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存在主义下的荒诞与真实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用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荒谬”的观念。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展示了一个与世界分离、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的“局外人”,让我对人与社会、存在与真实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莫尔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都持有一种冷漠和疏远的态度。
他对于母亲的死亡没有过多的悲伤,对于爱情也没有过多的热情,甚至在面对自己的死刑时,也只是淡然地接受。
这种冷漠和疏远让我感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观念。
在加缪的笔下,世界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也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然而,正是这种冷漠和疏远,让我看到了莫尔索的真实和勇气。
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拒绝社会的束缚和期待。
他不愿意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也不愿意为了名利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这种真实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局外人》也让我对司法审判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小说中,莫尔索因为一桩杀人案而被判死刑,然而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被视为一个道德败坏、情感冷漠的怪物,而不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这种以道德臆测代替事实依据的审判方式让我深感震惊和不安。
它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受到社会道德和偏见的束缚,从而忽略了个体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此外,《局外人》还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小说中,莫尔索与周围人的关系都是疏离和冷漠的,他们似乎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理解和关心彼此。
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让我深感悲哀和无奈。
它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与他人产生隔阂和误解,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交流和连接。
总的来说,《局外人》是一部深刻而震撼的作品。
它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司法审判、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存在主义视角下解读《局外人》中的荒诞感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存在主义视角下解读《局外人》中的荒诞感原烨 青海师范大学摘 要:《局外人》作为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深刻地体现出加缪对于世界的所感到的荒诞感,同时加缪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作家,因此在《局外人》中反映了加缪在世界中的生存方式。
主人公默尔索对于荒诞世界的冷漠,表现在对于亲情、爱情、友情以及自己生命的冷漠。
其荒诞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们从中听到并发现行动的意义,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生命;冷漠;存在方式;荒诞作者简介:原烨(199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39-01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荒诞感的描述,在被突然剥夺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因为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天国乐土的期望被剥夺了。
这种人与其生活的离异,演员与其背景的离异,正是荒诞感[1]。
加缪的人生哲学在于,即使上帝已死,世界显示其荒诞感,而人应该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这样的世界。
可以通过他的代表作《局外人》来分析他的荒诞的意味。
亲情的冷漠。
首先他对亲情进行了解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是联系我们血缘关系的情感通道,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亲带有感激、爱护、呵护的感情。
因为无论是生养之恩还是教导之情,都应该值得我们感念和报答。
但是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先生对于自己母亲的冷漠是使人寒心的。
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我的母亲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并不清楚。
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他并不是悲伤,而是因为要和老板请假发愁,不想看到老板对他的冷眼,但是这件事又是有正当理由,使得老板不得不给他假期。
在为母亲守灵时,他只是感到了疲倦,感到大灯一直照着他,使他感到不舒服。
在下葬过程中,他因为太热感到烦闷,跟着队伍木然地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然后马不停蹄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这得知母亲去世后,他并没有流一滴眼泪,甚至没有用一秒钟来怀念和祭奠母亲。
《局外人》荒诞与真实观后感

《局外人》荒诞与真实观后感《<局外人>荒诞与真实观后感》读完加缪的《局外人》,我整个人仿佛被扔进了一个荒诞不经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在那里晃荡了许久,才慢慢回过神来。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他对一切似乎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母亲去世,他没有流泪,葬礼后第二天就和女友一起看喜剧电影、游泳。
在常人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喻,大逆不道。
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默尔索的这种“冷漠”并非真正的无情,而是他对这个世界虚假规则的一种反抗。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在法庭审判的过程中,人们不去关注默尔索杀人的真正原因和过程,反而揪着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不放,以此来判定他是一个道德败坏、冷酷无情的人,从而给他定下死罪。
这是多么荒诞的逻辑!就好像一个人的生死不是取决于他的行为本身,而是取决于他在某些特定场合所表现出的符合大众期待的情感。
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规则、传统和所谓的“常理”束缚着,稍有出格,就会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
比如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结婚生子,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视为异类;在职场上,要学会迎合领导,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否则就难以晋升。
