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范文

合集下载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 优秀5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 报告文学 优秀5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通用报告文学优秀5篇关于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篇一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扎实落实学校创新活动方案,尝试改革小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开展远程研修磨课活动,深入探索创新课堂模式和评价机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力求使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做读书型、科研型的教师,能在课堂教学方面和评价方面有所突破,能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能组织有特色的语文综合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能使自己的课题成果得到认证和推广,能齐心协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和教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一)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书香校园的内涵。

1、今学期继续采用教师推荐其他老师浏览发帖评论的方式。

每周由一位教师精选推荐自己近期独到的一本书,或一篇有关语文教学的重点、热点文章,其他老师在周末之前浏览评论完成。

另外,读书活动一直是我校倡导的,本学期咱们想搞读书节活动。

首先我们仍然提倡教师个人多读书。

另外,双周我们还要进行集体教研,集体教研时间除了开展活动外,咱希望老师们能把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课题研究中的情况及时交流一下,大家集思广益,靠大家的智慧促进我们教研活动的提高。

同时同年组之间的团队学习和师徒结对要有序的进行。

2、从9月中旬开始,首届读书节活动启动。

以读书节活动为契机,引领和推动我校书香校园的创建进程,形成读书氛围,促进校园文化。

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

(9月中旬——下旬);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10月——11月);第三阶段,评比展示阶段。

(12月初)。

(二)落实各项语文常规工作,使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1、今学期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上网学习德州跃华中学的单元整组教学和齐鲁名师李怀源的工作室,大胆尝试"以生为本、单元主题阅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7种课型可以尝试:单元导读;领悟表达;课外拓展;口语与习作;语文实践活动;单元总结,检测课型。

事迹报告文学范文(范本)

事迹报告文学范文(范本)

事迹报告文学范文‎事迹报告文学范‎文事迹报告‎文学范文1:‎--电力维修大‎队电修队***‎***,男,汉‎族,1965年出‎生,大专文化,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电力维修‎大队电工一队副队‎长,电工二队队长‎,电工一队队长,‎电修队队长。

20‎1X年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1X‎年度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干工作有股拼劲‎。

1998年抗‎洪,洪水淹没葡四‎联地区。

大队领导‎问他,一天能不能‎收回四台被洪水淹‎没的变压器,他拍‎着胸脯向领导保证‎最少六台。

早晨不‎到五点,他就组织‎员工赶到洪水一线‎。

刚刚下午,就回‎收了六台变压器,‎看到天色还早,他‎一咬牙继续干,结‎果头一天就在水上‎回收了变压器8台‎,比领导规定的任‎务多完成一倍。

2‎01X年,葡南地‎区刚刚遭受洪灾,‎大家都认为葡南的‎线路事故率要高于‎往年。

***不服‎输,带领员工加班‎加点,日夜奋战。

‎一个检修就紧线2‎00余处,扶正杆‎基100余棵,处‎理各种缺陷700‎余处。

一举改善了‎葡南线路状况,当‎年葡南的线路事故‎率大大低于历年平‎均数。

***‎抓纪律有股严劲‎。

在他带过的队‎伍里的员工都知道‎***有句口头语‎,别讲客观原因‎,任务完成了就是‎功,完不成就是过‎,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干不了‎这几个字。

员工要‎是在工作中有什么‎安全隐患被他发现‎,就大会小会的‎批评,直到批评‎的员工记住,批评‎的员工注意为止。

‎可也不光批评,上‎午批评完,晚上下‎班就找员工吃饭。

‎上班必须严格,‎下班就是朋友。

‎在质量上更是严,‎谁检修的线路要是‎出了故障,大队罚‎完,小队加倍罚,‎还要求出故障的员‎工在开早会时向大‎家说出自己检修疏‎忽的原因,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出现疏‎忽。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他曾带领的‎两个外线队人人操‎作过硬、检修质量‎过硬、抢险效率过‎硬。

到了电修队后‎,他更是严把安全‎质量关,每个螺丝‎,每个金具他都要‎认真检查。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范文汇总报告文学的写法(五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范文汇总报告文学的写法(五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范文汇总报告文学的写法(五篇)有关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汇总一一、对应用文的了解应用文具有这五个方面的特点:有用性、真实性、简明性、时效性、标准性。

