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课件(实用)

合集下载

《时间的脚印》优秀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第22-29段是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岩石可以保 存历史遗迹的?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地壳 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说明地球上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 记录; 不同时期的化石,印证地球历史的发展 过程;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 上也留下了痕迹。
合作探究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 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 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句?
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 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 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 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 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 的长短”的意思。
合作探究
文中开头写人类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 时候,我们可以到哪里去寻找到时间 足迹呢?
合作探究
第8段说“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 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再仔细瞧瞧”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 点?
口语化,生动亲切。
合作探究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 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 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 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第9段这句话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岩石的厚度和顺序记录时间
的 脚
怎样记录时间 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印 岩石记录的意义
拓展延伸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 名称,时辰的起点是午夜。你知道每个时 辰的名称及相对应的时间吗?
子时(23:00-01:00) 丑时(01:00-03:00) 寅时(03:00-05:00) 卯时(05:00-07:00) 辰时(07:00-09:00) 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时间的脚印》精品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精品PPT课件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总——分——总。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4)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 能,为何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这首小诗是文章的引子,新颖别 致,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思索 和兴趣;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紧扣题 目,起到破题的作用。
合作探究
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合作探究
第31段列举了“寒武纪”和“石炭纪” 时期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读懂大自然记录 的意义——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 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便 于读者去理解。
合作探究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进行说 明?
文章开头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 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 由设问句一问一答,领起全文说明的 内容。接着作者又用设问句“岩石是 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 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倒数第二段对上
“高大树木的化石”说明石炭纪时 地球上温暖而潮湿;
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 长的毛,说明第四纪时天气寒冷,冰河 时期来临。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30-31)
文章结尾说,读懂岩石比读懂甲骨文、钟 鼎文、楔形文字还困难,人类为什么还要 去解读呢,读懂它有什么意义?
读懂它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 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合作探究
(6)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 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 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 表示。
“常常”表明通过石头颜色证明地 球变化的概率很高。
“非常”说明炎热的程度很大。 “很可能”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很大。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

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岩石是坚硬的,“时间”是抽象的,作者却将 坚硬的岩石,“抽象”的时间写的生动、有趣、 幽默,他用了哪些妙招把一篇科普文章写的这 么吸引人呢?
•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用“我觉得…… (句子)写得……,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可以从修辞、说明方法的角度来说)
• 同学们从哪些方面批注了哪些句子?老师觉得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赏析。
•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 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 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 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 磨难。
• 请你再找几处来赏析。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3.说明方法
第28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 了“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 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增强了说服力。 • 请你再找几处来赏析。
那些独立成段的句子你标注出 来了吗?你能理解它们的作用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提出时间的话题。这样就从人们熟知的日 常生活的时间,引出了地质学上的时间,引出了关于 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 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
人写,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 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 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 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 吹着它,雨打着它……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31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31张PPT)
现在我们保持十秒安静,大家分 别用什么来计时?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 了时间的脚步。在这些漫长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结束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 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快速浏览文章前四段,看看作者还提到了那些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再读课文:借助独立成段的单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脚步。
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大约”表示推测
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 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并不肯定
说话留有余地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环节三 讲述时间的脚印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布置作业
1.请大家收集整理有关时间的名言、诗句、谚语等。
2.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把全文缩写成 200字以内的短文。
材料二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
兵团“十三五”重点项目, 大桥建设难度大、技术 要求高。自2016年5月开建以来,针对北疆气候严寒、 伊犁河沙砾土复杂土质等不利因素,采用地表铺钢 板分散着力点、大放坡开挖配合井点防水、挂篮悬 臂方式浇筑节段等先进技术,突破重重技术难关, 相关技术走在国内前列,成为兵团桥梁建设史上又 一座里程碑。

