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系列读后感:孤独、现代性与人性的探索

《局外人》系列读后感:孤独、现代性与人性的探索《局外人》系列读后感:孤独、现代性与人性的探索1. 孤独的主题: 在《局外人》系列中,孤独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孤独。
首先,有身体上的孤独,即主人公与周围世界的隔离和疏离感。
他们似乎无法与其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常常感到单独和被排斥。
其次,有心理上的孤独,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或感受方式,与周围的社会不一致。
这种孤独感常常导致主人公的冷漠和无情,使他们成为“局外人”。
2. 现代性的影响: 《局外人》系列通过描述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影响,探索了现代性对人性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物质主义和竞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主人公在这个社会中感到迷失和无所依靠,他们常常无法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标。
现代性也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扰,使他们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
因此,现代性成为主人公孤独和无情的背景之一。
3. 人性的探索: 《局外人》系列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行为,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主人公的无情和冷漠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代社会的回应,但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和情感。
通过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小说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性既有善良和温情的一面,也有冷酷和无情的一面。
主人公的行为和思考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使我们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4. 对立与对话: 《局外人》系列通过对立与对话的方式,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主人公常常与周围的人产生冲突和矛盾,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立和冲突的世界。
然而,小说也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通过对立和对话,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理解不同的观点和经历。
这种对立和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
总结:《局外人》系列通过描绘孤独、现代性和人性的主题,引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孤独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一种状态,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加剧。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存在主义下的荒诞与真实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用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荒谬”的观念。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展示了一个与世界分离、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的“局外人”,让我对人与社会、存在与真实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莫尔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都持有一种冷漠和疏远的态度。
他对于母亲的死亡没有过多的悲伤,对于爱情也没有过多的热情,甚至在面对自己的死刑时,也只是淡然地接受。
这种冷漠和疏远让我感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观念。
在加缪的笔下,世界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也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然而,正是这种冷漠和疏远,让我看到了莫尔索的真实和勇气。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拒绝社会的束缚和期待。
他不愿意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也不愿意为了名利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这种真实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局外人》也让我对司法审判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小说中,莫尔索因为一桩杀人案而被判死刑,然而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被视为一个道德败坏、情感冷漠的怪物,而不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这种以道德臆测代替事实依据的审判方式让我深感震惊和不安。
它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受到社会道德和偏见的束缚,从而忽略了个体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此外,《局外人》还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小说中,莫尔索与周围人的关系都是疏离和冷漠的,他们似乎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理解和关心彼此。
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让我深感悲哀和无奈。
它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与他人产生隔阂和误解,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交流和连接。
