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和《前方》有所不同,一是内容,二是语言风格。
内容上,《前方》是出发,最终还是无家可归,二本文是回归,虽然家园废失,作者知道所以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踏上了虚无之途,但是,通篇还是在讲,假如我们能重视生命中的证据,我们即使不能对抗时间,却能挽救自己的心灵。
相比于《前方》的语言风格,刘亮程的文章更注重“诗意”,更多的是用诗的意境去表达美感的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研习本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刻体会作者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评点的方法阅读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独特、个性化的具有诗意的意象,体验作者情感的层层深化,理解其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用评点的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弄清文中描写故乡村庄的景象与“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声明证据的关系,理解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教师提问:假如你带着你的同学,到你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你给同学做介绍,你将如何介绍?【明确】会把同学们带到还留存着当年我乱涂乱画的老屋的墙壁前,指着告诉同学,这是我曾经留下过的印记。
会指着某一条小路,说这是我上学时必经的小路,这个地方,我曾经掉过龙虾……2、教师继续提问,这些事物是不是你童年生活的证据?如果不是带着他人参观,你曾经注意过这些事你生活过的证据吗?一、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的“证据”都是什么?2、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3、没有了这些证据人生会怎样?二、师生探究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的“证据”都是什么?【明确】①有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
《今生今世的证据》

对文章最后一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 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的理解。
(1)这里的“家园”指什么? ——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依托。 (2)句中“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妥帖? ——当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丧失了根深蒂固、 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踏踏实实”强调迈上“虚无之途”的必然性。 (3)怎样才能使“家园”不会“废失”? ——人类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 中,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惟其如此,“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 心的证据也散失了,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无家可归了。这句话强调人不能丢失 “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课主题。
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 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 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 “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 的,又是精神的。
3、今生今世的“证据”最终的结局是怎样?
对于刘亮程来说,他的这个村庄,不仅是一个荒凉的沙漠边缘, 是他终生所要表达思考,要倾诉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 与写作方式,是作家在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 对于属于刘亮程的这“一个人的村庄”来说,那里的灰鸟、虫 子、老狗、胡杨树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无限的生命空间,在这里,忍 耐、困苦和快乐是属于每一个沉静而卑微、孤独而深刻的灵魂的。 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 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灵 犀而申请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故乡,人出生、生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 有用,也不管人是否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 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推荐书目-----《一个人的村庄》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一)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ebe1e07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d.png)
[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一)《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本比较有意思的书,作者用满满的文字叙述了人们今生今世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本书对于本人来说许多知识点是新奇的,可是还是有些地方不太理解。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本人对《今生今世的证据》阅读答案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前世今生:命运如何被界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类似“一见如故”、“无缘无辜”的感觉,这和前世今生的概念有关。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命运是由我们在前世行为所累积的功德或罪恶所决定,所以我们在现世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和我们前世的因果关系有关的。
此外,我们在现世行为的善恶也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
二、人的灵魂是否存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灵魂的说法:八万四千个转世之后,灵魂会进入天堂或地域,先人灵魂会附在人体内等等。
然而,实现科学的观点来看,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人的灵魂是真实存在的。
此外,许多文化差异和神話传说,都有可能是我们对生命、精神、死亡等问题的创作和共通愿景的体现。
三、宿命能改变吗?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宿命和命运是注定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
但是,作者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去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是偶然的机会或人生转折点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因此,不要停留在宿命的感受里,而是要学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
四、如何对待生命?生命言简意赅中所说:“生命无价”,值得我们尊重和珍视。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意义,无论是社会地位高低、贫富,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实践起来就应该摒弃评价和批判,让我们用友好的面对生命,感受生命。
五、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作者通过土地、房屋、钞票、名望等物质方面的财富,并不能凝聚、衰弱、过继。
最需要做的是追求在未来有人会记得,尤其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和经历过,这些真正的标志万岁挑战。
要持续地感受和欣赏生活的重要在于,我们要拥有目标,并且为之努力。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中心议题:“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 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今生今世的证据》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证据”在人生中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交流对“证据”在人生中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梳理文章思路,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品味语言: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6.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证据”在人生中的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讨论。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证据”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证据”的作用,加深对“证据”重要性的理解。
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备课资料必修一

《今生今世的证据》备课资料一、走近亮程向自然敞开心灵的精神漫游者作者:袁芳《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11期字数:3042 X亮程,某某沙湾县人,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著有长篇小说《虚土》,诗集《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集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把人刮歪》《站在黄沙梁边上》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有《今生今世的证据》。
袁:X老师,您好!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我们感到特别高兴。
知道您的名字是从阅读您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几篇散文开始的,逐渐熟悉您并认识您是在读完您的散文集和一些评论家的评论之后。
对您的这部散文集,评论界评价非常高,许多网友更是好评如潮。
