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与《局外人》
看加缪最好的翻译

看加缪最好的翻译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是法国知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存在主义的探索而闻名。
以下是加缪作品中几本最好的翻译以及一些用法和中英文对照例句。
1.《局外人》(The Stranger)这是加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主人公梅尔索,他在一系列事件中展现了他的冷漠和无情。
这本小说的翻译版本包括:- 英文翻译:The Stranger- 中文翻译:《局外人》例句:- H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stranger in his own community. (他经常被视为自己社区中的外人。
)- The protagonist in "The Stranger" is a detached and indifferent character. (《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冷漠而漠不关心的人物。
)2.《鼠疫》(The Plague)这本小说以一次瘟疫的爆发为背景,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无情。
下面是该书的翻译版本:- 英文翻译:The Plague- 中文翻译:《鼠疫》例句:- The novel "The Plague" reflects the human struggle against a deadly epidemic. (小说《鼠疫》反映了人类对抗致命疫情的斗争。
)- The town in "The Plague" is quarantined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鼠疫》中的城镇被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
)3.《堕落》(The Fall)这本小说以一位前律师的独白形式展开,他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和对他人的冷漠态度。
以下是该书的翻译版本:- 英文翻译:The Fall- 中文翻译:《堕落》例句:- The protagonist in "The Fall" reflects on his own moral decline. (《堕落》中的主人公反思了自己的道德堕落。
试论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浅析小说《局外人》

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着重强调的是荒 周 围 的 一切 对 他 来 说都 是 可 有 可 无 的存 在 ,
诞 感 。世 界 是 荒 诞 的, 这 种 荒 诞 感 的 产 生 是 甚至连对待 自己的生命 也采用漠然 的态度 。
仔细想 ,我并非不行。我上大学时胸 中的
由于 人 对 世 界 的 合 理 的 期 望 与 世 界本 身 不按 他 成 了 自 己生 命 的局 外 人 ,他 只遵 循 自 己的 确有许多雄心壮志。但 当我不得 不辍学 的时
义 哲 学 思 想 的 反 映 ,被 评 论 界 认 为 是 当代 最 到 兴 趣 。这 并 不 只 是 故 事主 人 公 莫 尔 索 的感 示 的正 是 莫尔 索 作 为 一 个 普 通 人 的 生 活 。他 优 秀 的 小 说 之 一 。 “ 说从 来 都 是 哲 学 的 形 受 ,而 是 2 小 O世 纪上半 叶西方社会 的一种普 与所有人 一样 ,有一份工作 ,按时上下班;
象化 ”①,这 一观 点集 中的代表 了加缪早期 遍的生存体验。人与生 活脱 离,荒诞感便油 与 邻居友好相处 ,正常来往;与女友 一起享
对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所持有态度。而他在同 然而生。莫尔索以冷漠 的态度看待社会 ,他 受大海 、阳光和生活的乐趣。这种普通得不
一
时期发表的小说 《 局外人》被萨特看作是 仿佛是一个游离于社会 的 “ 外人 ”。小说 能再普通 的生活却透 出一些荒诞以为,日复 局
文 学评 论
试论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
浅析 小 说 局外 人
ll| l÷ l l l /援厨 。 。 l , l | l l l i l| l;l l 。 0 ll ≤ l j l l l 0 I —l l
阿 尔 伯 特 ・加 缪 ( l e t au , A b r C m s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

论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从而探讨了人的存在和孤独。
默尔索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个体,他对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都感到陌生和无趣。
在小说中,默尔索的情感表现十分特殊,正是这种特殊之处使得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默尔索的冷漠与孤独是他情感表现的主要特点。
在小说中,默尔索面对各种事件和人物时往往保持着冷漠的态度,仿佛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无趣,对他人的死亡、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情感。
默尔索的无所谓和反抗也是他情感表现的一种体现。
在小说中,默尔索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
在面对自己母亲的去世、与女友玛丽的感情关系、对自己即将被处决等事情时,他都表现出了一种反抗的态度。
他似乎从不主动去寻求满足感情,也不愿意为了满足别人的感情需求而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默尔索的冷漠、孤独、反抗和无所谓都是他对这个世界与自己生命的一种反应。
他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聊而毫无意义的,生活与死亡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在意的。
他抗拒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
最终,默尔索的情感表现是对于人的存在的一种拒绝和反抗。
他的心理状态反映出了对这个世界的疏离和排斥,以及对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否定。
他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对于常规生活方式的抗拒,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的反抗,以及对于这个世界不合理现象的拒绝。
默尔索在《局外人》中的情感表现呈现出冷漠、孤独、无所谓和反抗的特点,这符合小说整体的主题和风格。
默尔索的情感表现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也引发了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开题报告

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开题报告题目: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摘要:阿尔贝•加缪在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文坛上以其充满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著称,其中《局外人》成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主角梅尔索的荒诞人生,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局外人存在状态。
