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赏析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的荒诞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的无奈。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看似冷漠、对传统价值观念无动于衷的人。
从一开始,他就以一种超脱于常规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母亲去世,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悲伤,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这正是加缪用以揭示社会荒诞的切入点。
社会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期待,一旦有人偏离这种模式,就会被视为异类,遭到指责和排斥。
默尔索只是诚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在小说中,社会的荒诞还体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上。
默尔索因为在海滩上无意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而被捕入狱。
在审判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杀人的具体情节和动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检察官将他对母亲去世的冷漠态度作为他有罪的证据,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道德败坏的人,从而推断他一定会故意杀人。
这种审判逻辑是极其荒谬的,法律本应基于事实和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行,却在这里被扭曲成了对个人道德和情感的审判。
社会的道德偏见和法律的虚伪在此暴露无遗。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荒诞色彩。
默尔索的邻居雷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但默尔索却与他交往甚密,并非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而是因为默尔索对他人的看法并不在意。
雷蒙利用默尔索来报复自己的情妇,而默尔索也只是被动地卷入其中。
这种混乱、毫无真诚可言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再看默尔索个人的无奈。
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冷漠无情,只是对社会的种种规则和虚伪感到厌倦和无力。
他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去生活,却发现自己无法被社会所接纳。
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但在荒诞的社会面前,这些都被压抑和扭曲。
他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只能在无奈中走向死亡。
《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

《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带有强烈的人性反思色彩,揭示了主人公梅尔桑的异化与社会隔绝。
小说中,梅尔桑表现出与他人的疏离感和对社会规范的无法理解,进而导致他无所顾忌地追求个人欢愉,甚至接受了人类存在的虚无主义观念。
通过梅尔桑的形象,加缪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人为社会所困扰的现实。
本文将从梅尔桑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规范的拒绝和个体的虚无主义观念三个方面对《局外人》中的人性进行探讨。
首先,梅尔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疏离感。
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朋友,他都保持着冷漠的态度。
梅尔桑没有感受到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他对家人的关爱仅限于表面上的示好。
例如,在母亲的丧礼上,他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而是显得淡漠无情。
对于朋友雷蒙,梅尔桑也只是机械式地帮助他实现个人目标,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没有什么关心。
这种对他人的疏离感让梅尔桑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从而导致了他与社会的隔离。
其次,梅尔桑对社会规范的拒绝也是他异化和隔离的原因之一。
他无法理解社会为什么要求他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
梅尔桑的思维逻辑中只有个人欢愉的追求,他不愿屈从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规定。
他对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界限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了他的冲动和暴力行为。
梅尔桑认为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任何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是对社会规范的无视和拒绝,使他在社会中孤立无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最后,梅尔桑在小说中的言行反映出他接受了人类存在的虚无主义观念。
他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梅尔桑对人们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毫不在意,甚至有时显得冷酷无情。
他对待死亡的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被判死刑之前,梅尔桑感到的只是生活的虚无和绝望。
他对待死刑时的冷静和平静让人们或许会疑惑,梅尔桑到底对生死有多少畏惧和欣喜。
这种虚无主义观念使梅尔桑更加难以融入社会,与他人产生共鸣。
加缪《局外人》评价

1、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2、默而索:被判处死刑的幸福通过日常所见来表现悲剧,通过逻辑来表现荒谬。
——加缪3、其他资料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翻开加缪的《局外人》,劈头就看见这么一句:“今天,妈妈死了。
”紧接着就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已像石子投入水中,生出第一圈涟漪……《局外人》的第一句话实在是很不平常的。
“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成年人多半要说“母亲……”的。
然而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
他在临刑前,以一种极冷静极枯涩、却又不乏幽默、有时还带点激情的口吻讲述他那极单调极平淡、却又不乏欢乐、有时还带点偶然的生活,直讲到被不明不白地判了死刑。
默而索不说“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凄然有动于中。
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然而他竟没有哭!不惟接到通知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而且他还在母亲的棺材(他居然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看母亲!)面前抽烟、喝咖啡……我们不禁要愤然了:一个人在母亲下葬时不哭,他还算得是人吗?更有甚者,他竟在此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
