平汽车开发技术相比,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开发的组织体系和人员、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产品开发技术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研发费用过低,二是企业对开发技术缺乏重视,没有自主开发的动力,长期陷入“引进技术-国产化-再引进技术-再国产化”这种等距离技术追赶的困境中。 (三)零部件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处于低水平、小规模、分散重复的状况。首先,规模小。从投入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约230家汽车零部件三资企业协议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4%;从产出的角度看,一是生产集中度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为发达国家的5-6倍,而产量只有他们的1/10。二是生产配套率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

世界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世界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李剑平 (重庆汽车研究所,重庆400039) 摘要:汽车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各项性能.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价值含量的迅速提高,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增长迅速,市场总量巨大.本文详细阐述世界汽车电子产品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 概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产品在机械结构方面已经非常完善,靠改变传统的机械结构和有关结构参数来提高汽车的性能已临近极限.由于日益增强的安全,节能与环保要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工业还需不断研发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汽车新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从早期的电子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进一步扩展到汽车底盘控制,主动安全性控制,以及故障诊断显示,娱乐和通信等各个领域.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通过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

已成为夺取未来汽车市场重要的有效手段.汽车已经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发展成为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汽车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各项性能.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汽车上70%的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正是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大热点,不仅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会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价值含量的迅速提高,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汽车电子的发展将不仅颠覆人们对汽车产业的传统认识观念,而且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对全球汽车行业情况的研究估算和预测,2002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规模约为1000亿美元,而到2007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1500亿美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而这样高的增长率还有保持下去的趋势. 2 发展现状和趋势 21世纪汽车产品发展的趋势是: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其中环保与节能主要体现在发动机与传动系的电子控制以及燃料电池,CAN通讯,电控系统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技术方面,而行驶安全性则主要体现在ABS,TCS,VDC,4WS,TPMS

法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法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中广网 2005-12-05 在汽车发展史上,法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早在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尼奥就在政府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汽车,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研究和制造汽车的热潮。但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却让法国的汽车研究中断了几十年,直到1828年,巴黎技工学校校长配夸尔制造了一辆蒸汽牵引汽车,其独创的差速器及独立悬挂技术至今仍在汽车上广泛应用着。 法国出现第一辆汽油汽车是在1890年,由阿尔芒·标致创立的标致公司生产,一战前,标致的年产量达到1.2万辆,到1939年时年产量达4.8万辆.而1915年创办的雪铁龙汽车公司发展更快,在二十年代初年产量就突破10万辆,1928年日产达汽车400辆,占全法汽车产量三分之一。另一创办于1898年的大型汽车厂雷诺汽车公司发展也很快,1914年便形成了大规模生产,一战期间更是因军火生产而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汽车生产。 二战期间,雷诺公司为德国法西斯效劳,为德国军队提供大量坦克、飞机发动机和其他武器,因而战争结束后,雷诺公司被法国政府接管,路易·雷诺也被逮捕。在政府支持下,雷诺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1975年汽车年产量超过了150万辆,成为法国第一大汽车厂商,而标致汽车公司的产量也在战后20年内猛增十几倍,一跃成为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80年代更是超过雷诺而登上榜首。雪铁龙汽车公司则因经营不善而被标致汽车公司于1976年收购。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法国汽车工业受到了一定的挫折,雷诺公司更是连年亏损,1984年产量急剧下降到30万辆,但几年后雷诺公司便恢复了元气,1999年3月还收购了日产汽车公司36.8%的股份,去年的产量达229万辆。 法国汽车的总体特点就是车体较小而设计新颖,符合大众化的方向,因此在西欧成为家庭轿车的热门,雷诺的“丽人行”微型车在欧洲曾多次获销量第一。但是在豪华车、跑车领域,法国汽车公司就不如美、德、日等国汽车公司出色,这成为法国汽车业的遗憾。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汽车是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哪种交通工具可与汽车的作用相媲美,因为汽车是在“面”上发挥作用,并且可以实现“门对门”的便利。正因为如此,汽车在过去数十年中已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得出其发展趋势,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世界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卡尔·奔驰发明汽车至今,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按生产方式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手工生产方式。19世纪末,法国巴黎P&L机床公司开始制造汽车,当时是实行手工单件生产。其生产效率极低,制作成本高,质量保证全凭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2、大批量生产方式。它是由美国企业,主要是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为世界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业,而且是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到20世纪后半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时不仅在美国,不只在整个汽车市场,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是,一方面必须找出办法来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显着缩短,另一方面还必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两方面的课题促使汽车制造企业改变原有的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转变。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分析

