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局外人》:反叛与无情的哲学探讨

《局外人》:反叛与无情的哲学探讨

《局外人》:反叛与无情的哲学探讨The OutsiderThe Outsider1. 简介《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发表的一部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Meursault)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冷漠、没有情感反应的主人公,引发了对存在主义、反叛和个体意志等哲学概念的深思。

2. 主题之一:反叛2.1 梅尔索的冷漠态度梅尔索作为一个平庸无趣并且冷漠的角色,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

他违背了传统行为准则,例如在母亲葬礼上不展示出预期的悲伤心情。

这种态度对于那些注重社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2.2 个体意志与文化期望小说中探讨了个体意志和文化期望之间的冲突。

梅尔索没有被他周围环境所束缚,他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感觉和行动的自由。

他拒绝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而做出虚伪的行为。

2.3 社会的反应和犯罪审判梅尔索杀死一个名叫阿拉伯人(The Arab)的男子后,引发了对他反叛行为的审判。

社会将他看做一个局外人,因为他无法适应常规规则并且表现出冷酷无情的态度。

审判揭示了主流文化对于个别超越社会准则的行为的惩罚倾向。

3. 主题之二:无情3.1 人类存在与意义梅尔索在小说中描述自己没有明确的信仰或目标。

他通过观察和镜像周围环境,提出了人生缺乏客观意义和价值,并暗示人们不能逃离死亡和孤独。

3.2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小说探讨了生活中不确定性和死亡带来的恐惧感。

作者通过描述梅尔索面对死亡时所体验到的平静和宁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冷酷无情可能来自于对存在内在真相的理解。

3.3 个体意志与社会冲突小说揭示了个体意志与社会期望存在的冲突。

梅尔索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不合群的角色,他的行为和观点令人困惑和反感。

他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也触动了一些读者,从而引发对道德和自由意志等主题的深入探讨。

4. 结论《局外人》以一种独特而又引人思考的方式展现了个体与集体、反叛与无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

《局外人》如何展现社会的荒诞与个人的无奈《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的荒诞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人的无奈。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看似冷漠、对传统价值观念无动于衷的人。

从一开始,他就以一种超脱于常规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母亲去世,他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悲伤,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下,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这正是加缪用以揭示社会荒诞的切入点。

社会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期待,一旦有人偏离这种模式,就会被视为异类,遭到指责和排斥。

默尔索只是诚实地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却因此被社会所不容。

在小说中,社会的荒诞还体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上。

默尔索因为在海滩上无意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而被捕入狱。

在审判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杀人的具体情节和动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检察官将他对母亲去世的冷漠态度作为他有罪的证据,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道德败坏的人,从而推断他一定会故意杀人。

这种审判逻辑是极其荒谬的,法律本应基于事实和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行,却在这里被扭曲成了对个人道德和情感的审判。

社会的道德偏见和法律的虚伪在此暴露无遗。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充满了荒诞色彩。

默尔索的邻居雷蒙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但默尔索却与他交往甚密,并非因为他们志同道合,而是因为默尔索对他人的看法并不在意。

雷蒙利用默尔索来报复自己的情妇,而默尔索也只是被动地卷入其中。

这种混乱、毫无真诚可言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再看默尔索个人的无奈。

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冷漠无情,只是对社会的种种规则和虚伪感到厌倦和无力。

他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去生活,却发现自己无法被社会所接纳。

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向往,但在荒诞的社会面前,这些都被压抑和扭曲。

他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处境,只能在无奈中走向死亡。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索为中心,通过梅尔索的行为和思想,深刻探讨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内涵。

本文将从社会现实和人性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局外人》的内涵,并探讨其相互关系。

首先,谈到《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

小说中梅尔索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对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不关心和违反,与社会潮流格格不入。

在他看来,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价值是虚无的,缺乏实际意义。

这种对社会的冷漠和逆反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人们被规范和价值观束缚,缺乏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社会世故和道德束缚使人的言行失去真实性,让人变得虚伪和内心困扰。

