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板-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献综述范本881353

交通干线尘土重金属空间分布模式与人体健康暴露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何旦番,刘璞东,黄成(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1、引言城市尘土是指分散于城市不同区域的地表固体颗粒物。
按照尘土的来源和颗粒物性质, 可划分为城市街道尘土、城市区域尘土和城市大气尘土。
城市街道尘土是指城市街道的垃圾灰尘颗粒物, 粒径相对较粗, 或大粒径颗粒物所占比例较大。
该类尘土由于受人流、车流的影响, 使大量有害金属吸附在颗粒物表面, 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相当大的危害。
城市街道尘土在一定外动力条件下扬起, 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被人体吸收, 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积累, 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 对城市街道尘土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意义重大。
国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城市街道尘土的积累、分布、生物有效性展开了一些列研究。
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着手点主要在其空间分异和健康风险评价上。
2、交通干线重金属分布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1)样本采集城市尘土重金属污染的样本采集取样点划分一般有两种:根据功能区划、交通流量等因素的划分(方风满等,2010)或者是根据研究的特定对象划分(常静等,2009)。
采集的办法多为塑料簸箕和塑料毛刷在每个采样点附近采集多个灰尘样品, 采用四分法混合后装入自封袋密封保存。
偶见用真空吸尘器干式吸取(郑小康等,2009)。
(2)重金属元素测定测定元素多为Cd, Cr, Cu, Pb, Zn,偶见Mn, Hg。
测定方法则基本上都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定。
(3)数据处理及与交通、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分析ArcGIS 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推出的基于窗口的集成GIS 系统,该软件面向对象提供强大的图形用户界面功能,是一套辅助用户组织、维护、直观再现、分析和传播地图与空间信息的传输工具,可为用户进行空间决策提供服务。
基于上述特点,选用ArcGIS为基础平台,实现数据的分析。
制作尘土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差值预测方法,其中克里格法(Kriging)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是从变量相关性和变异性出发,在有限区域内对区域化变量的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从空间插值角度讲,是对空间分布的数据求线性最优、无偏内插估计的一种方法。
南京大学2016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

南京大学2016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徐夕生杭士晶名师计划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林春明杨生超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汝成向路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汝成杨兆钰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蒋少涌张莹刚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陆建军赵旭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陆建军张怀峰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文瑄朱峰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倪培范明森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倪培黄文清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修棉郭荣华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陈骏杨瑞钰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陈骏李兴奎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陈骏鲍睿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凯林施如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凯刘胜军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胡凯王俞策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季峻峰苟文贤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季峻峰魏宁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姚素平解德录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贾东范小根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朱文斌吴海林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周启友刘伟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陆现彩宗美荣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杨振宇黄仁波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杨晓志李岩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孝磊孙梓铭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蔡元峰张阳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曹剑王婷婷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王博*朱鑫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薛禹群李宵慧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薛禹群朱辉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薛禹群吕雪艳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吉春莫绍星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吉春潘玥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吉春李凯旋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剑锋李禾澍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剑锋张迪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吴剑锋汪祯宸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阮晓红陆苗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王栋王文琪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凌洪飞魏文芳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凌洪飞高爽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陆现彩贾新驰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施斌孙梦雅名师计划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施斌张诚成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阎长虹温亮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阎长虹刘静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李晓昭宋金龙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李晓昭凡净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李晓昭赵鹏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张云李莎029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刘显东*何梦佳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南京大学考研网。
不同固结状态下黏土抗剪强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不同固结状态下黏土抗剪强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史卜涛;张云;王哲成;吴吉春;于军;龚绪龙【摘要】利用直剪仪针对不同固结状态下的饱和黏性土,在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剪切速率与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变化规律,分析了剪切速率对强度参数的影响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正常固结土,剪切速率越大,峰值剪应力越小,内摩擦角越小.不同的固结状态下,剪切速率对抗剪强度参数影响不同.超固结比为2时,内摩擦角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黏聚力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超固结比为3时,内摩擦角随剪切速率的影响较小,黏聚力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另外,从黏聚力和内摩擦力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最后,从孔隙水压力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剪切速率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在相同的法向应力下,对于正常固结土,不同剪切速率引起的剪切带周围孔隙水压力变化量与破坏剪应力变化量成正比关系;对于超固结土,黏聚力变化量减去破坏剪应力变化量的差值与孔隙水压力的增量成正比.【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5(042)006【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直剪试验;超固结比;强度参数;剪切速率【作者】史卜涛;张云;王哲成;吴吉春;于军;龚绪龙【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11.7抗剪强度是边坡稳定分析、地基承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然而不同的剪切速率,岩土材料的抗剪强度不尽相同[1],有时还会相差很大。
而且在土工施工过程中,土坝、路堤等施工期的长短,不仅影响到土体固结状态,而且影响土体的强度[2-3]。
莫高窟108窟内空气温湿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窟内水汽和热量来源的启示

