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实验
《梦剥夺实验》讲义

梦剥夺实验研究背景:睡眠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梦则成为人们最熟悉又最感神秘的现象。
到目前为止,关于睡眠有两个突破性的研究:1.1950年,德蒙特等人根据人的脑电,肌电,眼电做了研究,首次发现了两种类型的睡眠:正相慢波睡眠(SWS),又叫非快速眼动睡眠;异相睡眠(PS),又叫快速眼动睡眠。
2.1910年,皮埃隆等人做了关于断眠动物脑积液能使正常动物睡眠增加的研究,并首次提出了催眠素理论。
德蒙特的研究让人们了解了睡眠的基本过程,启动了对睡眠过程的实质性研究;皮埃隆的研究让人们得以从物质的基础上了解与干预睡眠,启动了对睡眠的生化研究。
继这两个重要的研究之后,人们开始思索梦的归属。
梦是有碍于睡眠还是有益于睡眠?睡眠是心理需要还是生理需要,或者两者的共同需要?睡眠中又如何产生了梦?所以就催生了1960年德蒙特最为经典的梦剥夺实验。
实验过程:一开始德蒙特采取药物来干扰睡眠中的做梦,以研究梦剥夺的影响。
但很快他发现药物的作用会改变被试正常的睡眠状态,导致研究结果不准。
后来他采用了阿赛斯基的传统方式,用电极贴在被试头皮上及眼睛周围,记录被试脑电波模式和眼动情况,记录结果将被传送到隔壁的房间。
8名被试,均为男性,年龄23到32岁。
被试在试验阶段均被要求在正常睡眠时间来到实验室。
并要求被试允许在任何时间被叫醒,同时要求被试在试验阶段不能在任何非实验时间睡觉或者打盹。
开始的几个晚上,让被试安静的睡眠,目的是让被试适应环境,同时建立起实验数据的参考基线。
这之后,便开始进行梦睡眠剥夺,即每当被试出现快速眼动信息时就叫醒被试,每次叫醒被试,都让被试做起来几分钟,确保他们完全清醒。
所有8个被试进行梦剥夺的时间从3到7个夜晚不等。
因为有一个被试在3个夜晚过后因焦虑借口退出实验,另外两个在第4晚后也因同样的问题退出实验。
在几个晚上的梦剥夺过后,被试进入恢复期,这期间允许被试正常睡眠不被打扰,但相关记录仍在继续,以便记录被试在此期间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
轻柔刺激睡眠剥夺法制作步骤及方法

轻柔刺激睡眠剥夺法制作步骤及方法
(1)复制方法当实验人员通过观察大鼠行为或通过脑电波监护观察到大鼠进入睡眠时,轻轻拍打大鼠笼子,或应用声音、光线的刺激促使大鼠保持清醒,必要时还可用纸卷、铅笔或用手直接触摸大鼠,使大鼠无法进入睡眠。
需注意不能将大鼠移出笼外。
(2)模型特点此方法简单易行,在脑电监护情况下可进行TSD或SSD 实验,在无脑电监护时,需要实验人员在旁不间断观察大鼠行为,易导致实验人员的睡眠剥夺,故较适合行短时间的睡眠剥夺实验。
旋转圆筒睡眠剥夺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

旋转圆筒睡眠剥夺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1)复制方法设备主要由一柱形圆筒及一小型慢速马达构成,圆筒直径30cm、高30cm,圆筒底由PVC(聚氯乙烯)构成,侧壁由直径为1.04cm的PVC杆围成,杆的长度为30cm,杆之间间隔为1.55cm。
圆筒与小型马达相连,马达转速为1圈/45s。
至少在实验前2d,每天将大鼠放入圆筒中适应环境1次,适应时间不少于3h。
实验时将马达按1圈/45s进行匀速转动,通过圆筒的转动带动大鼠不停运动而达到睡眠剥夺的目的。
在此类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变化,Marcos等在进行新生大鼠睡眠剥夺时将筒旋转速调节至2~3r/min后期逐渐增加至6~7r/min,Shen等将圆桶在30s内旋转180°,每5min旋转一次,以达到睡眠剥夺的目的。
(2)模型特点此类方法简单易行,睡眠剥夺效果明显,缺点是长时间不停运动,可引起机体的运动后应激反应及身体疲劳,可能干扰睡眠剥夺实验结果。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