本文将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认为其中所展现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存在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荒诞之美;审美价值取向;阿尔贝•加缪;《局外人》正文:一、荒诞之美的概括荒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倡导摆脱传统逻辑和价值观,展示一种荒诞和反常的存在状态。
荒诞之美是荒诞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指的是在荒诞和矛盾的现实中,透露出的一种意外的美感或艺术审美价值。
荒诞之美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也不是丑陋或丑恶的呈现,而是一种寻求个性、追求自由、反叛与狂欢的美学体验,是对社会僵化和繁琐秩序的反抗。
二、阿尔贝•加缪及其作品《局外人》的简介阿尔贝•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1942年,他发表了小说《局外人》,该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的荒诞人生和他在法国社会中的局外人存在。
梅尔索是一个在社会上孤独、冷漠、无情的人,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自我存在才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小说中,梅尔索因为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而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他对此毫不在乎,任由法律对自己进行惩罚。
最终,他被判处死刑,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无情和孤独。
三、《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通过《局外人》中的荒诞形象和情节,展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价值。
第一,该小说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具有极端个性和精神性,他不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束缚,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种自由与反叛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第二,小说中的情节和事件也呈现出荒诞和反常的状态,正如梅尔索杀了阿拉伯人却毫不介意自我惩罚一样,这种失调和矛盾加深了作品中的荒诞之美。
析加缪《局外人》主题

焦君怡.荒诞世界的真实体验:论加缪及其《局外人》[J].青年文学家,2014(10)中表明:小说《局外人》的写作目的既不在于刻画人物,也不在于编织情节,而是在于表达某种意念。大海、阳光以及鲜花的香味,这几个意象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表明了加缪自己于荒谬的世界中寻求光明与美好的意图。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先生所关注的不是生活的表面现象,他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归结到生活的真实和人生的本质上。因此,个体单调枯燥的生活,同人生的意义这个宏大的命题相比是多么地让人感觉毫无意义。《局外人》平淡简短的句子却造就了紧张急促的叙事效果,于默而索的冷漠的外表下隐藏起另一种对于生命的激情,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如此深刻,读来却不觉得枯燥,能够一气呵成,引发读者强烈地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加缪看来,“荒谬的人”就是拥有着自由的意志,在无意义中坚强地生活,无论命运怎样,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应该是幸福的――这就是荒谬胜利的法则。
三、现实意义
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他可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
二、任务
(一)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阿尔贝 加缪 局外人 读后感

《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其中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探索所震撼。
小说的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在故事中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
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周围发生的事情保持着冷漠的态度,似乎与他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格格不入。
这种冷漠与社会期望间的冲突使得梅尔索成为一个局外人。
通过梅尔索的视角,作者深入探讨了生命的荒谬和人类的存在问题。
他对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的质疑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梅尔索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他拒绝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或意义,从而暴露出社会价值观与个体需求之间的冲突。
在整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疑。
梅尔索在社会中被视为异类,他无法适应所谓的“正常”生活,并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标准和个体自由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如何定义和限制个体的思考。
此外,《局外人》也引发了我对人类道德观念的思考。
梅尔索的冷漠和与他人的冲突让我思考,到底什么是对错,什么是道德,它们是社会赋予的还是个体内在的?这些问题是复杂而深刻的,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它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疑问。
总而言之,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梅尔索的视角和冷漠的态度,作者对人类存在的荒谬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这本小说激发了我对个体自由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并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会对个体的定义和限制。
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对哲学思考和人类存在感兴趣的读者。
探索《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作者加缪的写作意蕴--以心理、细节和环境描写手法为例

