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物的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设计pcr引物遵循的原则

设计pcr引物遵循的原则

设计pcr引物遵循的原则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的设计是PCR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设计PCR引物时应遵循的原则:1. 特异性:引物应具有高度特异性,以确保它们只与目标DNA序列结合,而不与其他非目标序列结合。

这有助于避免非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形成。

2. 长度:引物的长度通常应在18到25个碱基对之间,过长或过短的引物可能导致扩增效率降低。

引物长度的一般建议是20-22个碱基对。

3. GC含量:引物的GC含量应在40-60%之间。

这有助于确保引物的熔解温度适中,提高引物的特异性。

4. 熔解温度(Tm):引物的Tm是引物与模板DNA结合和解离的温度。

引物的Tm应该在50-65°C之间,以确保在PCR循环中引物能够特异性结合到模板。

5. 避免自相互或异相互二聚体:引物的设计应防止引物之间或引物与模板之间发生意外的二聚体形成,这可能导致PCR反应的不稳定性。

可以使用在线工具预测引物之间和引物与模板之间的二聚体。

6. 避免重复序列:引物应避免含有重复序列,以防止非特异性扩增。

7. 避免剪切位点:引物不应该包含酶切位点,以防止在PCR扩增过程中被酶切。

8. 引物对的选择:在PCR反应中,通常需要一对引物。

这对引物应该相互配合,以确保它们在同一温度下工作,并且扩增产物大小符合实验要求。

9. 考虑引物的位置:引物应设计在目标序列内部,而不是在末端。

这有助于确保扩增产物包含目标区域的完整信息。

10. 检查SNP和突变:引物的设计需要考虑可能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突变。

确保引物能够区分目标序列中的变异。

在进行PCR引物设计时,通常使用一些在线工具或软件来辅助,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评估引物的特异性和其他参数。

引物设计原则(必看)

引物设计原则(必看)

mi引物设计原则1. 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 bp,常用的是18-27 bp,但不应大于38,因为过长会导致其延伸温度大于74℃,不适于Taq DNA聚合酶进行反应。

2. 引物序列在模板内应当没有相似性较高,尤其是3’端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否则容易导致错配。

引物3’端出现3个以上的连续碱基,如GGG或CCC,也会使错误引发机率增加。

3. 引物3’端的末位碱基对Taq酶的DNA合成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不同的末位碱基在错配位置导致不同的扩增效率,末位碱基为A的错配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碱基,因此应当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碱基A。

另外,引物二聚体或发夹结构也可能导致PCR反应失败。

5’端序列对PCR影响不太大,因此常用来引进修饰位点或标记物。

4. 引物序列的GC含量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引发反应。

上下游引物的GC含量不能相差太大。

5. 引物所对应模板位置序列的Tm值在72℃左右可使复性条件最佳。

Tm值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如按公式Tm=4(G+C)+2(A+T),在Oligo软件中使用的是最邻近法(the nearest neighbor method)。

6. ΔG值是指DNA双链形成所需的自由能,该值反映了双链结构内部碱基对的相对稳定性。

应当选用3’端ΔG值较低(绝对值不超过9),而5’端和中间ΔG 值相对较高的引物。

引物的3’端的ΔG值过高,容易在错配位点形成双链结构并引发DNA聚合反应。

7. 引物二聚体及发夹结构的能值过高(超过4.5kcal/mol)易导致产生引物二聚体带,并且降低引物有效浓度而使PCR反应不能正常进行。

8. 对引物的修饰一般是在5’端增加酶切位点,应根据下一步实验中要插入PCR 产物的载体的相应序列而确定。

引物序列应该都是写成5-3方向的,Tm之间的差异最好控制在1度之内,另外我觉得扩增长度大一些比较好,500bp左右。

要设计引物首先要找到DNA序列的保守区。

同时应预测将要扩增的片段单链是否形成二级结构。

引物设计原则[必看]

引物设计原则[必看]

mi引物设计原则1. 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 bp,常用的是18-27 bp,但不应大于38,因为过长会导致其延伸温度大于74C,不适于Taq DNA聚合酶进行反应。

2. 引物序列在模板内应当没有相似性较高,尤其是3'端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否则容易导致错配。

