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_1
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

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局外人》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小说《局外人》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000字五篇(一)如果说《局外人》讲的是人性的荒诞;那么《鼠疫》讲的就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因为没有特意了解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以读后感只单纯从文章出发。
不管是《局外人》,还是《鼠疫》,2个故事所处的时代里,宗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世人眼里,生性冷淡且疏离的默尔索显然是个不合群、不正常的人。
亲人离世,他不像普通人一般悲上心头显于色;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便于玛丽约会、看电影、共度春宵;对于邻里、同事甚至是爱人、朋友都以同种淡漠的态度处之。
而这一切的不合理,也成为他被判处死刑的有力证据。
这就是《局外人》故事的荒诞之一:以罪犯的私事去判决一个案件,而不从案件本身出发。
当然,不管是否是生理因素导致的默尔索错失杀人,他终究是罪人,这是不容置疑的。
故事的荒诞之二:臣服于上帝的的人,觉得世上不会有人违抗上帝。
这也正是故事结尾,神父和默尔索争论的原因所在:神父一心想说服默尔索臣服于上帝,成为上帝忠实的奴仆,为自己所犯下的罪恶赎罪;但默尔索却固执的拒绝。
对这一点,我看到一个博主与我不谋而合,他认为:默尔索有一部分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维度的,把这一部分拿出来与现实社会的每一个人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而神父对于默尔索这一部分内容,感到惊讶并想消灭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所以默尔索的悲剧便产生了。
在我看来,神父代表着的是当时社会基本规范下的大部分人群,而默尔索是这个规范下思想独立的一个小部分人群。
为了政/权的统一与有序发展,这一小部分的人注定将被驱逐;除非这一小部分人能够团结、反抗,但显然以弱抵强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
默尔索到死,也始终坚持着自己思想。
更为悲剧的是默尔索实则上并不是超脱于基本规范下的完全独立思想,他也是有着渴望生的欲望的,但是却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逐渐消亡。
《局外人》主要内容及个人读书心得

《局外人》主要内容及个人读书心得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局外人》主要内容及个人读书心得(共含10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局外人》主要内容及个人读书心得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
主人公“我”叫默尔索,是一名普通不过的小职员,欲望很少,薪水很低。
他不是一个感情饱满的人,对什么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即便是对事业的升迁,对待婚姻大事也是一样。
当然,这一点都不特别,明明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各自度过了平平淡淡的美好一生。
但默尔索还有一个绝对与众不同的品质:真诚,或者说,不擅长伪装自己。
小说的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默尔索对妈妈并没有太深的感情,但他千不该,万不该的就是在葬礼前后把这种“没有太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不会硬挤出眼泪给别人看,也不想去看妈妈的遗容。
他和养老院的门房聊着天,接过对方端来的一杯咖啡——“加了牛奶”的咖啡——喝掉了。
他又想抽烟,单犹豫了一下,觉得在妈妈的遗体前不能这样做,然后又想了想,觉得无伤大雅,就递给门房一支烟,两人一起抽了起来。
葬礼的第二天,累坏了的默尔索到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以前的女同事玛丽。
两个互有好感的人就这样恋爱了,当晚一起看了费尔南德的电影(喜剧片),然后一起回到默尔索的住所#。
恋爱一段时间后,玛丽问默尔索愿不愿结婚。
这个问题当然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默尔索的回答是所有答案中最糟的一种,比直接拒绝更糟:“结不结婚都行。
如果你想结,我们就结。
”玛丽又问默尔索爱不爱她。
默尔索曾经答复过,这时候便重复了一次:“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不爱。
”玛丽理所当然会反问:“那你为什么要娶我?”默尔索的回答是:“这无关紧要,你想结婚就结嘛。
再说这是你提出要和我结婚的,我只不过说了一声同意。
”玛丽说:“结婚是件大事”,但默尔索说“不”。
沉默了一阵,玛丽说她只是想搞清楚,如果是其他女人在和默尔索恋爱,提出结婚的建议,默尔索会不会也这样接受。
《局外人》读后感7篇

《局外人》读后感7篇《局外人》读后感1小说《局外人》的作者阿尔贝·加缪是法国现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曾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出生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从小和母亲在阿拉伯贫民中长大,对他们贫困的处境有着深刻的同情,从而对人生的荒谬感更有体会。
二战后初期,他和当时颇有盛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保罗·萨特非常亲密,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但加缪一直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还声称自己对一切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属于任何派别。
