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摘要:一、引言:中国哲学与生活境界的关系二、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自然境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2.道德境界:践行道德、关爱他人3.天地境界: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三、每个层次的哲学思想代表及实践意义1.自然境界: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庄子2.道德境界:儒家哲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3.天地境界:禅宗,代表人物慧能四、结论:中国哲学人生境界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众多哲学流派中,人生境界的讨论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自然境界到道德境界,再到天地境界,中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方法。

首先,自然境界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第一个层次。

这一境界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代表性的哲学流派是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执着,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境界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德境界是第二个层次。

这一境界强调践行道德、关爱他人,以儒家哲学为代表。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关爱他人,积极投入到社会事务中,以实现社会和谐、共同进步。

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境界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谐的社会。

最后,天地境界是中国哲学人生境界的第三个层次。

这一境界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共生,以禅宗为代表。

禅宗认为,人应当超越自我,达到与天地万物相融的境界,实现心灵的彻底解放。

禅宗的代表人物慧能提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脱。

在现代社会中,天地境界启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关注万物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哲学人生境界从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逐步提升人生价值的路径。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禅宗哲学人生散文禅宗哲学人生散文1、随缘人生作为休闲哲学,禅宗教给我们的,除了是将每一瞬间化作永恒,尽情地去享受生活中之美好,去发现与追求生活中每一时点都可能遇到的生命“高峰体验”,不如说,它是要我们尽可能地去彻悟人生。

佛教,包括禅宗在内,其透视人生与生命存在,是基于彻底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佛教的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同它特有的观察宇宙本体及终极实在的独特视角有关,故而,其休闲哲学亦是独特的。

与儒家的休闲哲学奠基于社会功能主义之上、道家的休闲哲学奠基于社会冲突理论之上不同,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其休闲哲学植根于一种透视主义。

所谓透视主义,是将宇宙终极实在视之为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因此,一切对于价值与意义的理解,都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给予的解释。

佛教的透视主义表现为一种“妙有性空”观.所谓妙有性空,是说世间万物都是“有”但同时又是“空”;其中“有”非实有,“空”非虚无,而是“有”即“空”,“空”即“有”,而且宇宙的真实是“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宇宙本体如何可能是这种“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存在状态呢?显然,这只能从透视主义的角度才能得以解释。

从透视主义的立场看,世间的一切,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终极实在如此,作终极实在表现的另一形态的生命本体亦是如此。

从这种透视主义出发,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提倡一种“随缘人生”。

既然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那么,何必再纠缠与斤斤计较于何者为有,何者为空呢?在佛教禅宗看来,儒家的休闲哲学执着于礼乐、人间伦理等等,这是一种执着,而道家高标超越,以“无”自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呢?因此,禅宗强调,要达到“随缘人生”的境界,关键要破执。

执包括我执与法执。

人只有在彻底破执、解除一切外部世界,包括内部心理的种种执著之后,才能有“一切放下”的胸襟与气魄。

因此,所谓“随缘人生”,实质上就是一切顺其自然。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的人生哲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

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2. 柔中带刚:道家提倡柔中带刚,认为柔弱胜刚强。

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强硬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弱点。

而柔弱的事物则能够顺应变化,逐渐变得强大。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

3.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4. 追求自由:道家追求自由,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尊重。

5. 谦虚谨慎:道家主张谦虚谨慎,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人类道德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道家的人生哲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谦虚谨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学智慧:老子、庄子、禅宗的人生态度

国学智慧:老子、庄子、禅宗的人生态度

国学智慧:老子、庄子、禅宗的人生态度国学智慧:老子、庄子、禅宗的人生态度老庄哲学和禅宗解决的都是人生问题。

老子的观点我认为可以这样说,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一个人要活得好,要能够成功,要怎么样呢?要软一点、要柔一点、要弱一点,要把自己放得低一点,越放得低,生命力越长久,就越能够成功。

庄子的观点是“真实而自由地活着”。

你感到自由你就是自由的,你觉得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去作标准。

老子、庄子、禅刚好是一个辩证法的发展关系。

没有执迷的心思,人就自由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出现以后,一直为中国知识界所喜爱的原因。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因为我们现在每个人都面临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问题。

而在我看来,老庄哲学和禅宗解决的都是人生问题。

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但是这个宗派很特别,这个宗派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变成了一种中国式的佛教。

而这个宗教里面产生出来的哲学,我个人认为就是一种人生哲学,而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是上承老庄的,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道家学派。

那个时代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世界文明的黄金时代。

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老子、庄子、禅宗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我觉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弱者生存。

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个世界竞争很激烈,所有的生命体都在竞争,所以要与时俱进。

