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陶行知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简介你了解这位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的教育家陶行知吗?如果你对这个人了解的话,可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哟,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个人吧!个人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人物贡献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物评价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陶行知介绍

陶行知介绍

【生平简介】陶行知先生的少年时代有关陶行知先生青少年时期的文章,几年来已发表过多篇,然而有不少地方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陶先生家乡,就这一时期的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还查阅了吴树琴先生提供的陶氏家谱及有关文字资料,写出了下文,供大家作进一步研究,希同志们不吝指教。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一八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

其远祖是明正德庚午年(一五一0年)自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迁来徽州的,先住歙西古溪(今城关区徽城乡旸村大队),后定居黄潭源村。

该村位于距城西七里的丰乐河畔,村前面对“屏风山”,峰峦峻秀,苍松翠竹,杂处其间,葱茏一片,景色宜人,村后绿水环绕,竹木扶疏,能远望黄山。

陶先生家境贫苦,原有三间陋屋,号五柳堂,清末年间山洪瀑发,祖宅荡然无存,后在废虚上盖了一间小屋,只放置祖宗神位,书名五柳祠,解放后复为洪水冲毁,现遗址唯有当年屋边修竹衍续尚存。

陶祖上在黄潭源曾置产业,到陶父时只有一亩多田地,坐落在名叫“陶家垇”(“垇”意即低洼的地方)。

陶祖上还在休宁万安街开设亨达官酱园。

由于营业肖条,家境困难,后将酱园出顶给曹氏亲戚。

陶父位朝公,(位朝之名有误为任潮的,根据査考,系存晓师王琳手抄本陶氏家谱,将“位”误写为“任”、还由于方与严先生撰写陶先生生平时,误传为“任潮”。

)号槐卿,字笑山,为人笃实,有一定文化修养。

光绪二十六年(一九00年)陶父曾任休宁万安镇册书(掌管田赋契约)一九0二年解职归田,只得回到黄潭源家中,生活窘迫,在家种瓜种菜,打柴卖柴;躬耕自食,读诗书以自娱。

陶母曹翠仂,原籍绩溪北乡,出嫁陶门后,母宅迁休宁万安涨山铺,其弟曹振仂以经营豆腐酒业为生,陶母为人笃厚,勤劳能干。

当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深入内地,长江流域耶苏教内地会纷纷建立起来,歙县城内设立了耶苏教堂,在小北衔办“崇一学堂”,英国传教士唐进贤为校长,陶父与通使(翻译)章觉甫友善,又是祖箱同乡,经他介绍,陶母入教堂内当帮佣,做些炊事勤杂工作。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的一个贫民之家。

正是晚清慈禧当政时期。

陶行知家境贫困,自幼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

他从小好学,17岁时,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学习。

他19岁时,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

在这里,他受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边学习,边任金陵大学《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

他利用这个刊物,积极地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24——1926年期间,陶行知以极大的热忱竭力推行平民教育。

他为“平民教育”下的定义是:平民教育是平常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教导年轻人识字、读书、爱国、做好人。

这一时期,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即把发展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占中国人口85%以上的乡村。

他和他的同事在多个地方创办了平民学校,积极探索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道路,虽然这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决不放弃,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积极奔走,为了祖国教育的昌盛和国家的兴旺而努力。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改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将这一理论改造成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新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所讲的即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当时中国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只教人死记硬背。

陶知行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旧教育注入了一线生机,他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改造旧教育的起点。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我校自2007年3月开始进行陶行知研究会《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经过实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深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弘扬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把学陶师陶与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新课程结合起来,并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推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陶行知、行知中学简介

陶行知、行知中学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一生竭尽全力,奉献教育,他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说。

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陶行知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堪称“万世师表”,永远是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

1、少年时代的陶行知(1891——1917)陶行知原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黄潭源村。

家境清贫,其父给幼小的儿子取名文浚,意思是希望他长大后有所作为。

1896年,陶文浚刚满六岁,由场村蒙童馆先生文秀才免费收为弟子,由于聪明好学,曾在三刻钟内熟读和背诵《左传》43行,在学习上显露惊人的聪明。

1906年,陶文浚,因崇一学堂英籍校长唐俊贤喜其聪明勤劳准予免费吸收他为崇一学堂第十七个学生。

年轻的陶文浚从小热爱祖国,座位上及寝室墙壁上均写上了“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

”1908年,因学习成绩优异,他提前一年毕业于崇一学堂。

于当年考上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学医。

1909年,受崇一学堂唐俊贤校长的资助,他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预科汇文书院成美馆学习(成美馆即今日南京金陵中学的前身)。