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地失去了自我,戴上了一张张虚假的面具。
默尔索不愿意戴这样的面具,他选择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可这个世界却容不下他的真实,硬是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奈。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亲戚的婚礼。
婚礼现场布置得美轮美奂,亲朋好友们也都盛装出席,满脸笑容。
按照常规,大家都应该对新人说一些祝福的话,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可我当时却怎么也挤不出那些漂亮的词句,只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
旁边的长辈看到我的样子,便小声地对我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也不说点好听的。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成了一个“局外人”,无法融入这种看似热闹欢乐,实则充满了形式和套路的场景。
《局外人》中荒诞意识论文

《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探究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描述的是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谬社会环境中经历的诸多荒谬事情。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在违背了社会秩序及道德伦理后,将不可避免地被推向死亡的荒诞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在世界与存在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深沉思索。
本文主要分析了《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旨为进一步探究加缪荒诞文学作品及荒诞哲学做出贡献。
关键词:《局外人》莫尔索荒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认为,荒诞是人在世界与存在面前表现出的无能为力,是人与世界不和谐的表现。
荒诞没有任何规律,不能用理性去解释,这并不表示荒诞可以理解为理性的对立面,相反,而是非理性的反面。
荒诞并非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生命与世界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一种把握,可以看做为一种特殊的理性形态。
《局外人》为加缪的荒诞文学代表作,作者通过理性视角洞察审视整个社会,揭示了人在社会中不能挣脱现状的荒谬感,并塑造了存在于荒诞社会中表现异常的主人公莫尔索。
小说中,莫尔索从表面上看,对命运的不公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的思想,然而其内心的坚持、执着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种哲学态度——“荒诞”,因此被世人看作异类。
《局外人》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巨作,它的意义在于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及人存在的种种不合理,进而给人以向荒诞提出反抗的内心启迪。
一荒诞与局外人荒诞absurd,最初是由拉丁文sardus(耳聋)演变过来的,后引申义为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和谐。
20世纪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后,荒诞一词由原来的日常用语演变为一种赋予特定内涵的思想认识。
从此,荒诞文学成为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派别,采取荒诞手法揭示人存在与世界之间的荒诞性。
实际上,古代西方文学早就开始了对人生荒诞的探讨。
例如,在古希腊文学中,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就涵盖了对人生命运的残酷性和人生存环境的荒诞性的描述: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然而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不能改变现状,表现了人对世界的无奈。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

以荒谬反击荒谬,浅析小说《局外人》中的思想性与现实意义引言:小说《局外人》是法国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加缪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局外人》首次出版于1942年,在当时的二战时期,《局外人》对整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小说《局外人》当中的思想性,仍在影响着很多年轻人。
因为《局外人》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在世界文坛上,加缪便凭借着这部小说,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但因为小说《局外人》当中深奥的哲学思想,以及反常规的写作手法,致使很多读者都没能看懂这部小说,而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作家名人。
下文,笔者将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局外人》当中的思想性以及现实意义。
一、文字与思想性的反差与对比谈到小说《局外人》,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加缪的文字特点。
在这部小说当中,加缪没有如纳博科夫一般极致唯美的文笔,也没有同马尔克斯那般复杂的叙事结构。
小说《局外人》的文字朴实、平淡,却又是那么的富有张力,比如全书当中的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是谁?我怎么会连妈妈在哪天去世的都不知道?加缪通过几句大白话就奠定了整部小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氛围和基调,而简约的文字,又与小说《局外人》复杂的思想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此外,在小说《局外人》当中,加缪只是对主人公莫尔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心理描写,更多的则是对于与主人公感官层面的描写,例如:我感觉天门洞开,烈火如雨,倾泻而下。
即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字里行间当中,没有任何复杂的意象,只有主人公所感受到的感官上的强烈刺激。
这种对客观物理世界感受的强调,实则彰显了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上,《局外人》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但与大多数第一人称视角小说不同的是,小说《局外人》中的情感表达却是异常的克制与冷静。
而在小说内容的安排上,加缪则先是用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社会当中的一些小人物,并且没有交代任何意图,这种描写手法其实有些类似悬疑小说的味道,因为那些看似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描写,实际上却是在为后文设置悬念,从而使小说在整体上相互衔接。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局外人》读后感1荒谬和疏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贯穿始终。
虽然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去世可以做到这么淡定甚至不耐烦。
都说,其实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确实是这样。
也许我有一个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尔没有,也许我是一个重视母女情感的女儿,默索尔不是。
在看庭审的时候,我有一种越来越荒谬无稽的观感。
