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索为中心,通过梅尔索的行为和思想,深刻探讨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内涵。

本文将从社会现实和人性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局外人》的内涵,并探讨其相互关系。

首先,谈到《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

小说中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不关心和违反,与社会潮流格格不入。

在他看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价值是虚无的,缺乏实际意义。

这种对社会的冷漠和逆反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人们被规范和价值观束缚,缺乏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社会世故和道德束缚使人的言行失去真实性,让人变得虚伪和内心困扰。

小说通过梅尔索的形象揭示了这种社会现实的丑陋和荒谬。

其次,谈到《局外人》的人性内涵。

小说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梅尔索个体的人性,还包括了整个社会的人性。

梅尔索的人性表现为对于生活的冷漠和无感,他对于感情和社会关系的冷淡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局外人”。

在法庭审判中,梅尔索冷静地承认自己的罪行,没有求饶也没有辩解。

他对于死刑的审判不以为意,表现出了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冷漠态度。

而整个社会也表现出了对他的冷漠和漠视,无人对他的死刑感到悲伤或同情。

小说中的人性暴露了人们在社会中的无情和冷漠,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缺乏关爱。

然而,社会现实和人性在《局外人》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相反,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正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束缚促使了梅尔索对生活和社会的逆反,从而对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思考。

梅尔索的冷漠和无感也反映了社会对他的冷漠和无情。

社会现实与人性的互动使《局外人》成为了一部深刻而有力的小说作品。

最后,通过分析《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小说告诉我们,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应该需要以人性为出发点,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机会。

其次,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冷漠和漠视,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团结。

211020582_强权理性与荒诞现实——《局外人》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211020582_强权理性与荒诞现实——《局外人》主人公的形象解读

027采取极端行为证明自己没有丧失自我。

BEN在和钟秀的对话中提到自己证明存在的方式就是烧掉无用的塑料大棚,以此来感受“从骨骼深处响起的贝斯”,BEN的人物形象就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下人的异化的体现。

世界的“荒诞虚无”和人的“异化”导致人作为个体的孤独。

“人的孤独”是存在主义哲学对这个荒诞世界下的基本定义之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明,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烦恼和痛苦。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面对的是一个自身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有忧虑、恐惧和孤独。

《燃烧》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存在。

钟秀孤身一人住在冰冷、破旧的老家里,即使身处相对繁华的都市,在喧嚣的氛围里,主人公浑身上下也透着孤独的味道。

惠美喝醉酒后描述在非洲的感受:“待在那里的时候,独自一人的感觉太强烈了。

”此外,BEN作为“盖茨比”,过着许多人向往的生活,但他也同样孤独,并且“从来没有过眼泪,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悲伤的情绪”。

三、“他人即地狱”:生存困境中的迷惘《燃烧》所体现的另一处存在主义理念,便是对“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困境的表达。

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甚至相互折磨的悲凉情境,便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萨特认为,每个人想要保持自己自由的主体地位,必然与其他人的自由产生冲突,由此可以得出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本质上是相互敌视、相互审视的。

在钟秀和惠美发生关系的一开始,钟秀的反应就不是享受其中,而是惶恐不安和迷茫。

除了自己的内心之外,男女主找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作为情感依托,惠美、钟秀与自己的家庭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和谐、亲密的,而是一种近乎敌视的状态。

惠美的姐姐试图通过钟秀给惠美带话,让她还不清债务就不要回家;钟秀的父亲面临牢狱之灾,钟秀与父亲在审判庭上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从小离开他的母亲找到了钟秀,却不是为了母子亲情,而是为了让钟秀帮忙还债。

本应该亲密无间的家人关系却只体现出了冷漠与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冷漠之外没有其他的了。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

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地向众人阐释了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追求。

本文试从《局外人》中形象的塑造入手,首先分析这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概况,进而分别针对默尔索的形象刻画以及整部作品形象所含有的意义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加缪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加缪《局外人》文本概况分析作为出生于被殖民地区的浪子作家,加缪的整个人生处于极大的思想矛盾中,他为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到痛苦,存有莫大的人道主义思想,渴望着救赎。

而他同时又是法国移民者,内心中充斥着白种人的种族优异性,对阿尔及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情结,认为被殖民者是低劣的民族。

