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及《将进酒》诗赏析(两则)

合集下载

李白《将进酒》译文《将进酒》鉴赏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译文《将进酒》鉴赏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译文《将进酒》鉴赏及赏析《将进酒》是由李白所创作的,本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

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将进酒》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将进酒》唐代: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愿醒一作: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译文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

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

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

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将进酒》注释将进酒:劝酒歌,属乐府旧题。

将(qiāng):请。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李白唐诗《将进酒》赏析(2)

李白唐诗《将进酒》赏析(2)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全诗可分为三段:第—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

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适逢知音的快乐。

前四句怀着深慨写年华流逝的疾速。

妙在诗人能给它找到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论语》中记载孔子曾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所以后来常以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

“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

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

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

头两句说你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

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

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

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

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这种写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

由时间的流逝,想到历史人物如何如何。

这里选用了一个非凡的雄浑博大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艺术个性。

滔滔黄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

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挺立中原,距黄河不算太远,居高远望,也许能看到黄河的一点形迹,但顶多也不过是“黄河如丝天际来”,不会感受到那种浊浪排空的滚滚奔流之势。

诗人完全是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

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

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的翕忽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

你不见高堂明镜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

“堂”,堂屋。

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

唐·李白《将进酒》赏析

唐·李白《将进酒》赏析

唐·李白《将进酒》赏析唐·李白《将进酒》赏析李白《将进酒》赏(一)李白《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却无可奈何的情态。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将进酒李白原文及详细解读

将进酒李白原文及详细解读

将进酒李白原文及详细解读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解读第一句和第二句这两句描述的是黄河奔流不息、涛声咆哮而引起的深情哀思,以及人老了之后的无奈和沧桑。

这里的黄河水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产生的情感却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母亲河,也代表了世事无常、兴衰荣辱的纷杂,以及时间的无限流逝,可以引起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共鸣。

第三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当人生顺遂时,应该好好地享受,并且不要让酒杯空着对着无意义的月亮喝酒。

这也是后两句的主题。

第四句和第五句这两句话表明了诗人自信的态度。

他相信自己有卓越的才华,一旦花费尽了千金,也能够从中再次获得更多的金钱。

这里的千金是特定的货币单位,但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的才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挣到足够的金钱和尊重。

第六句这句话描述了要烹羊宰牛放开肆意地享受生命的乐趣,不要拘泥于旁人的眼光。

在中国文化中,羊和牛是最常见、最重要的食物。

烹羊宰牛的意思是放下所有顾虑、享受各种美食、美容,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人必须要豁达洒脱。

第七句这句话指的是,只有用酒量极大的人才能够达到这种心态。

数量“三百”往往被视为很多的象征,也代表著“无数”的意思。

这里的“杯”指的是一种特定的酒杯,可以填入300毫升的液体。

因此,这句话可以说是鼓励人们开放自己,放松身心,暂时抛却一切忧虑和拘束。

结语《将进酒》是李白的一首著名诗篇,以饮酒作为启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继承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

《将进酒》全文及解析

《将进酒》全文及解析

《将进酒》全文及解析《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非常豪迈奔放,充分展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才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的开篇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写黄河之水的来势汹汹和一去不返,联想到时光的流逝也是如此,一去不复返,充满了一种悲壮之感。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则从空间上转向了人生的短暂,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就变成了白发苍苍,这两句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更加令人心惊。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是说人生既然如此短暂,那在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尽情欢乐,不要让酒杯空对着明月。

这里体现了李白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并非消极的享乐主义,而是在看透人生无常之后的一种豁达和洒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极度自信的表现。

他相信自己的才能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钱财散尽也能再次回来。

这种自信和乐观的精神,令人钦佩。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烹羊宰牛,尽情欢乐,要一口气喝三百杯。

这里的数字并非实指,而是极言饮酒之多,展现出豪迈的气概。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直呼朋友的名字,劝他们不停地喝酒,节奏明快,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接下来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希望朋友们认真倾听。

李白《将进酒》简介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简介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简介及赏析李白《将进酒》简介及赏析《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更是脍炙人口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进酒》简介节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简介】《将进酒》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

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

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这首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

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将进酒》(其中“将”读qiāng,阴平,意思为请),一作《惜酒樽》,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

《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将进酒》曲。

《乐府诗集》:《将进酒》古词云:将进酒,乘大白。

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

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

备繁体,荐佳肴。

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

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将进酒》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

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下面是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原文:《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译文: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东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

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

我为在坐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

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我愿永远沉醉酒中不愿清醒。

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无声,只有那善饮的人才留下美名。

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

主人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

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常愁。

赏析:一生以大鹏自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天宝元年(742)终于获得了振翅而起、飞抵长安的机会。

他怀揣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只能待诏翰林,不久因恃才傲物,遭权贵诋毁,于天宝三载(744),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梦断长安,又开始了其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

“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一只飞振八裔的大鹏,半空跌落,铩羽而归!此后,他只能以受伤的双翼拍击茫无边际的人生苦海,那簸却的沧溟之水,更多的却是政治失意的牢骚与怨怼。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通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通用)

