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合集下载

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

2.作者追怀了哪些“曾经有过的生活”?
大风 大鸟 瘸腿男人 大榆树 榆木桩 月光
真的
怀疑
关系之二:时间会让人清晰的记忆变 得模糊,把模糊的记忆变成虚无。
3.“现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 村庄——“已成别人的村庄”; 泥巴、白灰——“脱落得一干二净”; 土墙——“回到土里”; 坑——等待“回到土里”。
生命会消失,物证也会消失,那我们心里存的是 什么呢?留在我们精神世界里面的是什么呢?当然还 是原来这份东西,即使都消失了,心存还是原来这份 东西,因此要寻找今生今世的证据。 实际上还没有证完,因为后面还有若干年的生命 历程。你会把原有的生命的证据一起带着往前方走。 我们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前方还在召唤呢,作 者还在前行,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他可能心里装满了一个丰富的世界,那就是精神家园。 徐志摩离开康桥,到山东上空爆炸的一刹那,他 心里还装着康桥、康河的流波。那就叫精神家园。
所谓的“证据”,物质层面指家 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二.文本探究,解读文本
证据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个关键的时间点:
走的时候,曾经有过的生活,现在
1.作者“走的时候”怀抱哪些缺憾?
不懂得怜惜(院墙、树、圈棚、炉灶), 不知道告别(草、土墙、房子), 不知道需要证明(曾经的生活)。
关系之一:不管是人是物非,还是物 是人非,我们都需要证据。
相关评论:
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 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 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 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 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件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件
学习目标: 1探寻今生今世的证据 2对“家园”的认识
刘 亮 程
今 生 今 世 的 证 据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 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 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 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 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 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 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 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 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 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 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 哲学家”。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风中 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用我们一 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光、雨 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 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这个村 庄不存在偏僻与远近。对我而言,它是精神与心灵 的。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 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 移它。在我们漫长一生不经意的某一时期,心灵停 留住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躯体。 那个让人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美文评点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 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评点要义:对话、交流、进行再创造.
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内容、情感、表现 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原文
•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 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 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 倒,砍掉那些树,拆毁 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 没用处了。①我们搬去 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 日子一天天好转。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1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觉得我们生在世上不需要任何证据。

这样糊里糊涂地活到读这篇文章,已经过了十五载。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仍旧无所触动,因为我找不到共鸣。

直到学完了这篇文章,才开始明白起来。

学了刘亮程的文章,自己像是有意无意地在寻找着自己的证据,常在自己发呆时思考着这个问题,有时甚至在想要为自己手头上正做着的这件事去寻找一个证据。

但是我却从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知道我坐到第四组。

在这个位置上,一抬头便能望见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车辆。

中午吃完饭休息的那一小段时间,我习惯性的向窗外望去,依旧是昨天中午看到的景象,只是多了阳光。

教室里很安静,外面的喧闹被玻璃挡住,想听都听不到,窗户里面和外面截然成了两个世界。

坐在安静稍暗的教室里去看一个看似无声却有声的、阳光普照的街角,我突然觉得我像是在天堂(如果有天堂的话)俯瞰茫茫世界。

蓦地,心中涌出了刘亮程的那篇文章,我隐隐地觉得我找到了那种感觉,无数的疑问句出现在脑中:这些人在这时从这个路口经过,无声无息,谁能证明呢?他自己,还是在楼上眺望着的我?没有留下面孔,没有留下话语,甚至没有留下清晰的轮廓,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当他再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又怎能凭借那个不完整的影象认出他呢?我又怎能清楚地告诉别人这个人何时从这个路口经过呢?如此,他的这一个证据又在何方呢?或许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立刻又想到了自己。

自己走过的这15年里有什么证据呢?或许有照片,有我的那些作文,有我的父母、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来替我证明,但是当我翻开自己的相册,发现竟有很多因我不喜欢照相而留下的大片空白;去问父母,零零散散地补了些残损的记忆。

但学校的生活父母也是无能为力。

绞尽脑汁想拼凑出九年的事,却依旧少了大半。

猛然想起可以去问同学,翻出小学的同学录按下号码,却传出了清脆的女声:“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请查实。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3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3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3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掌握文章赏析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学生对于人为什么要怀疑自己的过去,人有何证明自己的必要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弄懂,此当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掌握文章评点的方法,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研读法。

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行进顺序,朗读体会,理清作者的思路,感知作者的情感。

教学思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出本文的情感特点,抓住每一个能表达情感和作者思路的词语来分析感知。

教学过程了解作者生平:刘亮程,1962后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刘亮程在农村生活多年、漂泊到农村,虽然生活境遇有很大的改观,但是他总是不能忘却他的农村生活,尤其在他的散文的创作中屡屡表达出他对农村生活的留恋。

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下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

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日的东西深情如此?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是证据分别的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注意朗读语气的加强,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

