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合集下载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分析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而言,抗震性能的分析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围绕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探讨抗震性能评价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就提高抗震性能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抗震性能评价的方法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评价的方法一般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三种。

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方法,通过假设地震作用为静态水平力进行分析,适用于一般建筑和简单结构。

动力分析是以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激励载荷进行分析,相对准确地反映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非线性分析是基于结构材料和构件非线性行为进行分析,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根据工程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对于一般建筑和简单结构,可以采用静力分析进行评价;对于重要建筑和复杂结构,应该进行动力分析或非线性分析,以确保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安全可靠性。

二、影响抗震性能的因素1. 结构材料和构件的性能结构材料和构件的性能是影响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材料和构件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变形和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结构的破坏程度。

在结构设计中,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和构件,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并保证其质量和可靠性。

2. 结构体系和设计参数结构体系和设计参数的选择也对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结构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周期和加速度,减少结构的振动位移和变形,进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而设计参数,如刚度、弹性模量、强度等,也会直接影响结构在地震下的响应。

在结构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设计参数,以提高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抗震性能。

3. 地震动特性和设计地震动参数三、提高抗震性能的建议2. 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和设计参数,减小结构的周期和加速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一、抗震设计的意义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抗震设计可以使建筑物更具有抗震能力,从而保障建筑物在强烈震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抗震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能够降低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3. 增加社会公共安全。

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物品财产的安全都与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息息相关,抗震设计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的公共安全。

二、抗震设计的相关设计要素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

其中,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四点:1. 设计的基本准则。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合理提出设计构想和设计实施方案。

2. 设计的设计基础。

抗震设计需要依据地震特性、地区地质地貌等相关因素选定设计方案,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剪力墙、框架等进行适当设计,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设计的设计方法。

关于抗震设计的方法,可以采用影响系数法、地震反应谱法、等效静力法、时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设计。

4. 设计的施工周期。

施工周期可以划分为设计、施工、验收三个环节,其中设计环节是抗震设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抗震设计的常用方法在抗震设计中,常见的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种:1. 影响系数法。

该方法针对简单的建筑物比较合适,通过对各种力和应力的大小作用进一步确定建筑物的结构方案。

2. 地震反应谱法。

该方法是一种二阶线性微分方程求解模型,可计算出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谱,从而依据反应谱计算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等效静力法。

该法是结合影响系数法和地震反应谱法的共同特点而建立的方法,半经验性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4. 时程分析法。

该法将地震波作为初始条件,在建筑物的结构系统中进行动力分析,得到地震波对于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得到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抗震能力的优化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抗震能力的优化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抗震能力的优化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所面临的各种荷载下保持稳固和安全。

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抗震能力的优化成为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抗震能力的优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强烈的地球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能力的优化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抗震设计的原则1. 水平荷载原则:地震作用是以水平方向为主,所以在抗震设计中,注重提高建筑物的抗水平荷载能力。

2. 立柱的强度原则: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立柱,确保其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作用力。

3. 基础的稳固性原则:强化建筑物的基础,确保其稳固性,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合理选择和布置结构构件,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能力。

例如,采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以及合理的面积和间距等设计方案。

2. 减震技术应用:通过使用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使用减震橡胶垫、减震支座等技术。

3. 预制构件应用:通过使用预制构件,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减少施工期间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改善抗震能力。

4. 材料选用优化:选择适应地震作用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以某高层建筑为例,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和减震技术应用,成功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首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使用了减震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并采用了减震橡胶垫和减震支座,有效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最后,运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五、抗震设计的挑战与展望抗震设计在传统的结构优化、减震技术应用等方法之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节能与环保要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等。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李海龙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李海龙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李海龙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形式也不断变化,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层建筑形式受到人们的青睐,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的各方面要求都较为严格,特别是抗震设计方面,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与整体效果。

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综合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结构设计的质量,因此在结构设计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抗震设计。

始终坚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严格把控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改善结构的抗震设计,让土建工程高质量竣工。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要点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木工程工程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各界对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融入科学的抗震设计理念,充分发挥结构抗震设计的作用,提高整体结构设计水平。

