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颈椎间孔外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合集下载

小针刀配合物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小针刀配合物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 0 1 3年 1 0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9
小 针 刀配合 物 理治 疗神 经根 型颈 椎病 的疗 效观 察
史 忠 红
摘 要: 采 用小针 刀 , 配合 物理 治疗 , 治疗 神 经根 型颈椎 病 1 3 7 例, 痊愈 1 1 9 例 占8 6 . 8 6 %, 显效 1 3 例 占9 . 4 %, 好 转5 例 占3 . 7 4 %, 平均住 院天 数1 3 . 7 天, 总有 效 率 1 0 0 %。特 点 : 操作 简单 , 治疗 时间短 , 见 效快 。 关键 词 : 小针 刀 : 物理 治疗 ; 颈椎 病 中图分 类号 : R 2 7 4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2 9 — 0 0 3 9 — 0 1
缩; ⑥正位 x线上可见颈椎侧弯 、 钩椎关节不对称 、 骨质增生 、 椎 作 ; 显效 : 症状 及体 征基 本消 失或 稍有 不适 , 但不 影 响工作 ; 好转 : 间 隙狭 窄等 ; 侧 位 片 上可 见 颈椎 生 理 曲度 的 改 变 , 如变 直 、 中断 、 症状 及体 征减 轻能 参加 一般 工作 ; 无效 : 治疗 前后 无变 化 。 成角、 反 张等 变化 , 也 可见 颈椎 间滑 移 , 椎 间 隙变 窄 、 骨刺 形成 , 椎 3 结 果 管韧 带 骨 化等 表 现 ; 斜位 片 可 以见 到 椎 间孔 有 骨刺 存 在 , 椎 间孑 L 治疗 组 1 3 7 例 中痊愈 1 1 9 例占8 6 . 8 6 %,显 效 1 3 例 占9 . 4 %,
例, 平均 住 院天 数 1 3 . 7 天; 对 照组 采 用物 理 治疗 9 0例 , 平 均住 院 其发 病 呈 年轻 化趋 势 , 青 少 年颈 椎病 患 者 逐年 增 多 , 从 事 伏案 工 天数 1 9 天。 作者 发病 率较 高 , 性 别 间无差 异 。 小 针 刀术后应 注 意下述 因 素 : 患 小针 刀是 一种 针灸 用具 。 小针 刀疗 法是 一种 介 于手术 和非 手 者 的习惯 性生 活 、 走 路姿 势 、 工 作 姿势等 造成 复发 ; 手 术解 除 了局 术疗 法之 间 的闭合 性松 解术 。 操作 的特 点是 在治 疗部 位刺 入深 部 部粘 连 , 但 术后 创 面 因缺 乏局 部 运动 而 造成 再 粘连 ; 局 部 再次 遭 到病 变 处 进行 轻 松 的切 割 、 剥离等 , 以达 到 疏 通 气 血 、 止痛的 目 受风寒 、 湿 邪 的侵 袭等 造成 复发 , 因此生 活起 居 , 尤 应 特别 注 意 。 的 。治疗 时切 口小 , 不用 缝合 , 对人 体组 织 的损 伤 小 , 且 不 易引 起 防治 颈椎 病 , 最 根本 的是 要改 变生 活和工 作 中 的不 良习惯 。不 少 感染 , 无 不 良反 应 , 治疗 时 间 短 , 患 者 无 明 显 痛 感 时 即 已完 成 治 人喜 欢 躺在 沙 发上 看 书 , 长 时 间低 头伏 案 , 坐公 交 车 的时 候打 瞌 疗, 术后无 需 休息 , 疗程 短 。因此 患者 易 于接受 。 睡, 都 是不 好 的习惯 。 正 确 的是 , 工 作时 , 每半 小时 要起 身 , 转转 头 治疗 方 法 : 术 前备 皮 , 充 分暴 露 颈 部 , 患者 取 俯 卧位 , 颌 下 垫 颈 , 活 动一 会儿 。 空调 不能 对着 脖子 吹 , 可以在 办公 室准 备一件 带 1 0 o m厚小 枕 , 使 颈 部平 直 , 定点 , 常规 消毒 皮肤 后 , 针 刀松 解斜 角 领 的外套 , 注 意颈肩 部 的保 暖。此外 , 要 注意 睡觉 姿势 , 以平躺 最 肌、 固定 肌群 、 项 韧带 及 颈背 筋膜 等 , 使 用输 液贴 包 扎 , 2 4 小 时 即 佳 。 侧 卧或趴 着 睡 , 把胳 膊压 在 头下 , 都 会增 加颈 椎负 担 。 枕头 要 可去 除输 液 贴 覆盖 , 进 行 物理 治 疗 , 如 颈椎 牵 引 、 超 短波 、 电脑 中 窄一 些 , 能 搁在脖 子 下面 , 以一 个拳 头高 度 为佳 。睡 时 , 头 轻微 有 频 等 。物理 治疗 , 应 用天 然或 人工 制造 的声 、 光、 电、 热、 磁 等物 理 些 后 仰 , 能 保证 颈椎 的轻 微弧 度 。 因子 作 用 于 人 体 , 达 到 防治 疾 病 的方 法 , 称为物理疗法 , 简 称 理 参考 文献 疗 。用 超声 波 、 红外 线 、 电疗 、 热疗 等 , 可产 生促 进炎 症 消退 、 吸 收 『 1 1 燕铁斌 . 康 复护理 学『 M 1 涕 3 版.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1 2 .