1910年,他转入金陵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并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献,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前夕,正值暑假,陶文浚回县参加辛亥革命地文起义。

1914年,陶文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其中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

当年,陶文浚受人资助,考上了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

1915年获该校政治硕士学位。

1915年秋,陶文浚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受杜威教授、孟禄教授等的指导,这给回国的陶行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大众教育的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行知故事与简介

陶行知故事与简介

陶行知故事1. 站在教室外面听课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

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

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2.打扑克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陶行知教育师生的名言。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

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

这时,他们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

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循循善诱,让同学们交出扑克牌:“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时光是最可宝贵的。

”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

陶校长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

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3.稿费与教育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被广泛认同和传承,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伟大先驱”。

陶行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从小家境贫寒,但他非常聪明好学。

他的家乡教育非常有名,所以他先后在私塾和公立学校接受了优质的基础教育。

1910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学习,后又在英国、美国和法国深造,并成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和校长。

从陶行知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人格,让人们有成为人的自由,有成为真正有用的人的机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爱、实践、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而教学的最高理念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知识,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他主张个性教育,即因材施教,以发扬个人的特殊能力和潜在才华为目标,在非强制性、非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发挥才华,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宽松、平等、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人。

陶行知还十分重视语言教育。

他认为,语言是思维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为此,他主张用母语教育,尽量避免外国语言对于母语的干扰,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逐渐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他还强调,学习语言必须注重实践,注重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陶行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还会写诗、作曲、绘画等多种艺术,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

他曾经创建了多个学校和教育组织,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并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曾经翻译过好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在翻译领域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名师陶行知(1891—1946)
央视国际2003年09月24日21:18
主持人: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1927年1月,在晓庄的村头,贴出了一张别具一格的招生广告: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考试内容包括:种一天地,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写一篇作文和5分钟演讲。

广告最后还特别申明:少爷、小姐最好不要来。

学校招生还贴广告,考试内容又那么新颖,一传十,十传百,晓庄师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陶行知这个名字也迅速流传开来。

一个留学生,不在城里教书享福,跑到乡下来办学,这是为什么呢?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只身赴美国留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并与后来成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相伴就读。

1917年,陶行知一回国就脱下西装,换上布衣,做了几年大学老师后,他毅然谢绝了金陵大学校长的职务,全心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

他说:“我本来是中国的一个农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把我向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一样,向那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陶行知曾这样描绘自己:“个子不小不大,穿的白布长褂。

黑框眼镜一付,芭蕉扇儿一把。

调子有高有低,满口南京官话。


陶行知学生高云:办学政府不掏一分钱,全靠陶行知在朋友那儿募捐,经费非常有限。

陶行知住在农民家里,晚上和耕牛同睡一屋,可是陶行知在给母亲的信中却这样写到:“知行近
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地像活神仙一样。

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

大前天我们造了个毛厕。

前天自己做了个浴室,昨天又自己做了个厨房。

明天晓庄学校行开学礼。


晓庄开学了,这是一所全新教育理念的学校。

学生在一天中要参加学术演讲、专题讨论、下田干活、体育锻炼、去农民家交朋友等各种学用结合的内容,陶行知强调要到生活中、社会中去受教育而不是死啃书本,不仅要向读书人学,更要向农夫学习本领,田间就是教室,民间就是大课堂。

这对当时只重视高等教育的中国教育界来说,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中国陶研会副会长,原江苏教育厅厅长罗明:当时在晓庄附近盗匪猖獗,一次土匪给学校寄来了恐吓信:“陶行知先生,弟兄们要回家,商借大洋三百,请将钱款放在村东的大树旁。

”结果,陶行知在大树杆上贴了一封回信:“我为穷人办学,大洋三百没有,请来晓庄读书,读书明理做好人。


陶行知学生高云:“我们都称他陶老夫子”
晓庄师范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迅速产生影响,在晓庄地区,陶行知还先后办了十几所小学和幼儿园,陶行知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大,土匪也不敢轻易下手。

