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
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
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教师活动】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教师活动】那是不是人的体温一定是37℃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教师自然而然转到对人体体温的测量上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自己的体温。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2、了解人体体温调节靠神经系统调节作用来实现。
3、了解产热和散热的过程。
(二)技能目标1、学会根据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2、提高学生对中暑病人的处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体温”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
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
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二)提出问题具有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致关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体死亡。
那么,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的呢?(三)自学讨论,弄清原理我们知道,人体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着热量,所以人体本身是一个产热体。
因此,人体的温度就决定于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地散发出去。
体温调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热量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产热和散热”部分内容。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3.5 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二、教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1、新课引入照片:冬眠的青蛙。
问1:青蛙为什么会冬眠?答:……变温(冷血)动物问2:人会冬眠吗?答:不会。
问3:两者有何本质区别,导致青蛙冬眠,而人不冬眠?答:人的体温恒定,恒温动物。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做合理的适当的引导,避免填鸭式教学。
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新课教学(1)恒定的体温问4:恒定的体温?你对恒定二字的理解?答:学生的回答可能各种各样。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随即展示课前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口腔温度)成员上午6h上午10h中午12h下午2h傍晚6h晚上9h母亲37.0℃37.2 ℃37.3℃37.4℃37.2 ℃37.1℃父亲36.8℃37.0℃37.1℃37.3 ℃37.1℃36.9 ℃自己37.1 ℃37.3 ℃37.4 ℃37.5 ℃37.3 ℃37.1 ℃数形转换学生小结:体温恒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恒定,而非恒定在某一温度。
【设计意图】1.要防止前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在科学或数学教学中,“恒定”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一成不变。
2.此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测量,自己感知体温恒定的含义,相较于老师直接告知,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数形转换能力是目前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继续活动】展示更多学生所测量的体温(有目的展示,寻找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比较,尝试得出一些结论。
注意:1.数据一定要有代表性。
2.数据要尽可能多。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体温调节教案

体温调节教案
教案标题:体温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难点: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
1. 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变化图表,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讲解:介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皮肤、出汗、血管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自己的体温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并讨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体温调节,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体温调节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4. 讨论和互动环节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的评定
2. 课堂讨论的表现
3. 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温调节的知识。
体温的调节 教学设计

情景一:我们看到冬奥会赛场上的运动员,大汗淋漓,满脸通红。
而场边的观众们被风一吹,顿时瑟瑟发抖。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问题1】为什么赛场上的运动员不觉得冷?
介绍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问题2】为什么被风一吹,观众们就觉得冷飕飕的?
介绍人体散热的方式
【结论】
情景二:不管是在不管赛场上的同学还是吹冷风的观众,体温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
【问题3】为什么人体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结论】
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度左右是通过调节上述器官的产热和散热实现的。
小结和课堂检测。
第3章第5节 体温的调节 (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体温的控制课时教学设计4.人的体温测定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
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
测量部位正常范围(℃)腋窝36.0~37.4口腔36.7~37.7直肠36.9~37.9体温的变动从这张表中你可以得到些什么结论?【同一个人的体温与他的年龄、性别、测量时间等有关系,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体温有所不同】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如不同人的体温可能不同,同一个年轻时体温比年老时高,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高,生病发烧时体温略高等。
活动自选测量部位,进行体温的测定。
你测量的部位是_______,测得的体温是:_______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在寒冷的冬天,人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往往有哪些表现呢?【毛孔收缩、打寒战、胃口普遍变好】1.产热人体在安静和运动时的产热情况思考与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产热量(%)安静劳动或运动时脑161内脏568骨骼肌1890其他101活动:你能画出安静时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扇形图吗?请你用扇形图来表示表中人体运动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
【】我们以上的数据和扇形图我们可以发现哪些?A.脑B.内脏C.骨骼肌D.其他器官4.恒温动物体温的特点是( D )A.身体所有部位温度一样并保持不变B.身体所有部位温度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C.身体各部位温度并不都一样,但各部位温度保持不变D.身体各部位温度并不都一样,温度也是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10分钟)
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
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
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
1. PPT
2. 温度计
3. 冷水和热水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2.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在下节课中分享。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科普活动,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验
观察和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