小针刀松解术与颈椎持续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6例临床观察

小针刀松解术与颈椎持续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6例临床观察

颈椎病是 由于颈 椎间盘退 行变 性后 , 椎 体间 松动 , 椎体 部 T D P照射 治疗 , 3 0 mi n / 次, 1 次/ d , 1 0次为 1 疗 程。 缘产生骨赘 ( 骨刺或 骨嵴 ) , 或椎 间盘 破裂 脱 出等 压迫 神经 1 . 4 疗效评 定标 准 : 治愈, 原有症状消失 , 肌力正 常 , 颈 肩上 根、 脊髓 、 椎动脉或交感 神经 而引起 相应症 状 和体 征。通常 肢功能恢 复正 常 , 恢复 正常生 活和工作 , 随访 6个 月症 状未 分为神经根型 、 脊髓 型、 椎动脉型和交感 神经型 , 其 中神经根 复发 ; 显效, 原有各症 状 明显 减轻 , 头颈 上肢功 能明显 改 善 , 型颈椎病 比较多见 , 近几 年随着人 们生 活学 习方式 的改 变 , 随访 6个月症状未加重 ; 好转 , 原有各种症状减轻 , 肢体 功能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呈 低年龄 化趋 势 , 且 发病 率逐 年上 升。 有所改善 , 但均不显著 ; 无效 , 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口 ] 。将治 我院 自 2 0 0 1年 8月至 2 0 1 0年 4月治疗神经根 型颈椎病 2 4 3 愈和显效统一称为有 效。 例, 现报告 如下 。 2 结 果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有效率 为 9 6 . 8 %, 高于对照组 的 5 3 . 0 %, 经 检 1 . 1 一般资料 : 自2 0 0 1 年 8月至 2 0 1 0年 4月我院治疗神经 验 , P< 0 . O 1 ,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见表 1 。 根 型颈 椎病 患者 2 4 3例 , 随机将 患者 分为 治疗组 和对 照组 。 表 l 治疗 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 %) 治疗组 1 2 6例 , 其 中男性 6 2例 , 女性 6 4例 , 年龄最小者 2 6岁 , 最大者 7 2岁 , 平均年龄 4 2岁 , 病程 2个 月 一1 3 . 6年 , 平均 1 . 4 年; 对 照组 1 1 7例 , 其 中男性 6 0例, 女性 5 7例 , 年龄最小者 2 7 岁, 最 大者 7 0岁 , 平 均年 龄 4 o岁 , 病 程 2个月 一l 4年 , 平 均 1 . 2年。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 比性 ( P> 0 . 0 5 ) 。 3 讨 论 1 . 2 诊 断标准… : ①颈痛伴上肢放射 痛 ; ②受压 神经根皮肤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 间盘 突出偏 向侧方 , 椎体后 缘 节段分 布区域 感觉 减退 , 腱反射异 常 , 肌力减退 ; ③臂丛牵 拉 骨赘特别钩椎关节增 生可 突 向椎 间孔 , 均 可压迫 神经根 , 出 试验或椎 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 ④ 颈椎 x线片 可见椎 体增生 , 现手臂 痛或手指 麻痛 , 3 O岁 以上低 头工作 者 易发 。