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01 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单元教材教法分析)修改稿
音乐初中教材第一百一十九单元教学方案

音乐初中教材第一百一十九单元教学方案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方案适用于初中音乐教育的第一百一十九单元,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安排和内容。
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和基本理论,包括音符、音阶、节奏等。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练习和掌握一些简单乐器的演奏技巧,如钢琴、吉他等。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唱、合奏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常识课堂:介绍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如音符、音阶、调式等。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例演示,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2. 音乐鉴赏课堂: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分析和评价音乐。
通过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3. 乐器演奏课堂:提供钢琴、吉他等乐器的基础教学,教授基本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
通过练习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演奏简单的音乐作品。
4. 合唱合奏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合唱和合奏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集体合作,学生将在音乐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范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音乐概念和技巧。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听辨法:通过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并分辨不同风格、节奏和旋律的音乐。
4.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简短的音乐片段或音乐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呈现,介绍本单元的音乐知识和概念。
3. 音乐鉴赏: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分析和评价音乐。
4. 乐器演奏:进行乐器演奏指导,教授基本的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
厦门第一中学音乐学科教案word精品

厦门第一中学音乐学科教案百年来的中国历经三次重大的变革,哪三次?(辛亥革命新中国改革开放)那么我们从清末民初开始探讨。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充分说明了歌曲是最能表达我们心声和情感的,歌曲也是百年中国音乐的开端。
那么我将大部分用歌曲的例子来说明百年的中国音乐是如何变迁的。
也请同学们把百年来6次变化归类到这框架中。
第一变:社会变革的“变”(20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回顾历史来到了20世纪初,百废待兴,举国上下都在追求新的理想,也都在积极探索救国之道。
其中音乐文化更是贫瘠和落后,一些文人都在积极开辟中国音乐的道路,但道路是坎坷的。
例案:《送别》美国的旋律李叔同笔下如诗的词。
特点:规整符合中国诗的特点,起承转合。
因为刚刚从封建社会转变而来,白话文还未兴起。
例案:《国民革命军军歌》儿歌的旋律,雄壮激昂达的歌词。
特点:在举国无人能曲的情况下,改编成这样的歌曲风格为激发人民群众爱国不失为一种选择,但也折射出落后和悲哀。
第二变:尝试变化的“变”(20世纪10 —20年代)尝试性音乐创作的开始,寥寥无几的中国音乐时代开辟者艰难地在音乐的土壤里播下自己的种子,期待能在还在文化贫瘠的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看看这位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一黎锦晖虽然努力开拓中国流行歌曲和歌舞剧音乐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了,证明跳开时代去开创音乐的天地需要多大的勇气。
李叔同的《春游》冋样也是初探性创作却比较成功,是中国的第一首合唱曲。
分析:歌曲节奏歌词的变化。
活泼的旋律,通俗化的歌词,同样是李叔同的歌就已经看出变化和发展了。
第三变:不得不变的“变”(20世纪20 —30年代)幻灯:这个时期在不冋条件下音乐的形态,上海、国统区、抗战区。
这个时期流行音乐体现了一种殖民地式的畸形的“繁华”,对于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米取了暧昧的回避态度。
它的“暧昧性”体现在救亡与沉沦的冲突、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
救亡歌曲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与当时敌战区、国统区的靡靡之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180301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单元评价设计)修改稿

第六章单元评价设计一、概述(一)界定中学艺术学科单元评价设计是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研组按照单元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与学习经历等角度,结合单元学习活动和单元作业,进行综合测定与评价。
单元评价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艺术核心能力的形成,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有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二)原则1.全面性原则从单元整体出发,需要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既要关注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又要重视学习经历的过程,艺术能力的整体发展,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2.过程性原则评价伴随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而进行。
在评价设计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若干过程性结果,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4.多样性原则运用多样化、灵活性的评价方式,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发简便、易行、有效的评价工具或评价平台,充分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提高艺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作用。
(三)分类1.按实施形式可分为随附性评价和独立性评价随附性评价要选择或组合某些活动或作业作为单元评价的观测点进行评价,穿插在单元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与学习过程、单元学习活动和单元作业产生依附关系,通过内容权重的设计最终形成单元评价学习结果。
随附性评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独立性评价要单独设计评价活动,以试卷或测试的形式而实施,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必须非常明确,通常在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
采用独立性评价时,学生能进行充分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对学生水平潜力的测评比随附性评价有更好的体现。
2.按呈现形式可分为纸笔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纸笔评价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评价方式,主要侧重学生在艺术知识方面的学业成就,是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实用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取得的学业成就,考查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艺术知识创造表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校本艺术教学单元设计计划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主辦 香港教師中心合辦
講者:余樹德、 第四講 講者:余樹德、黃素蘭 2002年1月12日 年 月 日
課程的定義
學科和教材 目標 計劃 學習經驗
課程發展的四大元素
課程規劃 (curriculum planning) 課程設計 (curriculum design) 課程實施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課程評鑑 (curriculum evaluation)
(Tyler,1949;黃炳煌譯,1981)
通過以上問題,引伸出在課程設計階段需要思考各 種課程元素,例如:目標、內容、組織、方法、評 目標、 目標 內容、組織、方法、 估等。
Taught and Learned Curricula
Whereas teachers mistakenly assume that students learn all that they are taught, the evidence is otherwise. Doyle (1986) points out that for much of classroom time students are either obviously off-task or feigning on-task behavior, only dimly aware of what the teacher is trying to teach.
