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扶风农村丧葬风俗

合集下载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陕西婚丧喜庆风俗

陕西婚丧喜庆风俗

婚丧喜庆风俗一婚姻礼俗清末前,一般男女年当十二三岁时,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包办择婚,婚姻之选择,以门当户对为先,次则以其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为条件。

到民国年间,男女婚嫁仍袭包办买卖之恶习。

昔日,关于婚姻的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通过亲友或媒婆的介绍而构成的婚姻,有通过收童养媳的形式而构成的婚姻,还有指腹为婚的,兼结阴亲,纳妾等。

从辛亥革命以后,开始出现自由恋爱,然而是个别的。

建国后,男女找对象多由自己选择,其中很多是在一起工作的,也有由亲戚或朋友介绍认识的,再由双方自由来往,互相了解,由恋爱而结婚。

后一种较为普遍。

订婚礼俗订婚,俗称“问媳妇”,也叫“送媳妇”。

民国以前,“婚姻论门第、序班行”,年龄八九岁至十二三岁,媒人来往,父母同意,即可订婚。

男女双方互不见面,俗话“布袋买猫”。

一般通过红爷(媒人)穿针引线,双方家长互相了解情况,如若相称,红爷先将男方的生辰年月日时,即“八字”,用红纸开具庚贴(婚单)交女方;再将女方生辰“八字”送往男方,要求合象;经阴阳先生“合婚”后,决定订婚与否。

如若冲犯,庚贴退回,从此不提。

如不冲犯,红爷便将彩礼、衣服妆奁送往女家,女方开据“允贴”转交男方,谓之“合婚”。

也有不写庚贴,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的。

建国后,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废除包办买卖。

由介绍人搭桥牵线,将男女双方召在一起,称作见面,互赠见面礼。

初步同意后,介绍人陪同女方及其家属赴男方家中,俗称“看屋里”。

男方准备较为丰盛,热情接待,并送女方一点礼物。

接受礼物,表示同意,否则不受。

同意者再经历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约定日期,双方通知主要亲属于是日前来庆贺,主要换一些礼品和衣物,俗称“过礼”。

“三年困难”时期,深藏在群众思想意识和社会习俗中的旧的沉渣积淀复燃,在婚嫁上的陈规陋习时时沉渣泛起,有的竟把女子当作私有财产,视结婚为一种交易,故索要彩礼歪风逐渐兴起,一般都是一至二份礼(折人民币240元至480元),也有六七百元、七八百元的。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农村丧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农村丧葬流程和丧葬礼仪因地域、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因素而异,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下面上海墓地的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一、通知亲友和宣布丧事在农村,丧事通常由家庭亲友和宗教人士宣布。

通知亲友时,家庭成员会去亲戚、朋友家里宣布丧事,并拜访亲友,接受亲友的慰问和祭奠。

二、停止家庭生活丧家会在宅院门口悬挂白布、白纸,停止家庭生活,家中不再煮饭,不做娱乐等活动,以表达家庭对逝者的敬意。

三、设立灵堂和供品丧家会在家中设立灵堂,供奉祖先牌位和逝者的遗像。

灵堂上方悬挂白色横幅,写有“吊唁”、“追悼”、“思念”等字样。

在灵堂前摆放供品,如水果、食品、糖果、红烛等,以示家庭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四、请宗教人士和宾客在农村丧葬中,通常会请宗教人士为逝者超度,举行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

同时,丧家也会邀请亲友、邻居和社区宾客前来慰问和祭奠,供奉茶水、烟酒等礼品。

五、办理火化和下葬在农村,一般会先办理火化,然后在7-10天内进行下葬。

在火化前,家庭成员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购买寿衣、选购棺木、申请墓地等。

火化后,家庭会在墓地举行下葬仪式,家庭成员要向逝者告别,送其安息。

六、守灵和行丧在丧葬期间,丧家会进行守灵和行丧活动。

守灵是指家庭成员轮流守护逝者的遗体,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行丧是指家庭成员和宾客在丧葬仪式结束后,携带着香烛和白花,随着遗体一同前往墓地,以示对逝者的最后告别。

在行丧时,一般会有长辈率领,前面会有执棒者,执棒者会高举一支棒子,在人群中带领众人前行,执棒者的身份通常是一些村中的长辈或宗教人士。

七、饮食礼仪在农村丧葬中,饮食礼仪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丧期间,家庭成员会为逝者准备斋饭,以供其灵魂食用。

