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河南筝曲演奏中手指的运动特点

合集下载

古筝演奏中的指法技巧与表现力

古筝演奏中的指法技巧与表现力

古筝演奏中的指法技巧与表现力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其在古典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古筝演奏中,指法技巧是实现音乐表达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古筝演奏中的指法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提升演奏的表现力。

一、基本的指法技巧在古筝演奏中,熟练掌握基本指法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包括:1. 一指连弹法:这是最常见的指法之一,即使用右手拇指连续敲击同一个弦。

通过控制击弦力度和速度,演奏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2. 三指连弹法:这是指使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依次击弦的指法。

可以通过调整击弦的顺序和力度,演奏出多种连续变化的音符。

3. 手指滑行法:这是通过左手指按住弦上的一个音符,然后由指尖向上或向下滑动,实现音符的滑行效果。

可以用于演奏连音、颤音等音乐技巧。

二、提升表现力的技巧除了基本的指法技巧外,还有一些技巧可以提升古筝演奏的表现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用的技巧:1. 共鸣与发音的控制: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共鸣和发音的比例。

适当使用延音和断音,可以使音乐更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2. 强弱音的处理:通过控制拨弦的力度,可以在演奏中表达出强弱不同的音乐效果。

要根据音乐的需要灵活运用,使音乐更具感染力。

3. 手指的轻重变化:在演奏中,通过调整手指的力度,可以使相邻音符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音符的音量上,还体现在音符的延长或缩短上,以及音符的连续性与间断性上。

4. 对位与和声:在古筝演奏中,经常需要同时演奏多个声部。

要注意对位的准确性和和声的协调性,使音乐更加和谐。

5. 轮指技巧:轮指是指通过四指连续拨弦,产生连续的音符效果。

灵活运用轮指技巧可以增加音乐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三、实践与练习除了掌握基本的指法技巧和提升表现力的技巧之外,还需要进行实践和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驾驭古筝演奏。

以下是一些实践与练习的建议:1. 频繁演奏:通过频繁的演奏,熟悉指法技巧以及不同的演奏乐曲。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征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征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征陆媛媛【摘要】河南筝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地域性风格的乐曲、独特的旋律变奏手法、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法和润色手段,加上一批影响较大的优秀演奏家,使得河南筝派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曲目和技法特征、朴实优美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河南筝的演奏曲目包括以"河南板头曲"为主的传统曲目,以及以地方戏曲等素材改编创作的筝曲,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芝等.【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河南筝曲;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演奏特征【作者】陆媛媛【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32.32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

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其地区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主客观影响,以及与当地戏曲、说唱民间音乐融汇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因此,各种古筝流派一般以地区名称命名,汉民族主要传统筝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河南筝是诸多流派中比较典型,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

据史料记载,筝在秦汉两代具有相当的发展,东汉年间,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至北宋建都开封,都是河南地区。

随着秦筝传入河南,受到官宦文士、朝野学者的喜爱和重视,从阮禹叔侄到曹氏兄弟,对筝的形制、演奏效果、演奏技法、社会影响等音乐美学都有绝好的描述。

从他们的诗词中,可以体会出河南筝的艺术魅力及其风貌。

今天河南筝乐之所以成为我国主要流派之一,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流派的存在,它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代表本流派特点的曲目;二、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三、具有独特的演奏技法。

音乐风格和流派是历史艺术家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且河南筝曲的独特风格正是遵循这一规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并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古筝流派。

古筝摇指技法的特点及流派探究

古筝摇指技法的特点及流派探究

古筝摇指技法的特点及流派探究古筝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曲调优美,独具魅力,在中国音乐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筝摇指技法是古筝演奏中的一种特殊技巧,它是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来打击古筝的弦,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

摇指技法的特点及其在不同流派中的运用对古筝音乐的表现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筝摇指技法的特点古筝摇指技法是古筝演奏中的一种常见技巧,它主要通过手指的连续、快速的摇动,使指尖轻轻触碰古筝弦,产生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

摇指技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灵活多变:摇指技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通过手指的不同运动和力度,可以演奏出明亮、悠扬、轻快、婉转等各种音响效果,使演奏更加生动丰富。

2. 表现力强:摇指技法可以表现音乐中的各种情感和情绪,如忧郁、欢快、深情等,使演奏更加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