莫高窟108窟内空气温湿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窟内水汽和热量来源的启示周启友;李禾澍;王冬;王彦武【摘要】为了对108窟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压力进行监测,设置了12个点的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窟内温度存在着显著的昼夜和长期的变化,其中上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尤其明显,而下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在夏天,窟内的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下层空气的温度.窟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存在近似昼夜的变化.在分布上,窟内空气湿度在上层和前部高,而在下层和后部则较小.窟内存在着净的水汽输入过程,但水汽不是从洞窟的入口进入的.同样,窟内的空气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升高或下降,窟内东侧的空气压力大于西侧的空气压力.这些结果一致说明,在108窟的东侧上层存在着水汽和热量的来源.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10页(P51-60)【关键词】空气温度;空气绝对湿度;空气压力;水汽和热源【作者】周启友;李禾澍;王冬;王彦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4.410 引言位于敦煌市东南25km处的莫高窟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它以其精美的绘画、彩塑以及丰富的文化宝藏而闻名于世。
但在建窟之后1650多年的今天,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和彩塑却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盐害问题,一直困扰着洞窟的保护工作。
这些盐害问题包括:疱疹(可溶盐在地仗层和颜料层间富集并推顶颜料层呈疱状凸起)、酥碱(盐分在壁画表面富集形成的结晶)、起甲(壁画颜料层、底色层呈气泡状鼓起、破裂和卷曲起翘)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写作模板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写作模板本模板旨在为作者写作论文时提供详细的格式指导,请投稿作者套用本模板中给出的章节编号、字体字号、插图的图题、表格的表题以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包括著录项的内容、顺序、书写方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体例格式,以保证论文的顺利提交、审阅和修改。
请注意:本刊只接收.doc或.docx格式的投稿,以便于后期的审阅和加工,谢谢理解支持!在写作时请注意:1. 中文摘要独立成篇,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化学式;长度约300~400字。
2. 英文摘要一定不能是中文摘要的直接转译,不少于20XX个英文字符,缩略语应说明。
3. 插图或表格请随文给出,并且应插入相应文字的段落的后面。
4. 模板中的红字部分均为说明,请作者在成文时直接删除。
20XX年3月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组分抑制肺腺癌干细胞作用研究胡振东1,尹荣1,2,武雅琴2,李宁2*(*指通讯作者)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1. 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210093;2.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210009)摘要: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液相中气泡群的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
首先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得到简易反应器内气泡的图片,再通过Matlab平台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将其转换为二值图像来提取周长和面积,并依据圆度值对气泡进行分类,分离单个气泡和黏连气泡,以防止分水岭算法对单个气泡的过度分割。
然后利用改进的分水岭算法对黏连气泡进行分割,获得黏连气泡的粒径分布,将单个气泡与黏连气泡的粒径分布汇总得到整个气泡群的粒径分布。
最后,将由气泡群的粒径分布计算得到的气含率与实验测得的气含率进行比较,得到不同表观气速下的测量误差,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各表观气速下气泡群粒径分布的概率密度图。
结果表明,误差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表观气速在1.2~1.8 cm·s-1之间时,误差在10%以内。
(中文摘要的字数大致如例)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焦堃;姚素平;吴浩;李苗春;汤中一【摘要】页岩气是以游离、吸附和溶解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中的天然气,页岩的孔隙特征是决定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一般以纳米孔隙占优势,用常规储层孔隙的表征方法难以解释美国的高产页岩气系统.因此,页岩纳米孔隙的表征成为制约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因素.在综述目前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页岩储层孔隙的主要表征方法有3种:(1)以微区分析为主的图像分析技术;(2)以压汞法和气体等温吸附为主的流体注入技术;(3)以核磁共振、中子小角散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为代表的非流体注入技术.图像分析能够直观、方便、快捷地获取孔隙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流体注入法在表征微孔隙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非流体注入技术由于其原位、无损分析及粒子高穿透力的特点,使研究多种地质条件下的孔隙特性成为可能.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明确各种表征技术的优势与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建立孔隙研究流程,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能在不同的尺度下有效表征页岩气储层孔隙.【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020)001【总页数】11页(P151-161)【关键词】页岩气;孔隙结构;纳米级孔隙;表征方法【作者】焦堃;姚素平;吴浩;李苗春;汤中一【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页岩气是指以吸附及游离状态赋存于泥页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Curtis,2002;Montgomery et al.,2005;Jarvie et al.,2007)。
据预测,世界页岩气资源量达456×1012m3,与常规天然气相当,甚至有可能超过常规天然气(Rogner,1997)。
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研究进展