同时,家庭也会为前来慰问和祭奠的客人准备茶水和点心等食品,以表达对客人的感激之情。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是当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它代表着对逝
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这个敬老的地区,老人去世后有几个常见的风俗,如下:
1.丧葬仪式:老人去世后,家人们需要进行相应的丧葬仪式。

仪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吊唁、告别仪式、火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会请一些
道士或者僧侣来进行祈祷或开光仪式,以为逝者超度。

这也是传统陋
习之一。

2.丧事期间:家人在老人去世后要守节三到五天的时间。

这期间,家人必须穿上黑色的衣服,头戴白色的帽子,系上白花,严格遵循丧事期
间的规矩和风俗。

3.白事酒席:白事酒席是老人去世后必须举办的仪式之一。

家人要在丧期结束后举行酒席,以此感谢亲朋好友的来访和慰问。

与普通餐宴不
同的是,白事酒席必须要准备好一品红,几种蒸饭和面食,以及一些
酒水给来宾供应。

4.纪念碑:在老人去世后,家人会建造一个纪念碑。

通常是在墓地上砌一个石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等信息。

这是为了让后人
能够看到并记住逝者的名字和遗迹。

有些人会选择立碑。

5.祭祀:祭祀是陕西渭南地区老人去世后的一种传统习俗。

祭祀的形式可能不同,通常是逝者家庭成员燃香道祷,祭告其亲人的灵魂,或者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在特定日期举行祭祀,以纪念逝者。

以上就是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这些传统习俗代表了渭南地区对逝者最后的缅怀和怀念,也是家人表达悼念之情的方式。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带给后人一份文化传承和财富。

陕北葬俗

陕北葬俗

陕北葬俗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

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

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

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

棺材俗称“寿木”,以松柏木料为优;寿衣俗称“老衣”,以蓝、红、黄棕红绸缎为料;有褥、被、裤、袍子、褂子等,一般为7件。

如果年轻人夭折(称“小口”)不得超过3套。

老人丧事称“白事”,坟(地)称陵(地)。

民间对阴宅的选择非常重视,必须出钱请阴阳先生选地势、定方位。

有句百姓谚语“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透澈道出其中的原因,人民祈求后世子孙的富贵愿望。

陕北地区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称祖坟),按血缘辈份从上到下依次竖排,同辈则横排,至少满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坟地。

挖墓坑先下线挖坑,称“破土打陵”。

一般坑长8米,宽4米,深8、9尺。

后打墓窑,墓窑一般深8尺,宽、高均为5尺。

若遇合葬,要打的能放下两副棺材即可。

一些富裕户,预先在地下用砖或石头砌成墓窑,称之谓“堂子”。

堂子以上地面加盖牌楼的叫明堂子,不加盖的叫暗堂子。

12岁以下夭折的,均不埋葬,用干草裹尸送到山里了事。

怀孕妇女死亡,需剖出肚中婴儿或在肚子上扣面锅,请阴阳行生上符后埋葬。

老年人病危,子女日夜守护,并通知户族女面(亡人的姑、姐、妹家统称)及舅家前来看望。

子女守候至老人停止呼吸,称“给老人守气”。

若老人寿终正寝,称“顺心老人”,应隆重举行葬礼。

老人停止呼吸前后,给其整容,即(男)剃头刮须|(女)梳头盘髻,并洗面净身,穿老衣。

然后摘门板,铺谷草,将亡者双足朝门放置在谷草床上,脸上盖一张白麻纸,叫“盖脸纸”。

脚下放一个小供桌,上放供品、香碗。

榆林地区讲究老人死后要扭死一只“替罪鸡”意为死者生前可能有错,死后为免阎王怪罪,让鸡去替罪。

老人去逝,将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卷放于墙头。

在大门外挂出“岁数纸”、(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向世人报丧。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武绍智收集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 1 -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 2 -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 3 -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扶风农村丧葬风俗
扶风县地跨南北川塬,农村丧葬风俗大同小异。