(Bracey, 2001, Advisory NAEA)
What is curriculum evalu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concerned with gathering evidence to describe and make judgements about the value or worth of curriculum plan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as a basis fo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m. As this definition suggests,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since it involves values and judgements, is likely to be subject to very fundamen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 about the purposes of the curriculum.
初中美术剪纸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初中美术剪纸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范文英文版An Exemplary Case Study on the Design of a Large Uni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Art - Paper CuttingIntroduction:In the realm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paper cutti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 offers a unique and engaging way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art of creativity and precision. This case study presents an outstanding teaching design for a large unit on paper cutting, aiming to foster student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fine motor skill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Teaching Objectives: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art of paper cutting and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To develop students' fine motor skills and hand-eye coordination through practical cutting activities.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create original paper cutting designs, fostering their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sensibility.To promot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appreciation among students through exposur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s.Teaching Content:Theory: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paper cutting in Chinese culture. Discuss the techniques and styles involved in creating paper cutting designs.Practical Activities: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utting paper, emphasizing safety precautions and basic cutting techniqu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shapes, patterns, and designs.Creative Challenge: Challenge students to create their own unique paper cutting designs, incorporating their own ideas and imaginations.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techniques.Assessment Methods:Observation: Obser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dur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noting their ability to apply learned techniques.Portfolio Evaluation: Evaluate students' completed paper cutting designs, focusing on creativity, technical execution,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Peer Feedback: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ovide feedback on each other's works, fostering a culture of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Conclusion:This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paper cutting unit in junior high school art aims to combin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with modern educational practices. By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challenges, it aims to foster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is age-old craft among students. The assessment methods employed ensure that students' progress is holistically evaluated, promoting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s artists and learners.中文版初中美术剪纸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范文介绍:在初中美术教育领域,剪纸这一中国传统工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吸引人的方式来培养创造力和精确性。
初中音乐教研单元教案(3篇)

第1篇课题:《多彩的音乐世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能够识别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1. 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2. 能够识别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教学难点:1. 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差异。
2.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布置:音响设备、投影仪、音乐教材、多媒体课件。
2. 音乐作品: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不同风格的经典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能听出这是什么类型的音乐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古典音乐- 介绍古典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 分析古典音乐的特点:旋律优美、节奏严谨、和声丰富。
- 播放古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特点。
2. 流行音乐- 介绍流行音乐的定义和发展。
- 分析流行音乐的特点:节奏感强、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 播放流行音乐作品,如《Shape of You》,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特点。
3. 民族音乐- 介绍民族音乐的定义和发展。
- 分析民族音乐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
- 播放民族音乐作品,如《茉莉花》,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特点。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音乐类型,进行讨论和研究。
2. 每组派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
2. 强调音乐对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听、多欣赏、多感受音乐。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分析其特点。
180301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修改稿