总的来说,《局外人》是一部深刻而震撼的作品。
它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司法审判、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局外人》读后感800字范文

Genius is the endless ability to work hard.(页眉可删)关于《局外人》读后感800字范文《局外人》读后感800字1读完小说《局外人》,总想写些什么。
然后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
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
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
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
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
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
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
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
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
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
(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
他是真实的。
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
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正所谓,人心难测啊!《局外人》读后感800字2我一直被焦虑症所困扰。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看完《局外人》给我们提供了几点启示:
第一,我们需要关注并关爱身边的人。
小说中的梅尔索因为缺乏情感,无法体验爱和友谊的真谛,这导致他变得孤独和无助。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情感上需要我们支持和爱护的人。
第二,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小说中的梅尔索,杀人后推卸责任,这让法庭和社会议论纷纷。
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随意做出决策而后悔。
第三,我们需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小说中的梅尔索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虚无,这让他产生了绝望和疏离感。
因此,我们应该寻找生命的意义,恶化人生,为人生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梅尔索关注的只是他的生活和个人经验,他缺乏探索知识和文化的热情。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探索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
综上所述,看完《局外人》这本书,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以及
世界的感性和理性进行审视,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寻找生命的意义。
局外人读后感孤独与反叛的哲思

局外人读后感孤独与反叛的哲思《局外人》读后感:孤独与反叛的哲思《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广为人知。
小说以主人公梅尔索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与反叛的故事。
阅读完《局外人》,我深受触动,对孤独与反叛的哲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梅尔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
他缺乏情感表达,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保持着冷漠的态度。
他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这种内心的孤独感深深地触动了我。
梅尔索的世界是黑暗的、冷漠的,他失去了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感。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状态,即使在人群中,我们也会感到孤独。
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人失去了内心的声音,我们似乎只能顺应社会的规则,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
与梅尔索的孤独相伴而生的是他的反叛精神。
小说中的梅尔索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对此并没有感到内疚和后悔。
这种反叛行为表达了他对社会规则的质疑,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小说并没有为梅尔索的行为辩护,而是让读者对他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
梅尔索拒绝向社会妥协,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这种反叛对我而言是一种启示。
当我们常常受到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的束缚时,梅尔索鼓励我们要勇敢地走出局限,追求真正的自我。
通过读《局外人》,我意识到孤独与反叛不仅仅是梅尔索个人的经历,而是人类的普遍存在。
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和对社会规则的反叛,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
小说以梅尔索的眼睛揭示了这一真实而残酷的现实,使我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我看来,加缪并不是鼓励人们成为局外人,而是希望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角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不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孤独和反叛,才能开始探索和改变。
在结束阅读时,我不禁陷入沉思。
《局外人》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矛盾和思考。