快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20世纪50年代,法国人米歇尔杜维(Michel Jouvet,)将猫的整个大脑皮层去除,并试图测试其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者记录了动物的肌肉活动以及无大脑皮层的EEG,结果发现,在行为上明显处于睡眠状态的猫能够产生高兴奋水平的脑电活动,而其颈部肌肉则完全松弛。
因此J0uvet将此种现象命名为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因为这种睡眠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深度睡眠的特征,而在其他方面则看起来不像睡眠,如此自相矛盾,于是就用“paradoxical”一词来形容。
在同一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克莱特曼(Natharliel Kleitman)和阿瑟林斯基(Ellgene Aserirlsky)的睡眠实验室中的,研究人员以睡眠中被试的眼动作为睡眠深度的测量指标。
原先他们简单地认为在睡眠过程中人的眼睛活动将会越来越少。
起初研究者在每个小时中仅对被试作几分钟的眼动记录,之所以这样做,可能因为当时实验所用的记录纸张比较昂贵,更可能是他们原先并没有预料到在午夜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睡眠现象。
然而当偶尔发觉被试在入睡几小时后出现几阵眼动现象时,他们以为是实验仪器出了故障。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测量后,研究者终于肯定人们在睡眠中确实发生所谓的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trlent sleep,REM)现象,他们将发生REM的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此后不久他们又确定快速眼动睡眠就是杜维所称的异相睡眠。
现今研究者一般对人采用快速眼动睡眠这一术语,而对其他动物则采用异相睡眠的名称,因为很多种类的动物缺乏眼动行为。
在快速眼动睡眠或异相睡眠过程中,EEG显现不规则的低振幅快波,提示此时的大脑活动比较活跃,与浅睡期的脑电状况相似,然而此时睡眠者的肢体肌肉的松弛程度高于其他任何睡眠期,这种状态又似深度睡眠。
此外,在此睡眠阶段,睡眠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率与睡眠2期至4期的状况相比则显得更加变化不定,同时其脸部表情也可能显得不太安宁,生殖器官的兴奋性也会提高。
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
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
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
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幻觉和触幻觉。
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切断志愿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志愿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
结论: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睡眠发育及幼年期快动眼睡眠剥夺对成年行为的影响与机制

睡眠发育及幼年期快动眼睡眠剥夺对成年行为的影响与机制睡眠发育及幼年期快动眼睡眠剥夺对成年行为的影响与机制睡眠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睡眠的不同阶段中,快动眼睡眠(REM睡眠)对于儿童的正常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幼年期快动眼睡眠的剥夺可能会对成年期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对这种影响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剥夺可能导致多种行为和认知特征的变化。
在幼年阶段,快动眼睡眠占整个睡眠周期的比例较高,而剥夺这一重要睡眠阶段可能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注意力控制、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过去的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儿童期睡眠剥夺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和情绪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对于幼年期快动眼睡眠剥夺对成年行为的影响的机制,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设。
一种假设是,睡眠剥夺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和神经递质系统调控的异常。
睡眠不足会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在行为调控中的作用。
此外,睡眠剥夺对长期记忆的形成和稳定化也可能产生影响,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的活动紊乱有关。
另一个机制假设是睡眠剥夺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
睡眠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包括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的调控。
睡眠剥夺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过程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和行为。
此外,睡眠剥夺还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可塑性来对成年行为产生影响。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多样性和可调节性,是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变化和学习记忆的重要生理基础。
睡眠对于神经可塑性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而幼年期快动眼睡眠剥夺可能干扰神经可塑性的正常发展,进而对成年期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睡眠剥夺对成年行为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然而这一领域还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和待解决的挑战。
例如,对于不同年龄段、性别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及剥夺时间和剥夺程度与成年行为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探究。
大鼠的睡眠剥夺实验报告