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与趋势 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南美以巴西为代表;欧洲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亚洲以韩国为代表;日本单独分析。 一、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汽车工业是日本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0%,占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的7.1%,汽车及与之相关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约655万人,约占日本从业人员总数的11%。 日本汽车工业从确立到居世界首位大体经历了30年时间,即从50年代通过政府保护和扶持及企业界大量投资引进技术、改造设备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 1980年,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0年汽车产量比1970年增长1倍以上,为1104万辆)。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量一直约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 / 4以上,出口汽车每年都在600万辆左右,汽车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二、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在日本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为了提高汽车工业的集中度,日本政府于1961年5月提出了“少数企业、少数车种和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工业集团化设想”。按照这一设想,日本汽车工业希望改组为大批量生产集团、高级特殊车生产集团和微型车生产集团等三大集团,每个集团下属2-3家公司。这一设想强烈地反映出日本政府希望汽车工业迅速建立起经济规模生产体制和成长为出口产业的政策目标。虽然这一设想由于各企业的抵制和当时在保护政策下汽车工业存在的超额利润而未能实现,但却能根据国情,通过扩大投资,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系列化,最终解决了经济规模和批量生产体制的问题。其主要特点是零部件企业可以从整车企业得到稳定的订货,得到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并事先了解整车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向外订货的方针,从而放心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形成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而整车企业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节约了投资,分散了风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独特的产业组织结构,使汽车整车企业的自制率低于30%,外协率超过70%,其相对稳定的集团内交易部分地取代了市场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市场的不稳定因素,避免了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形成了一种大企业之间激烈竞争、中小企业则以参加大企业组织的系列集团展开间接竞争的分层次竞争体制。在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汽车企业的培养扶植下,通过技术引进、自行开发、合资经营和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在轿车、轻型车用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及产品技术的应用上已经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由此也确立了日本在产业竞争方面的优势地位。 如日元升值期间,受汇率变动影响,韩国的汽车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韩国汽车零部件需大量从日本进口)。 最后,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开发体制和生产体制也是日本汽车工业保持长久旺盛的重要因素。 三、日本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 1、日本汽车普及化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先后成立,推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二战前,日产汽车产量达5万辆。二战期间,日本汽车工业服务于战时体制,汽车年产量下降到几千辆。二战后,日本经济呈现混乱状态,粮食严重不足,国民生活十分困难,到处是一片饥饿的凄凉景象。

