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

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下面整理的是七步诗曹植原文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1.羹: (gēng)2.漉: (lù)3.萁: (qí)<韵译>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何要这样紧紧逼迫呢?<评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担心弟弟曹植与他争夺皇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作者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何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文学常识>体裁:诗年代:三国作者:曹植作者小传: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作者。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曹植的《七步诗》翻译及其赏析

曹植的《七步诗》翻译及其赏析曹植的《七步诗》翻译及其赏析篇1《七步诗》年代: 魏晋作者: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翻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作品赏析【注释】:豆萁:豆秸。
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
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曹植《杂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魏晋] 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赏析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
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倾城。
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
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
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
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
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
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
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魏晋诗词赏析之杂诗六首其一【魏晋】曹植

译文
• 高台多有凄厉的悲风,早晨的太阳照射在 北林。我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两地间 隔着江湖既远且深。借着舟楫也难抵达彼 方,久别的愁思苦煞了离人。南去是孤飞 的大雁,哀厉的长吟回旋在庭院之中。我 翘首思念着远方的人,想凭托孤雁带去我 的慰问。雁儿的身影转瞬间消失,它疾飞风[1],朝日照北林[2]。之子[3]在 万里,江湖逈且深[4]。 方舟安可极[5],离思故难任[6]。孤鴈飞南 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7]慕远人,愿欲托遗音[8]。形影忽不 见,翩翩[9]伤我心。
注解
• [1]高台:喻指京师。悲风:喻指法令严酷。 [2]朝日:喻君王之明。北林:喻小人。 [3]之子:那人,指所怀念的人。 [4]"江湖"句:此句喻小人隔蔽。 [5]方舟:两只并在一起的船,这里泛指舟船。 [6]任:承受、担当。 [7]翘思:翘首思索。 [8]遗音:赠言,寄信。 [9]翩翩:鸟飞轻疾貌。
曹植的诗_曹植的诗歌鉴赏

曹植的诗_曹植的诗歌鉴赏两汉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虏骑一作:胡骑)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名编一作:名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两汉•古诗三百•乐府•写人•爱国•魏晋南北朝诗•杂曲歌辞•写人•爱国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杂诗七首·其四两汉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梁甫行魏晋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草野一作: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薤露行两汉曹植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吁嗟篇两汉曹植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飘飖一作:飘飘)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株荄一作:根荄)野田黄雀行两汉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门有万里客行两汉曹植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杂诗七首·其一宋代:黄庭坚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译文: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注释:此身天地一蘧(qú)庐,世事消磨绿鬓(bìn)疏。
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
犹今言旅馆。
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赏析:“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间虚幻的富贵。
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
“不知终日梦为鱼”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
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一世到头,皆是虚空,不必太过计较成败与得失。
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而已,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原文: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唐代:杜甫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译文: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注释: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寻源使:指张骞。
汉武帝令张骞寻黄河之源,张骞乘槎而去,找到源头。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jùn)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qiāng)笛暮吹哀。
《七步诗》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步诗》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描述了煮豆燃萁的日常生活现象。
作者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两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诗人的质问之语。
作者以豆萁和豆子的关系为喻,指责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
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残的悲愤之情,同时也有对曹丕的提醒和规劝。
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千百年来,成为了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此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顾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残的行为。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华出众,深得曹操的宠爱。
然而,由于他的才华和政治才能,引起了曹丕的忌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多次徙封,使其生活困顿。
曹植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写下了许多悲愤之作,《七步诗》便是其中的代表。
《七步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残的悲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曹植的诗词《杂诗七首》(其一)赏析

曹植的诗词《杂诗七首》(其一)赏析《杂诗七首》(其一)魏晋•曹植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赏析】“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这句写秋日景象,属于景语,又是情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
登高望远,田地苍茫辽阔,人就显得渺小孤立,因此容易引起思乡怀远的情愫,再加之秋天萧瑟的气氛,即使有暖阳照耀也抵挡不住内心的凄凉。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本无所谓悲喜,正因为诗人心中之悲映射到自然风物中,风才有了悲情。
这两句虽简单通俗,但其中寄寓的情感存在普遍性,能引起人产生共鸣,因此感人肺腑,令人生疼。
扩展阅读:曹植的文艺成就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之一。
他前期的一些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出作者的理想抱负。
诗的基调开朗豪迈,辞情慷慨,俊逸刚健,如《送应氏》、《白马篇》等。
后期的作品多反映自己受压抑的苦闷心情,有些诗掺杂着较浓厚的悲观、厌世乃至绝望的思想,笔调灰暗阴沉。
曹植也善辞赋和散文,其《洛神赋》文情兼美,且富于神话色彩,是建安时期抒情赋的代表作。
其散文《求自试表》,结构严谨,文笔流畅,亦为传世名篇。
曹植的著作,宋代辑有《曹子建文集》,近人黄节撰有《曹子建诗注》。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
《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
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杂诗七首·其一
魏晋: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
北林:泛指树林。
《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极,至,到达。
难任,难以承担。
这四句
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
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翘(qiáo):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
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景:通影。
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
虽然作者和这个亲友的远别,或许
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个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流离的年代,
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
所以这首诗很容易
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
喻之意。
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
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
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
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
这个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
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
所以曹
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
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
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
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
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
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因为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
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
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长远,情韵
不匮。
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
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
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
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来说。
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
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
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
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
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
故“过庭”而“长哀吟”。
“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
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李善注:“翘,悬也。
”“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
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
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
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
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
“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
连孤雁都翩不过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
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后
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
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鉴赏
旧说大都以此诗为作者怀念其弟曹彪之作,较可信。
近人古直
《曹子建诗笺定本》系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
这个年曹
植自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曾入朝。
古直以为此诗即入朝时所作。
而黄
节《曹子建诗注》则谓当作于徙封雍丘之前,两家之说先后相去不及
一年。
当时曹彪封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古直注云:“魏地
东尽广陵。
吴当为广陵。
广陵,(西汉)吴王濞都也。
”广陵是魏王
朝当时东南边界,隔江与东吴相对,距魏都最远,故诗中有“之子在
万里”之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
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
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
”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
”后人乃多从其说。
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
此诗下文既
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
秋景。
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
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
说风悲正写人之
忧伤无尽。
这个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
如大谢句云:“明月
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
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
次句
“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
《诗》云:“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
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
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
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
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
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
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
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长远,情韵不匮。
盖江湖阻隔彼此之
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
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只写道路隔阔,
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
故李善注文不确。
“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来说。
“方舟”,
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
江湖深迥,舟不能及,
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
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
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
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自“孤雁”句以下六句为第二段。
“孤雁飞
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
蕴涵着好几层意思。
盖古人以“雁行”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已似孤雁南游;今自己亦如孤雁,故“过庭”而“长哀吟”。
“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但诗句仍作实写,故见孤雁哀鸣而自己“翘思慕远人。
李善注:“翘,悬也。
”“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
不
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
儿去。
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
“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
连孤雁都翩不过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也
难怪前人用比附之意去勉强解释);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近于赋体。
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出以五言新体,故为建安以
来诗人中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