因此文章重点就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展开分析。

1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1.1结构简单化土木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需尽量选择结构简单的构造体系,进而改善工程的抗震质量和抗震效果。

与结构复杂的土木工程相比,结构简单的土木工程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力学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加大对结构设计平衡性的把控力度,防止结构设计过于复杂而造成的设计质量不佳的问题。

同时,相对较为简单的设计形式能够减轻由于地震因素所造成的损害,减轻地震破坏力对结构的伤害,从而有效优化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效果。

1.2提高整体性为使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展现出较好的抗震效果,在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的抗震性并不是对结构某一个部分提出的要求,其是对土木工程体系当中的所有部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应从整体上把控结构的设计,保证结构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特别要关注对土木工程项目有着较大影响的几个因素,我们必须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减少甚至避免其对结构的不利影响,确保各部分结构之间的有效协调。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措施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措施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措施摘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土木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会直接影响结构本身的安全性,因此需要设计工作人员和施工人员提升重视程度,推动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稳定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措施引言地震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人们积极提升防御监测水平。

随着地震灾害频率的不断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土木结构工程建设中,需要重视抗震设计环节,并重视落实施工质量,提升建筑的质量,提升建筑的安全水平。

1、土木工程结构抗震问题以及原因分析1.1场地破坏对于建筑而言,发生地震时地基最先受到影响。

这种问题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致使建筑物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场地破坏与其他破坏相对于地基破坏情况较小,但后期修复与加固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地基的设计就变为非常重要。

1.2结构不稳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不够稳定也会降低其承载能力。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这种不稳定造成的质量问题会进一步放大。

由于地震的作用,土木工程结构会产生惯性力,在惯性力与其他阻力、抗干扰力的作用下,一旦超过建筑物本身的承载能力就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坏。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建筑施工建设阶段的质量没有满足实际需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减震设计不合理,由于经济投入因素的限制,没有对地震等危险因素进行判断,对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较差[1]。

1.3次生灾害通常情况下,由于地震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比如海啸、山洪、泥石流、火灾以及毒气污染等,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也是人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因此在做好地震监测的同时还应该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报工作。

这些灾害也是对建筑物稳定性和质量的一种考验,因此在进行建筑土木结构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次生灾害等因素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在土木工程中,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建造任何建筑物之前,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到地震可能带来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分析一些土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以展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策略。

案例一:地震防御的高层办公楼在大城市中,高层办公楼是常见的建筑类型。

由于地震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和生命危险,高层办公楼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一座典型的高层办公楼在抗震设计中可能采取以下措施:1. 结构加固:通过使用更强度的建筑材料(如钢材)以及增加内部和外部的支撑结构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2. 结构分离: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结构体系,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可避免整座建筑物一起倒塌,从而减少伤亡和损失。

3. 阻尼控制:在建筑物中引入阻尼器或减震器,以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

案例二:桥梁的抗震设计桥梁是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交通设施。

在抗震设计方面,桥梁需要经历严格的工程分析和优化设计。

下面是一些桥梁抗震设计的例子:1. 地基加强:桥梁建设需要合适的地基才能确保稳定性。

因此,在地震区域,土壤的处理和加固是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

2. 结构减震:在桥梁设计中,可以采用减震装置,例如设备在桥墩和桥面板之间插入阻尼器,以降低地震时桥梁的震动幅度。

3. 灾后恢复:如果桥梁发生了地震损坏,抗震设计还应包括容易进行修复和重建的结构特点,以减少交通中断时间。

案例三:地下隧道的抗震设计地下隧道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隧道位于地下,承受地震力的方式与建筑物和桥梁有所不同。

以下是地下隧道抗震设计的一些要点:1. 隧道衬砌:选择高强度材料用于隧道衬砌,以抵御地震力引起的压力和位移。

2. 隔震设计:在隧道与地面相连接的区域,可采用隔震垫片来减少隧道受到的地震力。

这可以减少对隧道结构的损坏,提高地震后的安全性。

3. 应急通道:在地下隧道设计中,设置足够数量的避难所和应急通道是非常重要的。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64 –1 抗震设计要素1.1 震中烈度和震级。