世界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启示录

世界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启示录 2004-4-1 10:50:00 来源:责编:车天下 1886年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制的0.9马力的三轮汽车取得了帝国专利证书,同年,另一名德国人戴姆勒也试驾了他发明的四轮汽油汽车,从此,汽车开始改变这个世界。从卡尔·奔驰制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到现在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只需要三秒钟的超级跑车,一百年来,汽车业经历了三次变革: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50年代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汽车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给汽车带来了第二次变革;到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物美价廉的汽车使汽车工业发生了第三次变革。那么值此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之际,中国汽车是否能从百年汽车的三次变革寻找到一些值借鉴的“法宝”呢? [B]大众化之路[/B] 1908年,亨利·福特开始出售著名的“T”型车,这种车产量增长惊人,最重要的是,这种车简单实用,材料出众,用钒合金钢制造,轻巧结实,脚踏变速器操作十分方便,大大提高了汽车驾驶者的舒适度。与汽车本身同样不同凡响的是它的生产方式。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首次推出了流水装配线的大量作业方式,使汽车成本大跌,汽车价格比当时欧洲所产的汽车便宜了1/2到1/3,不再仅仅是贵族和有钱人的豪华奢侈品了,它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V-8型汽车每辆售价仅为465美元,而一名教师的年薪是800美元以上。亨利·福特的宗旨是:“薄利多销总会比少买多赚好得多,这能够使更多的人找到工作。”他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都能拥有汽车。 [B]设计推陈出新[/B]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美各国的民用汽车业几乎完全停顿下来。直到50年代,汽车业才终于又活跃起来了。最早的变化出现在汽车外形设计上,50年代的汽车变矮了、变宽了,似乎是紧紧地趴在了地面上。给后人印象更为深刻甚至引为笑谈的还有那种50年代特有的尾翼。尽管只是微微地隆起,并不十分引入注目,但在用户或设计师的眼里,它似乎给人以高速的感觉,爱赶时髦的克菜斯勒还对此大力发挥,竟把喷气战斗机的三角形垂直尾翼移植到车尾。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加入这场尾巴之战,比赛谁的尾巴翘得更高,结果弄得后翼几乎延伸到车顶之上。这些夸张的车体设计尽管在技术上毫无意义,但却性格鲜明,成为50年代的经典之作。比外形变化更深刻的是体制的变化。1945年9月21日,亨利·福特二世正式接替祖父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的董事长,随即便对旧体制进行大清洗,有千余人被辞退。面对每月1000万美元的巨额亏损,亨利·福特二世大胆地引进了以查尔斯·桑顿为首的10位青年军官。这批不懂汽车的高级职员整天在公司各部门东游西荡地到处发问颇有点令人讨厌,然而正是这些人给公司带来了成本核算、市场统计以及计划编制等一系列财务制度。此外,他又从通用挖来了欧内斯特·布里奇等“血管里流着汽油”的老手,直接取竞争对手所长。[B]丰田汽车模式[/B] 1933年,丰田纺织厂设立汽车分部,并决定在三年后开始制造汽车。在汽车制造方面,丰田实在没有多少经验。但聪明的丰田坚守一个信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丰田认为,首先必须生产安全、牢固、经济、传统的汽车,而不是创新性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丰田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1955年,丰田推出一款设计精巧、排量1.5升的小轿车。命名为皇冠(报价参数图片论坛)RS,两年后又以Toyopet的名称将其出口到美国。其实该车极为传统,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技术,但是做得十分精巧而已,价格也不贵。价廉物美的丰田车就此风行(报价参数图片论坛)全球市场,1961年,丰田的汽车产量还只有20万辆,10年后便猛增至200万辆,翻了10倍。 "丰田"成长的故事 2004-4-1 10:50:00 来源:责编:车天下 丰田佐吉可以说是丰田汽车的开山鼻祖,1876年出生于远江国敷知郡山口村(现静岗县湖西市)的一个木匠之家。他年轻时代就酷爱发明创造,1896年发明了日本国内第一台动力织机。1910年5月,佐吉对欧美进行了考察。回国后,佐吉开始了对自动织机更高水准的工作。通过此次的旅行,欧美各国日益普及

(完整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8-04-05 ?浏览: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格局 2006年全球约生产6582万辆汽车,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北美以及日本,三者累计所占比重已达50%,但是重要地位正逐渐下降。而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中,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到2013年将占15%,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将逐渐移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汽车产业链日益全球性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也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

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2. 产业链中低端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聚 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形成两大特征:一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生产和消费量均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现在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来提高性能,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如轻量化、节能、安全舒适和多功能,以及从低污染到无污染的环保质量这两方面。因此,发达国家的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品质换代升级的新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表明了全球汽车生产和开发的两个不同层次,发达国家对国内汽车开发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汽车的产量,研发生产新一代汽车产品,向高档次汽车发展。他们将一般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不断扩大产量,以适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中低档汽车的层次。作为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无疑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 二、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特征分析 随着调整步伐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1.全球范围内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 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年过剩约1000万辆),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

2021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 状况 目录第一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语 14 第二章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语 25 第三章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 ___ 34 四、结语 35 第四章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语 46 第五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语 61 第六章天津 ___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