小说通过梅尔索的形象揭示了这种社会现实的丑陋和荒谬。

其次,谈到《局外人》的人性内涵。

小说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梅尔索个体的人性,还包括了整个社会的人性。

梅尔索的人性表现为对于生活的冷漠和无感,他对于感情和社会关系的冷淡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局外人”。

在法庭审判中,梅尔索冷静地承认自己的罪行,没有求饶也没有辩解。

他对于死刑的审判不以为意,表现出了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冷漠态度。

而整个社会也表现出了对他的冷漠和漠视,无人对他的死刑感到悲伤或同情。

小说中的人性暴露了人们在社会中的无情和冷漠,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缺乏关爱。

然而,社会现实和人性在《局外人》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相反,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正是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束缚促使了梅尔索对生活和社会的逆反,从而对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思考。

梅尔索的冷漠和无感也反映了社会对他的冷漠和无情。

社会现实与人性的互动使《局外人》成为了一部深刻而有力的小说作品。

最后,通过分析《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小说告诉我们,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应该需要以人性为出发点,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机会。

其次,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冷漠和漠视,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团结。

《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

《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

《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局外人》- 异化与社会隔绝的人性反思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带有强烈的人性反思色彩,揭示了主人公梅尔桑的异化与社会隔绝。

小说中,梅尔桑表现出与他人的疏离感和对社会规范的无法理解,进而导致他无所顾忌地追求个人欢愉,甚至接受了人类存在的虚无主义观念。

通过梅尔桑的形象,加缪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人为社会所困扰的现实。

本文将从梅尔桑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规范的拒绝和个体的虚无主义观念三个方面对《局外人》中的人性进行探讨。

首先,梅尔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疏离感。

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朋友,他都保持着冷漠的态度。

梅尔桑没有感受到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他对家人的关爱仅限于表面上的示好。

例如,在母亲的丧礼上,他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而是显得淡漠无情。

对于朋友雷蒙,梅尔桑也只是机械式地帮助他实现个人目标,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没有什么关心。

这种对他人的疏离感让梅尔桑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从而导致了他与社会的隔离。

其次,梅尔桑对社会规范的拒绝也是他异化和隔离的原因之一。

他无法理解社会为什么要求他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

梅尔桑的思维逻辑中只有个人欢愉的追求,他不愿屈从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规定。

他对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界限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了他的冲动和暴力行为。

梅尔桑认为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任何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是对社会规范的无视和拒绝,使他在社会中孤立无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最后,梅尔桑在小说中的言行反映出他接受了人类存在的虚无主义观念。

他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梅尔桑对人们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毫不在意,甚至有时显得冷酷无情。

他对待死亡的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被判死刑之前,梅尔桑感到的只是生活的虚无和绝望。

他对待死刑时的冷静和平静让人们或许会疑惑,梅尔桑到底对生死有多少畏惧和欣喜。

这种虚无主义观念使梅尔桑更加难以融入社会,与他人产生共鸣。

《局外人》中的社会异化与个人反叛

《局外人》中的社会异化与个人反叛

局外人中的社会异化与个人反叛《局外人》是由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创作的小说。

它以主人公梅尔索为视角,揭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问题:社会异化和个人反叛。

本文将深入探讨《局外人》中展现的社会异化和个人反叛的相关内容。

1. 社会异化在《局外人》中,社会异化是指梅尔索作为一个无法与社会沟通和融入的人而处于边缘地位。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梅尔索经历的社会异化:•孤立无援:梅尔索在文中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漠然和疏远感,他感到自己与别人有着距离感,无法构建亲密关系。

•非理性:梅尔索对正常社交行为和情感反应缺乏理解和兴趣。

他对母亲去世时的漠然和卡雷儿报复事件时的冷漠表现都彰显了他不同于大众认同心理状态。

•被监视:梅尔索经常被其他角色视为怪异和异常。

无论是办公室中的同事还是法庭上的陪审团,他们都对梅尔索产生了隔离感。

•存在主义思想:梅尔索对于存在主义的思考使他认识到自己与世间万物的脱节。

在没有普遍意义下,他不被社会所接纳或理解。

2. 个人反叛梅尔索对于社会异化的回应是通过个人反叛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愤怒。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梅尔索的个人反叛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梅尔索违背了当时传统的道德规范。