3. 难度较大:摇指技法要求演奏者手指的敏捷和灵活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技巧的积累,才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音乐中。

古筝摇指技法在不同的流派中有着不同的运用和特点,不同流派的摇指技法在音响效果、手法技巧、演奏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1. 江南古筝摇指技法江南古筝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古筝演奏流派,它以细腻、婉转、柔美而闻名。

江南古筝的摇指技法注重音色的柔和与流畅,手法细腻、悠扬,给人以如泣如诉、流水潺潺的感觉。

在演奏中,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柔摇动,使音符产生柔和的、圆润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江南古筝独特的韵味与气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音乐的发展,古筝摇指技法在现代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古筝摇指技法既继承了传统流派的特点,又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元素,表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性的特色。

现代古筝摇指技法不拘泥于地域流派,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和音乐的时尚感,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演奏风格。

古筝摇指技法的演奏技巧对于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它需要演奏者具备优异的音乐素养和技术水平,才能够灵活运用并表现出音乐中的各种情感和情绪。

浅析河南筝乐的艺术特征

浅析河南筝乐的艺术特征

当代音乐2017年第9期MODERN MUSIC 浅析河南筝乐的艺术特征牛茹[摘要]河南筝派是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史上一支重要流派,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以河南筝乐形成的历史过程为主线,以河南筝乐独特的演奏技法为重心,分析了河南筝曲的调式旋法特征,以期更多人士了解、学习和传承河南筝乐艺术。

[关键词]河南筝派;历史沿革;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09-0010-02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据古 籍记载,中原是古代区划九州之一的豫州。

据此,河南又 简称为“豫”。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其中两千多年政治经济 重心在河南。

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历史悠久,使其成 为数十个王朝的都城。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河南筝曲得到广 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法和艺术特征,并 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古筝演奏家。

一、“河南筝派”历史沿革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活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同的时 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古筝艺术流派,其中河南筝派是最具代表 性的流派之一。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 也。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筝就已经开始流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渐渐流人河南。

而北宋建都 汴梁(即今之开封)之后,秦筝进一步与河南地区盛行的 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相融合,而形成了中州古调。

明代 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汴梁小曲”逐渐吸收北方京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苏浙昆腔、豫南安徽一带的皮黄等声腔曲牌的精髓,其后逐渐衍化变为 “鼓子曲冶(其实就是宋代诸宫调的变体),又称“河南大 调曲子”,先后流传于周口、许昌、洛阳、南阳等地。

民国前后,一些艺人或“把玩”者将“鼓子曲”中最 容易唱的小曲、时令、杂调等作为民间歌舞“踩髙跷”的曲子,多称为“小调曲”,此乃河南曲剧的前身。

探析河南筝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

探析河南筝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

探析河南筝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王倩楠(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摘要】我国的古筝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各个流派都涵盖了当地的特色和独特的旋律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别性。

本文通过对河南筝的文化历史、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等进行论述,分析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河南筝曲;音乐风格;演奏特点【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我国的古筝流派有很多,河南筝曲只是其中一个流派,但由于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地方特色和演奏手法等深受人们喜爱,使得其在众多筝曲流派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随着时间地推移,地方民族文化不断变化,河南筝曲出现了很多差异性的支系,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形成了筝曲艺术。

在现代培养孩子“多才多艺”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研究古筝及其文化,古筝在学校和社会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河南筝曲概述河南筝曲最早出现在民间说唱艺术大调曲子中,以“板头曲”的形式存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河南筝曲都一直被称为“板头曲”。

迄今为止,板头曲的曲目几乎都是由古筝独奏形式存在和记录的,在《中国曲艺音乐·南阳地区卷(上下)》的板头曲收录中河南筝曲也占据了很大比例。

在平顶山等大调曲子广泛流传的地方,筝曲形式的演奏也比较广泛。

除依附于大调曲子的“板头曲”之外,河南筝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重新编排大调曲子而来的,甚至形成河南音乐的基础,如《幸福渠》、《汉江韵》等,使河南筝曲独占一方天地。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筝乐逐渐在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中推行,根据地方独特音乐风格和演奏特点区分各筝曲流派也是从此时开始的,自此便有了“河南筝曲”,河南筝曲也从“板头曲”的形式上有了进步和上升,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4]。