是 颈椎 钩椎关节 增生 , 椎间隙或椎间孔变 小 ; ⑤c T可见 椎体后赘 生 病中较多见的类型 J 。此病大多 由于长期姿势不 当 , 外伤和 物 及 神经 根 管 变 窄 。 老年退 行性变等造成 颈背肌 肉痉挛 、 颈椎韧 带关 节囊 黏连 、 1 . 3 治疗 方 法 : 治 疗 组 先 行 小 针 刀 剥 离 松 解 肌 腱 粘 连 与 肌 增生, 小关节错位 , 使颈椎力学平衡破坏 , 压迫和刺激神经 根 肉痉挛 。在颈椎棘上或两侧 横突周围寻找压痛点 , 在进针 处 而出现临床症状体征 。 常规 消毒 皮肤 , 局 部 浸润 麻 醉后 , 按“ 朱 氏”四步进 针 法 操 我院采用朱汉章教授 提 出的动态平衡 失调 的新理 论 以 作, 刀 口线与神 经、 血 管及 肌 纤维 方 向平 行 , 垂直 于皮 肤 进 小针刀 疗法进行松解 、 剥离 , 松解 了颈肩部软组织黏 连 , 减 轻 针, 如在棘突或棘突问 的阳性点 , 针 刀应 紧贴棘 突上 缘或 下 组 织挛缩 , 解 除神 经受压 , 恢 复颈椎生 物力学 的平 衡。颈椎 缘松解 、 剥离其项韧带 、 棘 突间韧带 , 注 意不 可过 深 , 如 阳性 持续牵 引能增大椎 间隙及椎 间孔 , 松解神经根与关节囊 的黏 点在棘 突两侧 , 针刀应距棘突旁 1 . 5 ~ 2 c m处进 皮后切开 变 连, 复位滑脱椎体 , 缓解颈椎垂直轴线上 的压力 , 恢 复颈椎 正 性、 粘 连的软组织 , 并将 小 关节 囊 上下 纵行 切 开 1—2刀 松 常生理 曲度 , 从而缓解 对神经根的压迫。牵 引可缓 解颈肩 肌 解, 横 行摆动剥离 , 出针 后 压 迫 止 血 , 无 菌 敷 料 覆 盖 。再 在 胸 肉痉挛 , 改善局部 血液循 环 , 有 利于炎症 消退 。两种疗 法联 锁乳突肌 、 斜方肌 、 前斜 角肌 , 肩胛提肌及 大小菱 形肌等处 寻 合 运用 , 作用协 同 , 疗效显著 , 具 有 较好 的 临 床 应 用 价 值 。 找压痛点 , 在敏 感痛 点处作 好标 记 , 同样 在 无 菌、 局麻 下 操 参 考 文献 作, 针 刀与骨面垂直进针 , 在骨 面上 寻找 到 酸胀感 后 , 纵 向、 [ 1 ] 孙宇 , 陆琪福.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 会纪要 [ J ] . 中华外科 杂 横 向各切 开 3— 5刀 , 感 觉切开 处肌 肉及 筋膜 松 弛即 可。待 志, 1 9 9 3, 3 1 ( 8 ) : 4 7 2— 4 7 6 . 患者颈肩部微创 口无 出血 , 疼痛减轻后 , 行颈椎持续 牵引 , 患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S ] . 南京 : 南京 大 者取坐位 , 颈部前屈 约 2 0 。 , 采用 微 电脑 控制 持续 颈 颌牵 引 学出版社 , 1 9 9 4: 1 8 9 . 3 ] 陆裕朴 , 胥 少 订. 实用 骨科 学 [ M] . 北京: 人 民军 医 出版 社 。 带牵 引 , 牵 引力 为 6—8 k g , 3 0 mi r d 次, 1次/ d , 1 0次 为 1疗 [ 程 。对照组 , 采用 E l 服颈 复康颗 粒 ( 2次/ d , 1 0 次) 及颈 肩 1 9 9 5 : 1 1 1 2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 0 8

