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形象分析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
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地向众人阐释了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追求。
本文试从《局外人》中形象的塑造入手,首先分析这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概况,进而分别针对默尔索的形象刻画以及整部作品形象所含有的意义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加缪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缪《局外人》文本概况分析作为出生于被殖民地区的浪子作家,加缪的整个人生处于极大的思想矛盾中,他为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到痛苦,存有莫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着救赎。
而他同时又是法国移民者,内心中充斥着白种人的种族优异性,对阿尔及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情结,认为被殖民者是低劣的民族。
但是加缪在回到法国之后,面临着全部都是正宗白种人的法国人族群,他自己又被人所轻视,其内心的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情结遭遇了深刻的打击,其灵魂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自卑感。
这些思想情感的交杂纠结,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将自己寄身于作品,在其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动机便促使他写成了《局外人》、《鼠疫》、《第一个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本文主要谈论他的作品《局外人》,下面首先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文本故事概况。
《局外人》是加缪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缪这个大作家的开端之作,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有效地诠释了"荒谬";这一词语的含义。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为线,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存在主义下的荒诞与真实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用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荒谬”的观念。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展示了一个与世界分离、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的“局外人”,让我对人与社会、存在与真实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莫尔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都持有一种冷漠和疏远的态度。
他对于母亲的死亡没有过多的悲伤,对于爱情也没有过多的热情,甚至在面对自己的死刑时,也只是淡然地接受。
这种冷漠和疏远让我感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观念。
在加缪的笔下,世界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也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然而,正是这种冷漠和疏远,让我看到了莫尔索的真实和勇气。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拒绝社会的束缚和期待。
他不愿意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也不愿意为了名利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这种真实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局外人》也让我对司法审判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小说中,莫尔索因为一桩杀人案而被判死刑,然而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被视为一个道德败坏、情感冷漠的怪物,而不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这种以道德臆测代替事实依据的审判方式让我深感震惊和不安。
它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受到社会道德和偏见的束缚,从而忽略了个体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此外,《局外人》还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小说中,莫尔索与周围人的关系都是疏离和冷漠的,他们似乎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理解和关心彼此。
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让我深感悲哀和无奈。
它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与他人产生隔阂和误解,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交流和连接。
总的来说,《局外人》是一部深刻而震撼的作品。
它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司法审判、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局外人》简介

《局外人》简介《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性小说,于1942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现代社会的虚伪。
故事围绕着男主人公梅尔索展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他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与自我身份的抗争。
小说的情节紧凑,语句精炼,给人留下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印象。
梅尔索是一个另类的人,在他看来,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是虚无缥缈的。
他建立起了一个与他人隔绝的自我世界,对一切事物保持着一种淡漠的态度。
他不喜欢社交活动,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也微乎其微。
这种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态度使他逐渐被周围的人们视为局外人。
小说的开头,梅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似乎没有对此有太多的感情表达,也不流露出任何的悲伤情绪。
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引起了人们的非议和怀疑,甚至使他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一系列误解和琐事中,梅尔索被卷入一宗杀人案中,用冷静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在审判中,他不为自己的辩护,也没有感到内疚。
他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死亡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类对此的关注和纠缠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
《局外人》以简洁而冷酷的叙事风格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虚假和自欺,呼唤着人们对自我存在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深思。
小说借梅尔索这个冷漠而另类的形象,提出了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冷嘲热讽,以及对人类存在的疑问。
作者加缪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揭示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常规道德观念的冲突,探索了人们身处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