这些评论中您认同对您散文创作意图的评价吗?X:评论家们多是从概念和理性着手评论我的散文,作为作者,我创作之初是没有受到这些创作理念支配的。
我文字记下的是一种体验,或者称之为感悟,当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关于成长的记忆、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
袁:在众多评论中,某某著名诗人、学者林贤治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中评论道:“X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头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生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先生的最后几句话不是理论和概念,而是一种体验,这种读您文章后的体验与您在写作散文时表达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吗?X:是一致的。
人往往会为着个人的前途、为将来有一天会出人头地拼命奋斗着,而往往忽视了自己生命里最本真的存在,人在尘世的喧嚣中会很少顾及大自然其他生命的存在,我在散文《对一朵花微笑》中表达了一种孤独的存在,也表达了一种幸福的可能,然而却仍然有我的困苦,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今生今世的证据》知识梳理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读前要热身★看《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淡得不着痕迹的悲伤无边无际地蔓延。
刘亮程将他居住的村庄写出了世外桃源的味道,甚至有点伊甸园的味道。
人和动物可以那么和谐且相通地住在一起。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心满意足地坐在空旷的田野上,平和地看着季节年复一年地走过村庄。
草长莺飞。
他像个旁观的哲学家一样守着那片温暖的土地。
他从来就不想离开他的村庄。
刘亮程的书像是在阳光中浸泡了很久,字里行间都是明媚的风。
可是在四下安静的时候,我总会看见眼前恍惚而过的忧伤。
就是在他直白而口语化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寂寞的音节。
他讲的故事很平淡,可是我总是莫名其妙地被感动。
——郭敬明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谁的人类》★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
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
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
他近年来的“村庄”系列散文,具有难以重复的特殊品质,同时也很可能达到了作者自身经验资源的极限。
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视野中保持和滋补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他所面临的考验。
——刘亮程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获奖评语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今生今世的证据》解析

思考:
他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 (寻觅)什么?
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1. 他今生今世的证据指什么?
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 料。 --------《现代汉语词典》
2.要用证据证明什么?
•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 天,会需要证明。(第三节) • 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 证?(第六节)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 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 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 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 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 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 世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总结:
曾经的生活 需要证明 曾经的生活 难以证明 家园废失, 人走向虚无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 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 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 己的心灵世界.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
名人眼中的刘亮程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 野里,同时获得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3. 曾经的生活,需 要证明吗?
A.第四段:“我也会 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 疑” B.第五段:“现在, 谁还能说出一棵草、 一根木头的全部真 实?……”
4.曾经的生活容易证明吗?
5.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结果会怎样?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 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 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 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 “根”,也就没有了寄托 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 的方向,他的“回家”, 只能是走向“虚无”。
—他就是刘亮程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刘亮成说“故乡”
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 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 处”确认了“故乡”。 “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 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 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 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 地回望这个村子……”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详细的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点,加强同学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师生以及生生沟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理解人与家乡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反复研读,以评点促进沟通,深化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教具预备:幻灯片教学方法:问答法、评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家乡:失去的家乡才是真正的家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家乡”,是“别处”确认了“家乡”。
他就是刘亮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他查找一番《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介绍①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全部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全部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②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终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长篇小说《虚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同学们应当都预习过课文,那么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你们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注1:难懂、哲理化强注2:《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显得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
假如说很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家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本文则越过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家乡的关系究竟如何,家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家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2)本文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关键词“证据”在文中指什么?提示:文章其次段和第六段末尾关键句注:①其次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详细指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铁钉等(物质层面,同学找并归纳特点)②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在这很明显指代的是物质层面的证据,那么内心生存指的是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研习本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刻体会作者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评点的方法阅读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独特、个性化的具有诗意的意象,体验作者情感的层层深化,理解其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用评点的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弄清文中描写故乡村庄的景象与“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声明证据的关系,理解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教师提问:假如你带着你的同学,到你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你给同学做介绍,
你将如何介绍?