睡眠剥夺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睡眠剥夺对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探讨睡眠剥夺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体重140-150g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睡眠剥夺组(D组),每组15只。
2. 实验仪器大鼠睡眠剥夺装置、水迷宫、电子天平、电子体温计、电生理记录仪等。
3. 实验方法(1)睡眠剥夺模型的建立:采用“水上转盘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① 将大鼠放入剥夺箱内,适应4小时;② 启动动力装置,使转盘匀速转动,速度为6r/h;③ 大鼠在转盘上有一定的空间自由活动,但必须保持清醒,避免落水。
(2)实验分组及处理:① 对照组:大鼠在正常环境下生活,自由活动;② 睡眠剥夺组:进行睡眠剥夺实验,持续时间为21天。
4. 实验指标(1)认知功能测试: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认知功能,包括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等;(2)脑电图(EEG)记录:记录大鼠在睡眠剥夺过程中的脑电图变化;(3)血液指标检测:检测大鼠血清中5-色胺、5-噪乙酸、MDA、GSH、GSH-PX、SOD等指标。
1. 认知功能测试睡眠剥夺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2. 脑电图(EEG)记录睡眠剥夺组大鼠的脑电图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出现异常波形,如θ波、α波等,与对照组相比,睡眠剥夺组大鼠的脑电图波形变化明显。
3. 血液指标检测睡眠剥夺组大鼠血清中5-色胺、5-噪乙酸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GSH、GSH-PX、SOD活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指标发生显著变化。
四、讨论本研究采用“水上转盘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通过水迷宫实验、脑电图记录和血液指标检测等手段,探讨了睡眠剥夺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快速眼动相(REM)睡眠剥夺对大鼠记忆巩固的影响

快速眼动相(REM)睡眠剥夺对大鼠记忆巩固的影响
李德明;邵道生
【期刊名称】《心理学报》
【年(卷),期】1981()2
【摘要】本实验应用小站台水环境技术剥夺大鼠快速眼动相(REM)睡眠,比较了在学习后不同时间剥夺REM睡眠对记忆巩固的影响异同,结果证明:大鼠在学习后,立即剥夺REM睡眠24小时对记忆巩固明显不利;如在立即剥夺REM睡眠24小时后再让其恢复自由睡眠24小时,记忆成绩无明显改善;学习后允许自由睡眠24小时对记忆巩固明显有利;如在自由睡眠24小时后再行REM睡眠剥夺24小时,记忆成绩仍保持良好。
说明学习后一段时间自由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是重要的,剥夺REM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明显不利。
【总页数】7页(P226-232)
【关键词】记忆巩固;睡眠剥夺;快速眼动;REM睡眠;大鼠;记忆成绩;水环境;恢复自由;24小时;剥夺睡眠
【作者】李德明;邵道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
【相关文献】
1.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及恢复睡眠对大鼠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 表达的影响 [J], 朱红莲;赵忠新
2.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自噬的影响 [J], 孙文静;兰丹梅;杨洋;贺斌
3.刺五加总苷对REM睡眠剥夺所致大鼠记忆巩固障碍及海马群峰电位的影响 [J], 郭冷秋;郭壮丽;叶晓楠;康施瑶;李廷利
4.REM睡眠剥夺与恢复睡眠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皮质nNOS免疫阳性细胞数目的影响 [J], 朱红莲;赵忠新
5.莫达非尼对不同程度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J], 张琳;郭筱华;赵忠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进行剥夺,即进行梦的剥夺,只要眼动仪测定出睡眠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眼动的现象即梦境,就把正在睡觉的人叫醒,通俗点说就是不让他做梦,他一夜里出现多少次快速眼动的睡眠,就叫醒他多少次。
那么被试者次日醒来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没睡好,觉得心里不踏实。
第二天继续进行梦剥夺的话,被剥夺的人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
在几天梦剥夺之后,让参加实验的人好好睡一觉,让他随便去做梦,醒来以后一切症状就消失了。
可见不做梦反而会打乱他的正常的的生活秩序,对他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