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

合集下载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摘要:从地理,文化,内容,实质,特点以及发生过程和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对两种科学技术进行比较。

一、地理方面。

以古中国为代表的河流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

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不仅了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河流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故农业往往很发达。

河流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也派生出了河流文明下的民族心理:即和平自守,重于防卫,稳定持重。

这些心理特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使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中国科学技术有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并且维系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但它的缺点却又是不容置疑的。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河流文明注定了它的人民稳定但不思变革,防卫却不愿出击,和平却不具冒险精神。

这也导致了中国在固步自封、科学技术没落的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

海洋文明中的海主要是指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

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

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确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因此,处于地中海的古希腊便自然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便利的海洋运输又推进了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于是开拓海外市场、向外扩张便成为了海洋文明下的希腊人注定要做的事情。

海洋文明中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

它活力强劲,具有发展和变化的前沿性和跳跃性,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壮大起来。

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近代的战略文化,它以“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作为生存的基本法则,这也使他的人民形成了侵略性强、用于作战的性格,对他们来说,世界属于强者。

美国和中国天文学教育比较研究

美国和中国天文学教育比较研究

J un. 01 2 2 Vo _ 9 l 2 NO. 2
第2卷 第 2 9 期
文 章 编 号 :0 2—8 4 ( 0 2 0 —0 1 10 7 3 2 1 )2 15—0 3
美 国和 中国天 文 学教 育 比较 研 究
张晋 , 圣 军 李
( 西师 范 学院 物理 与 电子 工程 学院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广 3 0 3
是存 在 巨 大 的 差 异 。 该 文 通 过 研 究 中美 两 国 的 天 文 学 教 育 现 状 来 对 比两 国之 间在 天 文 学 教 育 方 面 的差 异 , 而 发 从
现问题 , 以期 解 决 问题 。 关键词 : 文学教育 ; 天 中国 ; 国 美 中图分类号 :1 P —4 文 献标 识码 : B
21 0 2年 6月学 版
J u n lo a g i e c e sE u a i n Un v r i Na u a ce c i o o r a fGu n x a h r d c to ie st T y: t r lS in eEd t n i
引 言
天文学 是研 究宇 宙空 间天 体 、 宙结 构 和发展 的学 科 。天文 学也 是一 门古 老 的学 科 , 宇 自有人 类文 明
史 以来 , 文学 就有着 重要 的地 位 。天文 学作 为 当代 自然科 学六 大基 础学科 之一 , 人类世 界观 的形 成 天 在 过 程 中有特 殊 的作用 。从 古希 腊托 勒密 ( 约公 元前 1 0—1 0年 ) 0 7 的地球 中心 说 到哥 白尼 ( 4 3—1 4 ) 17 5 3
收 稿 日期 : 0 1 9 3 2 1 —0 —1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 17 0 8 ; 西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0 1 XN F 0 8 6 ) 国 1 0 80 ) 广 2 1 G S B 10 3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因为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际情况看,都是如此。

从理论上讲,科学来源于(自然)哲学,受哲学的强烈影响,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即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科学。

从实际情况看,西方科学和中国传统科学(如延续至今的中医学)之间就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非常明显地表现在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检验方法、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发展模式,甚至科学的从事人员及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

很显然,中西方科学之间之所以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是在不同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于受到各自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的影响。

今天,搞清楚不同科学,尤其是中西方科学之间在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对于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的目的不同众所周知,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认识自然界呢?即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无疑要受到人们价值观的左右。

中国古代人认识自然界非常注重实用,他们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统统斥之为“屠龙之术”,因此,为了实用目的而认识自然界就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明显特征。

《甘石星经》、《浑天仪》等是为了制定历法和确定季节服务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是为了使农业有好收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抱朴子》则是为了长生不老。

只要稍加留心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最发达。

有人曾做过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天文学家、农学家和医学家(数学家和工匠另当别论),其人数比例约在85%以上,能够称得上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的人则很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文学、农学和医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

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

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目录摘录: (3)关键字: (3)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 (3)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天文学。

(3)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文明起源 (4)西方天文学的发展 (5)西方天文学较中国天文学对比感受 (7)有西方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得到几个重要启示: (8)摘录:天文学和所有科学一样,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农耕的基础。

月亮的圆缺,潮汐的起落,乃至于对天象的敬畏崇拜,都造成了天文学的发展。

由于天文学观测本身的固有特点,因此观测难度相对较高。

如果说西方文明古国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是西方天文学发展的萌芽,那么望远镜的发明就是西方天文学真正的来开始。