引物3'端出现3个以上的连续碱基,如GG(或CCC也会使错误引发机率增加。

3. 引物3'端的末位碱基对Taq酶的DNA合成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不同的末位碱基在错配位置导致不同的扩增效率,末位碱基为A的错配效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碱基,因此应当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碱基A。

另外,引物二聚体或发夹结构也可能导致PCR反应失败。

5'端序列对PCF影响不太大,因此常用来引进修饰位点或标记物。

4. 引物序列的GC含量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引发反应。

上下游引物的GC含量不能相差太大。

5. 引物所对应模板位置序列的Tm值在72E左右可使复性条件最佳。

Tm值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如按公式Tm= 4(G+C)+ 2(A+T),在Oligo软件中使用的是最邻近法(the n earest n eighbor method) 。

6. AG值是指DNA双链形成所需的自由能,该值反映了双链结构内部碱基对的相对稳定性。

应当选用3'端4G值较低(绝对值不超过9),而5'端和中间△ G值相对较高的引物。

引物的3'端的4G值过高,容易在错配位点形成双链结构并引发DNA聚合反应。

7. 引物二聚体及发夹结构的能值过高(超过4.5kcal/mol )易导致产生引物二聚体带,并且降低引物有效浓度而使PCR反应不能正常进行。

8. 对引物的修饰一般是在5'端增加酶切位点,应根据下一步实验中要插入PCR 产物的载体的相应序列而确定。

引物序列应该都是写成5-3方向的,Tm之间的差异最好控制在1度之内,另外我觉得扩增长度大一些比较好,500bp左右。

引物设计原则

引物设计原则

引物设计原则
1.合适的引物长度:引物长度通常在18-30个碱基对之间,过长或过
短的引物都不利于PCR扩增的稳定性。

2.适当的引物GC含量:引物的GC含量应在40%-60%之间,过高或过
低的GC含量都会影响引物和模板DNA的特异性结合。

3.引物特异性:引物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通过引物序列在数据库
中进行BLAST分析来评估引物的特异性。

4.避免引物自身的二聚体和结构性:引物序列中要避免出现自身二聚
体和结构性,这会干扰PCR扩增的效果。

5.选择高峰结构引物:在引物设计时,优先选择会形成高峰结构的引物,这有助于提高扩增效率。

6.引物末端碱基的特异性:在引物末端碱基选择时,尽量使用能够增
强特异性和避免非特异性扩增的碱基。

7.引物的熔解温度(Tm):引物的熔解温度直接影响PCR扩增反应的
特异性和效率,应根据目标DNA的长度和序列来确定引物的Tm。

8.避免引物之间的交叉杂交:在多引物PCR反应中,引物之间的交叉
杂交会干扰扩增效果,可以通过软件模拟或实验确认引物之间没有相互杂交。

9.引物序列中避免多个重复碱基:引物序列中的多个重复碱基可能导
致非特异性扩增,应避免在引物序列中出现连续的多个重复碱基。

10.引物设计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引物设计时,要考虑到引物合成
的成本和操作的方便性,选择价格适中的合成方法,并确保引物容易操作。

以上是引物设计的原则和考虑因素,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引物序列,可以提高PCR扩增实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效率,从而获得准确和稳定的实验结果。

引物设计原则

引物设计原则

我最近合成了几十对引物,,在实战中多多少少有些心得,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我感觉想把引物合成的比较好,除了前引物和后引物的Tm不能相差太大,我们还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GC% GC含量对于PCR反应来说GC含量在40%—60%,一般50%左右比较合适;而对于测序引物和杂交探针来说GC含量至少应为50%。

产物中GC含量最好大于引物中的GC含量。

二、Degeneracy 多义性当设计多义引物时应尽量减少引物多义性,这样会带来更好的特异性,应尽量避免3末端的多义性,因为这里即使一个碱基的错配都能阻止引物延伸。

三、3’ End Stability 3 末端稳定性引物稳定性影响它的错配效率,一条理想的引物应该有一个稳定性较强的5 末端和相对稳定性较弱的3 末端。

如果引物3 稳定性强,有可能在即使5 末端不配对的情况下造成错配,形成非特异性扩增条带(secondary bands)。

而3 末端稳定性低的引物较好的原因是在引物发生错配时,由于3 末端不太稳定引物结合不稳定而难以延伸。

四、GC Clamp GC钳引物与目的位点的有效结合需要有稳定的5 末端。

这一段有较强稳定性的5 末端称为GC钳。

它保证引物与模板的稳定结合。

选择有合适稳定性的引物能在确保不产生非特异性条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退火温度。