《时间的脚印》PPT优质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优质课件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量子计算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安全性,有望在密码学、 化学模拟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量子通信则可实现超高速 率和超远距离的信息传输。
生物科技与基因编辑
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带来更加精准的医疗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方案;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将有望治愈许多 遗传性疾病。
可再生能源与环保技术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和实践行动推进
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 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企业环保责任落实
强化企业环保监管,推动企业 采取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 施。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节能减排、垃圾 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行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 全球性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代社会意义
绝对年代法
通过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来确定岩石的年龄, 从而确定地质年代的绝对时间。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放射性同 位素测年技术,如铀-铅法、钾-氩法等。
03
化石记录与生物演化
化石类型及其保存条件
化石类型
遗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保存条件
快速掩埋、低氧环境、适宜的温 度和压力、缺乏侵蚀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时 间相关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与时间安排
授课方式
0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时间安排
02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每部
分约45分钟,中间设有10分钟 休息。具体安排如下
• 第一部分
03 介绍时间的概念与特性(45分
钟)
• 第二部分
04 探讨时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生字词
dǎn

bān
踪迹
shā lì
砂砾
shí
腐蚀

山麓
装置
烘烤
海枯石烂
jūn
龟裂
cāo
粗糙
文章简介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 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 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 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 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 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 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自然是时间的见证者, 不同的事物都在用自己的形式 在自然间留下时间的印记。
PART.2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 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 《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
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 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 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
语言特色
YUYANTESE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 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 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 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⑤当然,石墨烯的神奇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同时,技术层面还存 在着不少挑战,真正大面积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有改动)
7.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首__先__对__石___墨__烯__的__特___性__进__行__说___明__,__之__后__又___对__石__墨__烯___的__应__用__前__景___进__行了介绍。 8.第①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不__能__去__掉___。__“__之__一___”__意__思__是__说___世__界__上__最___软__的__矿__物___不__止__石__墨__一___种__,__体__现___了 __说__明__文__语___言__的__准__确、严密。
9.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使___用__了__列__数__字___、__作__比__较___的__说__明__方___法__,__确__切__形___象__地__说__明___了__石__墨__烯__的___超__薄__的_ _特___点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④段从哪些方面对石墨烯的应用作了展望? ___(1__)用___石__墨__烯__替___代__硅__,__可__以___提__高__电__子___芯__片__的__性__能___,__在__雷__达___上__应__用__,__可___大_ ___幅__提__高__雷___达__的__分__辨__率___。__(_2_)_石__墨__烯__另___一__个__应__用__领___域__是__电__能___储__存__,__当__充___电_ ___设__施__完__善___时__,__可__用__于___电__动__汽__车___的__快__速__充__电___。___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PPT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PPT
学习目标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 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 有趣的语言。(难点)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 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添加标题内容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作者简介:
【解析】 C项,无时无刻: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 时刻刻都……”,此处根据语境,应在其后加“不”字。
添加标题内容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4.[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 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 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 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 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 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添加标题内容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基础闯关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渗.透(shèn) 龟.裂(guī)
踪迹
腐蚀
B.浑浊.(zhuó) 琥珀.(pò)
维幕
覆盖
C.山麓.(lù)
沉淀.(diàn) 低洼
沟壑
D.粗糙.(zào)
沙砾.(lì)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 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 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 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粗糙_c_ā_o___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
颗粒却逐渐变细了。
(4)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___形文
字更困难些。
xiē
(5)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______裂的形
象……
jūn
结合语境,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形容历时久远。这里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B.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C.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D.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这里指裂开许多缝子。)
逻辑顺序
生动有趣
下列对句子的说明方法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
A.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 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打比 方,形象生动地写出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B.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 的岩石。(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岩石形成的时间之久。) C.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 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 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人对岩石 的破坏作用更大。) D.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义、钟鼎文或者楔形 文字更困难些。(作比较,说明读懂岩石上的记录困难之大, 是基本不可能读懂的。)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 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 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 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 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岩石形成过程的漫长。
打比方,把岩石比作书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说明了岩石新生时的形状,增强趣味性。
(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但 本文是原意。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选择
1.本文文体是( ③ ) ①记叙文②议论文③说明文 2.从说明对象角度看,本文属于典型的( ① ) ①事理说明文 ②事物说明文 3.本文显著的的语言风格是( ② ) ①幽默诙谐②生动有趣③平实 4.哪一项不是本文说明的内容( ② ) ①岩石有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②火山岩的形成过程 ③岩石记录地壳的运动
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 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赏析第7—1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描写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 受到的破坏,富有画面感,增强可读性,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动形象 具体准确
←表达效果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
条理清晰
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
举例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 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 度可要快多了。
这个句子就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一个山头被兰 新筑路队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的例子,将地质作用和人对岩石 的破坏速度作比较,具体充分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之大, 我们不能忘掉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绝对,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 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本文是(科普文)最明显的语言特色是什 么?
生动有趣
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拟人、比喻、排比
常用修辞方法的答题格式
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内容
小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 一种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
考考你的记忆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 )说明文,文中的主要
说明内容是( ),也让我们明确了明白了(