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施蛰存\李白《将进酒》赏析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将进酒》,也是汉代短箫铙歌之一。

汉代乐府歌辞原文,因为声辞杂写,故不能了解其意义。

只有第一句是“将进酒”,后世文人拟作,都是吟咏饮酒之事。

李白此诗,也沿袭旧传统,以饮酒为题材。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

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

全诗转换了六个韵。

第一、二韵六句合为一段。

此后每韵自成一个思想段落。

开头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起你注意两种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喻光阴一去不会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说人生很快便会衰老。

青春既不会回来,反而很容易马上进入老年,所以人生在得意的时候,应当尽量饮酒作乐,不要使酒杯空对明月。

这是第一段的内容,它也象《蜀道难》一样,一开头就从题目正面落笔。

“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已经出现的表现方法,意思是“你没有看见吗?”跟我们现在新诗里用“看啊”、“你瞧” 一样,是为了加强下文的语气。

李白诗中常用“君不见”,这三个字不是诗的正文,读的时候应当快些。

我们如果把两个“君不见”都删掉,也没有关系,诗意并无残缺。

而且删掉之后,这一段就是整整齐齐的六个七言句,更可以看出这两个“君不见”是附加成分。

在七言歌行中,这一类的附加成分,我们借用一个南北曲的名词,称之为“衬词”,因为它们只起陪衬的作用,不是歌曲的正文,唱起来也不占节拍。

但是,如果“君不见”三字不在七言句之外,那就不能算是衬词。

李白另一首诗云:“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携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园中》)这又是一种用法。

如果把这个“君不见”也作为衬词,则第一句只有五字,而全诗却都是七言句。

如果把“君不见”认为诗的正文,贝U这一句有八言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全句仍是七言,多出来的一个字是衬字。

“君不见”三字只抵二字用,应当读得快,让它们只占两个字的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一生及《将进酒》诗赏析(两则)李白一生及《将进酒》诗赏析(两则)李白一生约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求学(5-25岁)李白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

好剑术游侠,游历蜀中名山,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

蜀中山川的陶冶,众多朋友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李白性格的形成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远游求仕(26岁-42岁)开元十四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结婚成家,然后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希国“以隐求仕”,这一时期,他交友甚广,创作也多,名声日高,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

三、长安三年(42-44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自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可这时的唐玄宗已不再是开元前期那样一位具有开明政治,开放政策的明主了。

他赏识李白,也只是看中他的才华,把他当作点缀宫廷的御用文人,借以歌功颂德,装点太平。

李白并未受到重用,并且由于他的狂傲不驯,很快就遭到了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妃等人的陷害。

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也便顺水推舟,将他赐金放还。

长安三年的阅历,使李白对统冶集团的腐朽和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

诗歌创作增加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四、再次漫游(44-55岁)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再次漫游。

这时他游踪甚远,心情却十分苦闷。

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创作中。

五、身经战乱(55-62岁)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李白隐居在庐山屏风叠。

次年冬,永王李遴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率师东下。

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就答应了他的邀请。

不料李遴暗怀和他的哥哥李亨(即唐肃宗)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因从遴而入浔阳狱,不久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也不得不发出了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公元761年)太尉李光弼率大军讨伐叛军,61岁的李白还请缨从军,但半途因病而还,次年冬天。

诗人病逝于安徽当涂。

【赏析一】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请的意思。

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

《将进酒》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

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它与二入长安后的情调是不同的。

李白与友人岑勋在蒿山友人元丹邱处饮酒而作,是三人对酒时所歌。

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全诗可分为三段:第—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

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适逢知音的快乐。

前四句怀着深慨写年华流逝的疾速。

妙在诗人能给它找到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论语》中记载孔子曾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所以后来常以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

“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

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

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

头两句说你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

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

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

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

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这种写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

由时间的流逝,想到历史人物如何如何。

这里选用了一个非凡的雄浑博大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艺术个性。

滔滔黄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

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挺立中原,距黄河不算太远,居高远望,也许能看到黄河的一点形迹,但顶多也不过是“黄河如丝天际来”,不会感受到那种浊浪排空的滚滚奔流之势。

诗人完全是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

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

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的翕忽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

你不见高堂明镜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

“堂”,堂屋。

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

如果前两句是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人生由少到老的过程被说成是朝暮间之事,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

人的头发朝黑而夕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艺术的夸张却最真切地传达出青春的倏忽易逝,也与上文黄水奔流的形象和谐一致。

这两句与上两句组成对称句,各以“君不见”三字喝起,不仅增加了慷慨放歌的气势,内容也因相互鲜明对照而其情愈显。

开篇这四句中还有—种反衬作用,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

这一开端可谓悲感之极,是—种巨人式的感伤。

志士是惜阴的,最怕年华虚度。

李白于天宝三年出离长安,如今已经八年消磨在漫游中。

这无从改变、无可奈何的现实激使诗人唱出“人生”以下六句“人生得志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是说人生得意之时,应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

