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专题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免疫调节知识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结构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结构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结构的协同作用。
下面将介绍参与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和结构。
1.下丘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脑干和大脑之间。
它通过感受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和内部体温的变化,调节体内的热量平衡。
当体温升高时,下丘脑会通过神经调节和荷尔蒙调节来促进散热,使体温降低;当体温降低时,下丘脑会通过神经调节和荷尔蒙调节来促进产热,使体温升高。
2.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体温调节的重要器官之一。
皮肤的血管可以通过扩张和收缩来调节体表的散热和保温。
当体温升高时,皮肤的血管会扩张,使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当体温降低时,皮肤的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保持体温。
3.汗腺汗腺是皮肤的附属器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大汗腺和小汗腺。
当体温升高时,下丘脑会刺激大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从而降低体温。
此外,汗液中还含有一些盐分和代谢产物,通过排泄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
4.肌肉肌肉是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当肌肉收缩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当体温降低时,下丘脑会刺激肌肉收缩,从而产生热量,使体温升高。
此外,肌肉还可以通过颤抖来产生热量,从而增加体温。
5.甲状腺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分泌甲状腺素来调节体内的代谢率和产热量。
当体温降低时,下丘脑会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从而促进代谢和产热,使体温升高。
6.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它可以通过代谢和分解营养物质来产生热量。
当体温降低时,下丘脑会刺激肝脏分解糖原和脂肪,从而产生热量,使体温升高。
7.脂肪组织脂肪组织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储存器,它可以通过分解脂肪来产生热量。
当体温降低时,下丘脑会刺激脂肪组织分解脂肪,从而产生热量,使体温升高。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结构包括下丘脑、皮肤、汗腺、肌肉、甲状腺、肝脏和脂肪组织。
它们通过协同作用来维持人体内部的热量平衡,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体温的控制(讲义)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体温的调节【知识点分析】1.人体温恒定:体温不随外界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恒定,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来实现的。
2.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都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
这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
3.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处测量人的体温。
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
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 产热情况: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3. 散热:将热量散发出去的过程,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1)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2)蒸发散热: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中暑: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在炎热的季节,应注意做好防暑工作。
三.体温受脑控制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例题分析】一、选择题1.在气温35℃的环境中,下列情况更容易使人中暑的是()A.无风干燥的沙漠B.充满水蒸气的车间C.有风湿润的麦田D.高层建筑物的顶部【解析】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从高湿环境接受对流与辐射热量,加上劳动和高温环境增加的代谢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散热量。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

血糖 0.8-1.2 g/L
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 某些氨基酸
低血糖早期症状 低血糖晚期
血糖调节
血 糖 浓 度 降 低
胰 岛 A 细 胞 胰 高 血 糖 素 肾上 腺素
饥饿 Or 激烈运动
下 丘 脑
肾 上 腺
升 高 血 糖
血糖调节
饱饭后
血 糖 浓 度 升 高
下 丘 脑
胰 岛 B 糖
神经体液调节的 实例
高三 生物 复习 《稳态与环境3》 乌苏一中 张媛媛
一、体温调节 书P32
寒冷 刺激 冷觉感 受器 下 丘 脑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1.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2.立毛肌收缩 3.骨骼肌战栗 4.肾上腺素分泌增 加,代谢加强 5.甲状腺激素分泌 增加,代谢加强 1.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2.汗腺分泌增加, 散热量增加
三、水盐平衡调节
内 环 境 的 渗 透 压 升 高 下 丘 脑 渗 透 压 感 受 器 大 脑 皮 层 垂 体
书P32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
饮水不足
机体失水 食物过咸
渴 觉
大 量 饮 水 抗 利 尿 激 素
尿量
释 放
肾小管 和集合 管对水 的重吸 收作用 加强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
神 经 调 节 和 体 液 调 节 神 经 调 节
炎热 刺激
温觉感 受器
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书P28
寒冷 刺激 或者 过度 紧张
下 丘 脑
垂
体
甲 状 腺
甲 状 腺 激 素
细胞 代谢 加快 产热 增多
三、血糖平衡
尿糖 高血糖
书P25
食物中的糖类
肝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 质转化
CO2 H2O 能量
体温调节练习题

体温调节练习题【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受神经—体液调节【答案】D炎热环境中要增加散热,所以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A项错误;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的,B项错误;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项错误;寒冷环境中,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D项正确。
2.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与下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A.汗腺的分泌量B.皮肤血管血流量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D.身体的体温变化【答案】C寒冷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与图不符,A项错误;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量,B项错误;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水平提高,以增加产热量,C项正确。