老子的观点是:天择物竞,弱者生存。

谁能活下来、谁是适者——最弱的。

“老子”的意思翻译过来是老先生,这个老先生是谁?学术界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但是《太平御览》有个故事,说这个老先生,他也有先生,他也有老师,他的老师叫商容,故事后面说了一句:商容者不知何许人也。

这个故事说什么呢?说有一天商容病重了,老子这时候还是学生,老子就去看他,知道老师差不多要往生了,赶紧问老师点问题,再不问就问不着了。

他说:“老师,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遗言,要教导学生的吗?”商容就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老子说知道,是教导我们不要忘本。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道家人生哲学

道家人生哲学

道家人生哲学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

道家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道”,即追求人性本质方面的道境、自性、真意、真知、真信等,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追求。

因此,道家人生哲学重视“道”的实践,注重通达自己的内在本质,实现人生的价值,并将此视为自身的最高境界。

一、内在自觉:反求诸己,观察内心世界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去哪里,做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道家人生哲学认为,对于这种无从选择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回归内心,通过内在自觉,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从而摆脱这种焦虑状态。

道家认为,内在自觉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定位,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引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淡泊名利:修身养性,远离喧嚣世俗道家人生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是追求自我完善、修身养性、舍弃功名利禄、远离喧嚣世俗等陋习的境界。

道家认为,追求名利权势只会让人陷入泥沼,没有意义。

相反,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发现真实的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因此,在道家人生哲学中,淡泊名利是一种摆脱世俗束缚的境界。

三、自我超越:融合天人合一,达到心灵和谐道家哲学中的自我超越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超越是指融合天人合一,达到心灵和谐的最高境界。

道家认为,自我超越不是追求权势,而是在修身养性、追求“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心灵和谐和内在完美的状态。

在自我超越的境界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世间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共鸣,是自我和自然、自我和他者间的一种和谐境界。

四、虚心好学:不断开拓知识视野,发扬智慧道家人生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虚心好学。

道家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开拓知识视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真正的道理。

虚心好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智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我成长进程。

五、自然和谐:顺应自然,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道家人生哲学中的自然和谐是另一个重要概念。

禅宗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印度佛教的因名学说相结合的产物

禅宗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印度佛教的因名学说相结合的产物

诗与禅2005美学专业刘劲松禅宗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印度佛教的因名学说相结合的产物,道家所追求的神与物游的“无己”、“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也正是禅宗所向往的极境.道家描述了这一境界的真实性,而禅则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到达这一境界的可行方法.禅宗主张“道由心悟”,把注意力直接转向人的内心,认为唯有人的“心”是真实的,永恒的.“心”是万法的创造者,世界万物的真实来源于心的关照,正是在这种观照中,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溶为一体,即“境.”只有在这种境中才能彻悟宇宙的奥义,人生的真谛.从本质上讲,禅宗心学是对人生自由境界的的体验,而这一自由的境界与艺术和审美的境界完全相通,所以禅宗心学本身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而这一深刻的美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诗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禅悟与诗悟宗教与文学本来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在归趣上显然有着质的不同,然而,宗教与文学在把握方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情感体验和直觉领悟方面也有着相通之处,禅和诗作为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就使它们有了相互沟通的可能。

诗与禅这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彼此对应中,存在着一种人类心智概念的普遍形式,在盛唐的山水诗中,“习禅的观照和审美的观照合而为一,禅意渗入山水情态之中”,这是暗合,也是明契。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一致突出的是“韵外之旨”、“象外之意”、“体物而得神”。

而“意”与“神”并非依靠逻辑的演绎或理性思辨所能捕捉,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花非花,雾非雾”正如禅宗之不可感觉、不可智识之法性。

诗人由象得意,体物得神,亦如参禅之由“有”证“空”,由用知体,由山河大地明了清静本原;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更是与“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语存道失”相契合。

对此钱钟书曾指出:“禅与诗,运心所在虽二,而心之作用则一;了悟之后,禅不可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其为悟境,初无不同。

”明乎此,“说禅作诗,本无差别”,由于禅宗本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学,而大多数诗人深受道庄影响,并且与佛教徒来往密切,皆能谈禅。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1)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

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越了文字,同时也是超越了不立文字,超越了一切表相的、概念的范畴。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走入禅的境界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一般来讲,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必然就有一个形式,必然就要与信仰挂钩。

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佛教是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神秘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

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信仰。

信仰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很悲弱、很无助、很无能、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对象,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自己交给他,这个叫信仰。

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中就有一种对立和距离。

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西方极乐世界,你用什么作为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呢?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就是把卑与尊、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