这时,我们几乎不能不怀疑他对母亲的感情了。
也许我们先前的感动会悄悄地溜走,然而竟没有。
默而索不单是令我们凄然、愤然,他尤其让我们感到愕然: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没有表示什么热情,虽然他“并不愿意使他不快”。
对按理说人人向往的巴黎,他竟有这样的评价:“很脏。
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要一定让他说是否爱她,他竟说“大概是不爱她”。
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对法庭上的辩论漠然置之,却有兴趣断定自己的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局外人》赏析

《局外人》赏析《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梅尔索的视角展开,通过他冰冷、冷漠的叙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存在状态和孤立无助的心理。
小说以梅尔索的母亲去世为开端,讲述了梅尔索与世界脱节的封闭境遇。
他对周围人事物缺乏情感的表达,使其被视作“局外人”。
梅尔索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和无视社会规范的行为让他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角色,他无法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将自己视为超越一切的存在。
小说以一桩谋杀案的发生作为主要情节,梅尔索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然而,他在法庭上对此毫不在意,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他依然保持着冷静和淡漠。
他的态度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争议,也让人们对存在的本质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加缪通过梅尔索的人物形象,探求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无意义。
他认为,人生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是注定孤独、无助和绝望的。
梅尔索的局外人状态象征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立与无处可归感。
无论是面对爱情、友谊还是法律和生活的规则,梅尔索始终不愿意妥协和适应。
他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感,但对他人的感受却漠不关心。
这种局外人状态与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相冲突,使得梅尔索备受指责、误解和孤立。
小说中的梅尔索一方面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即人类所经历的无意义和绝望;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对常规与约束的反叛,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梅尔索以一种反抗的姿态面对社会,他的行为虽然反道德、反伦理,但却是对传统规则和束缚的一种解构。
在小说的结尾,梅尔索无悔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展示了他坚守个体自由和自我否定的态度。
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通过他的故事,加缪希望激起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总之,《局外人》是一部挑战传统道德观念、探索人生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梅尔索这个极端个体的描述,加缪呈现了一个生活在封闭世界中的人物,他的孤独与绝望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小说引发了对人生意义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思考,震撼人心,令人深思。
《局外人》的赏析

默尔索是个小职员,表面地看,他过着与普通人没有两样的生活: 工作、游玩、交际,但是,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不愿 像大多数人那样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作为儿子、作为情人、作为 职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不是他关心的。他对这一切都无 所谓,仿佛与自己无关。
2、荒诞生活的觉醒者
默尔索之所以采取局外人的生活态度,是由于他认识到生活是荒诞 的:为什么母亲死了一定要流泪?为什么就不能第二天去看电影、和女 友做爱?而自己确确实实是爱母亲的。 他不接受社会道德规定给他的角 色,而是服从自己的内心。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默尔索并不企图改 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叫默而索,是一家公司的职员。 女朋友玛丽,玛丽一直都想嫁给默而索,但是默而索在 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却是无所谓。 萨拉玛诺——皮肤病的狗
莱蒙——靠女人吃饭——仓库管理员——情妇——枪杀
神甫——三番五次地劝默而索信仰上帝 其实文章的故事情节没有很复杂,所涉及到的人物也是 可以数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中主人公是思想,还有故事 的发展可能我们就会觉得有点不能理解了。
4、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人
默尔索被判死刑,表面地看,是由于他开枪杀了人;内在地看,却是社 会根本不能容忍局外人。社会法则是“适者生存”,他既然不能扮演社会规 定给他的角色,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去。但这个结果并不重要,就像西西弗斯 对抗的巨石,重要的是将它推到山上去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局外人》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加缪所写的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穆尔索是一个处于社会外围的人,他对社会中的规范和常态并不感兴趣,对太多的事情都保持着冷漠和超然态度,他的行为被看作是异化。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自由和异化的主题。
一、社会规范对自由的限制穆尔索是一个在法国阿尔及尔法国殖民地中生活的阿尔及利亚人,他对自己处于的社会充满烦恼和失望。
穆尔索在小说中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他并不像其他阿尔及利亚人一样,遵守社会的规范和习俗,他没有对宗教有什么期望和偏好,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这种态度使他经常被人认为是一个怪异的人,被视为社会的异类。
二、自由的本质和价值穆尔索展现了一个人通过真正的自由,得到了内心的解脱,走出了社会、文化以及习俗的束缚。
然而,他却被周围的人们误解并排斥,穆尔索认为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他被社会视为是一个异类,但是穆尔索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人类的本质。