在相似地质条件下,震源越浅,破坏的程度就越大,烈度也就越高。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震级=0.58震中烈度+1.5。

以8级地震为例,震中烈度为11.2度,每当震级增加一级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就增加30倍,当烈度增加1度时,地面加速度加倍。

以能力的转换和震级为例,M=M(A/T、Δ、h)+C r +C k ,6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两吨重的原子弹。

本世纪最严重的地震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8.9级地震。

1.2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所在的地区是有关系的,是设计结构计算的抵抗破坏力大小。

比如7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8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这是权威部门根据建筑所在地方的宏观地质条件和地震统计给出的。

抗震设防烈度是反映该地区地质条件的参数,是基于统计概率的客观物理量。

主观的抗震等级,几乎都是基于对震害严重程度的主观评价。

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2级。

以汶川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8.0级,震中烈度11度,抗震设防烈度8度,但是抗震设防水平一直在变化。

比如投资者愿意增加投资,也可以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我国各地区设定的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中震设定的。

比如汶川地震8度,在如此罕见的地震中,会倒塌很多房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需要考虑设防烈度、结构形式、建筑物高度等因素,与建筑物的重要性有关。

抗震等级越高,建筑的重要性就越高,同时地震损害后果也就越严重,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要采取的计算取值和构造要求也就越高,同时投资也会增大。

在同一抗震设防烈度区内,抗震等级比较高的建筑物,需要按照较高的设防烈度设计。

在所有的抗震设计中,“大震不倒”是一项基本要求。

对于大多数建筑物来说,不需要进行抗倒塌验算,而是需要综合多因素综合指标。

2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通常情况下需要根据地震的强度、频率、建筑地形等就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抗震强度明确原则,以保证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发布时间:2021-09-22T03:25:49.472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13期作者:付乔雅[导读]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难以规避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国家与社会受到重大损失。

付乔雅身份证号码:37230119900506****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难以规避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国家与社会受到重大损失。

建筑结构抗震性不强而造成的事故,在全部建筑结构工程事故中比重较大,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展开研究,是加强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策略。

本文对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阐述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相关内容与建筑抗震设计所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并且对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引言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建筑行业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高层建筑数量明显增多的今天,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也直接关系到建筑房屋结构的性能。

本文就将重点分析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保障居民的住房安全。

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概念建筑抗震结构的整体抗震结构设计主要是指在大型建筑的整体抗震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能够大胆突破设计传统,充分吸收当地地震灾害的统计数据、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以及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型建筑整体抗震结构设计的技术经验,最终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结构抗震建筑设计技术理念。

此外,还要以适应这一理念为设计依据,完成所有主体结构和部分基础结构的整体设计。

对于建筑主体结构抗震灾害的概念设计,设计人员更有必要灵活、科学地充分利用地震相关知识和当地有关地震的详细设计资料。

2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2.1建筑物的整体高度问题在一定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中,对高层建筑相对应的高度有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该建筑的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18-01-02T13:40:48.9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5期作者:陶玉鹏
[导读] 设计人员还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抗震防震能力,保障土木建筑的安全与稳定。

江苏宏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07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土木工程建设大量推进,人们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地方属于典型的地震灾害多发区,地震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抗震设计是否科学,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实用性和耐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在抗震设计上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扎实落实各项抗震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防范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地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国家都曾发生过严重的地震灾害,给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地震发生时间短,预测手段有限等,使得地震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土木建筑的大量出现,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安全、住建等部门需要加强各类新建土木工程的抗震检查,切实提高对今后发生地震后的抵御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降低对社会正常运行产生的影响。

因此,设计人员应当重视抗震设计,在设计结构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抗震元素,从而保证抗震设计效果。

一、土木工程中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结构设计应当简单便于操作。

为了保证抗震设计的效果,最初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就要尽可能的简单,尽量减少一些非常复杂的环节或者结构,尤其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快速的得出整体结构的受力情况,这样能给抗震设计提供充足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抗震设计的准确性、科学性。