但是加缪在回到法国之后,面临着全部都是正宗白种人的法国人族群,他自己又被人所轻视,其内心的那种帝国主义的骄傲情结遭遇了深刻的打击,其灵魂中又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自卑感。

这些思想情感的交杂纠结,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的灵魂,所以他不得不将自己寄身于作品,在其中无拘无束地倾吐自己所有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这种动机便促使他写成了《局外人》、《鼠疫》、《第一个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本文主要谈论他的作品《局外人》,下面首先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文本故事概况。

《局外人》是加缪所有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缪这个大作家的开端之作,整部作品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义情感,有效地诠释了“荒谬”这一词语的含义。

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为线,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然后,作者紧接着在第二部分叙述了默尔索进入牢房,而司法机构没有经过精确的调查,便任意地对默尔索编制罗列了一系列虚构出来的罪名,以及各种罪名的证据,将默尔索肆意地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甚至于这个处理后的形象已经不能够使被告认出。

《局外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分析

《局外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分析

《局外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分析摘要:《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形象的展示出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荒谬”的概念,在加缪的观点中,人与世界之间是分类的,世界是毫无意义且荒谬的,对于荒谬的世界,人类也无能为力。

本文主要针对《局外人》的理想主义情怀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局外人》;理想主义情怀;分析在小说《局外人》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主人公形象那就是默而索。

默而索展现的人物性格就是他觉得什么事都是和自己没有关系的,甚至是自己的生死,完全是一个局外人,这是读者在阅读时所能体现的感受。

但是在我们读完小说后,仔细思考才发现原来默而索这个人并不是用“局外”、“荒诞”就可以表达明白的,主人公默而索自己的外在行为是和自己内心的情感是一致的,他展现给世人的是他的“荒诞”、“局外”,但是他的内心世界缺是丰富的,世人是无法理解他的世界的。

1.小说中所表达的荒诞和诗意在小说的开头就写了主人公默而索不记得自己母亲死亡的日期,他觉得无所谓、不重要,无所谓是昨天去世还是今天去世。

他就认为只要一下葬,就是了结一桩事了,不必再回首了,一切都好像是在公事公办,好像母亲的死亡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落泪伤心。

所以在他母亲死去的第二天就带着女友去看电影、游泳。

小说所展现的叙事模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叙述很平常的一件事,默而索给读者的感受也是没心没肝、没有感情的人,文章以此来强化默而索是个“局外人”。

并且在小说的发展当中也在不断加强这个“局外人”的心态,在默而索的信仰问题上以及在法庭上接受审判上,默而索都表现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主人公默而索站在法庭上是因为他犯了故意杀人罪,但是在审判的过程中展现给人们的是整个司法体制的荒诞。

其实主人公杀人不是故意的,所以就不存在动机,法庭凭借荒诞的理由去断定主人公的杀人动机,就是认为默而索是为了了结桃色事件而去杀人,就这样的猜测也没有实际的证据,就定一个人的罪行。

并且在整个审判的过程当中,默而索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力,也没有为自己辩解的能力。

论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

论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

外国文学论加缪《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张粲依【摘 要】《局外人》是一部体现存在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作,作者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家加缪。

在加缪的文学中,存在主义哲学随处可见,尤其以《局外人》最为突出。

他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即使上帝是存在的,也是作恶的、无能的。

他毫不吝惜,也丝毫不忌讳地将他的这种思想体现在《局外人》中,这点在《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的形象塑造上即可明显看出。

总体而言,《局外人》这篇小说,是一部既荒诞不经又充满叛逆色彩的小说,莫尔索正是这些色彩和思想的典型体现。

为此,要研究存在主义哲学,感知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则需要深入《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来进行剖析,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加缪和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 加缪 《局外人;莫尔索》 人物形象存在主义文学是二战以后现代文学中较为典型的文学形式之一,法现实主义作家加缪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加缪的《局外人》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

《局外人》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孤独、冷漠,又叛逆、真实的“局外人”——莫尔索。

在对莫尔索人物形象进行解读过程中会发现,在莫尔索身上,深刻体现了加缪的思想。

甚至可以说,莫尔索正是加缪思想的“物化”。

以下,笔者将通过对《局外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莫尔索的人物形象探析,来进一步认识存在主义文学的深刻内涵。