五、Secondary Structures 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是引物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级结构能显著影响反应中能与模板正确结合的引物数量,发卡结构的存在能限制引物与目的位点的结合能力,从而降低扩增效率,形成发卡环的引物则不能在PCR扩增中发挥作用。

六、Hairpin 发卡结构发卡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引物自身的互补碱基分子内配对造成引物折叠形成的二级结构,并由于发卡结构的形成是分子内的反应,仅仅需要三个连续碱基配对就可以形成。

发卡结构的稳定性可以用自由能衡量。

自由能大小取决于碱基配对释放的能量以及折叠DNA形成发卡环所需要的能量,如果自由能值大于0 则该结构不稳定从而不会干扰反应,如果自由能值小于0 则该结构可以干扰反应。

引物设计原则

引物设计原则

引物设计原则:引物的3’端决定着PCR反应产物的特异性,而5’端限定着PCR产物的长度。

(1)引物序列应位于基因组DNA的高度保守区,且与非扩增区无同源序列。

这样可以减少引物与基因组的非特异结合,提高反应的特异性。

在模板内最好具有单一性,也就是说在模板内部没有错配,特别是3’端,一定要避免连续4个以上的碱基互补错配。

(2)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 bp,最好在18~24 bp,因为太短易形成错配,降低特异性,而太长也会降低特异性,并且影响PCR反应效率。

引物之间也不能有互补性,一般一对引物间不应多于4个连续碱基的互补。

(3)引物的碱基应尽可能随机分布,避免出现数个嘌呤或嘧啶的连续排列,G+C含量在40%~75%之间,且上下游引物序列GC含量的差异不要太大,3’端最后5个碱基最好不要富含GC,特别是连续3个的G或C。

DNA双链形成所需的自由能AG,应该以5’端向3’端递减(4)引物的内部应避免形成稳定的引物二聚体和发夹结构,特别是引物的末端应无回文结构。

上下游引物不应有互补序列,特别是3’端应避免互补,以免形成引物二聚体。

(5)如果以DNA为模板设计引物,产物长度在100—600 bp比较理想。

而以mRNA为模板设计引物时,产物长度在150—300 bp比较理想。

(6)5’ 端对PCR影响不太大,可以引进修饰位点和标记物。

(7)引物3’端的头1~2个碱基会影响T aqDNA聚合酶的延伸效率,从而影响PCR反应的扩增效率及特异性。

一般的PCR反应中,引物3’末端的碱基最好选T、C、G而不选A,A错配时会影响合成效率。

(8)引物3’端应为保守氨基酸序列,即采用简并密码子少的氨基酸如Met、Trp,且避免三联体密码第三个碱基的摆动未知位于引物的3’端。

3’端不应终止于密码子的简并碱基。

十条PCR引物的设计原则:①引物应用核酸系列保守区内设计并具有特异性。

②产物不能形成二级结构。

③引物长度一般在15~30碱基之间。

引物设计原则(最全汇总)

引物设计原则(最全汇总)

引物设计原则(汇总)普通引物设计(适用于从载体上扩增模板):1. 普通引物长度一般在20-30bp之间,常用24-28bp左右以保证基因特异性;2. 下载基因序列到Vector NTI;3. 找到所需安装载体序列;4. 将基因序列的CDS高亮标记;5. 寻找载体序列中常用酶切位点,一般为EcoRI、BamHI、HindIII、XhoI等等,比对检测基因序列中是否有这些位点,有的话舍弃,最后选择两个酶切位点,最好离得远一点,并且最好buffer用一样的。

酶切位点一般是6bp的回文序列;6. 从基因ATG开始往后选择10-20bp均可(我的习惯是27bp-6bp酶切位点-2bp保护碱基-xbp 补齐序列),但最好保证最后两个是G或者C,以减少错配率;7. 将上游酶切位点序列补在A TG前方,并根据载体对框情况补足两者之间的空缺,再根据序列的GC含量和TM值在酶切位点前补足保护碱基,以保证GC和AT的含量不能过高。