在现代这个高度兴旺的社会中,我们要想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的生活。

这与我们自身的力量有直接的关系,应用文写作,就很有必要性。

应用文的使用也是非常的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包括:宣传教育作用、权威标准作用、沟通协调作用、依据和凭证作用。

对于它的写作就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在工作中就能明显的表达出这一点,有一个良好的应用文写作习惯,就能表达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力量水平。

从而也会更受企业公司的青睐。

正由于应用文写作的这些特点和作用,它的有用性就不言而喻了。

而且,两年后我们就要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我们不免会遇到各种规划,总结,报告,通知,请示等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为以后职场写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二、学习的收获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应用文写作根本要求、通告、通知、通报、规划与总结等内容。

这些都是学习生活中以及今后工作中常常用到的。

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虽然教师没有将这本书全部内容讲完,但是给我们讲解了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局部,收获了许多。

这门课的针对性很强,而且也很使用,上了应用文写作课之后,发觉以前写的请假条都是不符合标准的,现在想想,学这门课是很有必要的。

了解了一些应用文的写作格式、语言、留意事项以及用途,我想这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会特别重要,这也使得我们以后写应用文时更加的标准、标准,更有效率。

学习了各种应用文写作的方法和标准的写作格式,比方像申请书、规划、总结等一些常用文体的写法,以前我们自己写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怎样去写,完全不知所措。

而现在,我们会自信满满的将其写完,而且写得很好。

《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给我们供应了一个学习它的很好的平台,通过吉教师具体的讲解和自己在课后的练习,我已经把握了它的根本写作模式和要求,我信任,在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肯定会有不同的亮点。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像星星一样,虽然看似平凡,却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阿甘,就是这样一颗独特的星星。

阿甘生下来的时候,脑子好像就比别人慢半拍。

他妈妈带着他去学校报名的时候,那学校的老师瞅着阿甘,就跟瞅着个外星生物似的,一脸的嫌弃,说:“这孩子智商有点低,我们这儿恐怕不太合适。

”他妈妈可不服气了,就像一只护崽的老母鸡,挺直了腰板说:“我儿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他能行!”就这样,阿甘开始了他磕磕绊绊的求学路。

阿甘在学校里可没少受欺负。

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老是捉弄他,把他当猴耍。

有一次,他们追着阿甘跑,一边跑还一边喊:“傻阿甘,跑不快。

”你猜怎么着?阿甘那两条腿就像安了小马达似的,蹭蹭地跑起来了,把那些坏小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从那以后,阿甘就发现自己好像特别能跑。

再大一点的时候,阿甘爱上了一个女孩,叫珍妮。

珍妮那可是个漂亮又有点叛逆的姑娘。

阿甘就像个忠诚的小跟班,整天跟在珍妮后面。

珍妮在台上唱歌的时候,阿甘就站在台下,眼睛里全是小星星,那模样简直就是珍妮的头号粉丝。

可珍妮有时候觉得阿甘太傻了,对他爱答不理的。

但阿甘不管这些,他就知道自己喜欢珍妮,就想对她好。

后来啊,阿甘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去参军了。

在军队里,他还是那副老实巴交的样子。

他的班长是个很严厉的人,一开始对阿甘也是各种看不顺眼。

可是,阿甘做事情特别认真,让他跑个步,他能跑得比谁都快;让他擦个枪,他能把枪擦得锃亮锃亮的。

有一次执行任务,敌人的炮火那叫一个猛啊,阿甘的战友们都有点慌了神。

阿甘呢,他就记着妈妈说的话:“遇到危险,就跑。

”于是,他就开始跑起来,一边跑还一边把受伤的战友一个一个背出来。

他这一通跑啊,救了好多人的命,一下子就成了英雄。

从军队出来后,阿甘又迷上了打乒乓球。

你说奇怪不奇怪,他打乒乓球也特别有天赋。

他就那样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球,身体随着球的节奏晃来晃去,那小胳膊一挥,球就像听话的小精灵,在球桌上跳来跳去。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记忆的角落》。

记忆是一座永不倒塌的城堡,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往,记录着我们的成长。

而在
这座城堡的角落里,总有一些特殊的记忆,它们或让人心酸,或让人感动,或让人留恋,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风景。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巷子里,每当黄昏时分,那些悠扬的儿歌声便会从巷
子口传来,那是一个卖糖葫芦的老爷爷,他总是笑眯眯地推着小车,一边叮咚作响地售卖,一边用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掏出仅有的几毛钱,换上一串糖葫芦,那满是童年味道的糖葫芦,甜蜜中夹杂着一丝酸涩,就像是那段时光一样,留存在了我的记忆里。