随着丧葬改革的推广,火葬势在必行,谨以此文记之,以防泯灭。

一、寝床
即将去世之人,在未咽气之前,需给其准备好寝床。

代给生命垂危者洗了头脚,擦洗了身子,穿好老衣(寿服)之后,移至寝床之上,以待谢世。

注意,寝床必须支在比较宽敞之处,例如客厅、开间等处。

即将谢世之人移至寝床上时,头里脚外,即脚必须向着门外,同时,房子门、客厅门、庭院的大门必须大开,以便一路走好。

言说背着炕坯进阴间负担太重,所以要睡床,床板轻。

如果垂危者在寝床上迟迟咽不了气,可在大门口点些烧纸,用笤帚扫一下,以利走快,少受痛苦,这肯定是迷信,但也成了一种讲究,以了目不忍睹亲人离世痛苦之情。

此时,应尽可能通知其子女亲属,家门户族的主要成员,不能离开左右,以防不测。

有条件者,还要通知即将离世之人的主要亲戚(男舅家、女娘家)前来探望。

注意,此举一般是即将离世之人已经没有好转的可能而且完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进行,人还灵醒的情况下万万不可,特别是冬季。

二、灵床
人一旦咽气,寝床则改称灵床。

尸首善黄裱一张,以示人已亡故。

寿服左袖筒放纸扇一把,右袖筒放草木灰一包,右手攥铜钱一枚,据说这些都是防止去黄泉路上小鬼儿使坏用的。

灵床外侧(比较宽敞的一侧),设烧纸盆一个,清油灯一个,蒲团若干,香裱若干。

儿女孙辈可大方哭声,一是体现离别之痛,二是告诉街坊四邻,家有不幸,亲人离世。

大孝子烧纸必须在烧纸盆内点烧。

灵床前的清油灯一旦点着,不再熄灭,直到安葬完毕方熄。

家门户族,首先吊唁,凡有吊唁之人前来,守灵孝子即动哭声,女孝子可长坐不起,男孝子则必须给吊唁者还叩头礼,叩头起立作揖,复叩头起立作揖,再叩头起立作揖方可(以后各个程序的还叩头礼均如是)。

三、穿孝
老人寿终,子女孙辈应立即穿白戴孝,以示致哀。

子:包括亡者的儿子、侄儿、孙子、侄孙等,均身着孝白褂子,头戴孝帽,脚穿白孝鞋。

孝白褂子长及膝盖即可;孝帽有别,长子长孙(包括侄辈中的所有长子长孙)均戴白布三角巾孝帽,俗称“缦颅”,其余人等一律为一市寸宽窄的白布圈孝帽。

女:包括亡者的女儿、侄女、孙女、侄孙女等,均身着白布孝衫,头戴白布孝巾,脚穿白孝鞋。

孝衫长及脚面,孝巾为一块长方形白布,一头缠绑在头上,一头沿后背下垂至臀部。

重孙辈一律着红孝褂红孝衫红孝帽红孝巾,重孙辈(不含重孙)往下者一律为黄色孝。

与亡者平辈者只戴孝帽孝巾即可。

四、报丧
亡者寝入灵床,应立即差人向亡者的亲戚朋友报丧。

报丧首选主亲,即男舅家女娘家。

其次为亡者家庭家族的出嫁女辈,包括亡者的姑姑家女儿、侄女家及孙女家,有干亲者亦需报丧。

再次为朋友家及其他亲戚家。

报丧时,所差之人必须为办事稳当者,冒失鬼之类万不可用。

报丧者到亲戚门口后未经主人允许不得擅自进入亲戚家门。

见到亲戚家人,要说清亡者是谁和谢世时间,亲戚家里若无人,因想尽办法找到,若实在不能面见亲戚家人,应告知亲戚的门分家或隔壁两邻求其转告之,托付之人一定要靠得住,一般要托付给年长之人,托付给熟识之人最好。

五、请先生
请先生就是请阴阳先生。

请阴阳先生主要做以下事情:一是确定榇敛时间和下葬时间(一般七天为限);二是算定七日期数(头七、二七……六七、尽七、百日);三是卜定出煞时日以及注意事项;四是堪就阴宅方位;五是出就门牌(讣告);六是立灵位牌和神位牌,灵
位牌随灵而出葬入墓茔,神位牌则保留三年,三周年过后以火化之。

榇敛时间,过去按亡者谢世时间推算,现使用冰棺,一般在下葬前黎明1-2点举行。

六、守灵
亡者一旦寝入灵床,男女孝子必须守灵,长子长女一般不得离开,若子女多,可分班守灵,总之灵前不得离人。

严防家中宠物猫狗之类接近灵床,迷信说法是这些东西接近灵床,亡者会出现诈尸现象,实际上是这些毛皮畜生接近灵床,容易与逝者所着绸缎寿衣摩擦产生静电放电现象,迷信说是诈尸,严重点可能会出现尸体动弹等现象,因此一定的注意,另外,由于灵前火烛不灭,要严防火灾。

同时,亲戚朋友吊唁不断,孝子要随时陪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