世界汽车发展史

世界汽车发展史 ●从轮到车——人类交通的第一次革命 ●自走车辆的探索——人类奔驰的梦想与追求 ●现代汽车的形成与发展——汽车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推动了汽车工业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代汽车的发展——和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体 马车时代 自从人类发明了车轮并制造出车后,就用驯化了的马、牛拉车。马车是运输、代步和打仗最主要的工具。 由于没有其他合适的动力取代马,马车时代一直延续了约3000~4000年。 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国格拉斯戈大学聘为实验技师,有机会接触纽科门蒸汽机,并对纽科门蒸汽机产生了兴趣。 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 1774年11月,他俩又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发明的高效率蒸汽机一出现立即用到采矿、纺织、冶金、机械加工、运输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掀起了18世纪轰轰烈烈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诞生,无疑是人类利用动力机械的一大突破。从此,人们靠燃料的燃烧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蒸汽汽车的盛衰内燃机的诞生 古诺的尝试给后来者以极大的启发和激励,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出现了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的热潮。各种用途的蒸汽汽车相继问世,到了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蒸汽汽车的全盛时期。

内燃机的先驱 蒸汽机的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把水烧开,将蒸汽送进气缸,推动活塞和曲柄连杆机构工作,所以蒸汽机也称为外燃机。它的热量损失大,热效率低,仅10%左右,能源浪费严重。 如果让燃料在气缸里直接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活塞作功,就可大大提高气缸压力和热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内燃机。1862年,法国铁路工程师罗彻斯,发表了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发动机理论,即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并指出压缩混合气是提高热效率的重要措施。1862年1月16日他的发明获得法国专利,他并没有造出实物来说明他的理论。 内燃机的诞生 奥托内燃机 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22岁时弃商,开始从事煤气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1866年,奥托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活塞式四冲程奥托内燃机。翌年,此物荣获巴黎博览会金质奖章。 1876年,奥托对四冲程内燃机又作了改进,试制出第一台实用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 1877年8月4日取得专利,并成批投入生产。 戴姆勒的小型内燃机 1881年,戴姆勒辞去道依茨公司的一切职务,同他的同事威廉·迈巴赫合作开办了当时第一家汽车工厂,开始研究一种“轻便快速”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1883年8月15日,戴姆勒和迈巴赫在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发出了第一台卧式汽油机。 内燃机的诞生 戴姆勒的小型内燃机 他们再接再厉,把发动机的体积尽可能缩小,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轻便小巧的化油器式、电点火的小型汽油机,转速达到了当时创记录的750r/min。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立式发动机,取名为“立钟”。他们在1885年4月3日取得德国专利。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 摘要:汽车自1886年诞生以来,经历115年进入21世纪。汽车的不断改进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汽车工业和汽车技术得以发展。从一个简单的小部件到单件小批生产再到大批量生产再到现代化汽车,一部汽车发展史可用115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来表达。而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然而中国汽车工业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一样,在过去的110年里也同样历经了几番起伏。 关键词:诞生改进发展现代化中国汽车史 德国人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19世纪末,自行车工业和马车工业已很发达了,它们为汽车的发明做好了前期准备。自行车所用的钢管构架、滚珠轴承、链条传动、变速齿轮、充气轮胎、专用机床等等都可用于汽车,马车的车身技术和车身造型也可用于汽车。1886,一位叫奔驰的德国人用他研制的内燃机在曼德镇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同年,另一位叫戴姆勒的德国人用他研制的内燃机在斯图加特装出世界第一辆四轮车。奔驰公司和戴姆勒公司在1926年合并起来,组成后来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又于1998年组成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法国的单件小批生产