寒冷时,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进而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项错误;3.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生热量增加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同时能合成、释放e激素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A①据图分析,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①正确;②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②正确;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③正确;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并能合成抗利尿激素,但释放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④错误。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体温是人体内部恒定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对于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以及体温异常时机体做出的调节反应。
一、体温调节机制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当体温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收缩、出汗、呼吸加快等反应,促使体温下降;当体温过低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扩张、发抖等反应,促使体温升高。
二、产热机制体温调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产热机制。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代谢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基础代谢和活动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代谢产热量,包括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能量消耗和组织修复、合成的能量需求;活动代谢是指人体在运动和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三、散热机制散热是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重要途径。
人体通过皮肤的散热、呼吸道的散热以及汗液蒸发来实现散热。
皮肤的散热主要通过血管调节实现,当体温过高时,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发。
呼吸道的散热主要通过呼吸的气流带走热量。
汗液蒸发是通过皮肤释放汗液,然后汗液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四、体温调节异常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
发热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降温是体温过低,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机体调节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正常体温上升。
此时可以通过服用退热药物、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调节。
降温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外源性热量,适当增加室内温度、穿上保暖衣物等措施,促进体温恢复正常。
总结:体温调节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的科学。
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
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是体温调节的重要环节。
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需要适当的措施进行调节。
【高考一轮】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5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含答案解析)

2020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刷题练2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选择题1.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C.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D.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含量上升2.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
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B.胰岛B 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3.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C.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B.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较广泛 C.体液调节能影响神经调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相同5.下列有关人体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中分布有许多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B.下丘脑能通过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下丘脑能通过激素调节人体器官的活动,如合成抗利尿激素D.下丘脑能通过神经支配人体器官的活动,如支配肾上腺的分泌6.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收缩产热B.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C.炎热环境中汗腺大量分泌汗液D.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7.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注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的生理盐水和 5%葡萄糖溶液是常见的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B.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脱水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量增加C.注射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后,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的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D.注射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吸收后,患急性胃肠炎的病人的尿量减少8.下列对寒冷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毛细血管收缩以增加产热B.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产生冷觉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D.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稳定9.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2.1.2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调节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皮肤的血流量增多B.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D.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答案D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中枢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人在剧烈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解析温觉感受器除分布于皮肤,还分布于黏膜和内脏器官中,环境温度变化刺激这些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或舒张)等一系列反应。
人在安静时产热器官主要是内脏,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答案C3.下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解析激素的含量应比血糖的含量低,故a为血糖;随着血糖含量的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答案C4.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战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战C.寒战和出汗减少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图示中,AB段说明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C段说明机体散热增强;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出汗增加引起散热增强,符合曲线变化。