【明确】会把同学们带到还留存着当年我乱涂乱画的老屋的墙壁前,指着告诉同学,这是我曾经留下过的印记。
会指着某一条小路,说这是我上学时必经的小路,这个地方,我曾经掉过龙虾……
2、教师继续提问,这些事物是不是你童年生活的证据?如果不是带着他人参观,
你曾经注意过这些事你生活过的证据吗?
一、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的“证据”都是什么?
2、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
3、没有了这些证据人生会怎样?
二、师生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作者的“证据”都是什么?
【明确】①有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
(第二段)
②还有附着在这些熟悉的旧物上得记忆和感情。
(第六段、八段)(有形的实物是曾经生活的物质见证,有时候这些物质证据已经消失,但生活的影子还是存在的,那就是记忆。
曾经的生活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意识、情感等精神层面的生活,比如你的喜怒哀乐,这些生活的证据就是保存在大脑中的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
2、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
【明确】“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需要见证。
3、讨论:“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吗?
(1)第四段:“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
这句话如何理解?
——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 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 说穿了, 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 而
是怀念自己的过去, 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生命, 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 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分量, 它既是生存之地, 又是精神居所。
游子和故乡难以分解,就像干和根一样构成一棵参天大树, 他不管离开多久, 走得多远, 总是时时刻刻恋着自己的故乡。
——他感叹自己“内心的生存”还有“谁能见证”, 他对曾经生活的感悟, 他内心的成长还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呢? 作者用七个反问来表现自己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即消失过去无法证明。
又连用六个“真的”,写出了失去证据后的无奈。
作者不希望现实中的故乡有所变化, 可以在心灵保持最美好的故乡记忆, 而家园经历岁月变迁,“这一切面目全非, 行将消失”, 使得作者的情感怅然不已。
(2)第五段:“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
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得一生中?”
——你经历的一切,像风一样,转瞬即逝,一个人慢慢变老,而风却紧紧跟随你的
一生。
4、对文章最后一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
虚无之途”的理解。
(1)这里的“家园”指什么?
——既是具体的家、家园,更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精神依托。
(2)句中“踏踏实实”与“虚无”语义相反,这种表述是否妥帖?
——当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丧失了根深蒂固、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
“踏踏实实”强调迈上“虚无之途”的必然性。
(3)怎样才能使“家园”不会“废失”?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 但可以把它们永远地保存在记忆中, 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 “家园”才不会废失, 否则, 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生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 他的生命也就成了一片虚空, 他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
我们再回头看这篇文章的题目: 今生今世的证据, 就可以理解了, 其含义是一辈子的证据。
三、深层研读
屏幕打出刘亮程散文《村庄的事情》、《对村庄的认识》片段,学生结合片段,思考刘亮程对村庄的特殊感情。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我恰恰在追怀一种永远怀旧的东西,过去千百年仍鲜活如我们古老的血液。
——《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于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当我们老得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
叶落归根。
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一个人的村庄。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明确】因此,文章中得证据、村庄都包含多重意义。
既是世俗的,更是精神的,
而家园也不只是一种事物的记忆和怀旧,应该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四、评点法阅读文章
学生精读全文,画出评点的原文,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第一段:“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
”
点评: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使用的角度考虑它的。
但是这些东西是有用的,是过去生活的见证。
作者说自己“还不懂得珍惜”,此时内心有这深深的悔意。
第二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
点评:用拟人的手法与“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因为故乡是人生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故乡的旧物,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他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人生活的物化。
第三段:“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
点评:再强调“不知道”,表达一种懊悔之情。
“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
第六段:“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
点评:个人内心的生存即精神世界同样需要见证。
留存的过去的事物可以证实以往的生活,但是仅有这些客观的事物,一个人的精神经历和情感依旧没有见证,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就会“精神流浪”。
而要见证内心的生存,就要靠脑中的记忆和情感。
……
五、教师小结
林贤治评论:“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对于刘亮程来说,他得这个村庄,不仅是一个荒凉的沙漠边缘,是他终生所要表达思考,要倾诉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家在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
对于属于刘亮程的这“一个人的村庄”来说,那里的灰鸟、虫子、老狗、胡杨树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无限的生命空间,在这里,忍耐、困苦和快乐是属于每一个沉静而卑微、孤独而深刻的灵魂的。
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正因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灵犀而申请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
故乡,人出生、生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否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