杀人的行为判决,不是应该基于杀人动力杀人方式社会危害性等等考量么,为什么跟他对母亲去世的表现拼命挂钩?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长啸就不对么?就像现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没有在网络上第一时间表达悲痛,就会被指责。
所以现在才越来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这句话。
默索尔坦诚得令人惊讶,我想律师在单独会面的时候,即使没有明说,他的肢体语言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其实很能够引导默索尔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
但是他没有。
他坦诚得惊人,别人丝毫不为所动。
他有一种本真的坚持。
不为了讨好而改变自己。
我想这种坚持,在任何时候不都是应该得到表扬么?我们为什么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妥协,越来越放弃,越来越讨好这个世界吧。
《局外人》读后感2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
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
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
《局外人》的荒诞人生读后感

《局外人》的荒诞人生读后感《<局外人>的荒诞人生读后感》《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和一个荒诞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击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看似冷漠、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
母亲去世,他在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面对爱情,他也显得漫不经心;甚至在误杀他人之后,他依然对自己的命运持一种漠然的态度。
在常人眼中,默尔索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是违背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
然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
默尔索生活在一个充满虚伪和谎言的社会中。
人们总是戴着面具生活,按照社会设定的规则和标准去行事,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母亲的葬礼上,人们表现出的悲痛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
而默尔索的真实和坦率,反而成为了他的罪过。
他不愿意伪装自己,不愿意迎合他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这种对社会虚伪面的揭示,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加缪通过默尔索的形象,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迎合社会的规则,还是像默尔索一样,坚守自己的真实,哪怕被视为异类?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期待之中?我们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好大学;我们努力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我们结婚生子,为了符合社会的传统。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是否真正问过自己,这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吗?还是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为了融入这个社会?默尔索的经历让我明白,坚守真实的自我是多么的重要。
尽管这可能会让我们面临孤独和误解,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着。
如果我们总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那么我们最终会失去自我,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同时,小说也让我对法律和正义有了新的思考。
论《局外人》的荒诞感与真实性——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谈起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角度出发,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中“现实社会的荒诞感”和“人物形象在荒诞外壳下的真实感”。
其中“现实社会的荒诞感”分别从语言的陌生化、形式的陌生化和关系的陌生化三部分进行分析;“荒诞外壳中人物的真实性”部分论述主人公默尔索在现实困境下呈现的陌生化人物形象的真实意义。
[关 键 词] 《局外人》;加缪;陌生化;荒诞感;真实性论《局外人》的荒诞感与真实性——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谈起明瑜凡一、浅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陌生化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首创的,最初作为诗学的概念和雅克布逊提出的“文学性”共同成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两个核心范畴,在俄国形式主义内部产生了广泛影响。
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而是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
文学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及文学的内部规律。
陌生化手法打破常见的表现形式,呈现生活之为生活的本真状态,唤起读者最真实的审美感受。
在艺术中,为了引人注意而“人为地”创作成这样,使得读者接受过程受到阻碍,达到尽可能紧张的程度和持续很长时间,拓宽读者的审美视野;同时作品为了更好地恢复对生活的感受,不间断地被接受、观察、感受,通过揭露和重建矛盾,在本无区别的素材中重建区别。
对陌生化的研究不仅限于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还旨在建立一种能够概括文学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将陌生化理论延伸到叙事领域中去,即叙事手法陌生化问题,这是用技巧或者手法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先行性”,创造出“复杂化”和“难化”的过程,进而割裂传统经验给予阅读主体的审美期待,促使阅读主体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本的内涵。
二、陌生化手法下现实社会的荒诞感(一)语言的陌生化——短句的使用以及缺乏常规逻辑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任何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在处理各种语言问题。
作家在借助语言同读者交流时又深刻地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束缚,正如詹姆逊所说的“语言的牢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
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
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
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
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
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
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
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
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
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
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