“莫使”“空”双重否定句代直陈,语气更加强调。

“金樽”,酒杯,名贵的酒杯。

“对月”,古人讲究对月饮酒。

赏花对月饮酒是古人一种习惯。

既然无法改变客观形势,朋友聚首,总算人生一大畅意之事,就应该痛饮极欢。

后一句自然是说饮酒,但点染上“对月”二字,便有莫负佳景良辰之意。

至于那个惹人愁烦的未来呢?且将它抛过一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个用场,不必为它烦扰不安了,金钱是流通的,散尽还会再聚,更不必顾惜。

这反映出李白的极度自信,豁达。

诗人用象征的诗句写出了一个大写的“我”。

天生我于世间,必是有用之材,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了这样乐观自信的未来,与朋友欢饮,即使是千金散尽了,也在所不惜。

趋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奴役,又一次反映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

因此“烹中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写痛饮豪饮的盛宴。

“且”,姑且,暂且。

“会”是当的意思,“会须”,应当。

酣饮大嚼一通的意思。

在无可奈何中有开朗乐观,在前程渺茫中有坚定自信,有似拨云见月,将愁绪一扫而空。

诗人的感情由开篇的抑郁深慨一变而为恣肆狂放。

第一段写行乐饮酒,也是为了表现李白的豪情壮志。

虽3、4句有些感慨、焦急情绪,人生太短暂了,黑头发很快变成了白头发。

但从整段的情调来看,是积极乐观的。

“人生得志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示的还是豪迈气魄。

感慨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怀才的不遇,在豪迈的气概中又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想法。

在一、二段之间有四个短句作为过渡:“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直呼朋友的姓名(“岑夫子“,岑勋;“丹邱生”,元丹邱)劝酒,“夫子”“生”是对男性的称呼。

你们请喝酒,不要将杯子停下来。

这几个口语化短句的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酒逢对手,生逢知己,无怪乎诗人要“与君歌—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了,我给你们唱支曲子,请你们为我好好听着。

以宴席中劝酒为过渡,转到第二段,抒写诗人自己对人生的见解。

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六句就是以歌抒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

富贵人家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馔玉”,用作动词,吃着像玉那样珍贵的食品。

“玉”字是比喻,像那样敲钟击鼓的豪华生活,像吃着如玉般珍贵食品的最好生活。

指的就是达官显宦贵族之家。

但是诗人以为不足贵、不稀罕,只希望长久沉醉不再醒来。

为什么不醒来?对混浊的社会,达官显宦这些人的作为表示不满,用这种态度对当时社会、权贵表示反对。

诗至此继续写宴乐,但却从狂放转为激愤。

对照“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期待,“但愿长醉不愿醒”反映出李白所特有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只好以酒为解脱。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说自古以来的圣贤至今都不为世人所知,只有饮者的名字才能在世间传扬。

为圣为贤都枯槁当年,寂寞后世,有谁来赞赏他们呢?只有饮者倒名传千古。

这两句中讲了长醉的原因,表现出对贤愚不辨的现实的愤闷之情。

说他愿意长醉但并未长醉。

第二段,对权贵蔑视,对圣贤既有蔑视也有同情,圣贤也是并不被人所重视的,然后摆出一个摆脱苦闷的方法,现实社会行不通,那就“长醉不用醒”。

这段是借饮酒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段:“陈王昔时宴平乐”——结尾。

“陈王”,曹植。

他在太和六年(232年)封为陈王。

引陈王旧事说明豪饮的原因。

这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李白在这里用了曹植《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这两句意思说,陈王这个饮者的形景不是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么?李白本是有极大从政热情的,诗中这样说显然是备受压抑而进发出来的愤激语,它反映了诗人胸中长期积郁的苦闷。

在似乎是颓唐的语句中包裹着热与愤。

热是由于对实现,抱负始终不渝地有追求,愤是由于终究没有得到一展怀抱的机会。

正是这样,诗人的情绪在这里由狂放转为愤激。

上段诗人先提到古来圣贤,这—段又在这里无数留名饮者当中举出了壮志难酬的曹植为例,一方面写诗人旷达乐观的情志,另—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气。

“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

“为何”,疑问句,即“何为”,为什么。

主人为什么说钱少呢?“径”,通假字,一直,直接。

“径须”,只管,就可以这样做。

“沽”,买。

“沽取”,买酒。

说我为宴会的主人,怎么说钱不够呢?只言去打酒来,与你们同饮。

这里既照应“千金散尽”一句,又引起下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马的毛皮着有花纹的,表名贵马。

孔子曾问子路你有什么志向?子路说愿白马衣轻裘。

“马”“裘”古代作为生活比较高的一种表现。

“裘”,皮衣。

“千金裘”,是价值千金的狐皮袄。

“将”,拿。

“将出”是拿出去。

这四句说,五花宝马,千金贵裘,只管拿去换酒,与君纵饮销愁。

说“万古愁”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整个古今志士不遇的愁烦,都要用酒销掉。

经过愤激的浪峰,诗人的狂放也达于顶点,裘马换酒的豪举把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狂放纵酒是为销愁,狂放的程度恰恰表现了愁苦的深度。

他那旷达乐观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跃然纸上。

与“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思想吻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充满信心又超脱世俗的诗人自我形象。

全诗结束在一个“愁”字上。

愁字中凝聚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世俗、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