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合集下载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案2

《卖炭翁》教案2

《卖炭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赋》,具体章节为《卖炭翁》。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意理解、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诗句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卖炭翁的典故,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生字词。

(3)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1)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例题讲解:(1)诗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中的“南山”指的是哪里?(2)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表现了卖炭翁的什么品质?5. 随堂练习:(1)请用诗句中的词语造句。

6. 主题思想探讨:(1)讨论卖炭翁的艰辛生活,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

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诗人:白居易3. 生字词4. 诗句解析5.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复述卖炭翁的故事。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卖炭翁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劳动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生活。

(3)示例:诗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运用了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劳动人民的诗词,如《悯农》等。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人的社会现实关注和批判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授过程中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不够透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点的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和同情。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教案《卖炭翁》教案目标:1.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文学特点,包括情节、人物、背景等。

2.分析《卖炭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卖炭翁》的作者、背景及文学特点介绍。

2.《卖炭翁》的情节梳理,包括起承转合。

3.《卖炭翁》中的人物分析,重点讨论卖炭翁的形象。

4.《卖炭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启示。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卖炭翁》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卖炭翁》会成为经典之作?二、内容梳理(15分钟)1.带领学生快速阅读《卖炭翁》,梳理情节起承转合。

2.讨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分析其艺术效果。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关注卖炭翁的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2.探讨卖炭翁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卖炭翁与官员、卖炭翁与妻子等。

四、社会现象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卖炭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

2.分析这些现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如公平正义、反腐倡廉等。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感悟。

2.总结《卖炭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

教学评价:1.学生对《卖炭翁》的情节、人物、背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卖炭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感悟。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卖炭翁》中的人物分析,特别是卖炭翁的形象。

这个细节是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因为卖炭翁不仅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用以传达社会信息和价值观的媒介。

详细补充和说明:《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通过讲述一个卖炭翁的生活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官员的腐败现象。

卖炭翁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不仅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社会底层人民的代表。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学目标】1.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手法。

3.感悟白居易“关注底层,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白居易“关注底层,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猜谜游戏:(1)横竖要买(打一字)(2)生在深山长在林,入了古洞烟火熏。

三魂六魄上天去,剩下骨头驱严寒。

(打一物)(3)你认识这个字吗?明确:引出“卖炭翁”三个字,合理猜测诗歌内容:横竖要买——有钱;烧炭驱寒——温暖;年龄不小——享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诗作——《卖炭翁》,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

作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2.背景介绍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掌握了,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劳动却收获甚微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中的劳动人民生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分析“伐薪”、“烧炭”等动作描绘,理解卖炭翁的辛勤劳作;探讨“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寓意,感受诗人的生活关怀。
(3)学习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解释“炭”、“薪”等词语在诗中的具体指代,理解其在诗中的作用。
(4)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节奏美。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实验操作,他们更好地体会到了朗读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由于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阶段,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析《卖炭翁》的现实意义时,能够联系到当代社会,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5篇)卖炭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三)题解“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

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导入,《钱塘湖春行》属近体诗,《卖炭翁》属古体诗。

讲一下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四、文本知识链接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五、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六、听读诗歌,眼前再现人物,理清文章情节,心中品味感情。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
3、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4、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5、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七、深入文本,走近人物
1、请阅读烧炭这一部分,分析卖炭翁苦在哪里?
年龄
职业
劳动地点
外貌
心理
2、作者是怎样描述卖炭翁运炭的苦的?
天寒地冻——
车重——
人苦——
路遥——
3、作者是如何刻画宫使的?
外貌描写——黄衣、白衫
动作描写——翩翩、把、称、回、敕、叱、牵、系。

(得意忘形、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
说明:此安排锻炼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
七、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别找出,并说说作用
1、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牛困人饥——翩翩两骑
满面尘灰烟火色——黄衣使者白衫儿
2、碳的价值与所得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
3、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八、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主题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九、练一练
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他劳动艰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炭翁》中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反常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表现了卖炭翁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形象地写出了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