注意,所有的补齐不能用到终止密码子;8. 检测上游序列的结构情况,理论上不要太多二级结构以及3’端匹配即可;不过重复的序列也不能太多,以免移码;9. 从下游终止密码子开始向前选择10-20bp均可,但最好保证最后两个是G或者C,以减少错配率;10. 选择complementary sequence,在N端补齐下游酶切位点,如果tag在C端(即下游),则在第9点中应该从终止密码子前开始选择(即舍弃终止密码子),并且下游引物也要对框,如果tag在N端,则下游引物不需要对框,只要在N端加上下游酶切位点,再根据情况加上2个保护碱基,然后检测二级结构,原则上3’端部匹配即可。

不过重复的序列也不能太多,以免移码;11. 将设计好的上下游引物放在一起检测二级结构,原则上3’端部匹配即可。

不过重复的序列也不能太多,以免移码;12. 最后在NCBI的primer Blast网站上比对引物序列,看是否基因特异性的。

引物设计及其原则

引物设计及其原则

1.引物最好在模板cDNA的保守区内设计。

DNA序列的保守区是通过物种间相似序列的比较确定的。

在NCBI上搜索不同物种的同一基因,通过序列分析软件(比如DNAman)比对(Alignment),各基因相同的序列就是该基因的保守区。

2.引物长度一般在15~30碱基之间。

引物长度(primer length)常用的是18-27 bp,但不应大于38,因为过长会导致其延伸温度大于74℃,不适于Taq DNA 聚合酶进行反应。

3.引物GC含量在40%~60%之间,Tm值最好接近72℃。

GC含量(composition)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引发反应。

上下游引物的GC 含量不能相差太大。

另外,上下游引物的Tm值(melting temperature)是寡核苷酸的解链温度,即在一定盐浓度条件下,50%寡核苷酸双链解链的温度。

有效启动温度,一般高于Tm值5~10℃。

若按公式Tm= 4(G+C)+2(A+T)估计引物的Tm值,则有效引物的Tm为55~80℃,其Tm值最好接近72℃以使复性条件最佳。

4.引物3′端不能选择A,最好选择T。

引物3′端错配时,不同碱基引发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末位的碱基为A时,即使在错配的情况下,也能有引发链的合成,而当末位链为T时,错配的引发效率大大降低,G、C错配的引发效率介于A、T之间,所以3′端最好选择T。

5. 碱基要随机分布。

引物序列在模板内应当没有相似性较高,尤其是3’端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否则容易导致错误引发(False priming)。

降低引物与模板相似性的一种方法是,引物中四种碱基的分布最好是随机的,不要有聚嘌呤或聚嘧啶的存在。

尤其3′端不应超过3个连续的G或C,因这样会使引物在GC富集序列区错误引发。

6. 引物自身及引物之间不应存在互补序列。

引物自身不应存在互补序列,否则引物自身会折叠成发夹结构(Hairpin)使引物本身复性。

这种二级结构会因空间位阻而影响引物与模板的复性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物的设计原则
引物是在PCR反应中起到扩增目标DNA序列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物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PCR扩增的效率和准确性。

下面是引物设计的几个原则:
1. 引物长度:一般来说,引物长度应该在18-24bp之间。

过短的引物会导致特异性不足,容易出现非特异性扩增产物;过长的引物则会降低PCR反应的效率。

2. 引物Tm值:Tm值是指引物与模板DNA杂交时形成稳定双链结构所需要的温度。

合适的Tm值可以保证引物在PCR反应中充分杂交,从而提高扩增效率和特异性。

一般来说,引物Tm值应该在55-65℃之间。

3. 特异性:为了避免与非目标DNA序列发生杂交,引物设计时必须考虑其特异性。

可以通过比对目标DNA序列和非目标DNA序列来选择具有区别性的区域进行设计。

4. 末端修饰:在某些情况下,末端修饰可以提高PCR反应的效率和特异性。

例如,在5'端加上磷酸基团或者3'端加上羟基基团可以提高引物与模板DNA的亲和力,从而提高扩增效率。

5. 避免引物间的二聚体:引物之间的二聚体会影响PCR反应的特异性和效率。

因此,在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形成稳定的二聚体。

6. 引物浓度:在PCR反应中,引物浓度也会影响扩增效率和特异性。

一般来说,合适的引物浓度应该在0.1-1μM之间。

以上是引物设计的几个原则,通过合理地设计引物可以提高PCR反应的效率和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