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艺术创作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乌台诗案 (7月28~11月29入狱)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 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 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 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 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 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 (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 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 盐(出自《盐诗》) 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 有 蜇龙知 (出自《桧树》)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变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二、 “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 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 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三、东山再起
凤翔
汴 京
密州
杭州
眉山 我本西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黄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吾老矣,寄馀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惠州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总结

水调歌头知识点归纳总结《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词,由宋代词人苏轼所创作。
这首词以其清新婉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及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水调歌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历史上被誉为“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是苏洵和王弘的长子,自幼聪颖好学,曾跟随其父学习文章。
后来,苏轼考入进士,进入政界任职。
但因言论激进,多次遭到贬谪。
在贬居黄州时,苏轼创作了《水调歌头》这篇词。
在后来的岁月中,苏轼还历经多次政治挫折,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愈发得到了重视和赞誉。
二、《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北宋末年贬居黄州时所作,当时正值冬日,苏轼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情在词中得以真切体现。
同时,苏轼身处异地,陷入了风霜的艰辛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依旧乐观向上、豁达洒脱的精神风貌。
因此,可以说《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就是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三、作品内容及意境《水调歌头》一词全篇七首,整首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和自由的眷恋之情,虽然身处异乡,但无论风霜夜雨,他都不会放弃心中的向往。
第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以明月为引子,抒发了作者怀念乡愁的情感。
第二首“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借用宫阙与今夕、何年对比,表现了对乡愁的无限畅想和期盼。
第三首“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表现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第四首“侬今葬花人笑痴,我嗟花葬侬终是侬。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忧虑。
第五首“两处潇潇暮雨潇潇,一时春尽强登楼。
”描绘了北国风光,吐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六首“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表现了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深切感慨。
最后一首“愿取一瓢浊酒,奉劝东风。
”则是以饮酒怀友的形式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苏轼生平经历介绍及各个时期诗词作品赏析课件

这个时期的作品语言清新,意境自然 ,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如《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中年时期作品
豪放洒脱
苏轼中年时期的诗词风格逐渐转向豪放洒脱,抒发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如《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关怀现实
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出苏轼的深刻社会思考,如《前赤壁 赋》中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晚年时期作品
淡泊名利:苏轼晚年的诗词作品表现出 对名利的淡泊,追求心灵的宁静,如《 青玉案·元夕》中的“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禅意盎然:这个时期的作品融入了大量 禅意,体现出苏轼对禅宗思想的领悟与 运用,如《念奴娇·西湖怀古》中的“
壮志骄阳如铁,僧敲月下门”。
在各个时期的诗词作品中,苏轼展现了 他卓越的才华与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过 赏析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 这位伟大文豪的内心世界与独特魅力。
社会活动
举办各类以苏轼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学术 研讨会、文化展览等,让苏轼的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得 以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THANKS
感谢观看
。
诗词创新
他在诗词创作上屡有创新,不拘一 格,既继承前人传统,又勇于开拓 新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财 富。
文人精神象征
苏轼的诗词和他的人生经历共同塑 造了他独特的文人形象,成为后世 文人精神寄托和象征。
03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作品赏析
早年时期作品
壮志凌云
苏轼早年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 ,渴望建功立业,如《赤壁怀古》中 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文化成就及历史地位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 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个性和生命力量,在中国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1. 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以抒情为主导,通过真实直观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他经常借助自然景色、季节变迁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元素来传达感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中,“落霞与孤鹜齐飞”,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美好赞颂,并将人与自然融合起来。
2. 清新自然的意境描绘苏轼善于运用意象描绘,以简洁而具体的语言塑造出清新自然、生动细腻的意境。
他注重捕捉瞬间之美,通过描写微妙之处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首中,作者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表达他自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异曲同工的独特技巧苏轼经常通过运用反衬、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和对比的意味。
他也擅长写景描写,通过独特的形象化表达方式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例如,《赤壁赋》中,他将纷乱战事与恢宏壮阔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磅礴壮丽、让人心潮澎湃的氛围。
4. 诗歌背后浓厚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歌不仅仅只是情感抒发和艺术表现,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人生、社会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通过诗歌进行了精细而有力的表达。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在描绘江山变迁的同时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人生流转的深刻感悟。
5. 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意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其独立、卓越、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才华,成为宋代及之后文坛上最具有号召力和指导意义的文学宗师之一。
他被尊称为“诗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对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艺术。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的名作