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20例体会

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20例体会

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20例体会作者:郭新春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临床疗效,以及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方法对各型颈椎病60例行小针刀闭合手术、颈椎间孔注射药物;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法随机选择各型颈椎病60例治疗。

结果小针刀+颈椎间孔注射方法治愈率76.7%;穴位注射法治愈率为50%。

结论通过对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破坏致颈椎病无菌性炎症致痛的分析,提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是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局部粘连、瘢痕、挛缩、退变是颈椎病的慢性病理过程,是导致颈椎病发作及反复的根本。

关键词:颈椎病;小针刀疗法;颈椎间孔注射;穴位注射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穴位注射组:①针刀治疗组: 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19~76岁,平均45.7岁。

病程6个月~23年。

其中颈型24例,神经根型16例,椎动脉型12例,交感神经型8例;②穴位治疗组: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23~81岁,平均47.6岁。

病程5个月~28年。

其中颈型25例,神经根型14例,椎动脉型11例,交感神经型10例。

1.2诊断标准[1]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位诊断有意义。

1.3方法1.3.1针刀治疗组体位、定点: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头,使颈部稍前屈。

于颈棘突间及棘旁1~1.5cm处寻找压痛点和结节,再于提肩胛肌起点、冈下肌及大小菱形肌起点处寻找压痛点和条索状物,C1横突、上项线压痛点处,用1%龙胆紫作皮肤标记。

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

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小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82 例神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 治疗组采用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病情好转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VAS 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小针刀; 整脊手法
Key words: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small needle-knife;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R245. 815. 3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1674 - 8999( 2012) 12 - 1573 - 02
结论: 小针刀联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明显。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applying small needle-knife combined with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therapy in treating nerve root cervical spondylopathy. Methods: 82 cases of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mall needle-knife group and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group,with each group of 41 patients. The small needle-knife group was treated by small needle-knife;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small needle-knife combined with chiropractic manipulative treatment methods. Results: The recovery effects of patients' disease condi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small needle-knife group; improved degree of VA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small needleknife group; number of adverse reactions are obvious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small needle-knife group; recurr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smal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mall needle-knife combined with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has distinctl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in treat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就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与西医手术疗法得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得独特得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得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得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就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得疼痛性病症得治疗有着独到之处。

这就是一种新型得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得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ﻫ颈椎间盘得退变就是引起颈椎病得根本原因,就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就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得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得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

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得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破坏。

ﻫ在颈椎间盘得退变过程中,颈椎得肌肉、韧带组织得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与出血,在不断得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肌肉与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ﻫ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得失衡进行调整与治疗。

利用小针刀特殊得结构设计与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得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得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得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就是针对脊柱得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得发生,导致得外源性动力得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得剥离与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得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得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得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得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得基础上达到新得静态与动态平衡。

ﻫ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就是以下两个方面得效应:(一)剥离粘连组织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得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得位置与运动时得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得力学平衡,引起疼痛。