第三章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一、概述(一)界定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清晰、概括的陈述,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必然的归宿,是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
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是基于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又是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和单元评价设计的依据。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能对整个单元教学设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以单元教材教法分析为起点,视学情出发,明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围绕“知识与技能”、“学习经历”目标维度进行制定。
(三)分类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学目标的分类是指学习水平的分类。
艺术学科学习水平的分类设计,一方面是根据艺术核心素养的多元视角和核心能力的多维度描述,充分反映艺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特点,同时参照布鲁姆的学习水平层次划分标准,以体现水平层次的递进关联。
其中,对应知识学习的水平层次划分为知道、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并与感受、领悟、鉴赏等艺术学习关键词加以关联;对应技能水平则划分为学会、表现两个层次,并与模仿、表达表演等艺术学习关键词加以关联,由此形成艺术学习五个相互关联、有机递进的水平层次。
同时,在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层次之外,结合学科核心能力的描述,对艺术“学习经历”进行了具体明确的界定。
(四)方法1.学情分析的方法分析学情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况,又要联系单元学习的预期效果。
需要了解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的艺术技能与技巧,本单元需要学习的艺术基本要素、形式结构和技能技法,预测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学习困难,以及在学完本单元后的学习水平。
2.目标制定的方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要指向艺术学科“艺术语言”、“审美实践”、“艺术文化”三个层面的核心素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核心能力发展,与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形成的核心内容相一致,依据学科《基本要求》“学习内容与要求”中“具体要求”设计制定具体的学习水平要求。
艺术课标修订(课程定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艺艺术术交领流悟与与评创价意
与审审美美观意念向
各门各类门的类艺的术艺语术汇技与法概与念表现
艺与术艺实术践创造
艺术语言 与艺术表现
艺术 素养
艺术学习兴趣 艺术审美判断
二、核心素养
审美意向与审美观念:
指在艺术学习实践中提升对艺术的 兴趣,对世界优秀艺术文化的包容, 尤其是对中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主要 包括艺术学习兴趣、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艺术审美判断。
观
化心态,树立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念。
(4)自信地参与艺术活动,积极 (4)在艺术学习中养成自信、合作、
开展合作,分享艺术资源与成 尊重、分享的品格,形成艺术产权
果。
和艺术遗产保护的意识。
三、课程目标
阶段目标
初中阶段(8-9年级)
高中阶段(10-12年级)
知 (5)掌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新 (5)知道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新
艺艺术术交领流悟与与评创价意
与审审美美观意念向
各门各类门的类艺的术艺语术汇技与法概与念表现
艺与术艺实术践创造
艺术语言 与艺术表现
艺术 素养
艺术学习兴趣 艺术审美判断
二、核心素养(汇总文本)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主要 包括艺术语言与艺术表现、艺术实践与艺术创造、 审美意向与审美观念三个方面。艺术实践与创造能 力是艺术学科的核心能力。
三、课程目标(汇总文本)
艺术课程目标是以艺
术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感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
(一) 总目标
态 度
孕育终身的艺术兴趣 与
和积极的审美意愿,提高 价
审美品位。热爱中国民族 值 艺术,尊重世界优秀文化, 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一、概述
(一)界定
中学艺术学科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是依据单元规划的结果,对学习材料和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的分析。
教材教法分析能明确单元教学材料结构、发掘单元育人价值,提炼单元核心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确定单元目标维度,是单元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二)依据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依据单元规划结果,结合教师经验,对学习材料和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分析。
(三)任务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包含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两个任务。
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包含分析教学材料的结构、发掘育人价值、梳理核心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四个部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包含明确知识与技能、学习经历两个维度的核心内容和明确单元需达成的核心能力两个部分。
(四)方法
1. 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分析教学材料的结构:需从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的处理与组成等方面入手,明确单元结构主线。
(2)发掘育人价值:需从“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和“实践立行”三方面发掘单元中的艺术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
根据内容特征明确本单元育人价值挖掘的重点。
(3)分析单元核心内容:需梳理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学习内容包含了核心内容和教学中的具体素材。
首先关联教学素材与《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梳理和分析内容素材,为确立学习目标做好基础准备。
其次结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明确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学习内容主次,明确这些内容的学科学习价值。
(4)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需依据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条件和教师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须将自己的个人行为
与能促进学生成就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选择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能充分呈现教学内容,并体现多样化和灵活性;其次是对学习的材料、设备、展示方式、教室空间等进行有效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提供多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合作分享 2.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
明确知识与技能、学习经历两个维度的核心内容:在分析教学材料结构、发掘育人价值、梳理核心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核心知识与技能,设计大致的学习经历。
二、规格与说明 (一)流程
图2.1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流程图
说明:
本书流程图中的虚框部分是上一章节的结果,实框部分是本章节必须的工作任务顺序。
分析内容与方法:包含分析教学材料的结构、发掘育人价值、梳理核心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四个部分
确定目标维度:包含确定知识与技能、设计学习经历。
(二)属性表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配有“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属性表”和附表“中学艺术学科核心能力矩阵”,教师可结合“问题导向”进行思考,用勾选和填写的方式完成“属性表”。
附:
(三)问题导向
1. 分析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是否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两方面考虑教学材料的结构?