答案D5.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不会产生渴觉。
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
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 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正常体温 (动态平衡)
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 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 在这些情况下,应人为采取措施进行 调节,如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增减衣着, 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达到祛暑或御寒的目 的。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温度调节装备 (如空调等),使人们不但能在特殊环境下 从事劳动(如高温、低温环境下的作业), 而且可以进入外层宇宙空间。
而引起中毒,损害人体的健康。
拓展题
• 1. • 激素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然 后与相应的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缓慢的; • 而神经传导的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以 电信号的形式,只在突触处才转化为化学信号 的形式, • 所以激素传递信息多数情况下没有神经传 导兴奋的速度快。
炎热
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加, 毛细血管舒张; 产热减少:肌肉、 肝脏等的产热减少
寒冷
散热减少: 汗腺分泌减少, 毛细血管收缩; 产热增加:肌肉、 肝脏等的产热增加
人体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 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
寒冷
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炎热
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肝脏 产热增加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散热减少
实例一 人体的体温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实例三:血糖平衡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的调 节,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 统的发育和功能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神经—体液的调节。 神经—体液的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 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 动调节的主要形式。
•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下丘脑 B、骨髓 C、大脑 D、垂体
思考:某同学上学时,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而很少喝水,你认为这种做法好吗?为什么? 这种做法不好。 因为人体内随时都在形成尿,同时也会
由皮肤和肺排出一定量的水,如果喝水很少,
就有可能使体内水的平衡遭到破坏;
尿量过少还会使代谢废物不能随尿排出
A
D、上丘脑和下丘脑
• 当一个人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 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 D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D
小结: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枢纽作用:
⑴.调节中枢:血糖、体温、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⑵.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⑶.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 ⑷.传导:兴奋传到大脑,产生渴觉 协同激素:3对; 拮抗激素:1对
拓展题2
紧急信号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中枢神经系统 其他组织 使肺通气量增加,心脏 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
提高其兴奋性,使机 体警觉性提高,反应 变灵敏
在这一过程中,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 作用(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很难区分, 它们相互配合,有利于机体应付紧急的情况。
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 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产生的热量不 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引起体温降低. (冻疮:皮肤血管持久性收缩引起)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体液调节的概念
激素等化学物质(如CO2) ,通过体液 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 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作用对象 作用范围 反应速度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1、刺激: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2、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促进肾小管、集合 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管重吸收水 4、水盐平衡的调节模式:神经-体液调 节
小结:1.血糖、体温、水平衡的调节
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⑴.血糖调节: 主要是体液(激素)肾上腺素。
调节 ⑵. 体温调节 炎热:神经调节 寒冷:神经-体液调节
激素: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激素:抗利尿激素 分泌、释放、作用
⑶.水平衡调节 渴觉:神经调节
尿液:神经-体液调节
⑷.下丘脑-垂体-腺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 (反馈调节)
人在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 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哪里?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和上丘脑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反射弧 效应器
准确、比较局限
体液运输
靶细胞的受体
较广泛
较缓慢
迅速 短暂
比较长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 础和作用方式不同,但二者是相 互协调发挥作用的度
下列哪个更接近身体内部的温度?
口腔温度
37.20C
腋窝温度
36.80C
直肠温度
骨骼肌、肝脏 产热减少
皮肤毛细 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 增加, 散热增加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 素分泌增强,细胞代 谢增加,产热增多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
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 散热减少 下丘脑 加,毛细血管舒张; 少,毛细血管收缩; 感受到变化 产热增加 产热减少:肌肉、肝脏 产热增加: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减少。 等的产热增加。
37.50C
体温的恒定及意义:相对恒定 的体温可以保证酶的活性,进而保 证内环境稳定和细胞代谢的正常进 行,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1、体温恒定是机体 产热和 散热处于动态 平衡的结果。
实例一 人体的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和去路 汗液的蒸发、 细胞中有机物 人 散热 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 产热 的氧化放能 体 (骨骼肌和肝 热 呼气、排尿 量 脏产热为多) 和排便等 2.体温恒定的原理—— 产热 = 散热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肾脏排尿 皮肤排汗 肺呼出水汽 大肠排便
饮水 食物
物质代谢
体 内 的 水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细 (+) 胞 (-) 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 (-) 外 大脑皮层 垂体 液 渗 抗利尿激素 产生渴觉 透 压 (+) 下 主动饮水 肾小管、集合 降 补充水分 管重吸收水分 尿量 减少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