的重要意义。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语言

),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事理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研究岩石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第一课时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导入新课
我们熟悉的树,会用(年轮)记录时间。那么,岩 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从《时间的脚印》一文 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 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爬”还形象地表现了冰河缓慢前进的情景,易于读者理解, 而且饶有趣味。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 “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 它,雨打着它……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 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拟人的修辞手 法,强化了自然力与岩石的敌对性,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 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排比运用,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生物破坏 人为破坏
(15-18)岩石生成的过程是什么 ?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沉积 — 重压,胶结— 重新生成岩石
这种岩石叫 沉积岩
(19—21)岩石如何表示时间
1.大约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代表3000-10000年的时间。 岩层厚度
2.岩石最初形成的时候,最早形成的在最下面。 (生成顺序)
3.岩石层生成以后,平卧的岩石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 地壳运动
(22-29)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
地壳的活动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状况
举例子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19—29)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2.岩石保存了很多历史痕迹。
读30—31段,说说研究岩石有什么意义?读请谈谈你 从中得到的启示。
逻辑 顺序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部分(1〜4)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之一。
第二部分(5〜29)
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 两 ) 层:
(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0〜31) 增 寻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加 找
整体感知
正文之前引用高士其的诗,是否多余?有什么用意? 不多余。是文章的引子,扣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师简介高士其)
独句(有时是设问句)段的作用
作用:过渡(承上启下)总,起下文 总,结上文,
提示下文重点内容, 标示层次结构, 使文章脉络清晰 , 便于阅读理解。
应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
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 还综合运用了很多种。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下定义(化石), 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格式
运用.......的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地说明了…...(内 容:......事物的特征或具体事理
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摹状貌 下定义
具体充分
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可以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
了解自然
重大意义:增长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
作业
1.完成练习册:“预习自测”;“课时作业”选择题 2预习: ①说明方法有哪些种?本文运用了其中的几种?找出 出来,举例说明其作用。 ②找出本文语言生动的句子,从用词和修辞方法体会 其作用。
时间的脚印
知宝 识藏
区别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顺序是针对所说明的内容而言 的。
说明文的结构是针对整篇说明文而 言的。
1.第一部分举例了哪两种可以记录时间的事物?
岩石
铜壶滴漏(水滴)
第二部分思维导图
第6-14段,回答问题
1岩石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归纳一下岩石被破坏的因素(3个) 自然作用 :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 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水流的冲刷,冰河的 移动等
作者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了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说 明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对文章的说明起到了具体、 准确、具有说服力等效果。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 作比较,作引用,作诠释,下定义, 摹状貌。
综合运用原则:一种为主,多种兼用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 石。”,“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 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如果去掉“大约” 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语气太
三个并列短语构成什么句? 说说“冲”“爬”的妙处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 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 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运用了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 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爬”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洪 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势不可挡的威力,增强了表现 力。
作者简介
读一读,写一写
腐蚀( shí) 浑浊( zhuó ) 山麓 ( lù )
粗糙( cāo) 龟裂( jūn ) 刨刮(bào)
海枯石烂( kū ) 楔形文字( xiē )
掸( dǎn) 沙砾( lì) 帷幕 ( wé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