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创作111页PPT
合集下载
苏轼.ppt的+生平经历介绍

此时的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 心灰意懒,于是便带领家人 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 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 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 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 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礼 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 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 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 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 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 提出谏议。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余生。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 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
苏轼生平课件ppt

苏轼的散文主题广泛,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也有对人 生的感悟和思考。他的散文语言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明了,深受读者喜爱。
苏轼的散文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他的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手法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 的描绘,使词具有极高的艺术 感染力。
思想内涵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 和社会的独特思考,体现了其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 妻而作,词中表达了对 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
的哀思。
内容概述
词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 交织,展现了苏轼对妻 子的无尽思念和内心的
苏轼的离世和后事
苏轼的离世
苏轼在惠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离世引起了广 泛的哀悼和纪念。
苏轼的墓地
苏轼的墓地位于惠州西湖畔,成为后人凭吊和纪念他 的地方。
苏轼的影响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 想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6
苏轼的代表作品赏析
《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 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
新自然,意境深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就备受赞誉, 被誉为“书画双绝”。他的书法和绘画 作品在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比较开明和进步,他主张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推行仁政,反 对暴政。
苏轼的散文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他的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手法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 的描绘,使词具有极高的艺术 感染力。
思想内涵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 和社会的独特思考,体现了其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 妻而作,词中表达了对 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
的哀思。
内容概述
词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 交织,展现了苏轼对妻 子的无尽思念和内心的
苏轼的离世和后事
苏轼的离世
苏轼在惠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离世引起了广 泛的哀悼和纪念。
苏轼的墓地
苏轼的墓地位于惠州西湖畔,成为后人凭吊和纪念他 的地方。
苏轼的影响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 想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6
苏轼的代表作品赏析
《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 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
新自然,意境深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就备受赞誉, 被誉为“书画双绝”。他的书法和绘画 作品在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比较开明和进步,他主张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推行仁政,反 对暴政。
苏轼生平及词作PPT

• 2 苦雨句:苦雨,久雨。终风, 终日之风。解,懂得。《诗‧邶风 ‧终风》:「终风且暴」;《毛 传》:「终日风为终风」,苏轼 採《毛传》训解。
• 3 云散句:比喻作者本来清白, 政敌之诬陷犹如蔽月之浮云,终 已消散。点缀,翳蔽、遮盖。 《东坡志林》卷八:「青天素月, 固是人间一快。而或者乃云:不 如微云点缀。乃知居心不淨者, 常欲滓秽太清。」可互参。
• 篇中充满了对所见之景的描写,显示出东坡兴奋 的心情,将目光在周遭转动。文中丰富的情景意 象,也显示出将此喻彼的人生感想。纪昀评此诗, 称「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 喻的作用,在以形象语言间接示意,避免直说触 忌。清贺裳《载酒园诗话》称东坡:「垂老投荒, 夜渡瘴海,犹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 平生』,如此胸襟,真天人也。」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 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 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 三十二岁服丧后,回朝担任殿中丞直 史馆判官告院。当时神宗即位,推行 新法,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导改 革。东坡即因批评新法而遭忌,当时 反对者多外放、贬谪、告老,故东坡 兄第二人皆自请外调。三十六岁于杭 州任通判,四十岁改任徐州,于徐州 治水患有成,但遭受同朝毁谤。改任 湖州,又因乌台诗桉下狱。
• 4 天容:天空的容貌。
• 5 空馀句:意谓今已渡海北返,空留下孔子 「道」之不行的嗟歎。空馀,空留。鲁叟, 指孔子。桴,木筏、竹筏。
• 6 粗识句:由波涛声与黄帝奏乐声的联想, 粗略领悟老庄忘得失,齐荣辱的哲理。 《庄子‧天运》载:黄帝演奏《咸池》之乐 于洞庭之野,北门成「始闻之惧,复闻之 怠,卒闻之而惑。」清宣颖《南华经解》: 「惧者骇志,怠者息心,惑者忘己。」惧、 怠、惑三者,正可作东坡贬谪心境之写照。
中国古代文学:苏轼专题幻灯片PPT

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是史论或政论, 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韩 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 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 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 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 感染力。
更能代表苏轼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 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
—— 苏轼?答毕仲举书?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 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三、苏轼的性情
〔一〕耿介率直、认真执着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
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 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 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 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 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 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那 么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 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 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 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构造似乎 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比之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质相近而体裁单纯、构造清 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
〔三〕元祐更化时,重回中央、历任要职,但又不 苛 合于司马光、连放外任时期。(1085-1093) 〔四〕哲宗亲政、新党复起后,贬至岭南、海南时 期。(1093-1101)
(注:苏轼生平可参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 传?〕
苏轼像
二、苏轼的思想
苏轼思想通达,融汇三教,而以儒为骨。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 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 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 之实,以合于大道。
苏轼ppt优秀课件