一、莫尔索——“一个只作壁上观的局外人”纵览全书,毫无疑问,加缪笔下的莫尔索形象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矛盾的。

在他的性格中,孤独、冷漠无疑是当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莫尔索的世界里,任何外界的事物仿佛都与他毫不相干,他对万事万物都报以冷漠的态度,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只作壁上观的局外人。

然而,正是因为莫尔索的冷漠,莫尔索对万事万物的毫不关心,使得他被世人所抛弃、所排斥,从而使其又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在对待亲情方面,莫尔索表现的冷漠不已。

在小说的开端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发表的一部小说,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局外人》这本小说进行阅读笔记,并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以及文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作者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局外人形象。

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在情感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冷漠,对于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缺乏认同感。

这种局外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建构。

其次,小说中所探讨的主题也引发了许多关于人性和意义的思考。

作者通过梅尔索的故事,揭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个体需要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梅尔索的冷漠和违背常规的行为,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所强加的价值观的怀疑。

这种对人的绝对自由的强调,使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文体运用上,加缪运用了一种简洁而生动的叙述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而紧凑。

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寥寥数语之间就能够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之中。

加缪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例如阳光、海滩和刀子等,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内心冲突。

总结起来,阅读《局外人》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无论是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还是文体的运用,都使得这本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文学的艺术美。

通过梅尔索的故事,读者可以思考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引发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思考。

《局外人》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值得深入研读。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班级:姓名:摘要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

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他得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本文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我不是一个哲学家。

我对理性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

我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

”’——阿尔贝·加缪“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

”在对生活哲学的揭示过程中,加缪更强调生活方式即如何生活的问题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荒诞推理中,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也是荒诞的。

在荒诞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荒诞人”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西西弗、唐磺、艺术家、演员、征服者就是加缪所极力推崇的“荒诞人”的典型。

下面本文中将就莫尔索进行形象分析。

莫尔索可以说是题记中所说的“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的代表人物。

莫尔索形象的确立加缪在《局外人》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莫尔索的感情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中偶然事件所关涉到的生与死的问题,并且重点描述了莫尔索面对各种生活时所体现的态度,比如,对待亲情、爱情、友情、邻居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

不言而喻,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

在作品中,莫尔索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冷漠’、“无动于衷”,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局外人”的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莫尔索的生活中,随之变成莫尔索的的生存方式。

这种为了生存而生存的毫无意义的生存方式,在常人看起来冷淡至极却有着他自己的内涵。

莫尔索行为感情的综合荒诞性分析母亲是莫尔索唯一的亲人,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按照惯常的理解和常人的理解,此时的莫尔索应该表现出悲痛万分的样子。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

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

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

《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

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

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

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

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

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

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

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伯人。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

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

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

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

“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

”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

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

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

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

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

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

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

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

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

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

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

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1.2爱情的缺席
再看看莫尔索和玛丽的爱情。

莫尔索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和玛丽打得火热同样成为后来他被定罪的一个佐证。

事实上,他又是不爱玛丽的,或者就如他所说的,是“不知道”。

至于结不结婚,那更是无所谓。

玛丽从来不是他情感上的寄托,更不是归宿,只是恰巧遇上了。

他和任何人在一起都是有可能的,对象是不既定的。

在狱中,莫尔索也怀念玛丽,又不只是玛丽。

“我从来都不特别想玛丽,但我想某一个女人,想一些女人。

”于是,玛丽在莫尔索的生命里只是作为女性群体的一个符号。

1.3友情的空白
莫尔索入狱的直接原因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他和这个阿拉伯人的所有冲突的起源,却是雷蒙。

在这之前,雷蒙曾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就写了,后来雷蒙让做伪证,他也做了。

雷蒙要求做朋友,莫尔索无关紧要。

因为“做不做朋友”都可以。

况且,“没有必要叫他不满意”。

在莫尔索看来,有没有雷蒙这个朋友,他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在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中,他与别人有没有参与彼此的生活,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人与人的关系稀薄并且疏离,联系是微乎其微的,但又不至于完全割裂。