通过《局外人》,加缪给予读者深深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常常感到与他人相互间的孤立,以及对常规规范的怀疑。
小说所呈现的冷漠态度和荒诞世界,使人深深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我们是自在的局外人,还是被社会桎梏的奴隶?是自由的选择,还是盲目的循规蹈矩?总之,加缪的《局外人》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梅尔索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对社会的审视以及对常规道德的挑战。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另类形象,激励我们对自我存在和社会价值观进行深入反思,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论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及内涵

《 局外 人 》被 萨 特 看 为 是 对 《 西 西 弗 神 话 》 最 形 象 的 的诠 释 ,加缪 并 未对 此表 示 异议 ,他 本人 也 说 “ 小说 从 来都 是哲 学 的
但 是莫 尔 索并 不是 法 院所 判定 的 一个 没有 人性 的 人 ,他有 感 形象 化 ”。“ 加 缪 的 荒诞 哲 学 能够 帮助 我 们 理解 “ 局 外人 ”形象 情 ,有 自己 的行事 原 则和对 事 情 的理解 。在妈 妈死 后 ,他 多次 提 的 内涵 以及 这本 书所 呈现 的 世界 。 “ 荒 诞是 在人 类 的需 要和 世 界
的结 合 ,但 莫尔 索对 玛丽 似 乎只 有 肉欲而 无情 感 ,他 认 为爱 不爱 他 感到 被别 人厌 恶 ,并 且发 现 “ 一 切都 是在 没有 我 参 与的情 况 下 这 样 的 问题 “ 毫 无 意义 ,但我 似乎 觉得 并不 爱 ” 。在 交 友上 ,雷 进 行 的 ,我 的 命运 由他 们 决 定 ,根 本 不 征 求我 的意 见 ”。 。默 尔 蒙被 认 为是 一个 拉皮 条 的道德 败 坏之 人 ,而 莫尔 索并 不 受限 于道 索作 为 被告 成为 了审判 程序 中 的 “ 局外 人 ” ,也体 会到 了 自己与 德 评价 , “ 我也 没有 任何 道理 不和 他讲 话 。”。 但 这 也成 为检 察官 社会 格格 不 入 。在 小说 里 ,法庭 是 社会 的缩 影 。默 尔索 生活 中接 责难 的一 点 , “ 检 察 官朝 着 陪审 团大 声 说… …而 我则 是他 的 同谋 触 到的 人几 乎都 来 当 了证人 ;法 庭 里的 观众 是社 会 上不 相干 的看 他 的朋 友 。 ” 在 工作方 面 ,当遇 到 了获得 更好 发展机 会 的时 候 , 客 ;而检 察 官 ,他 他 不考 虑 名利 财 富地位 ,拒绝 去 巴黎 工作 ,被 老板 认 为是 没有 雄 认 为默 尔索 “ 既 然对 社会 的 基本 法 则都 不承 认 , 当然 已与社 会 一 心 壮 志 的人 。默 尔索 没有 信仰 , 审判 及定 罪后 ,神 甫 一直 劝 导莫 刀两 断 。”” 尔 索 信 仰 上 帝 ,真 诚 忏悔 以洗 尽 罪 恶 , 但 是 莫尔 索 拒 绝 皈 依 上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班级:姓名:摘要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
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他得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本文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我不是一个哲学家。
我对理性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
我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
”’——阿尔贝·加缪“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
”在对生活哲学的揭示过程中,加缪更强调生活方式即如何生活的问题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荒诞推理中,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也是荒诞的。
在荒诞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荒诞人”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西西弗、唐磺、艺术家、演员、征服者就是加缪所极力推崇的“荒诞人”的典型。
下面本文中将就莫尔索进行形象分析。
莫尔索可以说是题记中所说的“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的代表人物。
莫尔索形象的确立加缪在《局外人》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莫尔索的感情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中偶然事件所关涉到的生与死的问题,并且重点描述了莫尔索面对各种生活时所体现的态度,比如,对待亲情、爱情、友情、邻居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
不言而喻,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
在作品中,莫尔索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冷漠’、“无动于衷”,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局外人”的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莫尔索的生活中,随之变成莫尔索的的生存方式。
这种为了生存而生存的毫无意义的生存方式,在常人看起来冷淡至极却有着他自己的内涵。
莫尔索行为感情的综合荒诞性分析母亲是莫尔索唯一的亲人,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按照惯常的理解和常人的理解,此时的莫尔索应该表现出悲痛万分的样子。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局外人》的赏析

默尔索是个小职员,表面地看,他过着与普通人没有两样的生活: 工作、游玩、交际,但是,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不愿 像大多数人那样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作为儿子、作为情人、作为 职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不是他关心的。他对这一切都无 所谓,仿佛与自己无关。
2、荒诞生活的觉醒者
默尔索之所以采取局外人的生活态度,是由于他认识到生活是荒诞 的:为什么母亲死了一定要流泪?为什么就不能第二天去看电影、和女 友做爱?而自己确确实实是爱母亲的。 他不接受社会道德规定给他的角 色,而是服从自己的内心。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默尔索并不企图改 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叫默而索,是一家公司的职员。 女朋友玛丽,玛丽一直都想嫁给默而索,但是默而索在 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却是无所谓。 萨拉玛诺——皮肤病的狗
莱蒙——靠女人吃饭——仓库管理员——情妇——枪杀
神甫——三番五次地劝默而索信仰上帝 其实文章的故事情节没有很复杂,所涉及到的人物也是 可以数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中主人公是思想,还有故事 的发展可能我们就会觉得有点不能理解了。
4、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人
默尔索被判死刑,表面地看,是由于他开枪杀了人;内在地看,却是社 会根本不能容忍局外人。社会法则是“适者生存”,他既然不能扮演社会规 定给他的角色,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去。但这个结果并不重要,就像西西弗斯 对抗的巨石,重要的是将它推到山上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
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
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
《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
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
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
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
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
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
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
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