穆尔索认为,假如他能够选择任何事情,他就不会选择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生命意义中的主体性、人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三、社会异化对人们的影响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描写了一个面临着自我危机的人。
小说中穆尔索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疏离的感觉。
在阿尔及利亚的这个殖民化社会中,穆尔索不仅感受到了群体和社会对他的排斥,也感受到了他自己和世界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情感态度。
可以说,《局外人》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自由与异化,展现了一种个体与社会之间因互相异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加缪在小说中展示了穆尔索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人类所面对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性和人文现象。
总之,《局外人》一书是一部极具思考和独特性的文学作品,它呈现了一个与外界对抗的个体对自我和人类本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自由及异化的一定限制和遏制。
《局外人》:社会的异化与个人的反抗

《局外人》:社会的异化与个人的反抗概述《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出版的小说,以故事主人公梅尔索为中心,探讨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个体对社会的反抗。
通过具体描述梅尔索在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生活中经历的事件,加缪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社会的异化1.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对周围世界毫不关心,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虚无和荒谬。
2.阿尔及利亚法国殖民地背景下,欧洲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隔离和排斥。
3.社会对梅尔索进行归类、定义和限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和反叛情绪。
个体的反抗1.梅尔索以冷漠态度和旁观者身份面对周围发生的事件,他似乎超越了道德和情感束缚。
2.当他被卷入一起谋杀案后,他的行为和态度引发了社会的不解和指责。
3.梅尔索在审判中坚称自己是无辜的,拒绝假装对谋杀感到内疚,表达了他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反抗。
加缪思想的体现1.《局外人》展示了加缪哲学中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的思想。
2.对于社会被定义为善与恶之间二元对立的观念,加缪提出了反抗和怀疑的立场。
3.小说呈现了加缪对宿命论、道德绝对性和意义失落等问题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思考方式。
小说影响与价值1.《局外人》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作,在文艺创作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2.其唤起读者对个体存在状态和建构现实方式的思考,引发深入探讨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
3.小说通过梅尔索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互动,揭示了个体在异化社会中寻求自我认同与真实存在感之难题。
结语《局外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梅尔索的冷漠和反抗成为作者加缪表达存在主义哲学观的方式。
这部小说使得我们思考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个体对社会的反抗,进而推动对自我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类存在本身进行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处在1957”,被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
他赞美西西弗这个抗拒荒谬的英雄。
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二、加缪的生命意识加缪是一个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
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
尽管萨特和加缪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
在加缪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
1、“2.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这条道路。
”这和西西弗斯不停地推动巨石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天又一天重复着一种无效又无意义的活动。
这便是荒谬。
在这荒谬的世界里,生活是无意义的,没有希望的,人都只是缓期的死刑犯。
但加缪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们装作视而不见或逃避,而是直面荒谬,寻求真正的生命。
真正的生命是不屈从荒谬的。
真正的生命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生命的过程便是生活,怎样去生活便是怎样对待生命。
加缪珍惜生命,所以热爱生活,所以不会敷衍生活。
他所追求的是真实地生活。
而然,在荒谬的世界里,真实早已远离。
人们习惯生活在谎言和虚伪中,一旦真实出现,会破坏他们现存的,打破他们的面具。
人们视真实为毒蛇猛兽,一律驱赶扼杀。
如此要真实地活着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反抗使生命有了价值”荒谬的世界里没有希望,没有上帝,清醒的荒谬者们要真实地生活,就要拒绝现存的世界,以挑战的态度对待荒谬: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反抗使生命有了价值,它贯穿着生命的始终。
《局外人》和《西西弗的神话》的反抗是意识上的反抗,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或真实地生活,而到了《鼠疫》,反抗便是以行动的形式出现,且已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体的反抗。
鼠疫的发生,直接威胁到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都起来反抗,才能战胜鼠疫,扞卫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尽管他们各有不同的反抗形式,是句话是“想:有哭,尤其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
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
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
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
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
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