因为他还要工作,还要去餐馆吃饭,所以,还要起码的交往。

于是,“局外人”并不完全脱离这个“局”。

与“局内人”不同的是,他在边缘地带,缺乏一定的投入和热忱。

2.率性的赤诚心
不可否认,莫尔索有其率性赤诚的一面。

他的“诚”是遵从自己的心。

他拒绝说谎,原原本本的说出自己所想的,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门房问他还想不想看一眼母亲,他说了“不想”;在守灵时,他犹豫之后还是喝了咖啡抽了烟,“认为这不要紧”;和玛丽幽会,觉得“人总是有点什么过错”;他坦承自己很爱母亲,在没有钱请人照顾她的情况下,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至于葬礼上没有流泪,是因为“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得到了解脱”,“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莫尔索的行为,这是别人不能理解和无法接受的,于是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被不厌其烦的纠缠,一次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直至推向死亡境地。

再如,他说所以扣动扳机,是因为中午的阳光。

这是没有办法解释得通的。

于是,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思维,证明他冷血无情,“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缺乏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道德观念。


真诚本是褒义的,莫尔索的“真”却威胁到来社会所奉行的通例。

因为他拒绝说谎,反而让事情很复杂。

“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却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

莫尔索所以引起社会公愤,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

他生活在与他不相干的人们中间,对
于他们也同样置于局外。

”当一个人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并且威胁到社会的时候,就必须遭受惩罚。

莫尔索就是其中一例。

3.孤独的自由人
冷漠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感情没能打动莫尔索,生死亦不放在心上,不相信上帝,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如果将莫尔索的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圆,那么,从来没有人接近它的内核,所以一切都游离在这个圆之外,以形形色色、他们愿意呈现的姿态。

他亦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以及里面来来往往的人们。

这是一种不报希望、亦不至于绝望的孤独,不去想来生。

他不被社会认可。

因为他的种种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所以,他是“错”的。

被关在监狱里,他依旧不放弃自己坚持的东西,心依旧不受束缚。

不信仰上帝,不接受救赎。

他也回忆过去,但不觉得悔恨。

加缪说,“人必须意识到行动的无意义,但又必须行动,此时的行动的意义,不在于永恒与至善,而在于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

”莫尔索的身体行为被约束,但思想却不能被禁锢。

他实在的为自己而活,将所有的法律道德社会规范都视作寻常。

于是,凡事都太过平常。

母亲去世是早晚的事,杀了人是事实不可改变的。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不能挽回,不能改变。

种种不合世俗的迹象表明,莫尔索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

他在精神上杀害了他的母亲,又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的生命。

于是,他是不可饶恕的。

莫尔索的言行是真实流露,凭内心驱使,按意愿行事。

自由是以孤独为代价的,孤独是不被接纳的。

当他作为社会的“敌人”被处以极刑。

他说,“此刻,我感到这个世界是这么像我,让我意识到,我过去是开心的,现在仍是开心的。

为了把这一切圆满结束,为了减轻我的孤独感,我还是希望在我行刑的那天,有好多人来看我。

他们一定冲我喊出雷鸣般的仇恨声。


三.“局外人”的现实意义
加缪在1956年版的《〈局外人〉序》中提到,他“试图用这个角色刻画出值得我们崇拜的那个耶稣基督”。

在信徒看来,基督是万能的,凌驾于万物众生之上。

莫尔索不信基督,当然,他不是基督。

很难说加缪的意图是否达到。

加缪还说,“莫尔索不是社会的弃儿,而是一个可怜的人。

他怀着一颗赤子感情,迷恋着照不出阴影的阳光。

他远远没有失去所有的感情,并被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所鼓舞。

这种激情之所以埋藏在内心,是因为它坚定不移,是一种对于绝对、对于真理的激情。


当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现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时候,无论怎么评判,他都是错,结局无疑是悲剧。

游离在社会规范之外,就很难找寻到出路。

荒诞的人和荒诞的世界,而“荒诞如同万物必以死亡告终”。

莫尔索的结局,只能是死亡。

他必然要在自身生活法则与社会法则的碰撞中被击得粉碎。

值得安慰的是,“一个艺术家有权对他所创造的角色抱有的那种有些嘲讽意味的怜爱之情”。

前面说过,莫尔索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

在不理解和抨击的人之外,始终也有人对他们怀着有限的同情。

至于莫尔索们,想必也并不十分在乎这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