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思维导图高清版:其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专题08常见文言虚词-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

专题08常见文言虚词-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

专题08常见文言虚词一、思维导图1.文言虚词考查内容二、知识清单“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 “于”“乃”“因”等文言虚词。

特殊虚词,不可忽视1.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常见的复音虚词有“而已、何如、且夫、若此”等。

2.兼词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

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三、复习方法指导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

技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训练]1.(2020年河南周口一中第一学期检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

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

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2020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思维导图记忆版.pptx

2020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思维导图记忆版.pptx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 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
了, 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的原因
之良将 也。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 也。
词5、用在数词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 ……个方面 或异于二者
或几件事。
、……样 东西 之为,何 哉?
、……件事情
者 6、放在“有”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的人
有蒋氏者专 其利三世 矣。
7、与“若”之类字组成词组,用作若、 译为......的样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何其 被封何其凉
多么

助词 调节音 路漫漫其修远兮;佩缤纷其繁饰兮
无义

6
8 用法
意义
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 组成"所 字"结构,表 示\"所……的人
助词 \"、\"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等

②“所”和动词结合 ,后面 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 定语的作用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继为王 也哉!
也欤 表感叹,相当于“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 欤!
也者 表解释说明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 刻不适 耳目之观
12
1 用法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
词尾
……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4.乃
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才,这才,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而,来,用来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劝学》)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那么,就,便,要是……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0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思维导图记忆版.pdf

2020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虚词思维导图记忆版.pdf

②你代词Βιβλιοθήκη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 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①其中的 ②那、那个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
副词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难道
连词
复音 虚词
祈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选择或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假设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何其】 被封何其凉
也欤 表感叹,相当于“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也者 表解释说明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 耳目之观
12
止境
14 用法
翻译意义
1.在,从,到
例句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 ②青,取之于蓝(从)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
介 2、“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 褒禅山记》)
一定、可 ①是…还 是… ②如果
多么
助词 调节音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佩缤纷其繁饰兮
无义
6
止境
8 用法 名词
意义 处所,地方。
例句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
字"结构,表示\"所……的人 赔偿(《促织》)
\"、\"所……的事物\"、\"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
助词 所……的情况\"等
说》)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 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 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 赵》)

【所以】 :“用来……的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方法” “是用来……的” (《师说》)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从……地方(时间)、……的原因、(用来)……的方法、用……作工具
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地点)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表约数
上下,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v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较
和,跟,和…比较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Pron
并列
和、同、跟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
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谋攻》)
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
“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取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宾语前置标志
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
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补语标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而,地,着,\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因果
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助词
时间
方位
句末语气
通“已”
动词
用、认为、率领、连及、有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思维导图高清版:之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思维导图高清版:之

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音节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结Hale Waihona Puke 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译为“往”“到达”
动词
代词
指示,译为“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 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译为“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助词,起调节音节 的作用,可不译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假设关系。译 为“如果,假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常常是 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 用“其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商量语气。 译为“还是”
代词
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
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子主题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副词,表反问语气。译 为“难道”“怎么”
其可怪也欤!(《师说》)
表示揣测语气。译为“恐 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示祈使语气。译 为“可要、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