望远镜也是天文观测必备工具,没有望远镜天文可能无法发展。

西方天文学之所以发展迅速、成就非凡,我个人觉得这与望远镜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西方天文月的发展史就是望远镜的一部发展史。

纵观整个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我们也不能看出,西方早期的天文学发展和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几乎是同时起源的,在对天文学知识的运用中我国可能更加先进。

有西方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得到几个重要启示:一、发展得益于交流,闭门造车只会限制当前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而正确的政策。

三、沿着前人的脚步前进只能望其项背,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永远无法超越前人。

关键字:天文学望远镜起源观测发展史中国天文学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天文学。

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在天文学悠久的历史中,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及发展,先后创立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

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

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

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观念:天人合一战国的《尸子》有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这是中国人对宇宙概念的解释,宇是空间,宙是时间。

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那么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淮南子》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

中国人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未开的,之后才出现了阴阳之气。

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两种属性。

道家将混沌未开叫做道,儒家称为太极。

随后有这个奇点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圆地方”是中国大多数古人相信的宇宙形态,北朝民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便是对天圆地方的描述。

这一种宇宙模型被称为“盖天说”。

除了盖天说以外,中国还出现过“浑天说”和“宣夜说”。

浑天说认为宇宙就如一个鸡蛋,地球好比蛋黄,太空好比蛋壳,晋代的《浑天仪注》有解释“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

“宣夜说”则认为日月星辰都是漂浮的气体,它们上下浮动。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轴所对应的北极星基本保持不动,因而古人认为北极星是众星的主宰。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形成“二十八宿”,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牛顿时代的中国与欧洲天文观测与知识

牛顿时代的中国与欧洲天文观测与知识

牛顿时代的中国与欧洲天文观测与知识摘要回顾了牛顿的一生,并对其所处时代做了一定的阐述,由此可看出,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都具有其实力的必然性。

以此为线索,粗略介绍了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与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观测与知识,包括这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先进的科学的观测仪器与方法,并对当时中国天文学状况做了一定分析。

最后,通过品读那一时期的伟大的天文学家,对比当时欧洲与中国天文学领域的不同,反思当下中国发展,谈论了自己的一些看吧。

一.牛顿其人及其所处时代牛顿,全名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英格兰国籍,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主要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的提出,微积分的创立等。

1.1.牛顿生平简介1643年1月4日(旧历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林肯郡乌尔索普。

1655年12岁入格兰瑟姆中学学习。

1661年19岁 6月15日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

1665年24岁发现二项式定理。

1665年~1666年24岁因鼠疫流行回到家乡,对光学、力学、数学有多方面的研究突破。

1668年26岁制成反射式望远镜。

1669年27岁著《论用无限项方程所作的分析》,任卢卡斯讲座教授。

1671年29岁著《级数和流数方法论著》。

1672年29岁 1月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宣读《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的论文。

1684年42岁会见哈雷,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1686年~1687年44岁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9年47岁母亲去世1700年57岁发明六分仪。

1727年3月20日84岁逝世1.2.牛顿生活时代简介1.2.牛顿生活时代简介1.2.1政治方面牛顿生活时代为十七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前期,此时是殖民主义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1640年,英国率先发起资产阶级革命,历时十多年终于建立了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定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摘要:科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征。

古代的中国、西方都存在绚丽的文明,例如东方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而西方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明。

作为世界璀璨文明的两极,它们孕育了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的科技文明。

在近代,科学的力量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也日益发展壮大。

探寻中国与西方古代的科学与科技文明,将为后人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西方古代科技、对比、李约瑟难题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古代东方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我基础的国家,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建立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其以三大技术、四大发明、四大学科为支柱。

三大技术指陶瓷、丝织、建筑。

陶瓷,不用说,他发明与中国,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至今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任独具盛名。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种类、样式、制作方法都极为丰富。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丝织业成就之高的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万里长城、明清故宫举世无双。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们对世界发展所起的开创革新作用之巨大谁都不能具体的描述。

四大学科指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位值法以及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也遥遥领先。

中医的神奇疗效举世皆知,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家扈喻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建立起规律性、本质性的理论体系。

而古代西方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无疑就是古希腊的文明。

古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无人能及,可以说是希腊人开启了世界科学之门。

他们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还有一大批才华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第一节: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是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最早出现的一门学科。

亦是人类知识领域中最早发展的学科之一。

为甚么呢?这大概是人类本身的心理特点所使然吧!人类经由漫长的进化历程成为具有高度智能的生物,终于成为对大自然能「抬起头做人」者,除了环顾身旁四周的万物外,他们亦抬头望天。