苏轼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作 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如重视人性和情感、 倡导自然和自由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文化、 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文化符号意义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 意义。他的文学作品、思想、价值观等都具有广泛的代表 性和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苏轼的思想和哲学
03
苏轼的儒家思想
01
苏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传统美德。
02
苏轼认为,人应该以修 身为本,通过自我修养 来达到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想。
03
苏轼倡导忠君爱国,认 为臣子应该尽忠职守, 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
04
苏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 互助和关爱,认为这是 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
创作背景
苏轼的词创作背景丰富, 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 有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苏轼诗词的艺术特点
创新精神
苏轼的诗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 有创新精神,突破了传统诗歌和
词的限制。
哲理思考
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 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独 到见解。
情感表达
苏轼的诗词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 共鸣。
艺术风格
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语 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苏轼的诗歌创作背景复杂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和民族危机,表达了诗人 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苏轼的词
词的主题
苏轼的词主题多样,既有 描写爱情的婉约词,也有 抒发豪情壮志的豪放词。
艺术特色
苏轼的词语言优美,意境 深远,善于运用典故和比 喻,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 现力。
苏轼的文化符号意义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 意义。他的文学作品、思想、价值观等都具有广泛的代表 性和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苏轼的思想和哲学
03
苏轼的儒家思想
01
苏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传统美德。
02
苏轼认为,人应该以修 身为本,通过自我修养 来达到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想。
03
苏轼倡导忠君爱国,认 为臣子应该尽忠职守, 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
04
苏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 互助和关爱,认为这是 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石。
创作背景
苏轼的词创作背景丰富, 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 有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苏轼诗词的艺术特点
创新精神
苏轼的诗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 有创新精神,突破了传统诗歌和
词的限制。
哲理思考
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 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独 到见解。
情感表达
苏轼的诗词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 共鸣。
艺术风格
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语 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苏轼的诗歌创作背景复杂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和民族危机,表达了诗人 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苏轼的词
词的主题
苏轼的词主题多样,既有 描写爱情的婉约词,也有 抒发豪情壮志的豪放词。
艺术特色
苏轼的词语言优美,意境 深远,善于运用典故和比 喻,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 现力。
宋史苏轼传课件ppt

奉献社会
苏轼认为人应该积极奉献 社会,用自己的才智为社 会做出贡献。
苏轼的价值观
人格独立
苏轼重视人格的独立和尊 严,不屈从于权势和世俗 的束缚。
真诚善良
苏轼认为人应该真诚善良 ,关爱他人,以善待人。
追求卓越
苏轼追求卓越,对自己的 才华和成就有着极高的要 求。
03
苏轼的文学创作与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
最终,他被贬至黄 州、惠州、儋州等 地。
苏轼的政治生涯充 满了曲折和艰辛。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 ,他因反对新法而 遭到排挤和打击。
在这些地方,他深 入了解民情,关注 民生疾苦,为百姓 做了不少好事。
02
苏轼的思想与哲学
苏轼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 然、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和独立
。
才情横溢,作品丰富多样
苏轼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词曲等多种形式,且才情横 溢,作品丰富多样。
自然清新的文风
苏轼的文学风格自然清新,不拘一格,善于从自然景物、日常生活 和历史故事中汲取灵感。
富有哲理的思考
苏轼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 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诗歌创作
政治才能卓越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改革,虽多 次遭贬谪,但始终关注民生, 致力于兴利除弊。
人生经历坎坷
苏轼历经仕途起伏,晚年更因 新旧党争而流放海南,生活艰 难。
人格独立、思想开放
苏轼反对程颐的独断言论,主 张兼容并包,被视为儒家思想
革新者。
对苏轼的思考题
01
02
03
04
苏轼的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当时 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但为 何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ppt课件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 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
38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
39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苏轼及其作品
;.
1
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 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开创了 北宋豪放词的先河。散文4800余篇,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
2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16
国画《苏东坡在海南》
①劝农事耕 ②掘井惠民 ③良方医疾 ④授黎酿酒 ⑤笠屐醉归 ⑥榔庵讲学 ⑦草舍著述 ⑧离琼北返
;.
17
;.
18
;.
19
;.
20
不善饮酒的酿酒大师
黄州期间:在朋友杨世昌道士启发下,酿“蜜酒”,并作《蜜酒歌》。(“柑橘酒” 不成功)
惠州期间: “罗浮春”(即桂酒) 、“万家春”。 (“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余近酿酒,名万 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美酒玉色、香味超然 ”, 掌故“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
;.
11
黄冈赤壁、二赋堂
❖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 ❖ 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
12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
;.
38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
39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苏轼及其作品
;.
1
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 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开创了 北宋豪放词的先河。散文4800余篇,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
2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16
国画《苏东坡在海南》
①劝农事耕 ②掘井惠民 ③良方医疾 ④授黎酿酒 ⑤笠屐醉归 ⑥榔庵讲学 ⑦草舍著述 ⑧离琼北返
;.
17
;.
18
;.
19
;.
20
不善饮酒的酿酒大师
黄州期间:在朋友杨世昌道士启发下,酿“蜜酒”,并作《蜜酒歌》。(“柑橘酒” 不成功)
惠州期间: “罗浮春”(即桂酒) 、“万家春”。 (“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余近酿酒,名万 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美酒玉色、香味超然 ”, 掌故“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
;.
11
黄冈赤壁、二赋堂
❖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 ❖ 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
12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
苏轼生平及创作PPT课件

杭州不容于新旧两党 惠州 儋州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 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 湖州知州等职&在地方为官共八年&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 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 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 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 盐出自《盐诗》 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 蜇龙知 出自《桧树》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 心境&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 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 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 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 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 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 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 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 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 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 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一、转任地方& 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 担任判官诰院&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 湖州知州等职&在地方为官共八年&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 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 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 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 盐出自《盐诗》 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 蜇龙知 出自《桧树》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 心境&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 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 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 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 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 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 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 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 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 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 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