从大量地震事件中得出经验,相对简单的土木工程结构有助于抗震设计作用的发挥,还能最大限度的抵消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力,只要地震级别不是最高,就能很好的保证土木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充分发挥各种抗震设计对建筑物的保障作用。

(二)整体的设计要科学、规范和合理。

在组织抗震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待设计的土木工程类型进行准确的分析、研判,使抗震设计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相符合,避免因为结构设计不科学性而导致的建筑物整体受损。

在土木工程建设之处,就必须对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流程等的用料上进行严格把关,对各种可能影响整体结构稳定的因素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对结构中所使用到的连接件更是优中选优,确保质量合格,从而使连接件之间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设计基础、楼盖、柱体与盖板等关键位置的时候,对各个部件之间要反复检查,确保无缝隙连接,对可能产生松动、裂纹等的必须及时更换,从而在保证土木工程结构的刚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降低不同类型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为了降低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直接冲击,减少地震的冲击力和影响面,很多土木工程在设计之初都会在建筑的基础部与主体之间专门增设一个隔离地震层,实践证明,该隔离层能将地震的冲击减少30%—40%,对维护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作用明显。

为了进一步深化抗震效果,通常的做法是在建筑物的顶端加设一个“反摆”,一旦发生地震后建筑物受到作用力后会震动,在建筑物移动的水平方向上承受相反的作用力,这样能很好的将地震产生的震动力抵消掉,最大限度的减少地震的影响,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持建筑物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一)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

(1)抗震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在质量与刚度的选取上必须恰当,抗震设计需要在整体建筑上均匀布设,或者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在高度设计上一般是不超过40米,这样能使得整体结构设计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也有助于抗震设计性能的发挥。

(2)由于建筑类型不尽相同,很多建筑物在结构上是不规则的,这就要求在抗震设计上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的计算结果,这个结果最好是多次计算的平均值,这样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如果建筑物所处的位置是坚固性不够的软土层,一般的做法是对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或者地基进行各种形式的加固,确保建筑的地基能经受一定的冲击力,这样能保证建筑基础之上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点。

(1)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我国地质结构的特点和国家通用的抗震设计标准,当前,国内建筑物一般是围绕7—8级地震进行防震设计,而地震作用又需要从甲类建筑、乙类建筑等方面分别进行烈度的计算。

(2)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由于建筑类型的复杂性,每一种建筑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必须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选用不同的计算办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振型组合反应谱计算、弹性动力时程方法等,这两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整体结构匀称,受力比较均匀的建筑物,对于整体结构复杂并且十分不规则的建筑物,最好是采用补充弹塑性动力时程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三、提高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严格选取抗震设计的场地。

由于土木工程自身的复杂性,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必须对场地进行严格要求,坚持抗震设计与整体建筑的稳定性相吻合,尽量不出现因为抗震设计反而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而且,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容易引起相关联的地质活动,所以在进行建筑场地选择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比较平坦和开阔的建筑。

(二)谨慎选择建筑结构。

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所选取的建筑对象必须坚固实用,严禁选取整体结构不稳定或者外形发生变化的建筑,如果选取了不合格的建筑,反而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而且,在进行土木建筑相关抗震设计的时候,必须对设计的高度、宽度等进行准确的计算和核对。

在建筑施工中,所选用的材料必须严格把关,从基本强度和硬度上严格要求,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现象,尽量减少因为建筑结构所选取材料不合格导致的变形、裂纹等现象的出现。

(三)深化抗震举措。

在掌握土木工程的类型后,可以选取质量过硬的材料对建筑的某些部位进行抗震加固,提高对地震的抵抗能力,不仅可以分散地震的冲击力,还有助于增强整体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对建筑物的基础部需要进行充分加固,可以用钢筋混凝土等进行
浇筑,提高其刚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很好的抵御地震产生能量的冲击。

结束语:
随着土木工程建筑的增多,地震灾害的频发,积极做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在充分认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及其他的质量强化措施之后,设计人员还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抗震防震能力,保障土木建筑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飞.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影响因素和方法分析[J]. 建筑知识,2016,36(11):19.
[2]王丽明,李惠. 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2014,(S1):2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