例如,他杀死了阿拉伯人而没有表现出内疚或后悔,这一行为彰显了他对社会价值观的蔑视。

•拒绝参与:即便在面临法庭审判时,梅尔索也保持着漠然和冷静的态度,并且并不愿意辩护自己。

这种态度既是对于司法制度和正常社交期待的拒绝,也映射了他对社会的反叛。

•无目的行动:梅尔索也通过一系列无目的和自毁行为来抗拒社会和传统。

例如,他欺骗了女友玛丽耶特,参加葬礼时冷漠无情地面对阿拉伯人家属等。

结论《局外人》以主人公梅尔索的经历讲述了一个社会异化与个人反叛的故事。

通过对梅尔索孤立、非理性、被监视以及存在主义思想四个方面的描绘,展现出他在现代社会中度过的孤独与社会疏离感。

同时,通过对背离社会规范、拒绝参与和无目的行动三个方面个人反叛行为的描述,体现出梅尔索对于不合理系统及传统观念抱有质疑和反抗态度。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

《局外人》中的自由与异化《局外人》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加缪所写的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穆尔索是一个处于社会外围的人,他对社会中的规范和常态并不感兴趣,对太多的事情都保持着冷漠和超然态度,他的行为被看作是异化。

该小说深入探讨了自由和异化的主题。

一、社会规范对自由的限制穆尔索是一个在法国阿尔及尔法国殖民地中生活的阿尔及利亚人,他对自己处于的社会充满烦恼和失望。

穆尔索在小说中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反叛,他并不像其他阿尔及利亚人一样,遵守社会的规范和习俗,他没有对宗教有什么期望和偏好,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这种态度使他经常被人认为是一个怪异的人,被视为社会的异类。

二、自由的本质和价值穆尔索展现了一个人通过真正的自由,得到了内心的解脱,走出了社会、文化以及习俗的束缚。

然而,他却被周围的人们误解并排斥,穆尔索认为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他被社会视为是一个异类,但是穆尔索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人类的本质。

穆尔索认为,假如他能够选择任何事情,他就不会选择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生命意义中的主体性、人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三、社会异化对人们的影响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描写了一个面临着自我危机的人。

小说中穆尔索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疏离的感觉。

在阿尔及利亚的这个殖民化社会中,穆尔索不仅感受到了群体和社会对他的排斥,也感受到了他自己和世界之间的曲折复杂的情感态度。

可以说,《局外人》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自由与异化,展现了一种个体与社会之间因互相异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加缪在小说中展示了穆尔索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人类所面对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性和人文现象。

总之,《局外人》一书是一部极具思考和独特性的文学作品,它呈现了一个与外界对抗的个体对自我和人类本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自由及异化的一定限制和遏制。

《局外人》:社会的异化与个人的反抗

《局外人》:社会的异化与个人的反抗

《局外人》:社会的异化与个人的反抗概述《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出版的小说,以故事主人公梅尔索为中心,探讨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个体对社会的反抗。

通过具体描述梅尔索在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生活中经历的事件,加缪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社会的异化1.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对周围世界毫不关心,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虚无和荒谬。

2.阿尔及利亚法国殖民地背景下,欧洲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隔离和排斥。

3.社会对梅尔索进行归类、定义和限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和反叛情绪。

个体的反抗1.梅尔索以冷漠态度和旁观者身份面对周围发生的事件,他似乎超越了道德和情感束缚。

2.当他被卷入一起谋杀案后,他的行为和态度引发了社会的不解和指责。

3.梅尔索在审判中坚称自己是无辜的,拒绝假装对谋杀感到内疚,表达了他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反抗。

加缪思想的体现1.《局外人》展示了加缪哲学中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的思想。

2.对于社会被定义为善与恶之间二元对立的观念,加缪提出了反抗和怀疑的立场。

3.小说呈现了加缪对宿命论、道德绝对性和意义失落等问题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思考方式。

小说影响与价值1.《局外人》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作,在文艺创作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2.其唤起读者对个体存在状态和建构现实方式的思考,引发深入探讨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

3.小说通过梅尔索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互动,揭示了个体在异化社会中寻求自我认同与真实存在感之难题。