孤独与反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而这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精选小说局外人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小说局外人读后感1500字【因为第一次写书评本人墨水太少,见识过于短浅,所以写的很糟糕,希望大家见谅,如果有意见,请强烈批评!】《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贝尔·加缪的作品。
该书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的“局外人”生活以及他后期因误杀了一位阿拉伯人而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充分了讽刺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荒诞。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他说的不清楚。
也许是昨天死的。
”小说开篇的话让我有难以接受,不过也让”局外人“这三个字印入在我脑海里。
默尔索也确实做到了“局外人”,他站在局外看着玛丽的求爱,雷蒙的家庭纠纷,沙拉玛老头与自己宠物的斗争。
他津津有味的看着,并打回想要拉他入局的手。
他喜欢站在局外,只要能够保持这种现状,他做什么都可以,他为了少添麻烦甚至可以而去选择帮雷蒙作伪证。
而后期法庭审判中,默尔索”局外人”的角色更加鲜明。
面对法庭里所有人滑稽的表现,默尔索甚至都没有太多的辩解,淡然接受了“正义”的审判,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走上了断头台。
默尔索真的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局外人”吗?全然不是,他努力去保持自己“局外人”的身份,但他自己并没有走出局外。
他无意识的想法暴露出他其实是最有真情实感的人。
因为自己的“阴暗”而畏惧阳光,看到女生欢笑萌生结婚的念头,甚至在听到马松对自己的辩护后想要去拥抱他一下。
我认为真正冷漠无情的人是做不到的。
那默尔索为什么会有如此冷漠的行为呢?正是因为他看透了生活的本质。
人死不会重生是自然规律,“我爱你”三个字不代表天长地久。
这些事情谁都知道,但是我们非要给他加上多余的色彩,而且要去赞同它,告诉别人这就是生活。
你不照做?那你就是怪胎。
默尔索面对母亲的去世感到痛心,但他也遵循着人类的本能,困就是困,饿就是饿,我有了这样的反应然后表现出来,我做出了人的正常行为,并没有什么错,这样才能称得上为自己而活,活的真实。
默尔索是真正为了自己而活。
他为了少麻烦,选择去帮雷蒙作伪证;当他发现没有自由环境无法改变时,他努力去适应环境;当他烟变成了奢侈品后,果断戒烟。
《局外人》的存在孤独读后感

《局外人》的存在孤独读后感《<局外人>的存在孤独读后感》《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简洁有力的文字,描绘了主人公默尔索荒诞而孤独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深深的存在孤独感如影随形,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默尔索,一个看似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人,母亲去世时,他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面对爱情,他也显得麻木不仁;在工作中,他更是毫无进取之心。
他仿佛游离于这个世界之外,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背后隐藏的却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迷茫与困惑,以及无法融入其中的孤独。
在母亲的葬礼上,默尔索没有哭泣,甚至在守灵时还抽烟、喝咖啡,葬礼结束后很快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他的这些行为被人们视为冷酷无情,道德败坏。
但实际上,他并非不爱自己的母亲,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悲伤,或者说,他对社会所规定的表达悲伤的方式感到困惑。
他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深深的痛苦,只是这种痛苦无法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无法被他人理解的痛苦,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孤独感油然而生。
在爱情方面,默尔索与玛丽的关系也充满了荒诞。
玛丽向他表达爱意,想要与他结婚,他的回答却是“怎么样都行”。
他并非不爱玛丽,只是他不明白爱情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婚姻的意义何在。
他对爱情和婚姻的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让玛丽感到困惑和失望,也让他自己更加孤独。
他在爱情中找不到归属,仿佛只是在随波逐流,这种孤独感让他的内心愈发空虚。
工作对于默尔索来说,同样是一种无奈的存在。
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情,只是为了生存而机械地工作着。
他没有职业理想,也没有追求晋升的欲望。
在工作中,他与同事们也没有真正的交流和情感连接。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工作的道路上独自前行,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陪伴。
默尔索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他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更是因为他对人生意义的迷茫。
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要按照社会既定的规则生活,为什么要追求所谓的功成名就、爱情美满。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苏尔为中心,描写了他对生活和周围社会的冷漠和隔离,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宿命。
读完《局外人》,我感受到了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存在主义思想的冷峻。
小说通过对梅尔苏尔的心理描写和生活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和冷漠的人生观。
梅尔苏尔对周围人事物缺乏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看似冷漠淡然,实则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异化。
他对周围环境的冷漠和孤寂,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助,引发了对人性孤独和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关系都展现了一种荒诞和绝望的状态。