加缪曾写了论著《反抗者》与萨特产生论战,轰动一时。
作品介绍:《局面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以一种不动声色但有内含力量的文字粗线条地塑造了默而索这个“荒谬的人”。
整部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分从母亲逝世开始讲起,默而索参加了葬礼,却平静得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
葬后第二天,他的生活又恢复原样,“妈妈已经安葬了,我又该上班了,总之,没有任何变化”。
后来他认识了邻居莱蒙,一次和他在海边意外遇上了莱蒙的敌党。
冲突中,莫尔索开了5枪,阿拉伯人直接毙命。
第二部分开始写了默而索因杀害阿拉伯人在监狱中的日子。
他无法解释自己杀人的动机,不请律师为自己辩护,也不想神甫忏悔。
最终法庭结合了他之前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态度,默尔索被判处死刑。
然而死亡降临,默而索才有那么一丝恐惧,但更多的是满足,“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读后感:多余的理性《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
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
”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
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
2023年《局外人》读书心得(合集7篇)

2023年《局外人》读书心得(合集7篇)《局外人》读书心得1容纳与宽恕,荒诞与可笑,孤寂与沉沦,自由与拘禁。
面对世界这样的现状,于他,本就是无所适从,究竟该何去何从,或许,放手和屏蔽是他的选择,于是成了局外之人――题记在最后的法庭上,默尔索,被控告杀人的主人公,面对众人谴责,法官的赤耳面红,他,一再沉默,安静的与世无争,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
曾相信自己有一线生机,但判决却是死亡。
他不畏惧死亡,却恐惧社会对自身的掩饰。
我尚记得,默尔索曾多次与社会“脱节”,没有在为母亲送葬时痛苦,第二天反而与女友温存。
这样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之人,倒不如说是他先抛弃的社会,他赤城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却算不过众人眼中自己不过是妄自菲薄。
社会掩饰它的,那他仍要热爱属于自己的光明。
然而文末,默尔索说:“长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了妈妈。
”这声妈妈,喊的有多心酸又或是多么亲切,这个社会不理解他,压垮了他内心最后一根稻草,只剩躯壳苟延残喘。
他本也是一个常人,一个能享受社会温暖的人,历经沧桑,最后无可奈何的接受了社会对他的骂名,接受在他人眼里自己就是异类。
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灵的精神压制?还记得曾经,默尔索何曾不享受过属于自己的温柔,女友玛丽和好友雷蒙,他们本不是同样的人,却还是成了同样的人,要说无辜,谁不无辜只是他们在最后使他感到苍白无力。
只因他离经叛道,这抹温柔转而暗藏冷锋,是刺骨的冷漠啊。
可默尔索究竟离哪本经,叛的是何方道?我们不能说那时的社会有多么的虚伪和现实,没有掩饰的社会不过是一座空有支架的城市罢了,一个容不得独特的社会,最终可怜的是与社会背道而驰的局外之人。
那个只留有一抹孤影,站在监狱墙壁前的默尔索,面向黑暗却想到无比广阔的天际和季风吹向大海时的情景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至少这双眼能在他人生的结尾增添些许色彩。
局外人读后感(专业18篇)

局外人读后感(专业18篇)看完了法国作家加缪写的《局外人》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
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
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
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
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
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
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
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
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
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
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
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
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
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
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
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局外人》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在图书馆还书桌上偶遇上的一本书,以前似乎听谁说起过,但是很模糊。
顺手借阅,但一读,就不可自拔。
一口气看完了,仍觉得回味有余,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篇记录。
书中一开始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平常中显示的不平常让人细思极恐。