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
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
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
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
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
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
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
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
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何为局外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习俗生活的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能融入大众之中,孤独的遵循着本真的自己生活的人。
当大众都站在某一个地方时,只要你不跟着大家的脚步,无论你站在哪里都是局外人。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局外人,只不过有的人是自愿的,而有的人则是被迫的。
不论怎样,我们最终都会成为局外人,被世界彻底遗忘。
默尔索并非冷酷无情、麻木不仁,他只是真实地在生活着自己,依照自己真实生命的本性活着。
只不过别人都生活在虚伪之中,才把默尔索显得是个“怪人”。
的确,默尔索是个内心极度空虚的人,这是因为他宁肯选择让自己的内心空无一物,也不愿意用虚假的感情和不是源于他生命的东西来填补这一空虚。
当绝大多数人都在因为一件并不使他们悲伤的事情——比如某个人死去了——流出虚伪的泪水时,如果你不跟随着大家表现出同样悲痛的神情,你就是麻木不仁,就是冷酷无情,就是“怪人”,就是一个被大家唾弃的不道德的该死的人,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你的母亲——一个已经和你心灵上没有任何联系与沟通的人。
这就是生活的法则,这个法则在今天依然有效。
默尔索不是因为杀人犯罪而死,而是因为他活得太真实。
加缪勇敢而又敏锐地捕捉并揭露了这种被人们忽视和掩盖的真实,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瑞典诺贝尔文学院给出的加缪获奖的理由。
加缪是勇敢的,他揭示了人类自身的荒谬和无目的性。
他不信上帝,因为他觉得上帝并不比生活更加真实,并不能改变人生的荒谬。
可以想象,他为此承受过多大的精神上的剧痛和心灵的折磨(这从《局外人》的结尾处,默尔索和神甫的对话中就能看出)。
但就是在这种痛苦中,他生生挖掘出了一条路——无神论者唯一可走的一条路。
就是在承认人生是荒谬和虚无的之后,仍然勇敢地走下去,并且不抱着希望和看不见的幻象(比如加缪眼中的上帝),因为希望只会带来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心怀幻象只会让人永远痛苦。
当生命不在奢求自身以外的某种依靠的时候,就会转入对自身生命的欣赏和体验之中。
加缪的幸福是一种主体性的幸福,即对自身幸福的体认,经管这幸福的根基可能也是荒谬的,但这幸福本
身却是反抗荒谬的唯一方法。
这种幸福是加缪的幸福,是默尔索的幸福,更是西西弗斯的幸福。
所以加缪会说:“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
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所以默尔索会说:“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所以“西西弗斯全部的欢乐就在于此。
他的命运是属他的。
他的巨石是他的事情。
……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充实。
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的神话)
小说中,作者通过透视主人公默尔索对于世界的荒诞感受,来试图表达一种荒谬的世界观。
在默尔索这里,荒谬感产生于对自己处境的冷眼旁观,产生于自己的局外人的姿态,产生于对世界的陌生化的体验。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所说的那样:“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这种流放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
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
”因此,“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
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
”“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
”小说《局外人》的主题表达的就是人与他所处的生存境遇之间的乖谬。
默尔索的冷漠正是因为在世界中找不到和谐感,他与周围的存在格格不入,他之所以被判了死刑,根本原因尚不在杀了那个阿拉伯人,而是因为他对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蔑视,他对一切都漫不经心,都感到无所谓,连母亲的死也使他无动于衷,在这个意义上说,他被社会视为一个异己,一个疏离者,一个局外人,最终则被看做社会的一个敌人而走向死亡。
这就是默尔索悲剧命运的根源。
但是默尔索的冷漠不意味着他是个毫无感觉的人。
加缪在为《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默尔索:“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默尔索是一个对世界的荒诞的属性比起他人来有着更为自觉的体认的人。
通过默尔索的形象的塑造,加缪指出:荒谬感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某种怀疑。
正像他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描述的那样:有时,诸种背景崩溃了。
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工作四小时,午饭,又乘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
一旦某一天,“为
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
“开始”是至关重要的。
厌倦产生于一种机械麻木生活的活动之后,但它同时启发了意识的活动。
它唤醒意识并且激发起随后的活动。
厌倦导致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拒斥的态度,并最终指向一种觉醒。
尽管在默尔索这里,这种可能的觉醒是以其生命的消亡为代价。
小说的叙述方式所谓《局外人》的“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
更表达了他的存在主义的荒谬的哲学观.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口吻讲述人生中最能激起强烈感情的事件;在语言上突出“非感情化”。
如《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这段冷漠的叙述:“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
明日葬。
专此通知。
’这说明不了什么。
可能是昨天死的。
”这段叙述反映了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所谓的一种零度写作的特征。
这种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子显然更有助于加缪表达他的存在主义的荒谬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小说的叙述方式与主题取向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
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
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
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
潘朝辉《荒诞的行为,理性的选择》,世纪桥,2008年第九期。
胡晓玲《局外人中的虚无与荒诞》,文学教育,2009年2月
任玲《向命运抗争的悲剧》,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
柳鸣九《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