1886年的德国技术发展很快, 但德国那时刚成为独立、统一的 国家不久,经济实力不如法国。 法国政府为了军事需要修建了公 路网,为汽车工业创造了良好的 发展条件。戴姆勒发明汽车的第 二年,法国P&L公司就买下了他 的许可证,1887年就组织生产,在19世纪90年代里,P&L就生产几万辆汽车。到1904年,法国有汽车厂350这有,年产量达17000辆。英国的阿斯顿·马丁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在该公司的车身车间里,仍然是技术高超的钣金工用木槌敲打铝板的方式来制造铝质车身钣金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汽车工业进步的步伐加快了。 福特公司的大批量生产 美国第一辆汽车比欧洲的第一 辆汽车晚了7年。但和法国、德国相 比,美国是个人口众多、土地辽阔、 物产丰富的大国。汽车一出现,6年 内美国有300家公司和个人在试验性 地生产汽车,没有银行投资,他们在 技术上和组织上都存在大量问题。福特先从军工系统引进零件通用制,用专用机床加工出标准化的零件;继而将屠宰场中的牛羊肉分块肢解的流水线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流水装配线。大量生产方式提高了汽车质量,降低了成本,使汽车流入寻常百姓家。 通用汽车公司建成现代化公司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作者:————————————————————————————————日期: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比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示范运营状况,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统筹、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如电机驱动技术、能量管理系统、锂离子电池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进行了探讨。 0 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大力研究和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入抢占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行列,我国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行业趋势,将电动汽车确定为国家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推出了《节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规划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增加对电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在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国外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有明显提升。2014年全球市场共销售353 522 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其中,电动乘用车323 864辆,占比91. 61% (电动乘用车指“双80”车,即最高时速80 km/h 以上,同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80 km以上);电动客车及电动专用车29 658 辆,占比8. 39%[1]。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仍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位居前列。全球各主要国家电动汽车2014年保有量及2020年预计保有量如表1 所示[2]。美国的通用、福特、特斯拉公司,日本的丰田、日产及本田公司,欧洲的宝马、奔驰、雪铁龙公司等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上呈现出很强的实力。

(汽车行业)中外汽车发展简史

(汽车行业)中外汽车发展 简史

中外汽车发展简史 1.国外汽车发展简史 1886年,果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奔驰发明的世界第壹辆车,揭开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序幕;从此汽车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1908年,亨利·福特开创大量生产方式制造T型汽车,使汽车这壹产品得以在社会上大量普及;上世纪60年代,以丰田英二为代表的日本人,依靠东方人特有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使日本汽车工业后来居上,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90年代,受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世界汽车工业在产业结构上加快国际化进程,在技术上大量运用电子技术,使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短短100多年的历史,汽车工业以使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灿烂篇章。 纵观世界汽车百年历史,不难见出,汽车工业作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从另壹个角度去见汽车的百年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成功汽车企业都有着壹个共同的特点:生产的汽车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国情,都是生产的针对于当时广大民众和老百姓的汽车。 1.1.1“医生的车”—欧宝“4/8hp”型汽车 1909年,欧宝X公司在原有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们生产的“4/8hp”型汽车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不过这些人却都是医生。当他们接到出诊的通知,需要赶往乡间的别墅时,欧宝的这辆性能可靠的车能克服土路上的坑坑洼洼。为他们提供壹个稳定而快捷的行程。当病人的家属出门迎接的时候见到医生驾驶的是壹辆车身雪白造型娇小的车,壹定倍感安全,被叫做“Doctor′scar”—“医生的车”。 这个情况连欧宝兄弟也没有想到,不过它却提供了壹条重要的信息,汽车且不壹定要是贵族的奢侈品,它壹定会的到大众的喜欢。于是欧宝坚定了建厂初期就提出的“动力大众化”(motorizationofthepeople)的方针,决定开始批量生产。 1924年,欧宝投资100万马克引进了5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在随后的六年中,由于流水线的功劳。它的价格从4500马克讲到了1990马克。汽车年产量也大幅增加。 1928年,欧宝X公司市场占有率为37.5%,总产量42000辆成为德国规模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1.1.2T型车的传奇 1908年,福特X公司研发T型车,别决定开始投入生产。 1910年,T型车产量是22727辆,售价为780美元。 1911年,价格降为690美元,次年降至600美元。 1916年,降到360美元,年产量585388辆,超过了当时任何壹家汽车X公司。 1920年2月7日,亨利·福特成功实现每分钟生产出壹辆汽车的目标。 1925年10月30日,福特X公司的工厂每十秒生产壹辆T型车,车价也降到300美元。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壹半之上的汽车都是福特牌,所以使“福特”成了当时汽车的代名词。从1908年至1927年,福特X公司生产了1500万辆T型车,这款令全世界人都着迷的车已不仅是壹部车,更是壹种召唤,它把汽车工业带入有希望、有前途、有效率、有使用价值的领域。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T型车被人们称之为“运载整个世界的工具”被评为“世纪之车”福特本人也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 1.1.3“甲壳虫的”的“世界” 1937年2月,保时捷和维林组建了“德国国民轿车促销X公司”具体着手国民轿车的生产、销售的准备工作。从此接下来的20年却成了“甲壳虫”独领风骚的20年。 1962年“甲壳虫”的产量是500万,1967年是1000万,1972年2月17日,“甲壳虫”以15007034的总产量打破了福特T型车的产生记录,1981年达到2000万,2003年7月30最后壹辆“甲壳虫”驶出生产线“甲壳虫”的的总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1529464辆。也成为了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格局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格局及中国汽车工业 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制的四轮汽油汽车试驾成功,从此,汽车开始改变这个世界。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当中,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三大体系左右下的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发展慢,近几年来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也仅仅在生产规模、销售规模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况且,这只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取得的结果。 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新能源动力的发展和,汽车生产正在从传统的、成熟的汽车市场转向新兴的汽车市场。这些新兴的汽车市场不仅是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并且是汽车市场未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正是新兴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正重演汽车发展史 汽车工业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是世界汽车发展历史的缩影,很有代表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的汽车市场很有借鉴意义。 在汽车工业的早期,即20世纪初,汽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刚刚出现,当时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技术的竞争。汽车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交通方式,立即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当时众多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有限,制约了市场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以福特为代表的新型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时间,从而使得汽车的生产大规模化,汽车产品开始迅速普及。当汽车技术和生产问题解决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必须有一个区域覆盖面广、产品选择范围多,并且非常有效的分销网络。在20世纪的40和50年代,通用通过并购整合建立起一个产品链较完善的庞大分销体系,也由此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商。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竞争是集中在供方要素方面(技术、生产、分销网络)的竞争,那么20世纪下半叶的竞争则是集中在需方要素上的竞争。 毋庸置疑,便宜的价格是消费者的第一需求要素。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品牌利用价格的优势进入美国市场。然而,日本品牌在美国市场的迅速成长并壮大,依赖的不仅仅是价格优势,还有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优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日本车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在美国市场得到广泛认同,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20世纪末,当不同品牌间的质量差距在迅速缩小时,市场的竞争开始由产品满意度转向经销商的服务满意度,由产品的竞争转向服务的竞争。雷克萨斯是这种趋势的代表之一。现在品牌的竞争是