我认为那是一种洞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时称之为冷漠)。
我们的记录还做不到如此详实,这似乎是作家的一项技能。
在狱中的一段描写让我其实感觉到,那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法:因为在狱中无所事事,需要打发时间,主人公开始回忆,一开始回忆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细节,再然后是每个物品的框架……细节……以前忽略的事情,也会被无限的回放变得历历在目。
再能“看到”更细节具体的时候,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饱满。
我联想到了,冥想。
虽然主人公是被动的但确实是产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时候反观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质,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诉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应?还没有答案……最近的念想: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很不诚实,很善于用一些表情,言语伪装自己。
我不断的在学习比我强的人,尽最大的努力去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
会带着一些功利的目的去做事情。
我看很多书,学习很多方法,的确有用,但是更多的会觉得是一种伪装,不是表达真实的自己。
长久下来会有扭曲的感觉。
因为我知道很多,所以预先判断好了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了一切。
外表非常的光鲜,而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内在是有阴暗的面。
而黑暗这个东西可以积累,可以吞噬很多东西,遮住我的心。
如果不加以疏导,也是可以厚积薄发。
读后感·我一直强调的平静,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内心的波动很大。
直到最近遇上两个人,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安静的力量。
我又想要去模仿,其实我知道我应该要做的是接受当下的自己,所以我把这些念想记录下来。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有没有一刻,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呢,或者是某个圈子的局外人,或者这个社会的局外人呢。
如果有过同感,那就看看这个故事里的人有多么的孤独。
局外人作者是法国阿尔贝.加缪,一个帅气的小伙子,26岁凭借这本局外人一举成名。
我相信只有内心足够孤独的人,才有如此独特的视角,直视这个足够荒诞的社会形态。
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莫尔索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守灵时抽烟喝咖啡,葬礼上没有留下一滴眼泪。
而第二天与自己的女友一起去海边开心游泳,看电影,甚至一夜纵情欢愉。
第二部分,他替一个邻居雷蒙_他的朋友代写信件,引出他的情妇,然后雷蒙要羞辱那个女人,并动手打了她,而这一切雷蒙都分享给了主人公莫尔索,莫尔索对一切无动于衷,甚至去警局做假证,成为整个事的帮凶。
在与雷蒙和女友一起去海边玩耍的时候偶遇雷蒙的仇人,莫尔索在太阳暴晒下失手杀了了那个人,从此开启了牢狱的生活。
第三部分,渐渐的莫尔索竟然很适应牢狱的生活,他有着自己对牢狱生活的新体验,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冷冷的看着每一次审讯所有的人为了他的案子进行的争论。
直到最后没有人在意他杀了人,而更多的谴责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
法官,陪审员等对莫尔索宣判了死刑,而莫尔索甚至不想为自己争辩一句。
莫尔索就这样被处死了……主人公莫尔索,一个漠视社会规则的人,故事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就这样一个奇怪的念头的人,在母亲去世的守灵夜了抽烟喝咖啡,母亲下葬的时候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不知道母亲的年纪,。
他所做的一切都有悖于社会需求的共性和社会要求道德。
而被所有社会教化的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人没有人性。
后来的段落里,恰恰在字里行间,他回忆母亲的描述又让读者觉得,莫尔索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至少与社会要求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莫尔索对于死亡的认识也与整个社会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死亡是可怕的,而莫尔索竟然不想为自己活下去争取什么,读后感直到最后他被判处死刑的时候,他觉得人早晚要死,没有分别,多活20年每天也都是一样的,在他心里,死亡只是自然的现象,遵从即可。
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局外人《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初三作文】荒谬社会的局外人《局外人》读后感字假如你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故意的错杀了人,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母亲,却被诬陷杀了自己的母亲,被诬陷为一个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杀人犯——你会怎样呢?《局外人》就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当我读罢这个故事,卸下那薄薄的一册书时,心中的沈重已经狠狠地砸碎了什么东西。