梅尔苏尔在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出的冷静和非理性,使得他被视为一个“局外人”,与周围社会疏离,无法融入主流价值观念。
他的言行举止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展现出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和困惑,引导读者思考人类与世界的深度关系。
小说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富有现实主义的细腻描写和存在主义的深邃思考。
作者通过对梅尔苏尔日常生活、内心戏思和情感起伏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真实而刻骨铭心的存在状态。
梅尔苏尔内心的孤独和窘态,以及他在社会中的疏离和难以理解,让人深感人类与世界间的隔阂和无奈。
同时,小说反复出现的“太阳”象征也给人以启示,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通过阅读《局外人》,我深刻领悟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哲学意味。
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它不仅呈现了对生活的冷漠和对社会的疏离,也探讨了人类独特的存在状态和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外人》读后感看完《局外人》,觉得心里有很多的东西想要表达,在莫尔索身上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内容提要如下: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因为和母亲无话可说,自己雇不起人照顾就把她送到离阿尔及尔80公里的一个养老院,近一年几乎没去看过她。
直到养老院来的电报说他母亲死了,他才请假到了养老院,接下来他在养老院的一些举动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直到安葬了他的母亲,也不想再看母亲一眼,甚至连母亲的年龄也不清楚,在母亲遗体前吸烟、喝咖啡,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没哭。
安葬了母亲后的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六。
莫尔索就到海滨浴场去游泳,碰到了从前曾想弄到手的女同事玛丽,还跟她一起游泳,晚上又一起看了一部费南代尔的滑稽电影,最后留玛丽在家过夜。
莫尔索有一个名声很不好自称“仓库管理员”的邻居叫莱蒙,莱蒙对莫尔索说了他与情妇的兄弟打架的事,又说情妇欺骗了自己,于是叫莫尔索替他写信羞辱他的情妇,莫尔索答应了。
之后莱蒙与他的情妇打架,惊动了警察,雷蒙要莫尔索到警察局去为他作证,莫尔索也觉得无所谓,就那么做了。
莫尔索为雷蒙作证之后,雷蒙情妇的弟弟带了一群阿拉伯人来报复,在海滨和他们打了一架。
雷蒙被刺伤了胳膊,把手枪交给莫尔索,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感到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就向刺伤雷蒙的的阿拉伯人开了五枪。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入狱,他逐渐习惯了监狱没有玛丽,没有烟,没有自由的生活,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最后,检察官本末倒置死咬住“莫尔索在母亲死后不哭,还和女朋友去看滑稽电影,乱搞男女关系,还作为靠女人生活的雷蒙的同谋从犯去蓄意杀人”这些指控莫尔索。
法庭据此判处莫尔索死刑。
可是他自己并不感到后悔,只是对检察宫这样缠住他不放感到惊讶。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并扯着喉咙大叫,骂他,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
他觉得20岁死和70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像神父这样活着也等于一个死人。
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生活的念头,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并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甚至还希望处决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局外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的描述从内容上看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客观而平淡,甚至说像是稍会写点东西的人都会写的流水账,似乎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地去写它。
但这恰恰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平静的水面上偶然现出一点儿微波,让人在潜意识中有种恐惧感,由于这种恐惧感是不被察觉的,因此仍然不由自主地像中邪了一般朝着那个看似平静的地方前进,不惜冒险去证实这种潜意识。
而最后的事实是平静不是真实的,危险也是假象:莫尔索的内心不是他所呈现给世人的那样淡漠,他对生活怀着一种奇特的炽热的感情,读者在潜意识里是这么设想的,并希望在最后的时刻这种设想可以得到证实,但结果是我们可以判断莫尔索不是没有感情,但这种感情直到最后也没有真正的被证实它的存在。
从文学功底上看,作者用词普通,没有非常精彩的人物或景物的描写,语言平实,实在看不出来这前半部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写的比这生动形象的文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那么它又奇特在什么地方呢?读者在读完后半部分后自然就会找到答案。
《局外人》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多了主人公莫尔索的社会意识。
莫尔索在监狱中的生活的这一部分描写让我对莫尔索有了全新全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喜欢莫尔索。
不难判断莫尔索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而细腻,但他却是个沉默的人,沉默的理由仅仅是“懒得说”:“可是,这一切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而且我也懒得去说。
”然而,沉默的力量是可怕的,它会让人不安,让很多心虚的、不怀好意的人不由自主地对他进行恶意的揣测,这也是莫尔索不见容于社会的原因之一:推事讯问莫尔索时,首先就把莫尔索描绘成生性缄默孤僻的人;在审讯期间,检察官问塞莱斯特(莫尔索常去他的饭馆吃饭)是否注意到莫尔索是个缄默孤僻的人,可是塞莱斯特只承认莫尔索不说废话。