而在我读书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荷塘月色》,那是一篇让人流连忘返的散文,作者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夜晚,一位少年与一位姑娘的对话,温馨而又意蕴悠长。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荷塘之畔,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这段记忆也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份田园诗意。

而当我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我遇到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领导,他总是用
幽默的语言和风趣的方式带领团队,让工作充满了乐趣。

他的一席话语,总能让我们在疲惫的工作中找到一丝激励,他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领导的魅力和魄力。

这段工作中的记忆,成为了我职场生涯中的一份动力和支持。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记忆的角落,它们或让人心生感慨,或让人感到温馨,或让人感悟人生。

这些记忆,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永远挂在我们心中,时而让我们回味,时而让我们感动。

它们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愿我们能永远怀着感恩的心,珍惜这些记忆的角落,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

报告文学作品名篇范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小说以宝黛之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为中心,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以宝黛之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宝玉是一个有着纯真内心的男孩,他对黛玉一往情深,但却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宝钗、巧姐、元春等人的感情纠葛之中。

黛玉则是一个聪明伶俐、性格坚韧的女子,她对宝玉也有着深深的感情,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最终无法与宝玉走到一起,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离世。

而宝钗则是一个聪明能干、心机深重的女子,她对宝玉也有着爱意,但她最终选择了顺应封建礼教的安排,与宝玉结为夫妻。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和人性的复杂,使《红楼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小说中对封建礼教、官场腐败、家族财富的消亡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同时,小说中对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的描写也十分细腻动人,使人们对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也非常精湛,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使得整部小说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宝黛之爱情悲剧的展现,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和人性的复杂,使得整部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

报告文学的范文-报告文学经典范文

报告文学的范文_报告文学经典范文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很多人都需要学习。

接下来是为各位亲精挑细选的报告文学的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各位亲。

报告文学的范文范文篇1xx半岛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延伸到最南端,在面朝浩浩荡荡的黄海的海洲湾北岸,留下了一段宽阔平直的黄金海岸。

这里就像一截琴弦,在海浪的弹击下,奏出一曲曲雄浑激越的乐章!这里,静静地座落着一个国家级文明村——xx市童海路居委。

其间,一个普通渔家女的名字和她的企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渲染得绚丽悦耳:——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创产值近亿元……——“xx市十大女杰”、“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女企业家”、“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她,就是xx华洋农副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xx:质朴、谦和、睿智、坚毅……昔日国企下岗女工,今朝豪情唱“大风”!执著孕育机遇,奋斗成就绩业。

xx以其朴实的创业风采和共产党员的金色年华阐释着“巾帼何需让须眉”的美丽人生。

逆风扯帆辟航道1975年8月,初中毕业的xx带着几分幸运,顺利地走进了当时全市第一家国属水产企业——岚山水产冷藏厂。

捧着“铁饭碗”,干“亦工亦农”的活,着实让她和全家欣喜激动。

好景不长,1981年秋,她和所有的“亦工亦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限制中下岗了,赋闲在家,四顾茫然。

当一个人的经历经过巨大的嬗变后,接下来便是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了。

征服失意还是被失意征服?当她看到邻居大嫂大婶一个个赶海头,走市场,干起小商小贩,日出日落从不歇息时,她再也呆不住了,她也要自谋职业,大干一场。

重谋生路谈何容易!她学习织网,进冷藏厂车间摆弄鱼货,干过电焊工……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几年下来手中也没攒下几个钱,但她始终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机遇往往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着大门。

1996年,村属企业童海华洋冷藏厂实行改制,向全省发出招标通告,引来不少能人跃跃欲试。

当时年已38岁的xx一站出来,便招来一片惊疑和不屑的目光,也有人在一旁提醒说:“你一个妇道人家,不要命了吗?真要弄个倾家荡产不可吗?”可她岂能轻易放过这等待已久的机遇。

报告文学范文

报告文学范文

报告文学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报告文学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报告文学范文】汶川地震五年忌(何建明)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即五周年(节选)公元2008年5月12日。