现如今,生活在一个不信教的国家,人们也许无法理解当时宗教对普通人的伤害。
文中的主角莫尔索错杀了一位阿拉伯人——这不是故意杀人,本就罪不至死,而且莫尔索母亲的死更是与他本人毫无关系的,却被判处死刑,被当做罪大恶极之人。
这个故事十分可笑,甚至连主角莫尔索也就是十分可笑的——他就是一个一个平淡至情感缺位的人,一个在自己被判处死刑被狠狠污蔑时仍能够条理清晰的讲诉故事的人。
作者期望用可笑去嘲讽社会,以“可笑”反攻可笑,这正是《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的思想,当然也就是作者阿尔贝·加缪的思想。
在《局外人》整个小说都就是采用一种与主人公性格一致的乏味、呆板、闪光的语言风格去相连接全文的,主人公在众人眼中就是“荒谬”的,众人在莫尔索的眼中也就是荒谬的。
整个小说如同出演一幕搞笑的小丑剧,所有的人包含观众都就是荒谬的。
加缪在这里为我们阐明了社会的丑态。
创作这个作品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各自顾不暇,社会的风气本就冷漠无情,有很多人同莫尔索是一样的——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状态枯燥而呆板,这就是局外人。
作者写的是莫尔索,但其实又不只是一个莫尔索,他写的是社会里千千万万的局外人。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莫尔索。
当读者看著莫尔索被法庭上的人妖魔化,曲解和污蔑时必然可以存有负面的情绪,或生气或憎恶,可是身兼主角的莫尔索却毫不关心,甚至没什么伤心的情绪,直至获判了有罪才有一点惊恐——这在读者眼中认为,就是一个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局外人》读后感1000字:
周末拜读了法国加缪的诺贝尔文学作品《局外人》。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性。
公司小职员默尔索,过失杀人被起诉,却因为在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冷漠而被判死刑。
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却被检察官、陪审团、周边的群体从道德至高点上对嫌疑犯进行审判,可见这个社会是如何的缺乏理性和包容性。
默尔索是一个遵从内心活着的人,他与这个社会有着一定的抽离感,他不愿意虚伪地表现热情。
他对社会的约定规则不敏感,是否结婚、升职,他都表现得不热衷,无可亦无不可,似乎是个局外人、旁观者。
他因身体疲乏,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恸哭;葬礼后他如往常般生活,没有沉浸在悲痛中。
这些引起了周遭的人的不理解和反感,并成为他被指控杀人的依据。
人们普遍认为亲人逝世后一定要哀痛,并且一定要表现出来,甚至还雇人来奔丧哭灵,这些行为表演得越到位,越能唤起别人的深切同情。
让我想起了古代庄子妻子病亡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四季的交替,生前珍重彼此,死后坦然放下,这是
一种安然的洒脱的人生选择。
默尔索不装腔作势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他的生命,被社会道德观所绑架,已与他无关。
在法庭上,检察官说:“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亲。
”指控动机与杀人事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却迎合了法庭里看戏的群体和陪审员的情绪和心理,默尔索最终被送上断头台。
默尔索将真实本性贯彻到底。
判决后,他拒绝神父为他祈祷,拒绝皈依上帝。
与其相信彼岸与来世,让精神寄托于虚无,默尔索宁可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世界里。
这点我颇有同感。
曾经挚友极力劝我修行学佛,去追求彼岸、追求阿罗汉的境界。
我翻阅了许多大乘、小乘的书籍,走过一座座寺庙,见识得越多,信仰越淡薄,终究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虚幻飘渺的、颠倒的现实世界,我只汲取了其中有益的部分,即运用正念来生活和工作。
直至翻阅了文学泰斗的书《季羡林谈佛》,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真实且热忱地生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修行。
所以默尔索对神父的拒绝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默尔索不懂人情世故,也许不屑于懂,他热爱阳光、大海,即使要被行刑,依然在感受世界的美好。
文章结束时一段描写自然而清新:“我觉得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漫天的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响传到我的耳畔。
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盐的气味,给我的太阳穴带来阵阵清凉。
夏天睡着了,它那美妙的安宁宛若一阵潮水,涌入我的身体。
此刻,长夜将尽,汽笛声鸣响起来,它们宣告着这个世上的一次
次启程,而这个世界,已经永远地,与我无关了。
”
这怎能说明他是一个冷漠的人呢?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热爱去拥抱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是坚持自我,还是违背内心曲意逢迎社会群体的需求?社会道德准则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吗?道德能否成为行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信仰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的事?这个世界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值得思考。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而群体的控制欲有时美其名曰“社会道德”。
作者:舒逸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