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微陈敏陶行知等近代中国教育家以毕生努力从事教育事业,他们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丰厚的思想资源。

正当“教育产业化”把许多教育机构引上“一切向钱看”的歧途,而学术界的腐败又暴露出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低品劣行之时,重新回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国人反思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事业应当如何改革?”一、从教育入手促进中国现代化从教育入手促进中国现代化,这个主张是陶行知和他的同事、东南大学教授程其保在1925年6月提出来的。

近代中国的教育家早就意识到教育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

最早系统地陈述这一观点的是张彭春。

他在发表于1927年9月6日《南中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中国现代化。

其时,“教育救国”之说刚刚浮出水面,世人颇多微词,理由不外乎教育救国“迂缓而不切实际”。

而张彭春则力排众议,他认为:“‘教育救国’容或‘迂缓’,但并非不切实际。

恰恰相反,教育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最基础、最实在的一项系统工程──方今之世,浊浪滔滔,时衰国危,有志之士莫不各抒其所见,谋所以补救之方:如所谓‘积极革命’,所谓‘振兴实业’,所谓‘整理财政’……比比皆是也。

凡此种种,就其本身而言之,固各有其相当之意义,然究系枝枝叶叶之办法,终非根本之计划。

欲求其先着眼于深微之处,续致其最迂缓之力,终乃谋国家百年之大计,如教育者殆不多见也!教育救国之说,容或近于迂阔,然其所期望于未来者则至大:其求者乃永久之建设,非暂时之破坏;其所注意者乃底层之培植,而非表面之虚饰。

故无论众议如何,吾人为根本上之解决计,固舍此道莫由也。

”张彭春的陈辞堪称雄辩,而近代教育家的身体力行,则从实践角度为“教育救国”提供了更有力的实证。

“教育救国”曾在30、40年代的中国一度风行;但从50年代起,这一主张竟遭到“政治清算”,从此消声匿迹。

今天看来,那场“政治清算”所据颇谬,本来,革命和“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应该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而决非彼此排斥之道,这些主张从不同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现代教育的一大奇迹,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基于他的教育实践和哲学思考的结晶,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每一个儿童的个性成长。

本文将对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索。

一、以自由为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自由为本,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自由。

他强调,在育人过程中,不应该对儿童施加压力,而是应该让儿童自由地体验、探索和发现世界。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理论高超”的学者和专家,而是要面向未来,培养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只有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体验、探究世界,才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潜能。

二、以情感为先陶行知在儿童教育中强调,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起与儿童之间的感情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

在陶行知的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以温情和关爱来对待每一个儿童,建立起和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快乐成长。

三、以细节为重陶行知重视教育的细节,认为教育者需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全程关注儿童的潜力和发展,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起独特的的成长方案,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陶行知的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优先关注儿童的个人差异和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严格遵守儿童关心和爱护的底线,绝不能侵犯儿童的尊重和隐私。

四、以实践为主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实践导向的。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和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

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现实意义。

在他的课堂上,教育者必须帮助儿童建立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发展自我实践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习,儿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并在儿童教育体系中采用自由、情感、细节和实践等教育策略。