这个日子注定要被人类历史记住。

这一天的下午2点28分。

中国的一个并不被人们熟识的地方——四川省汶川县,突然地动山摇,瞬间天昏地黑……随即,一个个乡镇消失了,一片片农舍和居民楼坍塌了,一群群孩子和老人、男人和女人被活生生地埋入了废墟,断头折腰,血溅江河,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报告文学的特点周边更多的村庄、更多的城镇、更多的百姓也被更严重的山崩地裂掩埋了……北京在摇晃。

上海在颤动。

广州人惊恐地从楼房跑出,甚至连隔着大海的台湾同胞也有明显的震感。

里氏8.0级大地震!中国的大地都在震动!从那一刻起,中国的十三亿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悲伤、紧张与焦急之中。

世界也在揪心地注视着东方大国发生的这一强震。

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第一时间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声音回荡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灾情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同胞们,同志们,在灾害面前,什么是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

我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第一时间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声音和身影,出现地灾区上空昀飞机上。

两个多小时后,他到达灾区一线。

那时起,全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关注灾区的每时每刻……那一天起,我的心就被拉走了,拉到了那片到处是废墟和流血与死亡的地方。

我无法不去。

可去了后就想走,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我不忍心双脚踩痛那些依然躺在废墟里的已经没有呼吸的生命。

刚一走,我又自责:那些躺在楼板与泥石流下的冰冷躯体多么寂寞和孤独,你怎么不陪他们多待些时间呢?于是我又一次返回那里。

地震之后,我已经去了那里三次。

每一次去后都让我感到心灵的颤抖——第一个忌日我第一次到灾区是在大震后的第七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
从缓征到应征
如果你是大学生,有人问你,愿意选择色彩单调的绿色军营,携笔从戎献身于国防事业吗?你愿意怎么回答,当然是你的自由。

经历过高考的拼杀换来的大学生身份,意味着今后的人生道路可以有更多选择。

大则做一番骄人的事业,在优胜劣汰的疆场成为胜者;小则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过上幸福庸常的小康日子。

既然知识改变命运,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不能没有一支军队。

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各有各的追求,别人管不着;尽管有人不从军,也允许有人不选择军营……但是,军人这一行必须有人干,选择一种并不安逸也不平静的另类生活,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疆土与百姓的安宁。

和平的岁月远离炮火硝烟,战争的话题在此时显得太突兀,如同一个有些残酷的不和谐音符,无奈在于,它恰恰是一个真相。

战争不在我们身边,不等于就应该彻底忘却。

你可以淡漠,你可以回避,但战争并没有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万众欢腾,以为战争恶魔从此寿终正寝,事实证明,只是善良人们的良好愿望。

60多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战争接连不断,已经超过2万次之多,枪炮的尖厉呼啸在我们这个星球仍然回响。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一位资深军事专家的见解一针见血:一个国家出现和平思潮是非常危险的。

和平思潮是有威胁的思潮,在当今世界中,容易使人麻痹,使人不清醒,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消磨我们进取的勇气。

这位资深军事专家告诫自己的同胞: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强调危机意识、国防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参观可以看到,人家的国防教育、国防训练都是全民性的。

国家越发达,战备意识越强,美国都是这样,我们现在有什么资格搞和平主义呢?所以,领导层、理论界不能倡导这种和平主义。

这种东西一旦蔓延开来,变成一种社会思潮,就会削弱人们的危机意识,削弱人们的奋斗精神。

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一句被无数人引用过无数次的名言,至今没有过时:“如果你希望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
因为百年屈辱而渴望富强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和平。

无情的悖论说明,为了和平绝不能放松警惕之弦。

确实,有军人存在才有和平,而军人存在就是为了防止战争,显然,现在还不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服兵役不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吗?凭什么高中生参军见怪不怪,大学生参军就值得称道?大学生从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也是揣着这个问题开始采访的,北上南下,刨根问底,一路追踪大学生从军的源头,一直追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支革命武装,自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之时起,除了高级领导人和部分将领,部队的主体就是贫苦工农。

识字不多,敢打敢拼,凭着小米加步枪,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浴血奋战,成就了一大批战功显赫的草根英雄。

这般传奇
的军队结构,贯穿了整个武装斗争的全过程。

即便如此,党与军队的领袖对于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仍然给予极大的重视。

毛泽东的那句名言影响至今: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随着红色根据地的形成,先是有红军大学,后又有抗日军政大学,在作战间隙培养军队指挥人才,一页页学生花名册就是一部部璀璨的名将录。