二、河南筝曲的重要支系(一)曹东扶曹东扶是民间杰出的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河南鼓子曲演唱家,其在多年演唱过程中,琢磨演奏手法、技巧,将原有的平庸曲调改造、装饰、提升,使曲目充满活力。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
五、结语 万事万物起于“一”,而又归于“一”。要把“一”的规律 渗透至心,从自我的感受中去寻找,从而选择,途经“亦”(即 派生),通过“异”(即变化),从而运化于手(即表现)。把 景、情、哲理融合为一体,创造出自感而又感人的艺术和设计作 品,这是关键之所在。
《眼镜》韩济平 有了这个“一”,我们就应该守住这个“一”。画家刘知白 先生在总结其一生画事时概括的好,他用了“法,守,功,化”
例2
此段为乐曲的后半主题部分,不同的是,从这段音乐开始 乐曲反复强调的是Ⅳ级音,音乐在这里发生了明显的转调,由前 调的G宫均调转到了后调的C宫均调,并一直持续剑最后。调性的 转换,也同样是运用在重要位置处强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属音的手法。更为突出 的是“游摇”技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运用,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 陈杏元去和番时内心的哭泣与绝望。调式在这里则是以徵调式为 主,并一直持续到全曲结束。
大众文艺
理论研究·音乐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分析
徐 颖 (武昌理工学院音乐系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筝的文化溯源,并对河南筝所具有的乐 律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还通过音阶特征、调式特征、风格特征和演 奏特征从曲调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通过借用潮州筝名曲进行对比 分析,
关键词:河南筝;音乐特征;乐曲分析
四个字,他说:“得一法不易,故当守之,并生发而完善”。一 笔落定,众笔相随。石涛认为,在绘画领域中,一笔画下去, 等于劈开混沌,形象就开始形成了。一法通来万法通,万法和来 一法明。石涛把老、庄哲学中的“道”这一根本规律,引申到绘 画中来,创立了”一画论”。 “一画论”字面理解不仅仅含有 一笔一画之意,更重要的是以“画论”为纲,阐明了绘画艺术的 形式美的本源和绘画技巧的根本法则。由“一画”开始去描写万 物,表现万物的性灵。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
一 、 《汉江韵》的创作背景、曲式及音乐结构 (一 )《汉江韵》创作背景 古筝是我 国最古老 的弹弦乐 器 。早 在二千 多年 前 就作为一种歌唱性的伴奏 乐器流行 于战 国时期 的秦 国 (今陕西省),故又有“秦筝”之称。长久 以来古筝一直 被认为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 ,雅俗共赏的奇葩。由于古 筝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并且跟不同地区的戏曲音乐、曲 艺音乐和 民间音乐相融 汇 ,所 以形成 了不 同 的风格 和流 派 ,河南筝派是 其中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河南筝派上承汉唐遗风,下接明代之弦索 ,被人 们称为“中州古调”,如今大多称为“河南筝 曲”。现 今 的河南筝 曲以河南南 阳的鼓子 曲演变而来 ,南 阳 鼓子 曲包 括带有唱词 的“牌子 曲”、纯器乐 的“板 头 曲”,因此现在有代表性的河南筝 曲大都是河南 曲子
二汉江韵的艺术处理只有了解汉江韵的风格特色才能更好地诠释这首曲子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运用了许多河南地方特点的技法及风格在里面如河南筝中左手的以滑音上滑音在mi或la音上产生的小三度滑音中间没有过渡按音速度较快多为sol或do的装xifa按的都要更高一些但fa还不能按到升fa而且在左手密颤的时候xi和fa都不能按的很稳定要按得游移一些而且颤的过程中音要下滑回来这个动作不好掌握一般都是单独练习练好之后再融入到曲子里面融入曲子里时要注意密颤的时候要细密紧促并且利用左臂的肌肉暂时紧张而形成抖动
摘 要 :《汉江韵》是河南筝派的代表 曲 目,介绍其创作背景、曲式及音 乐结构,从 左手演奏技 法的处理、 韵味 的处理 、右 手 演奏 技 法的 处理 来探 讨其 演 奏技 巧 ,以使 演 奏者 对其 有更好 地 诠释 ,从 而 引起观 众 的共鸣 。
关 键词 :《汉江韵 》;板 头 曲 ;古 筝 ;演奏 ;技 巧 中图分 类 号 :J632.32 文 献标 识码 :A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点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点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点作者:李酉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4期摘要:河南筝派是北方流派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古筝流派的重要纽河南筝派成部分。