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初探

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初探

学校 老师 自己没有 创新 的 自由精 神和 被 允许求 创新 的 自由精 神 。近 来披 露 的学校 管理 衙 门化 ,学术 权 力不 能 在学 术 中起 主导 作 用就是 最好 明证 。二 是 ,学生 也 不 被 允许 。应 试教 育就 是这 种压 抑 的根 源 。如 果 说教
脑 的聪 明和创 造能 力取 决于 其思 维水 平 ,一个 人 的思
畏领 导 ”和 “ 非考 勿 问 、非考勿思 、非考 勿学 、非考
勿教 ” 。当今 这种 现状 ,不 过是对 传统 不敢 怀疑 的 民
维 水平越 高 ,其 创造 力和聪 明度 就 更高 。 由于一个 人
的思 维 水平取 决 于记忆 力 、理解 力 和创造 力 ,且理 解
“ ( )必 克服 … …必 须有 战到底 之意 志 ,才 能 克 十 誓
服 大 难 ,以至 于 成 。”这 两个方 面结 合起 来就 不 难看 出 ,要 想 创 新 ,那 非 得 有 “ 量 ” 这 胆 量 要 “ 胆 目光
中 ,创 立 了具有 中国特 色 的生 活教育 理论 ,而 其 中关
验 存在 的 。西方 文化 中一 贯具有 的怀 疑精 神传 统 ,成 为西 方文 明 不断 创新 的不 竭动 力 。相 比我 们文 化 的传 统 ,怀 疑首 先被 阻绝 ,比如孔 子说 , “ 畏天命 ,畏大
般 来 说 ,人 有 别 动 物 的 在 于 他 的 头 脑 ,人 的
人 ,畏 圣人 ” , “PL t; 勿视 、t; 勿听 、非 礼勿 言 、  ̄ PL  ̄ 非礼 勿动 。 ”圣人 为个体 建立 了许 多规 矩 ,以至 于后
就 得 先 要 有 怀 疑 精 神 。西 方 文 明 中 有优 良的怀 疑 传
统 ,笛卡 尔怀 疑一 切 ,并最 终找 到 “ 我思 故我在 ”这 个不 可怀 疑 的起 点 。休 谟怀 疑一 切知 识 的来源 ,提 出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儿童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鼓励儿童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倡导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微。

陶行知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有自己的天性和特点的,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陶行知主张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创造。

他说:“我们要相信儿童们的学习能力,并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以利于他们自由发展。

”陶行知倡导儿童的自主学习。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的行为,儿童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

他说:“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陶行知主张给予儿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责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提倡教师充当“学习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他认为创造力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形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陶行知主张通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他提出了“生活性教育”的概念,即通过让儿童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激发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主张注重培养儿童的品德和情操,让他们懂得爱、责任和友善,并通过教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启迪孩子的灵魂,善待他们,引导他们成长。

”。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

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

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学前教海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至今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仍有重大的启示。

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及评价一、成人应保持童心并相信儿童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陶行知认为,成人应该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也就是要求成人加入儿童的队伍当中。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不失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此外,陶行知还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

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

可见,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并学会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实践。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其次,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最后,我们应让儿童用眼睛看事实,让儿童观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会,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做到“六大解放”。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需要因材施教,但关键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务必要正确、及时。

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一、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方面,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优.选)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优.选)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

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

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

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原名陶文濬,笔名“知行”,后改为陶行知。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专攻教育行政,师从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博士。

回国后积极从事平民教育活动,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市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中学、重庆社会大学等学校。

针对当时学校教学的弊端,陶行知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还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学说,对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使人人都能创造。

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但是囿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局限,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

因此我们必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

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

在解放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对学生的创造萌芽要积极的培植和爱护,使学生养成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

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

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

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

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

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二、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

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早在1927年,他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

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又说,教育者也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

三、创造教育实施的条件陶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民主化”和“劳力上劳心”。

(一)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所谓民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

他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

那仅是跟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

但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绝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

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

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陶行知号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宽容和了解爱迪生那样去宽容学生,了解学生,宽容与了解是教师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桥梁。

(二)在劳力上劳心。

这也是陶行知倡导的实现创造教育的条件之一。

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

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

他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经;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弃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

而劳心与劳力并重的人则是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

所以只有“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

因此陶行知指出,“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

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是立在同一的哲学基础上的,这个哲学基础便是劳力上劳心”。

由此可见,陶行知的教育,就是要把劳心者、劳力者及劳心兼劳力者转化为劳力上劳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创造教育。

因为,“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四、创造教育的方法陶行知以既勇于百折不挠,大胆创新,又善于坚持真理、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躬行于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他提出要编出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

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撕掉束缚儿童创造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的层层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

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界、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

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

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发明创造的起点就是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

育才中学施教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

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1941年6月,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论述了他在育才学校所实施的有关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1)采用民主集体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

推行集体的“五路探讨”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

(2)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1941年6月,他提出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进行四大创造活动即: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

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

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

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陶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上去。

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

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

他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

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