我曾请教著名军制专家刘岩将军,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投入军队干部工作文献史料整理的浩大工程。

主编过军队干部制度沿革的专著。

他告诉我,当日本侵略者践踏半壁河山的时候,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多达3万多人,其中初中以上占70%,其余也是初小毕业,这在文盲甚多、教育极不普及的旧中国,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他们所体现的,是救亡图存的洪流中,青年学生对于民族独立理想的集体认同。

他们用知识服务于党和军队,后来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

1949年10月1日,走过雪山草地、走遍大江南北、走过炮火硝烟的人民解放军官兵,头戴缴获的美式钢盔,身穿黄色棉粗布军装,手持卡宾枪和三八大盖,伴随着军乐队吹奏的嘹亮的雄壮旋律,挺胸大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

据统计,这支在八一军旗辉映下骁勇善战的军队,初小以下文化程度占80%,有的连队找个写写画画的文书极难,高小或初中生绝对是宝贝疙瘩。

1952年,抗美援朝的纷繁战事还没结束,迅速改变军队指战员文化知识结构的重大决策,已经在中央军委的办公会议上酝酿成熟。

1952年6月1日起,全军执行以文化教育为中心的训练任务,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普及工作。

随后,一大批战火中提拔的沾满泥土味的中高级军官,陆续进入军事院校深造补课。

新中国诞生后一段时间,大学生何以仍在军中难觅?
我采访了对于兵役法规颇有研究的王书峰博士,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受益于北大“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严谨学风,在他的论文中就有对比悬殊的数字考证:新中国刚成立,军队总员额550万。

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推出精简整编方案,规定全军员额精简至400万,当年复员23.9万。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

到1951年,全军员额627万,为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与之相比,1950年全国普通高校仅193所,在校学生仅13.7万。

显然,新中国在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崛起,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大学生数量远远不够。

随着建设蓝图的陆续展开,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首先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军队只能服从大局。

王书峰对我说,当时大学生真是“缓征”的。

我没听说过,缓征?哪一级规定的?
于是,我看到了王博士提供的文字依据。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公告称,从1956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

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正在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就学的年满十八岁的学生,按照国务院的命令征集或者缓征,正在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缓征。


原来,大学生“缓征”曾是国家的法令。

虽然法令规定对于大学生“缓征”,国防科研战线仍享受特殊政策,高级知识分子直接入伍,甚至直接担任高级职务,并不是个案。

客观地说,在军队科研院所,大学生作为业务骨干是不能没有的,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分子。

1963年9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通过的《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将“个别征召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作为现役军官平时补充来源之一。

当时的大学是干部的摇篮,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到哪里都是干部身份。

国防尖
端技术领域成为“个别征召”大学生的首选,至于军队主体的基层部队,由于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数量所限,无法列入“统一分配”的去向。

因此,笔者理解大学生与军队的关系有了一个参照系。

大学生的总体“缓征”,使得个别大学生入伍成为例外。

可惜的是,知识分子的形象被极左岁月的偏见所裹挟,大老粗因为根正苗红时常受到肯定与赞扬,人们看到了许多放牛娃出身的一代英杰,而大学生这个受人瞩目的群体,似乎与基层官兵渐行渐远。

1977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被“文革”十年中断的高考正式恢复。

在那个汗流浃背而又充满希望的炎热夏季,570万考生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考场。

既有生不逢时的“老三届”,也有刚毕业的高中生。

同场大考的年龄之悬殊,竞争之激烈,可谓新中国之最。

恢复高考是一个风向标,开启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前奏。

当年高校录取人数为27万,录取率4.73%。

不难想见,一个大学生所赢得的荣耀,与一次高考淘汰率所意味的难度系数,是成正比的。

此后的中国逐步清理“文革”动乱的危害,改革开放的帷幕艰难地拉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各行各业以重新思考的活力。

高等教育是“文革”的重灾区,当新技术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却陷于“政治挂帅”的泥淖不能自拔。

恢复高考意味着高等教育不再停滞乃至倒退,饱受摧残后迎来蓬勃生长,它不只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且给闭关锁国以最后一击。

毫不夸张地说,在“文革”思潮尚未彻底清理的特殊状态下,当时高校最先大胆引入先进的理念与知识,跨进高校大门的学生也确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勤奋读书的校园氛围积聚着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巨大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