他们在太阳下山后,见到天空有月亮和「一堆」星星。

他们不单止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亦发现了星空的活动。

而对这些天体运动的观察和对其运动规律的认知,便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学。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历和2000多年前始用的夏历就宣告着天文学经已诞生了。

天文学于人类文明建立早期便兴起,除了因为人们抬头可见外,还包括人的宗教心。

宗教之间的争端甚多,但相同的是,各族均有宗教。

在历史上,宗教和政治亦极有关系。

顺着人民对天空的崇拜,产生了「君权神授说」,把君主和天文连上了关系。

君王为了显示自已掌握「天命」,紧紧地控制着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预测天象成了政府的责任。

在当时,天文预测的确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书经》就记载说当时的天文官羲和,因为未能预告日食,令人民惊惶失措,故被其国君仲康处死,由此可见天文预测对政权之重要性(注四)。

若然国君连何时发生特殊天象都未能预先知道,人民又那会相信他是拥有「天命」的「天子」呢?就是这样,天文学便开始在古中国和其它各处扎根成长了。

第二节:百家争鸣─各种学说从上古以来,各代先民均对天空有无限的想象。

他们把各自的想法综合成为学说,以下便是中国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说:一:盖天说:产生于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于汉代的《周髀算经》。

其实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很符合人们最容易想象得到的形式,因为在基督教中亦有类似的说法。

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后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

天地像反转的盘子,天盖于地。

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

旧说称天地间有阴阳两气,光透不过阴气,太阳每天穿梭阴阳气间,夏天阳气多故日长,冬天阴气多故日短。

新说称太阳有七条轨道,即七衡六间,太阳在轨道间运动。

夏至时于第一衡(内衡),冬至时于第七衡(外衡)。

盖天说更据勾股定理(即勾股定理)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

因为他们认为阳光照射范围有限,人可见范围亦有限,太阳于内衡时较近北方,人可见时间较长;外衡时较近南方,人可见时间较短。

这点有些像南北回归线之设。

但此说有很大的缺憾,首先,于春秋二分时,太阳的确升于正东,没于正西,但在计算中其轨道(第四衡、中衡)中夜间轨道却比日间轨道长三倍。

而且,按其说计算,外衡比内衡长一倍,即是太阳在冬至时太阳比夏至时多走一倍远,但太阳在冬至的活动并不比夏至快一倍啊。

是以此说后来便被浑天说取代了。

二:浑天说:浑天说主要于汉代后开始流行,见张衡《浑仪注》。

他们主张天如球壳,天包着地如鸡蛋(如本章引文),天外为气,天内有水而地漂于水上。

天之一半于地上,半于地下,运转不息。

他们把天球分为几部分:近北极有恒显圈,全年可见;近南极有恒隐圈,于地平下,永不可见;中间的圆周是天球赤道。

据此说,太阳的运动可分为周天和全年运动。

太阳在跟随天球旋转作周天运动之余,亦慢慢沿着黄道作全年运动。

由于黄道和天赤道有差角,故太阳每天的周天轨道都有许不同,夏至近北天极而冬至时则相反,日照时间便有不同了。

由于浑天说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关系和勾股弦定理等几何定理),可作反复计算和验证。

他们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设,唐朝开元年间被测量结果否定了,但浑天说反而可以发扬光大。

这就是因为浑天说有科学性的原故,数字假设的错误不影响理论的对错与否。

浑天说虽然在汉代便开始有不错的理论支持,而且能解释盖天说难以解释之处。

但直至唐代的实地论证后方能结束和盖天说的争论,原因大概是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大地漂浮和日月星夜晚泡于水中的假设所使然。

三:宣夜说:是一种和前两说相当不同的一套宇宙论。

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而记载于《晋书‧天文志》。

盖天与浑天二说均认为天空如一壳,日月与星附于壳上。

宣夜说认为,固体天壳并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离开我们太远了。

天是个充满气的虚空处,日月众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发光气体,受着气体的推动而活动。

天地均无限,天体之间亦互不干涉。

虽然此说比较前两说更接近真实的情况,但由于始终没有发展出一套相配的计算体系,只注重思辨,缺乏科学性,故其影响力始终不大。

第三节:比较天文学中西天文学,正如其它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一:中国古代对星星多以实际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西方则跟随古希腊,以其神话故事中之人与物命名,如仙后、牧夫、猎户、大小熊等。

二:中国古代把可见范围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区31、星官283、星1464颗;西方至16世纪前均用托勒密系统,有星座48、星1022颗。

三:中国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标系统,辅以似黄道坐标系统;西方古代用黄道坐标系统。