14神州文化探索《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作者加缪的写作意蕴——以心理、细节和环境描写手法为例苟爽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要:作为叙述性的作品,在《局外人》中,作者加缪通过生动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个看似及其冷漠且极度自我,但实际上内心又相当细腻的主人翁形象——莫尔索,小说利用主人翁正面的心理活动及他人侧面的话语描写,让莫尔索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起来;此外,作者更是在整部小说背景环境的描写上下了功夫,采用大量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画卷。
在这个表面上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实际上却混乱不堪的环境中,作为“异类”,莫尔索的命运注定是走向灭亡的。
关键词:莫尔索形象;描写;心理;细节;环境一方面,作为一部存在主义文学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品,一代文豪在创作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加缪在《局外人》中弱化了整部小说故事的情节内容描写,却极大突出和丰富了人物描写和环境内容的描写。
莫尔索——是《局外人》的主人公,他的形象之所以能让读者过目不忘,主要在于作者对此人物形象进行了独特且十分深入的刻画。
另一方面,对于叙述性作品来说,这部小说在人物的刻画方面,着重地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内涵,而且主要从人物的心理和细节描写中展现出莫尔索“孤僻、冷漠、敏感又细腻”的性格特征;此外,在环境描写方面,加缪把当时拜金主义盛行且尊严和价值易被践踏的社会,同一个不关心世事,有着强烈自我和自由意识的“局外人”相联系,而这里的“局外人”,只有主人公莫尔索一人。
社会环境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奠定了人物命运的基调,而这个背景就成为莫尔索最终去向的伏笔,暗示了他的结局。
这样就会让读者的思路紧随作者的笔迹,而不会觉得有突兀之感。
在创作的《局外人》这部作品时,作者加缪正处于青年时期,书中讲述言行举止异于常人的莫尔索,在安葬母亲后,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莫尔索的言行之所以异于一般人,主要体现在他对亲情、爱情和生活表现出的极为冷漠的态度,同周围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世态人情所不同,例如: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哭泣;在停尸房里吸烟喝咖啡;甚至不知道自己母亲的年龄……一、从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上解读莫尔索的性格特征莫尔索在对待母亲的死亡时,表现出极其的冷淡。
从《局外人》看加缪的存在主义

从《局外人》看加缪的存在主义作者:潘玲萱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7期摘要:对于存在主义的研究,通过存在主义小说入手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办法。
在其中,加缪的《局外人》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深刻描述了存在主义和荒诞。
《局外人》通过对主人公默尔索的描写揭露了人和社会的对立。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诞;冷漠;反抗1960年1月4日,加缪在巴黎通向普罗旺斯的一列火车上发生交通事故。
之后他的未发表的手稿小说“第一个人”被人们在他随身携带的包里面里发现。
加缪曾经说,没有什么比车祸死亡更没有价值的死法了。
然而,车祸却是他死亡的原因。
这就像一个上帝的笑话一样,他以这种荒谬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加缪一直反对别人评价他是存在主义者。
但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颁奖词中,他还是被称之为存在主义者。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哲学学派,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它反映了当人们面对世界时的一些情感:孤立,不可接受,荒谬和被抛弃感。
存在主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自由。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意义的宇宙中,并且没有意义地存在着。
但是人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局外人》是一部使加缪出名的作品,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
他一出版,就立即被法国出版领域所注意。
直到今天,局外人都经常出现在电子书的主要网页上。
它不仅在不同的翻译者中有不同的翻译,在同一个人中也会有不同的翻译。
这部小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成的,在此期间,西方世界处于恐慌之中,充满了恐慌,缺乏精神。
默尔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痛苦和冷漠,因为他们不想被现实世界打败,所以他们成了世界的局外人。
他们冷漠地抵抗生活,但最终未能逃脱失败。
悲剧是确定的。
默尔索就受到了惩罚,当他的漠不关心突破了人们的底线,大家把他的所有漠不关心,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做的凶手。
“局外人”的世界是绝望的,非理性的。
我认为这就是后代将加缪归于存在主义作家行列的原因,尽管加缪并不承认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言
名言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 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 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因此,我们并不希望 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在我们的 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我们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的空虚感确是一种流放之感。一种 明确清晰的情绪,一种焦心的回忆之箭,一种荒诞不经的 妄想,不是妄想年光倒流就是相反地妄想时间飞逝。 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才值得一过。 我始终不理解,到什么程度人会感到日子是既长又短的。 日子过起来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居然长到一天接一 天。它们丧失了各自的名称。对我来说,唯一还有点意义 的词是“昨天”和“明天”。
名言
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阳光 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 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着伤痛活着。人消除不 了世界的荒谬,但能尽可能地享用你现在拥有的一切。 我明白我不能永远做局外人。因为终有一天你要被曝晒在烈烈阳光下, 阳光如锋芒催逼着你,你如若不开枪打破这平静,就要被打死直至永 远平静。而我一定要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选择。所以我得回来。 我无保留地爱这生命,愿意自由地谈论它,因为它使我对我作为人的 处境感到骄傲。然而,人们常常对我说: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不,确 有可以骄傲的东西:这阳光,这大海,我的洋溢着青春的心,我的满 是盐味儿的身体,还有那温情和光荣在黄色和蓝色中相会的广阔的背 景。
名言