陶行知更坚定了要让千百万农民出头受教育的信念,他觉得教育救国的理想不能只靠少数精英,只有依靠人民大众普遍的素质提高才能实现。

他决心要“筹集一百万元资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陶行知越干越欢。

翻开1930年初他给自己制定的全年计划中,计划在晓庄晨会演讲50次,给乡村教育同志复信七百封,筹划募捐办学款5万元,还写着:种一分果园,学烧菜四样,看书1800万字,还债一千元。

”但在这样一份计划清单中看不出他与国民党政府沟通的打算,正是他的清高遭来了“横祸”,蒋介石亲自以培养闹事学生为由密令封闭晓庄。

1930年4月8日,国民党政府派出五百军警,强行封闭南京郊外的晓庄学校,并以勾结叛逆、图谋不轨为由,对校长陶行知进行通缉。

陶行知没想到含辛茹苦为之奋斗五年的晓庄事业竟毁于一旦。

原南京陶行知纪念馆馆长辛国俊:“他在实践中有时太理想化,他创办学校,设计教育运动时太浪漫,想象得脱离实际,所以会碰壁。


晓庄失败了。

陶行知在上海和日本避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

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

但很快,他认识到其
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

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

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

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

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这样的哲学思想注定陶行知不会轻言放弃,就在晓庄被封两个星期后,他应邀在给新安小学题词时就写下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著名诗句。

晓庄的失败虽然对他打击很大,但他说:“晓庄可毁,爱不可灭。

”在日本避难一年后,他回到国内,开始尝试在上海郊区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办学。

工学团是陶行知发明的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在国民党控制下,要在农村办个正规学校很难,陶行知就把孩子三五成群地集中起来,因地制宜地学习,半工半读,将学校、工场、社会打成一片。

办学经费依然靠陶行知在朋友处募捐。

工学团的组成慢慢地从孩子扩展到成人,种棉花的农民成立了棉花工学团,一群妇女集中起来就是妇女工学团,上课地点选在某户人家的亭子间,就取名叫“亭子间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很快发展到两万多人的规模,并在全国推广开来。

陶行知在当地名声很大。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陶行知以民主知名人士的身份出访二十六国宣传抗日,回国后,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才幼苗在战争中枯萎,他想办一所专门招收难童和孤儿的学校,1939年,重庆育才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育才办的完全是活的教育,陶行知提出一系列创造教育理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时间和空间。

吕长春今天对育才学校的校歌《手脑相长歌》还记忆犹新。

育才学校办得很艰难,陶行知一个人靠四处募捐要养活二百多个人,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他天天和米价赛跑,别人劝他:你这是在抱着石头游泳,他却说,我是在抱着爱人游泳。

陶行知和吴树琴结婚了,他们都属兔,但吴树琴比陶先生小两轮。

婚礼非常简朴,陶行知自己书写了一份结婚证书: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点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这是他们的结婚照,也是结婚七年中惟一一张两人的合影,可惜抗战胜利不久陶行知就先走了,两人没有孩子。

学生就是陶行知的孩子,他对学生的爱是无止尽的。

陶行知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以捧着一颗心来的姿态,以一个读书人的方式对待着黑暗社会,希望能建设一个纯净的校园。

陶行知要求师生以集体的力量去创造健康的堡垒,艺术的环境,生活的园地,学术的气候和真善美的人格。

这就是他所追求的育才的诗境。

陶行知以他的痴心与执著实践着自己一心求真的教育理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第一个抛弃高官厚禄跑到农村去当乡村教师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

中国陶研会副会长,原江苏教育厅厅长罗明:“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这就是陶行知的博爱情怀。

7月16日,适逢育才学校七周年校庆,陶行知在上海给育才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要求育才学生努力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品质,我们应该在这些德性上努力进修,共同勉励,四天之后即是校庆,倘使我们当中都锻炼好了这样的人格,那才是值得庆贺了。

”没想到这竟是陶行知写下的最后一封信。

九天以后,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5岁。

今天的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全国有近百所大中小学内矗立着陶行知先生塑像全国有二十四个省份建有陶行知研究会共一百多个,是全国最大的民间学术团体。

郭惠英教了一辈子钢琴,弹得最多的曲子仍是育才学校学的《牧童短笛》
沈增善退休后二十年一直在上海陶行知纪念馆义务工作,每天从花园走过,似乎又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