四:中国古代把全天分为365.25度,对应一年之日数;西方则分为360度。

五:中国对天空的主流观念一直是单层球结构;西方在天动说流行时代一直继承着古希腊哲学的多层多中心水晶球结构。

六:中国古代习惯用代数法模拟天象;西方则用几何法。

七:中国对常规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十分重视,其二千多年的持续记录,是世界其它各族难以相比的。

八:中国之历法乃阴阳合历,其二十四节气系统更属全世界之仅有,中国古代制订历法超过一百部;西方则用太阳历,只换过几次。

中国的历法编制更是和天象观测并行发展,历法不单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时间和行星位置等,相当于一本天文年历;西方则否。

九: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为朝廷所直接管辖,一切所须由政府支持;西方天文学家多是个人工作,但无论自行研究或是御用天文学家,均有其研究自由,但在中世纪时的他们却容易受强大宗教力量的影响和压迫。

第四节: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于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

而且正如于本章章首所说,天文学的发展是早于其它科学的发展的。

远古的人们是以物候变化定季节的,后来因气候常有变动,故以天象定季节。

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于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日食(在公元前13世纪已有记录)、太阳黑子(世界公认之可信记录于公元前28年的汉朝,西方在1607年)、彗星(世界公认之可信哈雷彗星记录于公元前613年的鲁文公时代,西方在公元前11年)、新星(最早见于公元前134年的汉武帝时代,古希腊天文学家也见到,却没记录方位)、流星雨(最早之详尽记录于公元前687年的鲁庄公时代)、极光(在公元前30年已有记录)等,他们亦发现了日月食周期(即「沙罗周期」)。

古代中国人的天文记录往往令日后的西方研究人士吃惊。

例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太阳光度之强世人皆知)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汉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快,各种科学领域亦开始发展,张衡发明浑天仪正是其代表。

他们亦发现了岁差(南北朝祖冲之)和日月不均匀等现象,各式新型天文仪器的发展亦提高了观测的精度。

宋元时期,古中国天文学进入了其顶峰时期,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着天文学的发展。

大型天文仪器的使用(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展示了中国人的超凡技术,数据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现代数值相差无几的惊人程度。

宋朝记录于1054年出现的超新星,正是引起世界注意的蟹状星云(M1)超新星爆发记录。

中国人一直在天文学发展中居世界中之首位。

可惜,明朝开始,中国天文学学开始进入停滞时期。

由于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中国开始对外封闭,极不利于学术交流。

明朝禁止私人编历显示了中国的学术自由正被消灭,天文学知识的传播被中断了;清朝大力提倡考据学,虽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论著,但于现状无助。

而且,中国的天文科技亦已到达发展极限。

目视精度的提高需要望远镜的帮助,而望远镜于欧洲发明。

故明清两代的错误政策,乃在于令东西文化交流的速度减慢,使双方科学及技术差距加大,导至日后要承受落后的恶果。

*第五节:天文学对古代中国的意义话说回来,天文学对古代中国有着甚么的意义呢?首先,任何人都不能质疑天文学对人类的价值。

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

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

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秘主义的气氛。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它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

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注十一)。

由于古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令中国人知道天体行动和道德并无关系,故东汉王充有曰:「(日)食有常数,不在政治」(注十二),孟子亦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说明了天道是不会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标准的。

古哲如孔子亦悟出道德应求诸内、天助自助者的道理,所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这也与西方不同,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

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所以没有形成诸如印度民族的宿命论观点,也没有大肆提倡类似基督教的上帝万能观。

这种哲学不单令中国人的宗教观普遍薄弱,没有宗教狂热之外。

也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

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观规则,所以人们只有和天地合作共处,才能安身,对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来说,平稳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天地是人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人定胜天」的看法并不被鼓吹,鲧治水失败的故事就是个例子(注十三)。

这是一种符合环保的想法,是以虽然中国亦有破坏环境的时候(如对黄土高原的过分开发),但大多的中国人均是敬畏天命(注十四)、爱惜大地的。

中国的自然环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

这种哲学对现代世界有极大的用处,我们将于下一章和结论再述。

第二章:知识爆炸─从现代看古代天文学「过份强调科学乃人类物质上的伟大成就,往往使人忽略更为重要的一面:科学实在是人类精神上一项极伟大的成就。

」─李逆熵「若我比前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膊上。

」─牛顿(Issac Newton)西方的科学精神虽远自古布腊时代经已开始,但在中世纪时长期受宗教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压迫,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实证科学的研究,工业革命后才在各种科学、科技部分有长足的发展。

西风东渐,那时中国仍处于锁国的明朝当中,后来西风终于压倒东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和安全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