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
默尔索也是西西弗斯的兄弟。
四、“局外人”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他看破红尘,对于人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在努力适应他的环境,追求眼前的希望和鼻子底下的幸福,正象西西弗斯的反抗一样。
(一)“人与生活”的分离1、主观的“局外”“所谓“2”、“尽其可能地生活”的人。
默尔索在看似单调却很真实的生活里活着。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让默而索而到幸福的他一直在反抗。
谁也看不到默尔索的认真。
认真考虑老板的想法,认真感受女友,认真地观察街上的行人、天气、时间,认真地听邻居讲话,在狱中认真地回忆。
所有的感受异常真实完全不受外界暗示和形式而转移。
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满足于那些曾经有过美好内涵而现在虚有其表的形式,不愿被替代。
默尔索,与其说他站在局外看荒谬的世界,还不如说他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消解人生的意义,而他的消解方式就是反抗。
他才是真正的反抗者,反抗是对荒谬、痛苦和不公正的抗议,只不过他反抗的方式不同于别人,他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
默尔索始终坚持他的真理——真实地生活,“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
沉默是他感到存在的真实,是他对这荒谬的世界的反抗。
这种沉默固执,不妥协,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都不变。
五、《局外人》的艺术特色1、冷漠的叙述笔调《局外人》在艺术上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冷漠的叙述笔调,这种冷漠实际上是主人公默尔索内再说,我从我的思考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我总是想到最坏的一面,即我的上诉被驳回。
“那么,我就去死。
”不会有别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事实上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关系不大,当然喽,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别的男人和女人就这么活着,而且几千年都如此。
总之,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反正总是我去死,现在也好,二十年后也好。
……假如要死,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
对死都无所谓,真可谓超脱到了极点。
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把这种叙述笔调称之为“零度写作”。
所谓“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
这种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子显然更有助于加缪表达他的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2、对照手法的广泛运用为了表现和描写人对现实的“局外人”的态度,作者在作品中广泛使用了对照的手法。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重对照。
第一重是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喜欢为他的人物设置一个最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规定情景,然后再集中笔力表现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
《局外人》的作从客贝莱“因为重感人物是玛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同默尔索发生了对照。
玛丽的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
她一再问他爱不爱她,愿不愿意同她结婚。
“她认为结婚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对于他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无所谓态度,她心里是很难过的。
当他被捕以后,她常来探望他,鼓励他“不要心急,要盼望”,嘱咐他“注意自己的身体”,并且表示等着他,等他出狱之后好结婚。
在审判时,她出庭为他辩护,说他“绝不是一个坏人,没有办过任何坏事”。
可是,默尔索对于玛丽的爱,更多的是生理上的需要,是逢场作戏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
两相对照,默尔索的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就被映衬得十分突出。
第三个人物是辩护律师,他对默尔索的案子,对默尔索的命运,反而比默尔索自己更关切。
为了准备好辩护的理由,他不厌其详地询问默尔索情况,指教默尔索如何行动,陪默尔索出庭受审。
相比之下,默尔索对自己的生命就不太关心了。
他不仅对律师的询问敷衍塞责,而且对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也认为大可不必。
当律师口若悬河地为他当庭辩护时,默尔索只想睡觉,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听街上小贩吹喇叭的声音,想玛丽穿连衣裙的姿容,俨然是一个局外人。
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映的对照。
默尔索在奔丧中,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觉,而缺乏应有的悲痛心理。
守灵时他只想睡,想吃,想抽烟,还嫌灯光太刺眼;送葬时,他掏出手帕来当扇子,观察天空、田野和人的表情,盼望快些结束好赶回城里休息。
对于恋爱,默尔索也是生理的需“当然3但是普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到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地就达到了,西西弗斯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向山下走去……”。
西西弗斯不可能将岩石推上山顶,但他永远处于对命运的反抗之中。
加缪曾说”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神话》被称为《局外人》的哲学读本,而西西弗斯则是默而索的抽象化形象,默而索的本质便是西西弗斯,而默而索的幸福也正是西西弗斯的幸福。
西西弗斯永远不可能将岩石推上山顶,他永远处于命运的戏弄之中,但却永远保持着反抗。
命运让他受荒谬的摆布,他却直面荒谬,漠视荒谬,他不会去乞求神的恩赐,也不逃避这无休止的较量。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加缪则说”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存在使人幸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主体性是一种幸福。
默而索发现的正是这种幸福,他一直处于反抗荒谬生活的斗争中,直到生活的最后一刻。
4、近似白描的心理描写《局外人》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
比如:默尔索在参加母亲葬礼前,内心的感觉是混乱、矛盾的。
“养老院离镇上还有两公里的路,我只好步行去了。
我真想立刻见到善,有时甚见眼睛,只看见一堆皱纹中间闪动着一缕浑浊的亮光”,写送葬的车“长方形,漆得发亮,像个铅笔盒”,默尔索回答女友玛丽关于“结婚是件大事”的询问,仅用了一个字——“不”。
简约其实是高度的凝练,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在这一方面,加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