(2)是否从“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和“实践立行”三方面明确了本单元的挖掘重点?
(3)是否提炼出了本单元核心内容并根据教学材料对单元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4)选择的策略与方法是否能促进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提供多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合作分享?
2.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
(1)目标维度分析是否从知识与技能、学习经历两个维度进行?
(2)是否明确单元需达成的核心能力?
三、建议
1.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分析单元核心内容
需要对照《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梳理出本单元学生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与具体要求,并根据教学材料对梳理出的核心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水平与需达成的核心能力及水平。
(2)发掘学科育人价值
中学艺术学科育人价值包含“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和“实践立行”三个方面,可从教学材料的作品分析、背景解读、学习过程、审美思辨等方面,选择侧重点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
(3)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学艺术学科教材教法分析中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需针对核心学习内容,体现多样化和灵活性,能充分促进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提供多种机会激发兴趣并体现合作分享。
(4)核心能力达成
学习经历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需达成的“核心能力”三个方面,明确单元需达成的核心能力及水平可在确定单元核心知识与技
能和预设的学习经历基础上,参照“中学艺术学科核心能力矩阵(待定稿)”完成。
2.可以采用的方法
(1)组织材料结构的方法
教学材料基于单元规划的综合主题和学习内容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加、替换、删减、调整等处理,围绕单元的综合主题形成适合中学艺术学科学习特征的内容结构。
(2)提炼核心内容的方法
核心内容基于单元综合主题,需在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联系该单元所涉及的教学材料进行提炼。
核心内容建议集中在单元规划中涉及的二至三个课程内容,涉及的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不高于《基本要求》的规定。
(3)预设学习经历的方法
学习经历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需达成的“核心能力”三个方面,可参照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属性表中学习经历部分进行预设。
“过程与方法”要根据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考虑针对性和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与该单元挖掘的学科育人价值相一致,“核心能力”是该单元学习内容与要求的具体表现。
四、案例
单元综合主题:运用艺术综合手段的特定主题创作
课程单元:艺术内容、艺术创作
教材内容: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挑战自然抗灾害《龙卷风》中造奇迹》1.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单元选自上海市高中《艺术》教材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挑战自然抗灾害《龙卷风》中造奇观”。
整合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结合校园影院,增加了完整观看影片、微主题电影制作和中西方灾难片之比较的内容【问题导向1-(1)】。
本单元从审美立德、实践立行的育人角度,探索微电影中“技术+艺术”的表达,在拍摄和制作灾难镜头的过程中,乐于探索,乐于与同学分享,思考感受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风格不同,并对中国灾难片的发展和电影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思考【问题导向1-(2)】。
本单元要求能了解艺术内容,进行艺术创作【问题导向1-(1)】,涉及到识别影视作品中的基本创作手法,理解学会画面、声音、蒙太奇等基本要素在微电影创作中的运用,体会同题材影视作品不同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创作效果,分析影视作品中的个性化创作手法和多种艺术综合手段,尝试使用综合性手法表现自然灾难主题,尝试使用综合性手法表达进行微电影创作等艺术知识。
本单元需达成的核心能力和水平为能解释和评价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能分享艺术经验和艺术感受,能运用不同手段和形式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
本单元各学习内容之间主要为递进和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
【问题导向1-
(3)】利用校园影院集体观影,选取丰富的、典型的、质量高的电影片段供学生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视听的享受中获得感悟;实践体验贯穿整个单元教学,通过影片欣赏、剧本设计、微电影拍摄等活动,启发学生创意思维,让学生能够进行有章法的、大胆的艺术创造。
【问题导向1-(4)】
2.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领域
《运用艺术综合手段的特定主题创作》从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习目标是知道影视作品中的创作手法,学会用综合创作手法拍摄以自然灾难为主题的微电影。
从学习经历维度,学习目标是以模仿、讨论、合作、交流和评议等方法,体会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艺术家创作表现的个性差异,对电影发展方向产生一定思考。
【问题导向2-(1)】能解释技术发展对影片艺术表达产生的影响,评价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同题材影视作品,能与同伴分享微电影创作经验和感受,能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进行表现自然灾害主题的微电影构思与创作。
【问题导向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