莫尔索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对周围的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是个可以清醒地控制自己情感的理性的人,他的理性程度已经超过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
而一方面的极端必然衬托了与之对应的另一方面的不足,即过度的理性让人觉得他是没有感情的动物。
但事实是,莫尔索的感情一直都隐藏在他的理性之下。
这些,在文章中时时都有体现:一、他妈妈死了,他没哭,理性告诉他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哭的意义,甚至到最后面对自己的死亡他也是这种很理性的态度,但同时后者恰恰也证明了他并不是因为“不爱妈妈”而不哭,而且在妈妈死后,他有多次地想起妈妈,比如在听到老萨拉玛诺因为丢了他的狗而哭泣的声音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妈妈”,他在监狱里时想起“妈妈常说,一个人从来也不会是百分百的痛苦”,“不过,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想起妈妈讲的关于父亲的一段往事等等这一切说明了他对妈妈的爱不比正常人少;二、他说:“我有一种天性,就是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
”这说明了他的理性往往总是占上风,比如在预审推事对他进行审问,激动到推事的“声音完全变了,几乎是颤抖地大声问我”的程度时,莫尔索却觉得:“说真的,他的这番推理,我真的跟不上,首先是因为我热,他的办公室里有几只大苍蝇,落在我的脸上,也因为我有点儿怕他。
”在安葬妈妈的时候也是这样:安葬妈妈的那天,我很疲倦,也很困,我根本没体会到那天的事的意义。
但他又能够肯定地说“我更希望妈妈不死”。
也就是说莫尔索在理性上是知道自己对妈妈是有感情的,但理性同时也告诉他此时他很热、很疲倦、很困,所以他表现不出感情。
另外,莫尔索还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从始至终他时时刻刻都在以他惊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旁观着”周围的不管与他有关还是无关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物、自然、环境,哪怕是在监狱中,在临死前。
“一会儿,一个老头儿醒了,使劲地咳嗽。
他掏出一块方格大手帕,往里面吐痰,每一口痰都像使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只是对一个门房的动作的观察。
“乍一睁开眼睛,屋子更显得白了。
在我面前,没有一点儿阴影,每一样东西,每一个角落,每一条曲线,都清清楚楚,轮廓分明,很显眼。
”这是他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觉。
“他就是贝莱兹先生。
他戴着一顶圆顶宽檐软毡帽(棺材经过的时候,他摘掉了帽子),裤脚堆在鞋上,大白领的衬衫太大,而黑领花又太小。
鼻子上布满了黑点儿,嘴唇不住地抖动。
满头的白发相当细软,两只耷拉耳,耳轮胡乱卷着,血红的颜色衬着苍白的面孔”这是对人物的肖像的观察,细致到嘴唇的抖动、白发的软硬。
“车顶上,车夫的熟皮帽子就像在这黑油泥里浸过似的。
”甚至车夫也没能逃过莫尔索的双眼。
“昏暗的囚室里,我仿佛从疲倦的深渊里听到了这座我所热爱的城市的,某个我有时感到满意的时刻种种熟悉的声音。
在已经轻松的空气中飘散着卖报人的吆喝声,滞留在街头公园里的鸟雀的叫声,卖夹心面包的小贩的喊叫声,电车在城里高处转弯时的呻吟声,港口上方黑夜降临前空中的嘈杂声,这一切又在我心中画出了一条我在入狱前非常熟悉的,在城里随意乱跑时的路线。
”这一段话能让你想起谁呢?我相信看过张爱玲的散文或小说的读者肯定会想起张爱玲的那条街:哇啦哇啦响的无线电,咿咿哑哑拉着的胡琴声,卖豆腐干小贩的吆喝声……莫尔索和张爱玲一样热爱着俗气的俗人的俗生活,嘈杂、随意、脏乱都是他们眼中的一道奇特的风景。
这种联想使我更喜爱莫尔索这个角色,而莫尔索其实就是作者加缪,因为这一切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不妨这样说:莫尔索是一个虚构的被夸张化的加缪。
也许你也会想到鲁迅,因为莫尔索在某种程度上看似乎有点“看客”的味道。
有人这样说莫尔索:(莫尔索)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表现出麻木不仁、无关痛痒的性格。
并把他(莫尔索)和鲁迅在《阿Q正传》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冷漠无情、懦弱卑怯、愚昧无聊、盲目自大等性格的“看客”形象相联系。
这种观点让我很难接受,莫尔索与“看客”有着最本质的区别,首先莫尔索是清醒、敏锐又聪明的,这怎么是那些愚蠢可笑无知的“看客”能比的呢?而且莫尔索还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在监狱里,他把一块旧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读了不知几千遍;在被判死刑后,他说:“我就怪自己从前没有对描写死刑的作品给予足够的注意。
”,还说“报纸上常常谈论对社会欠下的债。
”;在接受审判时他会本能地做出判断:“我的”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
我对莫尔索的看法的彻底改观其实是从他被判死刑的那一刻开始的,莫尔索依然是生活的旁观者,但我们却能微妙地而又确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不舍和对生活的眷恋。
“我的生活到此为止了。
”“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还有一个非常细节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莫尔索接受审讯,塞莱斯特为他辩护完后,莫尔索说:“但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想拥抱一个男人。
”这无意中的一句话细细品味,其中是包含了很多的耐人寻味的意义。
首先,这句话说明了莫尔索对塞莱斯特的感激之情,“第一次”说明了他的感情是不轻易就可以产生的,它一直沉睡在莫尔索先生的心底;其次,莫尔索只是塞莱斯特饭馆的顾客,不轻易产生的感情却对一个关系不亲密的人产生了,说明了莫尔索内心深处的孤独,而在文章末尾有这样一个细节:莱蒙是不是我(莫尔索)的朋友,赛莱斯特是不是比他更好,又有什么关系?显而易见,莫尔索对雷蒙是不是朋友是无所谓的,这正说明了莫尔索并没把莱蒙当做朋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直沉睡在莫尔索先生的心底的感情为什么在这时却露出端倪了呢?莫尔索又为什么感激赛莱斯特?感激是在别人帮助了自己的情况下自然产生的,莫尔索会感激赛莱斯特的辩护,不是从侧面反映了莫尔索其实是很渴望继续生活下去的?这一点,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莫尔索是热爱生活的,但是既然活不成了,理性的莫尔索依然以不可理喻的理性面对死亡:他感到“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也有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我很高兴读到这句话,作者,莫尔索的伟大的创造者给了我们《局外人》没明确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