那么超越了圣凡尊卑的对立之后,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

禅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智慧或者无尽的慈悲,你我他都具有,任何一个生命,只要能够脱离开遮蔽生命本质的迷惑与障碍,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自然现前了。

这个优良的品质,不是由所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而是我原本具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

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

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

“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

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

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

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

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

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

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

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

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

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

何以全生?庄子发明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

“无用”即是无用于他人,对他人无用则不会为人所损害,能保全自己;能保全自己便是有用于己。

这一方法与老子居卑处下的生存原则手段虽异而目标却同,都是为了保全生命,体现了他们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珍重。

珍重生命,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显著特征。

主要表现在:其一,重视人的地位。

禅宗理论重心之一是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万法的关系等问题,它考察这一问题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宇宙,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以法为末。

其二,看重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又向往生命的无限。

禅宗对人生的短暂亦深感痛苦,但它从积极方面转向了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通过确立“无生”观念而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融入到宇宙生命的无限性之中,力图使人于人生的短暂中体验出生命的永恒。

第三,崇尚生命的本质。

禅宗将人的本质与精华均集中于其心性,它对人的生命本质的崇尚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心性的赞美。

心性论之成为禅宗理论体系的核心,正反映了这一点。

第四,肯定人的形体价值。

禅宗所崇尚的心性是现实人的心性,即同人的形体相结合的心性,故它对人的心性本质的崇尚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的形体价值的肯定。

禅宗这种重生思想与道家的贵生观念正相吻合,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生命哲学。

同时,禅宗崇尚主体心性与庄子的贵真观念在看重人的本质这一点上也是一致的,正是这一点使得道禅的生命哲学拥有了深厚的精神意蕴而与那种活命哲学有别。

当然,道禅的重生亦不完全相同,道家的贵生含有求生之意,故后来的道教才得以从中引发出长生不死的观念来,甚至竟有人以《老》《庄》为医书而为人治病;禅宗的重生则是顺乎性分,任其自然,它既不残害生命,亦不刻意保全生命,而是让人这一生命形式象宇宙间其他生命形式一样自然化生、自然流逝。

这一差别在道禅的处世之道中有更明显的反映。

二、处世之道的异趣同归——理智机敏与顺心随俗道家的处世之道是老庄等人在目睹了历史运行的坎坷轨迹、经历了社会人生的风雨旅程之后总结出来的带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处世艺术。

这一处世艺术在老子那里表现为一种矛盾处世法,即有意为自己的处世原则设置一种本质上并不矛盾的矛盾,使自己的人生意愿迂回曲折地得以实现。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提出了不争而大争、居后而占先的相争艺术,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10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23章),便是这个意思;二是他确立了无为而有为、守柔以克刚的自立艺术,他的“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便是有见于此而提出来的;三是他创立了淡泊以隐世、深藏以涉世的立世艺术,他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这是其淡泊隐世的一面,但他又有满腹的御世权谋和治世韬略,这则是其涉世的一面,且其涉世谋略深藏不露。

老子以此智谋应世,其根本目的是欲求得生命的保全和人生的主动权,也就是说老子的处世之道是其重人贵生思想的体现。

庄子在处世原则上与老子目的相同而手段有异,他提出了以巧智机敏而见长的“缘督以为经”的处世法,意即立身处世要顺循中虚之道。

这里包含两层相关的意思:一是提倡以“中道”处世。

庄子之“中道”是指在两极之间取其中,比如在善与恶之间,庄子主张既不要一味地为善而近名,亦不要一味地为恶而近刑;为善近名易成众矢之敌,为恶近刑会招杀戮之祸;只有不善不恶的中间状态最有利于保全自己。

二是提倡以“虚道”处世。

庄子以“庖丁解牛”为喻说明奉行“以无厚入有间”之虚道的重要性,这个虚道说到底就是善找隙缝、会钻空子。

在盘根错节的生存环境中,总会有空隙、“有间”,只要善于以“无厚”之刃“入有间”,便可游刃有余,这个无厚之刃便是上述所谓“中道”。

与老子理性思辨的处世之道相比,这是一种风格不同的更圆滑更机敏亦更世俗的处世艺术。

禅宗在处世原则上与道家迥然异趣。

禅宗以自然主义态度对待生命,既不伤害生命,亦不刻意求生;在处世原则上奉行无为之道,其中既无老子的理智思辨,也无庄子的巧智机敏,而是任心自然,随俗而处。

这一原则早在禅宗初祖达摩那里就已初见端倪。

达摩禅的核心是“理入”与“行入”安心法,这一法门从处世论上看体现了无为随缘的特点:其“理入”的终极目标是“与道冥符,寂然无为”(《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这体现了无为性;其“行入”强调“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这体现了随缘性。