苏轼的名作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化人。
苏轼自小聪慧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出色的才华,经常与父亲一起研读经典文献,磨炼自己的文学功底。
苏轼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周围人的广泛认可,他的诗词很快就传遍了当地。
在进入仕途后,苏轼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与一些文化名人结交,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以其独特的感悟和深邃的思考而脱颖而出。
1.《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的“离骚”。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心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其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更是成为了后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2.《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的另一部名篇,描写了东汉末年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以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展开了对人性、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流放岭南期间创作的一首词。
词中描述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4.《定风波》《定风波》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他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己处境的抱怨。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绘,使整首词充满了悲壮和抒情的情感。
三、苏轼的艺术成就苏轼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以其流畅的笔触、工整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而著称。
他的画作则多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题,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独到的观察而受到广泛赞赏。
苏轼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他还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文人雅士的自由创作,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体验,开创了后世文艺复兴的先河。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

苏轼的人生观与艺术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评论家以及政治家。
他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因其独特的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秉持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主张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共情和思考人生。
他将“活在当下”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并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身边事物带来的美好。
同时,苏轼也对社会不公和伦理亚损有着敏锐的触角。
他反对权贵阶层侵略百姓权益,主张平等正义。
这种正义感也常常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使得他在后世被赞颂为文化英雄。
二、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是一位全才型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堪称妙手偶得,风格多样,既有抒怀诗表达内心情感,也有咏史抒志诗展示了他对国家大势的关注。
在书法方面,苏轼倡导了“欹斜谈怪”派别,他将自然与“真”,艺术个性与艺术灵魂相结合,在书法中表现出自由奔放而不墨守成规的风格。
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充满了个人特色。
他能够根据题材采取不同风格,并以笔墨纸砚或者花鸟虫鱼来描绘景物。
这些作品传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不仅在文艺创作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激励后来者。
他主张以人为本,享受生活、追求自由,并反对权威和专制统治。
这些观点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创作。
不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苏轼独特的风格以及对情感与自然的表达方式,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结论苏轼通过自己在人生观和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诗歌、书法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为后世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苏轼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真实纯粹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观,同时也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及艺术创作1、苏轼的生平:诞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字子瞻,一字子平,又字平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
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
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少年时期:(1037-1055)从小接受优良的文化教育,因其父苏洵游学在外,曾由母亲程氏教他读书识字。
苏轼自幼聪颖,才气横溢,奋励有济世志。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青年时期:(1056-1078)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英宗治平二年(1065),值史馆。
神宗朝,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三州刺史。
中年至晚年:(1079-1101)苏轼一生创作之巅在中晚年时期,即被贬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人从苏轼所作诗文中罗织“诗讪朝廷、讥切时政”的罪名,苏轼因而被捕下狱。
这即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由于多方营救和神宗母亲太后的说情,苏轼在牢中关了四个多月,便释放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旧党执政,尽废新法,苏轼被召还京,迁中书舍人,后除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又因和执政者政见不合,他认为不应当尽废新法,因而为旧党一派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
后又回京,官至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又贬知英州,再贬惠州,授琼州别驾,一直贬官到儋州(今属海南省)。
徽宗立,移廉州、永州,至英州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直到临死前半年才获赦,北归途中,因病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
2、苏轼的文:A、擅长写议论文,有孟轲纵横家的风采观点新颖。
例如《留侯论》B、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见才华,翻新出奇,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例如《日喻》。
C、叙事游记文能将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结合得水乳交融。
D、辞赋和四六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融入了顾问的疏淡萧敬之气。
例如《赤壁赋》。
3、苏轼的诗的内容:A、反映社会现实,以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例如《荔枝叹》。
B、表现深刻的人生思考,以及旷达的态度。
例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C、歌咏大自然的美好之风,以及描写民风民俗的,向往生活趋向的诗歌。
D、诗品艺术创作的诗歌。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A、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
例如“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用典。
C、对仗精工又活泼,构思打破常规。
D、诗歌多蕴含深刻的哲理。
E、刚柔并济,互相渗透。
4、苏轼词的创作成就:A、提高了词的地位,在理论上突破了“诗尊词卑”的局面,使词的美学品味真正与诗并驾齐驱,“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B、扩大了此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
例如《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
C、“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例如《密州出猎》。
D、开创了词体的新风格。
(1)、开创了豪放风格,以奔放的形象阔大的气势形成豪放派,从此与婉约派相对抗。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2)、旷达清空,在词的创作上潇洒飘逸,疏狂不羁,通脱旷达。
清处落笔不染风尘,达到成仙之感不着色相,禅机禅趣。
例如《水调歌头》、《江城子》。
一、《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
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显得破败,真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再也见不到旧日的温情与团聚,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他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
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
二、《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惠洲时,有个年方十六的少女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但当东坡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
所以才有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的父亲要为她另择佳婿,她坚决不应,最后因过度思念东坡,憔悴而死。
遗体埋葬地沙洲之畔。
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十分幽愤。
因此有了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常用来比喻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过于执着,结局往往令人叹惋。
这词短短几十字,就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四、《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面对这样的月色,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到天上,又怕去到那月宫中美玉砌成的楼宇会禁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的我。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