旅行剥夺了我们的隐身所。我们远离家人,远离母语,离 开了所有的支撑点,被剥下了面具,我们浮在了自身的表 皮之上。但正因为自己感觉到心灵上有创伤,我可以让每 个人,每件事,都恢复奇迹的价值。 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 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 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 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 一方面,人们固执地混淆婚姻和爱情,另一方面,又混淆 幸福和爱情。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这就是 为什么有时候婚姻是幸福的,尽管没有爱情比拥有爱情更 为经常。
可以这么说,他就是这不可能的确证的化身。只要稍加阅读和思考,人们就会 碰到他紧攥在掌心的人的价值问题:他经常对政治行为提出怀疑。要么改变它, 要么反对它:总之,这对于构成精神生活的紧张状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近几 年来,连他的沉默也具有讲究实际的面貌了:这位荒谬的笛卡儿主义者拒绝离 开道德说教的安全地带,踏上没有把握的实践的道路。我们猜度他的心思,也 猜度着他闭口不谈的那些冲突:如果仅就道德而言,那么这道德同时既要求叛 逆也要求遵从。 我们一直等待着,必须等待,因为必须知道:无论加缪可能干些什么或作出何 种抉择,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的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 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不过我们也许可以说已经知道并且理解了他的历程。 他完成了一切——整整一番事业;而又一如既往,一切都有待于完成,就像 他自己说的:“我的事业就在我面前。”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的死亡特别 骇人听闻,是因为人类秩序反被不人道的事物所废除。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 表作之一,堪称 20 世纪整个西方文 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 “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 - 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 的关键词之一。阿尔贝·加缪的《局 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 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 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 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 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 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人道主义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 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的神话》和《局外人》 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 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 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 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 这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 体现尊严。加缪在假设西西弗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 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 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萨特是思辨后的结论,加缪却是激情洋溢的 独断。
《鼠疫》讲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 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 原来过着委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著黑市 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了城 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 每天都只是过著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 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被困在城中的人 民,朝思暮想着住在城外的亲朋好友。一位 到城公干的记者被迫过著无亲无友的生活, 只有寄望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角里厄医 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 莫逆之交。不过,他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 生死未卜。
存在主义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 己多次否认。以《鼠疫》为例,《鼠疫》是存在主义作家 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最有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 品。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不象让 - 保罗·萨特和海德格尔的 那般艰深,至少在这篇小说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加缪认 为世间的混乱和荒谬是必然的,人作为一种存在,是没有 他的必然的意义与目的的。在故事中,加缪描写了一个神 甫的两次布道,从而否定了宗教可以带来的意义。他通过 主人公的态度表明了一个人面对虚无的人生的态度,就是 以爱情、友谊和最重要的——同情心来充实内心。存在主 义本身就否定了“意义”,把人放逐到了荒芜的沙漠。可 是和这种哲学相反,存在主义哲学家往往都是“良心”的 虔诚追随者。
作品风格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 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 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 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 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 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 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 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 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他和我之间发生过争执:争执,这并没有什么——即使我 们再也不见面——而这恰恰是我们在这个狭小世界里互不 忘却、共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这并不妨碍我经常想到他, 在他阅读过的书报的篇页里感到他的目光,并且自言自语 说:"他会怎么说呢?他此刻在怎么说呢?"