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刘洪;修忠标;张良志;宫玉榕;袁梦微;林霞【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年(卷),期】2018(049)003【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骨度分寸法结合临床经验定点进行非直视下针刀松解疗法,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2组均每周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压痛点计数、疼痛评估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压痛点计数、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均能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最为显著(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提高临床疗效,较安全可靠.【总页数】3页(P8-10)【作者】刘洪;修忠标;张良志;宫玉榕;袁梦微;林霞【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长乐区中医院,福建福州350200;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相关文献】1.石蜡疗法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J], 康娟;陈延;常会会2.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效果观察 [J], 黄妃凤; 陈戈; 黄芳; 孙芳; 郑淇元3.小针刀松解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网球肘42例临床观察 [J], 张海燕;倪彬斐4.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耿光星;张学广;耿世馨;申文5.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 张永泉;赵强;杨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针刀松解结合前屈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小针刀松解结合前屈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 , 0 均取得满意疗效 , 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1 纳入标准 .
年龄 2— 5 , 5 6 岁 根据 “ 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
1 一般 资料 - 3
本 组8 例患 者 中 , 8 , 3 例 , 龄在 0 男4 例 女 2 年
成分为 盐酸青藤 碱 , 能显著 降低5 H 引起 的血管通 透性增 一T
对 照组 各4 例 , 0 治疗组采 用小针 刀松解 结合前屈位 牵引治 疗 , 照组采 用传统针 刺结合前 屈位 牵引治疗 , 个疗程 结束后观 对 3
察 两组 临床 疗 效 、 状 及 体 征 积 分 变 化 情 况 。 果 : 有 效 率 治 疗 组 为 9 .% , 照 组 为 8 .% , 疗 组 优 于 对 照组 ( < .5 ; 症 结 总 25 对 00 治 P O0 )
且 治疗组在症状及 体征 积分的改善 方面亦优 于对照组( < .5 。 P O0 ) 结论 : 小针 刀松 解结合前屈位 牵引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
病症状 。 果满意。 效
【 关键词】 颈椎病 ; 经根 型 ; 神 小针 刀 ; 屈位 牵 引 前
【 中图 分 类 号】 R 5 . 【 献 标 识 码】 B 【 编 号 】 17 — 5 X(0 0 0 — 0 6 0 256 文 文章 6 2 9 1 2 1 )5 0 6 — 2
高,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 一般起病缓慢 , 但也 有急性发病 者, 男性 患者多于女性 。 年 多来 , 近1 笔者运用小 针刀局部 松
1 排除标 准 . 2
() 1 颈椎外病变 , 如胸 廓出 口综合症 等 ;2 ()
颈椎及椎 管内肿瘤 、 骨关节结核 、 骨髓 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 ;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第2 0 卷
Vo 1 . 2 0
第7 期
N o . 7
中莲药导般
G u i d i n g J o u na r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 a c y
Cl i n i c a l Ef i c a c y o f Ac u p o t o me b y Ul t r a s o u n d - g u i d e d Te c h iq n u e o n C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t i c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i c a c y o f a c u p o t o me b y u l t r a s o u n d - g u i d e d t e c h n i q u e o n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
l o t i c r a d i e u l o p a t h y . Me t h o d s :T h e 6 0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t i c md i c u l o p a t h y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u l t r a —
f 摘要1目的 : 评 价超声 引导下 小针 刀治疗神经根型 颈椎 病的临床 疗效。 方法 : 将6 0 例神 经根 型颈椎病 患者 随机 分为 两组 各3 O 例, 超 声引导颈神 经根 阻滞治疗组 ( u 组) 与非 超声 引导颈神 经根 阻滞治 疗组( N组 ) 。 记 录 治疗前 、 治 疗后 2 O mi n 、 1 周、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颈椎间孔外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李庆华;邓芳;雷志凯;孙建良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2页(P588-589)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超声引导;小针刀;椎间孔;松解
【作者】李庆华;邓芳;雷志凯;孙建良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杭州 31000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杭州 31000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杭州 31000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杭州 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1.1 一般资料本院疼痛门诊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43~76岁,病程3个月~5年,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有颈椎MRI检查以明确突出节段及确定神经根受压迫程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2]:①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阻滞无明显疗效(诊断明确可不做本试验)。

排除标
准:①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以及其他严重原发病,糖尿病患者血糖>8.0mmol/L;③任何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5×109/L,血液
病等;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不能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者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1 超声定位患者取平卧位,肩下垫枕,头略摆向健侧以扩大患侧椎间孔,并且
略转向健侧约30~45°,充分暴露操作部位。