结语《局外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梅尔索的冷漠和反抗成为作者加缪表达存在主义哲学观的方式。

这部小说使得我们思考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个体对社会的反抗,进而推动对自我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类存在本身进行深入探讨。

《局外人》概述

《局外人》概述

《局外人》概述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故事以“局外人”的眼光展现了一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其中愚昧与死亡的气味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都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他对于社会的种种规范和价值观都持有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

他的一次无意的杀人行为使他走上了法庭,并最终被判斩首示众。

然而,这一重刑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杀人罪行,更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这一行为。

这一看似荒谬的判决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与不公。

小说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的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
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默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默尔索
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他的思想和情感。

语言简练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能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局外人》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展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
观念,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虚伪。

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肆の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20世纪法国文学中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作家不少,如纪德、杜迦尔、罗曼·罗兰、莫利亚克、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缪也一样。

他积极介入政党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创造“劳动剧团”,组建“阿尔及利亚文化之家”。

更重要的是,加缪还通过锲而不舍的创作思考着人荒诞的生存状态,用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生活,《鼠疫》、《堕落》、《卡里古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就是他努力的见证。

在这些作品中,《局外人》的出现无疑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1954 年,罗兰·巴特在评论文章中这样描述:“《局外人》无疑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我所说的第一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质量上的)。

这部1942 年出版的小说在法国解放时期被所有的人争相传阅,很快为加缪赢得了荣誉;人们喜欢这本书,就像喜爱那些出现在历史的某些环节上的完美而又有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表明了一种决裂,代表着一种新的情感,没有任何人持反对态度,所有的人都被他所征服,几乎都爱恋上了它。

《局外人》的出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此,对《局外人》的关注也成为评论界备受瞩目的话题,而且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研究性的译介作品,比如《法国作家论文学》、《法国现代派小说》、《法国现代文学史》、《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局外人〉的解释》等。

这些译介过来的作品不论将加缪归属于法国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还是归属于荒诞派戏剧创作行列,都从理论在先、创作随后的角度来概括了加缪的整个创作。

其中,萨特在《〈局外人〉的解释》一文对《局外人》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不但揭示了加缪如何在作品中揭示荒诞,而且描述了自己对荒诞的理解。

此外,有些评论穿插在对加缪的生平介绍中,这些评论虽然缺乏深刻性,但是为研究《局外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而且为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视角。

如《加缪传》、《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和《加缪》。

另一类是研究专著和文集。

相比较而言,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才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相关的评论只是穿插在对作家的整体介绍和文学史中,如《诗人哲学家》、《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的评论则趋于集中化和专题化,不但把对《局外人》的研究逐渐纳入对加缪的专题研究中,而且因为对荒诞文学的集中探讨将《局外人》的研究也带入了国内研究的高潮,并出现了以下重要的文献:《20 世纪文学中的荒诞》、《加缪———从西绪福斯到反抗者》、《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

2000 年后,研究渐渐趋于平淡,部分评论也是穿插在相关的论著和文集中,如《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法国文学简史》、《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选择到反抗———法国20 世纪文学史观》。

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研究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我国学者对《局外人》的研究。

一、关于《局外人》的主题
美国当代学者大•盖洛威认为《局外人》是通过“‘荒诞的主人公’来表达执着于意图与现实之间的重大不平衡的荒谬主题。


袁忠惠在《存在主义文学的荒诞意识——解读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总结说:“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

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

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

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侯相琪在《局外的生存状态———评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写道:《局外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类面对荒诞处境做出的努力。

默而索是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表现出冷漠,同时他用冷漠、无所谓、绝望和荒谬的方式来反抗当时的世界。

杜娟在她的《荒谬并幸福着——过客与莫尔索的精神对话》一文中写道:“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荒谬的阐释, 荒谬伴随着人生, 所以人生就应该正视荒谬, 反抗荒谬。