随着事件的变迁和我情绪的不同,有时我认为他的缄默过于谨慎,有 时又认为他的缄默非常痛苦。他的缄默,就如热和光一般,是一种日 常必需的特质,不过是一种人的特质。人们可以同意或反对他的思想, 他在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那部最优美也最不为人所理解的 《堕 落》——中所透露的思想;但人们在生活中总要体验这种思想。这是 我们的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奇遇,一种运动,人们一直在试图猜测这运 动究竟包含哪些阶段,何时才是它最后的终结。 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 在我们这个世纪,须知正是这些醒世作家的作品构成了也许是法国文 学中最富有独特性的部分。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 放荡的人道主义,同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 但是反过来,通过他顽强的拒绝,他却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与马 基雅维利的信徒们和现实主义的金犊偶像的崇拜者们背道而驰,确证 了道德行为的存在。
阿尔贝·加缪
严肃的 荒诞派 入戏的 局外人
生平经历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 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荒 诞哲学”的代表。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城,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成为“年轻一代的良心”, 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数突破千万册。他于 195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 年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 逝,年仅47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问题最终成为萨特在这 条线路上的滑铁卢: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 萨特在接受采访时当即宣布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并且在其刊物《现代》上推出关于匈牙利问题的 专题,成为他和党派之间断绝关系的独立宣言。 萨特承认,在这之前,他“封闭了一切道德观念” 和自我判断,而如今的自我回归让他欣喜。20世 纪70年代以后,萨特谈到他在50年代是如何克服 甚至压制早年的“道德主义”的,说那一切都是 为政治现实主义让路。其实,萨特早在戏剧《肮 脏的手》中,已经表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剧中 描写党棍路易斯等人的粗暴和手段的卑鄙,实际 上是对历史现实的批判。“匈牙利事件”是一个 极限,他不可能允许自己矛盾下去。在以后的许 多历史事件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为 一切受压迫者说话,“成了一个观点举足轻重的 道德在场者”。这就是说,他在道德人性的点上, 与加缪殊途同归。然而,他和加缪都没有丝毫和 解的意思。
主要作品
《西西弗神话》的副标题就是《论荒 诞》。不断地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认 识到自己命运的荒诞,他用无休止的 努力默默地进行反抗,用成功的希望 支持着自己,在痛苦之中成为荒诞的 英雄。加缪指出现代人的生活单调之 极:“起床,有轨电车,4小时办公或 工厂打工,吃饭,有轨电车,又是4小 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 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 六,同一个节奏,顺着此道走下去……” 现在的工人天天从事同样的劳动,实 际上也是同样荒诞。直到有一天人们 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时,荒诞感 也就随之产生了。
作品年表
作品年表
萨特为加缪写的悼词
从半年前,直到昨天,人们还在揣度:他将要做什么?因 为他被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所困扰,曾暂时选择了沉默。 但他属于那种罕见的人,他们迟迟不作选择,可一旦作出 了抉择便忠贞不渝;对这种人我们完全可以等待。总有一 天,他会开口的。我们甚至不敢贸然对他未出口的话稍加 推测。但我们相信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随着世界的变 化而变化:这就足以使他的存在始终富有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