使用sonosite公司的便携式超声仪(型号:MicroMAXX),根据解剖,将高频超声探头(6-13MHz)置于颈部正中,先以颈椎椎体长轴方向做纵切,找到颈椎横突和椎动脉,定位C5、C6、C7
横突,再将探头以横突前结节为中心旋转滑向颈部外侧方的斜矢状切面,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辨椎动静脉和神经,定位神经根的长轴声像图。

声像图中C7神经根位于椎动脉和横突根部起始段之间,且神经根部与椎体长轴夹角较大,走形较为平直,逐次向上即可定位C6和C5横突及神经根。

在取得椎间孔外口处神经根
最佳声像图后固定探头,选择探头下方约0.5cm,超声声像图中可避开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椎动静脉且针尖指向椎间孔方向的穿刺路径为穿刺点。

2.2 治疗方法针刀组: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右手持超声探头,定位需要治疗
的椎间孔,并找到最佳的超声声像图后固定探头,左手持针,局部麻醉后,超声实时引导下用4号小针刀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穿刺时超声需实时追踪刀头进针过程,小针刀尖部指向椎体的钩椎关节外侧缘下方,在超声实时引导下避开血管和神经进针至椎间孔前下壁,超声声像图中显示为针刀头部在椎间孔外口,神经根上方,在该靶点进行纵向切割和横向剥离2~3刀后退出针刀,并注入消炎止痛药0.5~
1mL。

操作注意事项:①进针全程需在超声实时引导下,以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②患者有异感需调整进针角度,以免损伤神经根;③小针刀刀头切面需与神经根走形方向保持一致,以免对神经造成切割伤。

对照组:操作同针刀组,仅在超声
引导下于椎间孔外口注入消炎镇痛液0.5~1mL。

2.3 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0min、4周、8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4周、8周疗效评估;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肿、气胸、神经损伤)。

2.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1 疗效标准[3]治愈:颈肩臂痛消失,上肢无麻木;显效:颈肩臂痛及上肢麻木疼痛明显减轻;有效:颈肩臂及上肢麻木疼痛减轻、改善,但仍有颈酸无力;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0min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VAS评分针刀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3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4、8周后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原因:颈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造成椎间孔内神经及软组织受到挤压导致软组织、神经根和椎间孔之间产生炎症、粘连和疤痕增生等,引起其支配区域肌肉紧张、痉挛,从而进一步加重椎间孔狭窄,导致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水肿、缺血或静脉淤滞,诱发背根神经节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发病因素之一[4];炎性介质与免疫物质释放对伤害性感受器的刺激则是颈椎病根
性疼痛的另一重要机制[5]。

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法虽有多种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椎间孔内炎症、粘连等问题,易复发,远期疗效均不满意。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系颈椎慢性劳损导致瘀血内生,寒气痹阻,不通则痛。

通过针刀松解颈椎间孔外口的神经根周围粘连的软组织可以疏通血气,达到“以松至通,通则不痛”的目的。

然而由于椎间孔位置较深,比邻椎动脉和神经根,穿刺风险高,故如何提高针刀松解操作时的安全性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椎间孔及其内神经根的形态特征,通过彩色血流可清晰辨认椎间孔周围重要的血管,超声实时引导小针刀穿刺可有效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与盲探穿刺相比,利用超声引导对椎间孔外口的松解治疗提供的可视化技术支持,不但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避免穿刺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靶点部位的治疗与注药更精准,因而超声引导针刀松解结合局部靶点注药(针刀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椎间孔外口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P<0.05);与X线或CT引导下的穿刺相比,超声引导可实时监测穿刺过程,
同时避免放射线暴露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关文献】
[1]冯桦,周晓东,陈定章,等.高频超声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根和椎间孔的定位及其图像特征
[J/CD].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电子版),2011,8(3):546-551.
[2]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4]杨小龙,梅敦成,高宇,等.射频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6):380-381.
[5]Furman MB,Mehta AR,Kim RE,et al.Injectate volumes needed to reach specific land-marks in lumbar transforaminal epidural injections[J].Spine,2010,2(7):625-6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