世界汽车业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业发展历程 世界汽车业起步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20世纪初(1913年)在美国由福特公司实现现代化批量生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行业。 世界汽车行业自兴起后,发展一直较为迅速。到20世纪初达200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640万辆(1937年)。战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达1000万辆,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更快,1977年超过4000万辆,20年间产量翻了两番。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汽车业产量一度有所减少,但从1983年开始回升,1985年达4515万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近15年间。全球汽车整车总产量上升了近40%,从2005—2014年,总产量上升了约28%(见表1-1)。

表1-1 2005~2014年全球汽车产量 二.汽车业100强上榜企业分析 (一)2005-2014年世界100强中汽车业的规模 进入21世纪,世界100强中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从100强中汽车企业收入总和看(见图6-1),除开2009年和2010年收入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Array都呈稳 定增 长。从 100强 中汽车 企业收 入占 100强 所有企 业收入 之和的 比例来 看,呈 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

国家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美国5424.37 5559.20 5576.66 日本3329.02 3565.89 3890.39 德国2155.50 2285.57 1937.99 意大利588.72 578.33 650.31 法国506.39 513.65 710.05 韩国563.58 574,34 666.66 (三)2005-2014年汽车企业在100强的企业中排名情况分析 由表6-3可以看出,进入世界100强的汽车企业名次在5到10之间,2007年通用汽车 公司在100强汽车企业排名中第一位,但在2007年后位次虽然不大,但每年与100强 首位企业营业收入的差额却不断扩大。反映出汽车业对全球经济发展作用正逐步降低。2005-2014年,汽车企业在100强排序位次的中位数总体上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0 (四)2014年世界100强中汽车企业分析 1.规模分析 由表6-4和图6-3可以看出,汽车企业收入规模几乎都在不断增加,上升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