河南筝派的形成受到了地理、文化、人文、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回顾历史,河南筝派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演奏冢,并且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浓郁的河南特色的优秀作品,无论从曲武结构,旋律特点,技法技巧等方面都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作为北派发展基础的一部分,对中国筝乐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筝河南筝派风格特点技巧特征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

两千多年前就流传于秦地(今陕西省),故有“秦筝”之称。

在茫茫的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由东向南迁移,遍及到了祖国的各处。

受到地区人民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主客影响,在与当地的戏曲、说唱、民间音乐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从《史记》、《汉书》中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了相当普遍的发展。

早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至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都是河南地区,秦筝于是也随着传到了河南,早就流行着“郑卫之声”的河南,随着秦筝的传入,有了曹植的“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还有“笙声既没,筝色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等咏筝诗。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原地区,在古代居九州之中,因此有中原之称:流传于河南地区,的筝乐又称“中州古调”,今天大多称之为“河南筝曲”。

流传的河南筝主要流传于河南的南阳,泌县以及邓县,多为1.2米长左右,弦是金属(钢丝)弦,一般为十六弦,没有倍低音一组,面板与背板均使用河南当地所产的桐木制作而成的。

面板的弧度较大,上弦轴装置在码子的平行板左侧。

演奏时,演奏者要戴上金属向内扣的指甲,因此音质铿锵有力,是当时民间弦索乐队中的主要乐器。

河南筝曲的渊源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

据记载,早在明朝有一种当地的民间说咱音乐被称为“河南曲子”。

到了清朝中叶以后,这种说唱形式仅在南阳地区十分兴旺,所以又称“南阳鼓子曲”或“大调曲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河南筝曲演奏中手指的运动特点
作者:孙艳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受地域环境文化的影响,传统古筝音乐分为了五大流派。

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音乐特色,在演奏法上也是各有千秋。

本文尝试以河南筝代表乐曲《汉江韵》为例来总结河南筝曲演奏中手指的运动特点。

分别以右手的特色奏法、左右的特色奏法进行展开性分析。

【关键词】河南筝曲;汉江韵;演奏;手指运动
一、简介河南筝乐
“河南流派筝乐”这一代表地方风格的筝乐流派称谓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生于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这些高等音乐学府中的。

研究表明,河南筝乐与河南民间说唱艺术大调曲子密切相关,其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板头曲;二是将大调曲子的唱腔曲牌音乐进行改编,发展或根据其曲调进行创作而来的曲目。

在通过曹东扶、任清志、王省吾等大量民间艺人的发展以及高等音乐学府中的古筝教学等方式进行继承和传播,形成了河南筝乐流派其音乐风格质朴、热情、活泼、音乐表现直率、地方更浓郁的音乐特点。

二、弹奏乐曲《汉江韵》的手指运动特色
(一)乐曲简介
《汉江韵》是乔金文创作于1962年春的一手筝乐曲,主要取材于“河南曲子”中的《汉江》、《书韵》两个曲牌,故名《汉江韵》。

该曲是河南筝曲的代表作,也是河南的语言。

听到这首曲子,就想到了河南人粗犷、泼辣、正直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欢欢乐乐忙春耕、意气风发夺丰收的愉快心情。

(二)演奏中手指的运动特点
独特的演奏技法是构成筝乐地方风格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河南筝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柔自悠然。

此诗可谓形象点到了河南筝的演奏要点。

笔者以乐曲《汉江韵》为例,对于演奏中的手指运动特点作以下分析。

1.右手
(1)扎桩
扎桩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弹奏技术,在传统古筝曲的演奏中经常运用到,演奏河南筝曲亦然。

扎桩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支撑和协调其他手指。

如何扎桩?首先将大拇指与中指打开一个八度的距离,将无名指或者小指自然放松地搭在大指与中指所框的八度中的某个音上,所谓“名指扎桩四指悬”除了体积无名指扎桩之外(实际演奏过程中也可用小指扎桩)还提到“四指悬”,是告诉我们其余四个手指是放松悬着的,像倒垂着的莲花一样。

