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合集下载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均田制的目标
▪ 1,把农民束缚在国有土地上,让他们拥有最基本 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以达到稳定流民、巩固政局的 目的 ;
▪ 2,通过均田制的实施,给国家农业税收提供长期 稳定的来源,保证国家的财政利益 ;
▪ 3,借此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缓和土地占有上的 两极分化,巩固国家对豪族大家和地方势力的控制;
▪ 4,废止日期:西晋,266年
农场的来源:屯田
占田制 ——土地私有化发展
▪ 颁布时间:280年 ▪ 内容:按等级授田 ▪ 实质:规定占有国家公田的最高限度
积极作用
▪ 1,对官贵占田及拥有劳动力有明确规定,对 于大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 用。
▪ 2,西晋农民与曹魏屯田制下的屯田客相比, 地位有所提高,课田外有小部分私田属于农 民自己,且不承担租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鱼鳞图册(安徽省休宁县)
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 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
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
了隐匿。这是地政管理史
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前面的话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 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 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 地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 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两汉时期
▪ 《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或耕豪 民之田,见税什五”。
▪ 王莽批评西汉放任“豪民侵陵,分 田劫假”。
唐颜师古(581~645)注解
▪ 下户贫人,自无田而耕垦豪富家田, 十分之中,以五输本田主。
▪ “分田”是:“贫者无田而取富人 田耕种,共分其所收”,“假”是 “贫人赁富人之田”,“劫”是富 人劫夺贫人的田租,侵欺贫人。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1.1949一1978年,重要法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1949年7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内务部。

内务部下设地政司,作为全国土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土地征用和房地产交易管理、土地租税、城市管理规划及考核等。

之后,土地管理逐步向各部门分散。

1952年,城市营建规划及考核移交新成立的建筑工程部;|考试大|1954年,撤销了地政司,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956年,在土地利用总局的基础上成立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工作;城市房地产管理下作移交新成立的城市服务部,内务部仅保留土地遗留问题处理和部分征地划拨等于作。

1962年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基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土地管理体制。

2.1979一1986年,重要法律《土地管理法》文革时期,许多地方的土地管理机构被解散,土地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979年,国务院设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土地资源组,由农业部牵头起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调查规程,并开展土地详查试点,在试点实践基础上修改并颁布土地调查的技术标准,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的报告。

1984年,国务院批准部署在全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

1982年修订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

同年,改革土地管理体制,1982—1986年国家实行所谓城乡分管的体制,地方的农业部门建立了土地管理部门,而城市内部则保留了房地产管理局,部分恢复了地政管理职能。

1986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要求强化土地管理,刹住乱占耕地之风。

同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全国地政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原则。

3.1987一1990年,重要法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直属国务院的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接着地方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也相继成立。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咱国家古代土地制度那漫长又精彩的演变过程!你想想啊,土地那可是老百姓的根儿啊!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了这土地流汗、流泪甚至流血。

咱先从商周时期说起,那时候实行的是井田制。

嘿,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切成了九宫格似的,中间那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老百姓得先把公田伺候好了,才能忙自己的私田。

这像不像你先得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才能去玩自己喜欢的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呢,情况就有变化啦!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啦,这可不得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呀!于是乎,土地私有制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这就好比原来只能走路,现在有了自行车,那速度,蹭蹭就上去了,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呀!再往后,到了秦汉时期,那土地私有制就更普遍啦!有钱的人可以买好多地,成了大地主,那普通老百姓咋办呢?只能租他们的地种呗,给人家交租子。

这就跟现在租房子似的,得给房东交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呢,又有了均田制。

啥意思呢?就是国家把地分给老百姓种,让大家都有地种,能吃饱饭。

这多好呀,就像给大家发福利一样。

唐宋时期,土地买卖就更频繁啦!地就跟那商品似的,在市场上转来转去。

这时候的土地制度就更复杂啦,各种规定、各种情况都有。

到了明清时期,那土地兼并可就严重了。

有钱有势的人把地都占了,那老百姓没地种,可不就容易出问题嘛!这就好比一个蛋糕,都被几个人给分了,其他人只能饿着肚子干瞪眼。

咱国家古代这土地制度的演变,那可真是波澜壮阔啊!它关系着老百姓的生计,关系着国家的稳定。

每一次的变化,都像是一场风暴,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土地制度的演变,咱现在的生活会是啥样呢?是不是还过着那种原始的农耕生活?这土地制度就像是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咱得好好了解这段历史,从中学到点东西。

比如要珍惜现在的土地资源,不能随便浪费;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关系到咱国家的未来呢!咱可不能把老祖宗留给咱的好东西给弄丢了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

中国土地制度沿革
4、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
5、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1978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②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后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③性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实质: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2)1953-1956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 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 【答案】D •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 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 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铁牛的出现、普及 2、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土地可以买卖 4、土地兼并 5、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动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自耕农失去土 地,造成流民问题; 6、国家限制土地兼并而采取措施:均田+屯田+限田 7、缓解土地兼并,可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因为土地 可以自由买卖。 8、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变成佃农,与地主形成租佃关系,租耕土地, 形成契约关系,与地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缴纳地租勉强度日。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租佃关系逐渐松弛,演变成雇佣关系。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屯田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 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 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中国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在中国近代史中,土地政策一直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之一,不同阶级之间土地的占有与分配问题长期受到争议。

下面将介绍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土地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阶段:新政卖地(1840-1950)
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了世界各国的侵略,土地的占有和分配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

清朝末民初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新政卖地政策,将地方土地财政和经济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实行土地公有化,但是这个政策并未解决起码的农民土地问题,土地依然主要被大地主和富农占据,农民在土地分配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二阶段:土地改革(1950-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所有土地的私有制,把土地划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并通过土地的公共分配来满足农村居民的原始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也更多地需要对农民们的信任和实行许多的调控监督。

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94)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家庭经营,且推动了无偿调升土地承包期的政策。

此时,农民在耕种土地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也转变为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家庭联产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1995-现在)
1995年,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全国范围内
推行了“三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家庭承包地三权分置,即农民家庭对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流转权。

农民不仅能够享有承包土地的流转权,还能够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了土地规划和供给方式的创新。

总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历经了几个漫长的阶段,从新政卖地开始到如今的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中国政府始终都在思考、探索、实践,并且不断地寻找更加合适的政策措施,规范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成为了中国土地政策的目标,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