东山法门将此发展为随心任运处世法,道信、弘忍认为主体“心”的自然状态是明净的,只要随心任运,便可达到“即心即佛”之境界。

慧能创立南宗禅以后,继续弘发“心”的任运性。

他在处世原则上提倡“直心任他”,“直心”指以自然真心立身处世,“任他”是指任由他人是善是恶,任由环境是平是险,我皆不滞于心。

牛头、保唐二禅较之慧能禅,在处世原则的主观方面更强调了自然无为性,这体现在牛头禅的“无心”说和保唐禅的“无为”说中;在主体对社会的态度上,它们继承了达摩禅的随缘说和慧能禅的任他说,只是较之达摩慧能禅更显孤傲。

禅宗发展到洪州宗、临济宗这里,主体“心”的地位和自信精神均被推向极致,这在处世论上的表现便是它们奉行任心随俗、我行我素的原则。

禅宗处世之道上的任心随俗与道家的理智机敏显然不同:一是有为与无为的不同。

道家崇尚无为,但其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以无为成有为;禅宗在处世问题上才是真正地一无所为,但它又并未因此而走向宿命论,因为它的无为原则是建立在主体自信精神的基础上的。

二是用智与无心的不同。

道家虽主张绝学弃智,但他们自己在处世方面却是大用其智,老子用理智,庄子用巧智;禅宗则真正做到了无心用世,真正以“心”的本色本态立身处世。

三是伪饰与自然的不同。

道家主张“人法地”,但又并非真的甘心象地那样居卑处下,而是也想居高处上,只因他们深谙“反者道之动”(《老子》第40章)之理,才故意选择与动机目的相反的原则立身行事,这使得道家的处世原则具有表里不一的伪饰性;禅宗则不然,它反对有为用智,便真的无为无心,它否定高低贵贱之别,便真的不去追慕高贵鄙弃低贱,在它那里不存在表里不一的伪饰性,一切都是顺乎自然的。

但也应该看到,道禅处世之道虽在旨趣上迥然相异,然其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主体与环境的和谐。

只是两者为达此目标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道家以迂回的方式避免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从而使自己在与社会群体相安无争的状态下生存发展;禅宗则采取了自然主义的方式使主体与环境取得直接统一。

再者,道禅处世之道的实质也是一致的,都具有自私性。

不管是道家理智机敏的处世艺术还是禅宗顺心随俗的处世原则,其着眼点都是主体而非社会,都是自己而非他人,缺乏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这种处世哲学用以保全自我尚可,用以兼济天下则不可。

它们被后世思想家斥为“自私自利之学”,实不无道理。

三、人生态度的同异交织——傲世与顺世道家的人生态度与儒佛皆有别,它不是入世不是出世,同时笔者也不赞同有些学者所说的混世、玩世或游世,而认为是傲世。

从主观心态上说,道家人生态度似有同于佛教出世的一面,这表现在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心无得失祸福之累、情无喜怒哀乐之波的心境,这种心境实质上反映出两者对凡情俗念的淡漠、对现实秩序的冷峻、对世事纷争的超然。

所不同者,道家这种心境没有佛家彻底,它在淡漠中留存了几分眷恋,在冷峻中流露了几分关注,在超然中着上了一层傲气。

前两点决定了道家不会象佛教那样否定现实生活而出世,后一点又决定了它不会如儒家那样积极入世,而是采取了第三种人生态度:傲世。

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点是入世的,然而这种入世又着上了一层不与世沉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气。

其表现是,道家既立足尘俗而又超脱尘俗,既处身社会而又不容社会。

这种心态使得道家虽生活于现实社会之中,但其灵魂其精神又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这从老子的愤世嫉俗及庄子的嘻笑怒骂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老子人生态度与俗人有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第30章);他的社会观念与现实秩序相悖:“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他对统治者的抨击辛辣尖刻:“朝甚除,田甚无,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老子》第53章);他以“道”傲视权贵:“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老子》第62章)。

如此看来,老子与现实社会确是格格不入了。

然而,他终究是一位社会批判主义者而非出世主义者,无论他对这个人世间有多不满,却终究未能离它而去,他只是站在远远高于常人的位置上冷眼俯视这一世界,用理性的尺度加以评判。

与老子相比,庄子对现实世界的傲气更盛。

他对当权者作了无所顾忌的嘲讽:“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他对现实政治作了肆无忌惮的揭露:“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庄子·山木》)他宁可“曳尾于涂中”,亦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