此时自然放松的手型也是习筝须掌握的基本手形。

总之,扎桩时无名或者是小指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一个作用,其余手指呈自然放松。

(2)靠弹
靠弹简言之就是手指弹完之后靠在相邻的弦上,不提起。

与扎桩是相辅相成的。

靠弹相对的是提弹。

与其他流派相比,大指在河南中的弹奏尤为重要。

同时,大指几乎全部采用的是靠弹法。

乐曲汉江韵,几乎所有的大指与中指的单指或者交替弹奏都是运用靠弹法弹奏。

靠弹法是手腕带动大关节运动,大指或中指运指后靠在相邻的弦上,直至要弹下一音时才提起换弦,靠弹力度较大、出音扎实、音质淳厚。

(3)游摇
游摇是河南筝曲的特色技法之一。

在乐曲《汉江韵》中运用得非常之多,但是河南筝曲的谱面摇指与其他乐谱所记写得不同,它看起来更像是八个八分音乐的短摇。

说道游摇首先应先谈谈“河南摇”。

河南摇的演奏方法是以手腕作为运动部位,带动大指用大关节着力连续快速“托”“劈”。

这样的摇指演奏效果发音有力,频率密集并具有持续性。

游摇是在“河南摇”基础上,一边游动以便摇指的一种技法,其主要的特色在于游动的过程当中,触弦点的变化,使音色不断变法,再加上左手的作韵技法,有着一种特殊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简而言之,游摇的弹奏特色是手指大关节着力,不用小关节,并且不断的变换触弦点,游动着摇指。

综上所述,河南筝乐演奏中右手的大指为最重要的手指,而托劈的指法为重中之重。

2.左手
左手的作韵技法无意是古筝这门古老弦乐的特色所在,是区别于其它固定音阶乐器的重要特点。

统而观之,左手作韵技法包括按、颤、揉、滑、吟、点、打等。

笔者归纳河南筝曲左手特色技法如下,并对其演奏的手指运动特色做以分析。

(1)滑音
《汉江韵》乐谱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几乎充斥着全部谱面的滑音。

但是,曲中的部分滑音却有别与普遍意义上的滑音,而是具有装饰音性质的时值较短,滑奏较快的滑音。

第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滑音。

普遍意义的滑音即将标有滑音记号的某音升高至后一弦的音高或者是降低至本位音,并且两个音的时值是均等的,各占一半。

此时,手臂放松,带动手腕自然的向下或向上运动即可。

第二,具有装饰音性质的滑音。

顾名思义,装饰音的特点是时值很快的,快速的。

笔者认为,具有装饰音性质的滑音的弹奏方法与具有普遍意义滑音的弹奏方法基本一致,唯独不同的是两音的时值,不是各占一半,往往装饰音性质的滑音是第一个音较第二各音更短,更快,具有装饰音的效果,以此出现的音乐形象是泼辣的,直率的,正为河南筝乐的特点所在。

弹奏时大臂迅速“紧张”,直接将力量通过手腕送到指尖。

(2)颤音
河南筝的颤音也是表现河南筝韵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尤其小颤音。

小颤音在板头曲中是很有特色,别具一格的一种手法。

在按、滑音上做密集快速的反复吟弦,是用大臂带动小臂包括手腕暂时肌肉的紧张所造成的震颤效果,动作不宜大,应快速而细密。

三、结语
本文以河南筝曲《汉江韵》为例尝试总结演奏河南筝曲的手指运动特点。

主要以右手的扎桩、靠弹、摇指、游摇来分析右手在演奏时手指的肌肉与关节运动状况;以左手作韵技法中的滑音与颤音来分析演奏时大臂、小臂以及手腕的运动状态。

在练习时不能做脱离音乐之外的单纯技术练习,要明确技术往往与音乐的风格、特点、韵味是不能分离的。

弹奏河南筝曲,要在了解河南筝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好左右手的特色表现技法,这样才能将加浓河南筝乐的韵味及其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樊艺凤.河南筝乐考略[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2]赵毅.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2).
[3]王丹.河南筝乐艺术风格及文化背景之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5.
作者简介:孙艳(1989-),女,湖南益阳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