唯有对荒谬的反抗, 才能显示出‘生存的伟大’。

莫尔索正是在感受到现实的荒谬后, 摆脱了被动, 放弃了模糊, 明确地对荒谬表示了‘不! ’, 以接受荒谬所给予的死亡的不妥协态度, 自觉地走上反抗荒谬的道路。


二、关于《局外人》莫尔索的形象
莫尔索是加缪小说《局外人》的核心人物,潘水萍在她的《直面“荒诞”的第一人——默尔索的孤独世界》一文中写道:“小说中的默尔索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确切地说应该是个不忌讳、不掩饰、从不说废话的人。

他认为人没必要演戏;世界上很多事都不是别人认为的那么重要;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


“面对‘愿不愿’、‘爱不爱’等提问时, 默尔索都是无所谓、怎么都行的态度, 总觉得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

做与不做朋友, 爱与不爱情人都是一样的。

因为生活不会因为人的选择而有所改变, 默尔索已经意识到令人窒息的谬悖的处身状态。


大多数的研究文献都和上述的观点相似,认为“不感兴趣”和“冷漠”就是莫尔索最终追求的生存方式,但是李天英在其《“局外人”的本真追求》一文中这样写道:“由于莫尔索在感情、工作和生死的问题上表现异常,所以被视为‘无所谓’、‘无动于衷’和‘冷漠’的局外人。

其实,通过对‘局外人’生活的具体分析以及与‘常人’生活方式的本质比较,就可以看出,‘局外人’不但不冷漠、无所谓和无动于衷,相反,它表达了主人公莫尔索深沉的本真追求。


“莫尔索的‘冷漠’绝不是冷漠,相反,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本真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之所以选择了冷漠的形式,是因为只有冷漠是唯他所有并具有本己性,是冷漠将那热衷于公众声誉的‘常人’驱入无意义之境并凸显属于自己的生存价值。


胡晓玲在她的《<局外人>中的虚无与信仰》写道“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默尔索宣告‘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了真正的自我,对自己的一切有把握,对他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


“追求真实,追寻自我,追逐真爱,这是默而索的信仰和追求。

这一切与虚无并行不悖。

也许,虚无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爱的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它信仰的排斥。

也许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正因为对这些信仰的坚守,才会把生活浮面的东西看透,面对人生的终极,才会有一种虚无的感觉。

也许,正是那种虚无的感觉,才会让我们在现实中选择并坚守一些价值,不至于彻底失重。

我们相信,虚无和信仰的背后,是对生命真实自在飞翔的渴望。


莫尔索以冷漠作为反抗现实荒谬的方式,张丽莉在其《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论<局外人>中莫尔索的形象》一文中概括为:“保持心灵的真实不说假话”、“对一切抱无所谓的态度”,“一个深知世界是荒谬, 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人,他索性抛开社会, 做一个和社会断绝关系的‘局外人’, ‘连眼珠子也不要轮过去’, 甚至不屑于释放或结束自己的绝望, 让心灵空虚成连整个社会都可能陷下去的深渊,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彻底的轻蔑和反抗?”
三、《局外人》的结构
《局外人》物理上的结构很简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难上杀死
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第二部分则主要写诉讼和审判,场景变为单调的监狱—法庭。

对于物理结构,国内学者基本没有做出专门的论述。

但是,在精神结构上,伍友云在他的《荒诞•抗争•希望——加缪小说中的精神结构》一文探讨了加缪小说的精神结构,即荒诞•抗争•希望,我认为这样的精神结构在《局外人》上也深刻地体现着。

他在其文的最后总结说:“加缪对世界的描绘是惨淡的, 但他并没有局限在荒诞的氛围之中, 而是积极地引导人们去寻找出路, 去抗击荒诞。

因而, 他所描绘的一些荒诞的画面就不只是一种绝望的展现, 而是成为一种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描绘人类的生存状况是为了寻找希望的出口, 于是人成为加缪小说中的核心, 人的出路始终是加缪殷切关注的焦点, 也正是在这里, 我们才说加缪的小说是独特的, 他的名字与他的作品才能穿越时空的流水线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众多学者参与《局外人》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局外人》巨大的文学价值。

以上是我对我国的《局外人》研究的一个概略的总结和陈述,限于篇幅,还有许多研究成果没有提及。

一个总体感觉是,研究论文虽多,真正有创见的成果却不多,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