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1. 引言1.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介陶行知(1891-1946),字钧生,号撒泼子,江苏苏州人,中国教育家。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活雷锋”。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情感、性格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陶行知提出了“不要代替孩子做,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气和独立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道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重视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正文2.1 陶行知的“不要代替孩子做,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强调的“不要代替孩子做,要让孩子自己做”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权,不要过分干涉和指导,而是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获得经验和成长。

陶行知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且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尝试才能充分发展潜力和能力。

他强调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自我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成为有自信心和独立性的个体,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挑战。

2.2 陶行知的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陶行知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为最终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智育只是其次要任务。

他主张学校应该在德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品德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健康而有用的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知识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他主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到实践,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他认为,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5、班主任作为家长同样重要陶行知认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他主张班主任应该像学生的家长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一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借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以崇尚实践、尊重个性和关注社会实际为教育理念基础,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

相反,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了“三自教育”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例如,许多学校引入了“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他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

他提倡教育家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室,而应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学前教海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

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最后,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

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一、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
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创造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习陶行知强调通过实践探索、思维激发和团队协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行创造教育之路,就是要将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推动教育变革,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和体验,重视团队合作和交流,提倡以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将创造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

在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实践路径中,教育者应该秉持“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将创造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以问题为导向。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现实问题和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实践。

要以实践为基础。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通过以上实践路径,可以有效地落实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推动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教师的激情和创新意识。

要建立积极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潜力,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要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者要积极与家长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和培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_实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_实践

一、引言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家,被誉为“平民教育家”、“乡村教育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他说:“教育是生活,生活是教育,为生活所需要的教育,为生活所创造的。

”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育即创造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主张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陶行知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他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4. 乡村教育陶行知关注乡村教育,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

他提出了“以农立校”的思想,主张将学校建在乡村,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的乡村人才。

5. 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他提出“教育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要求教育要关注国家命运,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他提倡“生活即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2. 创新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他还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3. 教师队伍建设陶行知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提倡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使命感。

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4. 乡村教育实践陶行知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以农立校”的思想,将学校建在乡村,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的乡村人才。

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原名陶文濬,笔名“知行”,后改为陶行知。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专攻教育行政,师从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博士。

回国后积极从事平民教育活动,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市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中学、重庆社会大学等学校。

针对当时学校教学的弊端,陶行知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还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学说,对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使人人都能创造。

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但是囿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局限,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

因此我们必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

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

在解放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对学生的创造萌芽要积极的培植和爱护,使学生养成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

”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

“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

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

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

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

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

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

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

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

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

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