《今生今世的证据》上课用

《今生今世的证据》上课用

大漠中蓝天下的男子就是刘亮程, 脚下坚实的土地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 大漠特有的广漠天空给了他深邃的思想。
•刘亮程的作品以及乡村哲学
•他的作品被称为“乡村哲学”,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就在选 材与众不同。代表作《风中的院门》是一本始终把人和村 庄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散文集。作者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世事 沧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他的眼中 化出化入,生死衰荣。作者笔下的农村是几十年前的过去 的农村,距离今天时代比较远了,要联系一定的背景才能 深刻地领会作者的用意。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 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 途。
如何理解?
一个人失去故乡,也就失去了内 心的依存,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人 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
6.如何才能使“家园”不会“废失” 呢?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 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 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 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 4.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 5.现在,曾经拥有的已经消逝
• 6.没有证据,以往的生活将无法证实
• 7.生活的证据都将会消失 • 8.证据消失时,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 9.总结上文,升华主题
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第1—3节):曾经生活过的故 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
• 第二部分(第4—6节):没有了陪伴自己 成长的证据,我以往的生活没法证实,自 己对过去也产生了怀疑。
这是大漠边上的村庄,质朴而真实。 他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并走向 我们。
对作家刘亮程的评价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 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 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 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 助、快乐和幸福。

今生今世的证据123

今生今世的证据123

• 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有 什么深意?
等待的是有一天墙的坍塌。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流逝,一切都会面目全非, 消失殆尽。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中的 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他们 最终会像“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6)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如何理解?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 住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将他们长 久的留存在记忆中,成为我们的精神财 富和精神寄托。只有这样,“家园” 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评点:许多事理总是要经历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
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 了许多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 手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瓦片”“门洞”“窗 口”“烟垢”和“灰” “划痕” 等都是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作者 通过细节来表现,细致、具体、生动、感 人、从而有力的表现了作者的思乡情结。 把对家乡的思念变成了“草”“土 枪”“房子”等一些过去我熟悉的东西, 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注意:“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啊。”是本片的主旨句。
第3自然段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 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如何理解?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 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 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他人,来自于 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 动成果段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6 第七段中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有什么深意?
7 最后一自然段如何理解?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铺垫。对故乡的冷淡、忽视。为下文写对 故乡深深的留恋作铺垫 “推倒、砍掉、 拆毁 ”几个动词的使用突出 表现了 “走的时候”对许多陪伴自己走过多年 的东西的任意破坏和不知爱护,为后来书写自己 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怀念作铺垫。

今生今世的证据2

今生今世的证据2

正字正音
打夯 ( hāng) 抹泥巴 mǒ ) ( 一缕 ( lǚ ) 瘸腿 ( qué ) 烟垢
( gòu )
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 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 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 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落的那些黄金般珍 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享, 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房子,你就会马 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 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这个家的路。
刘亮程《住多久才算是家》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剩下的事情》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我感到 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 骨缝,让穿过村பைடு நூலகம்的一场风,同样呼啸 着穿过我。那一刻,我就像与它静静相 守的另一个村庄,它看不见我。我把它 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所有它知道 不知道的全拿走了,收藏着,它不知觉。 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
如何理解“内心的生存”这一概念?
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可以是对 曾经生活的记忆,也可以是“喜怒哀乐” 等情感体验,还可以是其它精神层面的内 容。
我知道( 但我却不知道(
) )

我知道土墙终会回到土里,物质的证据 总会消失,“归于沉寂”,但我却不知道 曾经生活的记忆是否会消逝,喜怒哀乐等 情感体验对于今天有没有意义。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作者、作品
刘亮程,1962年生,生活在新疆沙漠边一 个叫黄沙梁的村子三十八年。他几乎所有 文字都在写这村子。2000年,他也因为这 样的文字在全国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 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 家”,代表作为《一个人村庄》。刘亮程 后来到城市生活,虽然生活境遇有很大的 改观,但是他总是不能忘却他的农村生活, 尤其在他的散文的创作中屡屡表达出他对 农村生活的留恋。

《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 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 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 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 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 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 巨大反响,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天涯》 《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 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 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 “乡村哲学家”。
• 但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的发展并不矛盾, 只有让乡村仍可触摸、文化可以感知,才 算得上是真正具备了现代文明的气质,才 不会自毁根基。基于此,村落当然不必非 得长生不老。但是,对于当代中国而言, 却不能失去对于自身乡土文明的体会、敬 畏与关怀。 ——新华网
作者回忆的事物都带有自己的个人的 独特体验,是个人性,私密性的,正是这 些事物可以见证以往的生活,是作者一个 人的内心的村庄。 如果你回忆自己的童年,有哪些事 物可以证明你童年的生活。
了作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 (3)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初
不懂得珍惜的自责之情。
2、作者回忆中的事物有哪些?为什么要怜惜这 些事物,为什么要向这些事物告别?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3、为什么需要证据? 曾经的生活,有一天需要证明。 人生的意义要得到确认,精神的家园需要构建。
朗读7—9节,思考下列问题
看着这样的新闻,无论如何都难掩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某 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消逝的伤感。
• 古村落,中国人心中的理想故乡。我们难 道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故乡在一座座拔地 而起的城市中消失?我们难道再也无力去 挽回也不想挽回那油画般的故土黄昏? • 【媒评文摘】 村落是不是一定要长盛不 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城有兴盛衰败,村落 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村落的形成,同 样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既然 如此,当时移势易,地利与人和不再,村 落的衰落乃至荒废,当然也就在所难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
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

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

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

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
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