伯人。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
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
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
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
“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
”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
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
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
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
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
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
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
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
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
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
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
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
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1.2爱情的缺席
再看看莫尔索和玛丽的爱情。
莫尔索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和玛丽打得火热同样成为后来他被定罪的一个佐证。
事实上,他又是不爱玛丽的,或者就如他所说的,是“不知道”。
至于结不结婚,那更是无所谓。
玛丽从来不是他情感上的寄托,更不是归宿,只是恰巧遇上了。
他和任何人在一起都是有可能的,对象是不既定的。
在狱中,莫尔索也怀念玛丽,又不只是玛丽。
“我从来都不特别想玛丽,但我想某一个女人,想一些女人。
”于是,玛丽在莫尔索的生命里只是作为女性群体的一个符号。
1.3友情的空白
莫尔索入狱的直接原因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他和这个阿拉伯人的所有冲突的起源,却是雷蒙。
在这之前,雷蒙曾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就写了,后来雷蒙让做伪证,他也做了。
雷蒙要求做朋友,莫尔索无关紧要。
因为“做不做朋友”都可以。
况且,“没有必要叫他不满意”。
在莫尔索看来,有没有雷蒙这个朋友,他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在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中,他与别人有没有参与彼此的生活,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人与人的关系稀薄并且疏离,联系是微乎其微的,但又不至于完全割裂。
因为他还要工作,还要去餐馆吃饭,所以,还要起码的交往。
于是,“局外人”并不完全脱离这个“局”。
与“局内人”不同的是,他在边缘地带,缺乏一定的投入和热忱。
2.率性的赤诚心
不可否认,莫尔索有其率性赤诚的一面。
他的“诚”是遵从自己的心。
他拒绝说谎,原原本本的说出自己所想的,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门房问他还想不想看一眼母亲,他说了“不想”;在守灵时,他犹豫之后还是喝了咖啡抽了烟,“认为这不要紧”;和玛丽幽会,觉得“人总是有点什么过错”;他坦承自己很爱母亲,在没有钱请人照顾她的情况下,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至于葬礼上没有流泪,是因为“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得到了解脱”,“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莫尔索的行为,这是别人不能理解和无法接受的,于是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被不厌其烦的纠缠,一次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直至推向死亡境地。
再如,他说所以扣动扳机,是因为中午的阳光。
这是没有办法解释得通的。
于是,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思维,证明他冷血无情,“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缺乏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道德观念。
”
真诚本是褒义的,莫尔索的“真”却威胁到来社会所奉行的通例。
因为他拒绝说谎,反而让事情很复杂。
“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却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
莫尔索所以引起社会公愤,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
他生活在与他不相干的人们中间,对于他们也同样置于局外。
”当一个人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并且威胁到社会的时候,就必须遭受惩罚。
莫尔索就是其中一例。
3.孤独的自由人
冷漠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感情没能打动莫尔索,生死亦不放在心上,不相信上帝,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如果将莫尔索的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圆,那么,从来没有人接近它的内核,所以一切都游离在这个圆之外,以形形色色、他们愿意呈现的姿态。
他亦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以及里面来来往往的人们。
这是一种不报希望、亦不至于绝望的孤独,不去想来生。
他不被社会认可。
因为他的种种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所以,他是“错”的。
被关在监狱里,他依旧不放弃自己坚持的东西,心依旧不受束缚。
不信仰上帝,不接受救赎。
他也回忆过去,但不觉得悔恨。
加缪说,“人必须意识到行动的无意义,但又必须行动,此时的行动的意义,不在于永恒与至善,而在于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
”莫尔索的身体行为被约束,但思想却不能被禁锢。
他实在的为自己而活,将所有的法律道德社会规范都视作寻常。
于是,凡事都太过平常。
母亲去世是早晚的事,杀了人是事实不可改变的。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不能挽回,不能改变。
种种不合世俗的迹象表明,莫尔索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
他在精神上杀害了他的母亲,又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的生命。
于是,他是不可饶恕的。
莫尔索的言行是真实流露,凭内心驱使,按意愿行事。
自由是以孤独为代价的,孤独是不被接纳的。
当他作为社会的“敌人”被处以极刑。
他说,“此刻,我感到这个世界是这么像我,让我意识到,我过去是开心的,现在仍是开心的。
为了把这一切圆满结束,为了
减轻我的孤独感,我还是希望在我行刑的那天,有好多人来看我。
他们一定冲我喊出雷鸣般的仇恨声。
”
三.“局外人”的现实意义
加缪在1956年版的《〈局外人〉序》中提到,他“试图用这个角色刻画出值得我们崇拜的那个耶稣基督”。
在信徒看来,基督是万能的,凌驾于万物众生之上。
莫尔索不信基督,当然,他不是基督。
很难说加缪的意图是否达到。
加缪还说,“莫尔索不是社会的弃儿,而是一个可怜的人。
他怀着一颗赤子感情,迷恋着照不出阴影的阳光。
他远远没有失去所有的感情,并被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所鼓舞。
这种激情之所以埋藏在内心,是因为它坚定不移,是一种对于绝对、对于真理的激情。
”
当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现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时候,无论怎么评判,他都是错,结局无疑是悲剧。
游离在社会规范之外,就很难找寻到出路。
荒诞的人和荒诞的世界,而“荒诞如同万物必以死亡告终”。
莫尔索的结局,只能是死亡。
他必然要在自身生活法则与社会法则的碰撞中被击得粉碎。
值得安慰的是,“一个艺术家有权对他所创造的角色抱有的那种有些嘲讽意味的怜爱之情”。
前面说过,莫尔索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
在不理解和抨击的人之外,始终也有人对他们怀着有限的同情。
至于莫尔索们,想必也并不十分在乎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