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研究进展徐士康;唐朝生;李昊达;冷挺;刘昌黎【摘要】土体水分蒸发是土体-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过程之一,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干旱性气候频繁发生,与蒸发相关的岩土和地质工程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建立土体水分蒸发模型是该课题研究的首要目标,对准确评估和预测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场信息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着重对国内外学者近几十年来围绕土体水分蒸发模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依据各种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类,总体上可分为表面能量平衡模型、水量平衡模型、质量传输模型、阻力模型、温度-风速模型及吸力模型等六大类别.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各类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一些代表性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比分析了各个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探讨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应条件.总体而言,现有的模型存在重气象因素而轻土性因素的特点,对砂土和饱和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对黏性土和非饱和土的适应性较差.基于此,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研究背景,提出了今后该课题的研究重点,包括非饱和土的蒸发模型问题研究、黏性土水分蒸发模型研究、考虑土体裂隙参数的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研究、构建通用型的土体水分蒸发模型等几个方面.%Evaporation of water is on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of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soil and atmosphere. It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oi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Especially, due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years, extreme drought events occur in increasing frequency. The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related to evapor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 growing number of scholars are working on this issue.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odel of water evaporationin soil. Based on the model, one can then assess and forecast the water field inform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research results all over the world in recent decades, the models related to soil water evapor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categoriz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bases, these models can be separated into six categories, surface energy balance model, water balance model, mass transfer model, resistance model, temperature-wind speed model and suction mode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ach kind of model was introduced. The detail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models were presented.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models, and their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Generally, the existing model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ather than soil nature factors. As a result, they can be only applied to saturated sandy soil but not to unsaturated clayey soil. For this reason, som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that should be well investigated in the future were proposed b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discipline and research background, including the evaporation model of unsaturated soil, clayey soil, cracked soi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evaporation model for different soils.【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7(023)004【总页数】10页(P640-649)【关键词】土体;蒸发模型;土壤水分传输;吸力;土体-大气相互作用;非饱和土【作者】徐士康;唐朝生;李昊达;冷挺;刘昌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11土体水分蒸发是土体和大气之间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地表热量平衡与水分平衡的重要实现途径。
穿透曲线随流量升高的变化特征及预测

穿透曲线随流量升高的变化特征及预测赵小二;常勇;吴吉春;彭伏【摘要】为了研究流量条件对岩溶管道溶质运移的影响,设计9种不同管道流量进行示踪实验,发现随着流量升高,峰值浓度逐渐增大,穿透曲线(BTC)拖尾逐渐缩短,弥散系数基本不变.在3种管道结构中,单管峰值浓度随流量升高增加的速度最快,不对称水箱峰值浓度随流量升高增加的速度最慢.相比单管道,对称水箱导致溶质瞬态存储在漩涡中明显滞后,不对称水箱导致主体溶质滞后穿透以及部分溶质瞬态存储在漩涡中滞后运移.根据中间7种流量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到BTC特征参数与峰值时间的关系式和特征参数与流量的关系式.采用2种方法预测最大和最小流量条件下的BTC特征参数:根据流量预测峰值时间,接着根据峰值时间预测其他特征参数;分别根据流量预测多个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方法2的预测效果较好,但在野外条件下方法1有优势.【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10页(P21-30)【关键词】流量变化;穿透曲线;影响;预测【作者】赵小二;常勇;吴吉春;彭伏【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34;P641.3岩溶含水层是全球范围内一种重要的供给水源,为世界上25%以上的人口提供了水资源。
岩溶管道发育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运移,因此,岩溶含水层特别容易遭受污染。
岩溶含水层介质呈高度非均质和各向异性,高度脆弱,这种情况下达西定律几乎不适用[1],多孔介质特有的参数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因此,岩溶含水层水流和运移特性高度复杂。
这种背景下,定量示踪试验是一种有力工具,不仅能确定两点之间的水力联系,提供有关地下水运动轨迹的直接信息,还能给出穿透曲线(BTC),从中可以获得岩溶含水层中的溶质运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模板
碳循环与碳封存全国博士学术论坛论文摘要
参加的分论坛:二氧化碳地质与矿物封存技术
题目
作者一1, 作者二2, 作者三3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内容: 为了充分展示和交流我国碳循环与碳封存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进一步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决定于2011年12月25日~12月27日在南京召开“2011碳循环与碳封存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我们热情地期待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们相聚南京。
图1 甘肃北山红岩地区叠加褶皱(其中白色实线:第一期褶皱(F1);虚线:第二期褶皱(F2);箭头向外:背斜;箭头向内:向斜)
表1 冈底斯含矿花岗斑岩与典型Adakitic岩( Defant et al., 1990; Drummond et al., 1990)对比
基金项目: 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4090****,4087****);中国地调局调查项目(121201063****);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计划”(20101****)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陈富文, 付建明. 2005. 南岭地区中生代主要成锡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锡矿成矿规律[J]. 华南地质与矿产,(2): 12-21.
陈培荣, 张敏, 陈卫峰. 2007a. 大东山岩体[M] //周新民. 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82-394.
陈培荣, 张敏, 陈卫峰. 2007b. 九峰—诸广山岩体[M] //周新民. 南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动力学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33-549.
高剑锋, 凌洪飞, 沈渭洲, 等. 2005. 粤西连阳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岩石学报, 21(6): 1645-1656.
通讯作者: 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矿矿物学;E-mail: rcwang@
作者简介: 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矿矿物学;E-mail: rcwang@
作者Email: rcwang@
发稿日期:2012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