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

合集下载

棘球蚴病介绍

棘球蚴病介绍
多房棘球绦虫 伏氏棘球绦虫 少节棘球绦虫
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
形态
病原体棘球蚴是一种泡囊状的构造,内含液体。棘球 蚴的形状常因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种变化,一般近似于 球形,据报道,有的包囊直径可达50厘米。棘球蚴内含原头 蚴,并由囊壁和囊液组成。
棘球蚴(包囊):
生包发在层母和囊原之头内蚴的可子在囊母叫囊“内 转生化性为子“囊子”囊。”还,有子一囊种和“母外囊生有性 同子样囊的”构,造向和母功囊能外特生征长;,子最囊后内脱 还离可母能囊生而成“为孙一囊个”独。立的新囊。
成虫: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狗、狐等 犬科肉食兽的小肠,引起它们的细 粒棘球绦虫病。虫体很小,长2~6 毫米,一般只有3个节片,最后一个 是孕卵节片,差不多占虫体全长的 一半。头节上有带小钩的顶突。
生活史
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
狗吃了有细粒棘球 蚴的家畜内脏时受感染。 其粪便可污染牧草和环 境。牛、羊等家畜吃进 棘球绦虫的虫卵以后, 六钩蚴随血液到肝、肺 等处生长发育为棘球蚴。
第十节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包虫病)(hydatidosis, or hydatid disease) 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pp.)的幼虫寄生在人和
各种家畜(羊、牛、马、骆驼和猪等)的肝、肺等处,而 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
棘 囊型棘球蚴病 球 泡型棘球蚴病 蚴 病 多囊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绦虫
• 药物很难治愈棘球蚴病,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包囊。 • 一旦确诊为棘球蚴病的家畜,应尽早屠宰,以减少经济
损失。屠宰后,凡有棘球蚴的内脏或其他组织,应一律 销毁,绝对禁止喂狗或到处抛弃。
• 对犬进行定期驱虫,常用药物有氯硝柳胺 (商品名为灭 绦灵)和氢溴酸槟榔碱,驱虫后的犬粪要无害化处理。

棘球蚴

棘球蚴

棘球蚴病棘球蚴病也称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狗的细粒棘球绦虫等数种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在牛、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脏器内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主要见于草地放牧的牛、羊等。

棘球蚴(一)病原在犬小肠内的棘球绦虫很细小,长2—6毫米,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构成,最后一个体节较大,内含多量虫卵。

含有孕节或虫卵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或草场,牛、羊、猪、人食入这种体节或虫卵即被感染。

虫卵在动物或人这些中间宿主的胃肠内脱去外膜,游离出来的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流散布全身,并在肝、肺、肾、心等器官内停留下来慢慢发育球蚴囊泡。

犬届动物如吞食了这些有棘球蚴寄生的器官,每一个头节便在小肠内发育成为一条成虫。

棘球蚴囊泡有三种,即囊单房、无头囊和多房囊棘球蚴。

前者多见于绵羊和猪,囊泡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由豌豆大到人头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触摸有波动感,囊壁紧张,有一定弹性,囊内充满无色透明液体;在牛有时可见到一种无头节的棘球蚴,称为无头囊棘球蚴。

多房囊棘球蚴多发生于牛,几乎全位于肝脏,有时也见于猪;这种棘球蚴特征是囊泡小,成群密集,呈葡萄串状,囊内仅含黄色蜂蜜样胶状物而无头节。

在牛,偶尔可见到人型棘球蚴,从囊泡壁上向囊内或囊外可以生出带有头节的小囊泡(于囊泡),在于囊泡壁内又生出小囊泡(孙囊泡)。

因而一个棘球蚴能生出许多于囊泡和孙囊泡。

(二)症状临床症状随寄生部位和感染数量的不同差异明显,轻度感染或初期症状均不明显。

牛肝部大量寄生棘球蚴时,主要表现为病牛营养失调,反刍无力,身体消瘦;当棘球蚴体积过大时可见腹部右侧臌大,有时可见病牛出现黄疽,眼结膜黄染。

当牛肺部大量寄生时,则表现为长期的呼吸困难和微弱的咳嗽;听诊时在不同部位有局限性的半浊音灶,在病灶处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棘球蚴破裂,则全身症状迅速恶化,体力极为虚弱,通常会窒息死亡。

(三) 临床表现1 人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肺包虫病_百度百科

肺包虫病_百度百科

多数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囊肿较大的可致纵隔移位,在小孩可能出现胸廓畸形。患侧叩诊浊音,呼吸弱,有胸膜炎或脓胸的则有相应体征。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为包虫病主要诊断方法,在本病流行区,有接触史的,单凭胸片大部分可以确诊。囊肿早期直径在1cm以下的,仅见边缘模糊的炎性阴影,直径>2cm的为轮廓清晰、边缘锐利的类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而稍淡,低于心脏及实质性肿瘤的密度。至能明确诊断时已6~10cm左右,密度接近实质瘤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的(图2)。作为含液囊肿,立位透视吸气时膈肌下降,头、足径稍增加,呼气膈肌上升时,则横径稍长上下稍短(“包虫呼吸征”)。大囊肿可呈分叶状或多环状。下肺野的囊肿“坐在”膈肌上,使膈机位置下降,甚至凹陷,有时需行人工气腹纵隔推向对侧,在下叶的纵隔受影响少,而右肝顶部的世大囊肿则明显使心脏向左移位,这个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少数病例有肺不张及胸膜炎。
【诊断】
大部分无并发平的肺包虫病诊断不难,主要根据①曾在流行地区居住,有犬、羊等动物接触史。②包虫病的X线表现较典型,可见单发或多发边缘锐利的囊肿阴影。③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常在5%~10%左右,甚至可高达20%~30%,直接0.15~0.3)×109/L。有时咳出物或胸水中能查到囊肿碎片及囊、头节或小钩。④其他诊断方法包括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集试验等免疫方法。
4.特殊类型包虫病的处理
如同时有肝及肺囊肿的,可以一次手术。双侧有病变的先处理病变较大或有并发症的一侧,肺囊肿有支气管胸膜瘘的,先闭式引流,待感染控制,体力恢复后再行肺切除。
治疗结果:1979年钱中希报告,胸部手术死亡率0.9%,近年来已无死亡,手术效果良好,个别病例复发,原因为:①术中留下较小的包虫囊肿。②术间囊液外溢,头节脱落,移植复发。③再次感染,复发患者再次行肺切除,效果也多良好。

棘球蚴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棘球蚴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棘球蚴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棘球病(echinococcosis)又称包虫病,是一种由幼虫(包虫囊)引起的疾病,人们感染细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

这种疾病在世界上许多畜牧业地区都很流行。

在高发地区,发病率可达5%,最终的主人是狗、狼、狐狸等,羊、老鼠、马等是中间的主人。

棘球虫病的临床表现高度多样,反映了幼虫的位置和大小。

绝大多数症状是由于幼虫的机械压力或由于水泡液的流出而引起的异常抗体。

囊活检可诊断为昆虫。

对于已发病的患者,囊可以通过手术切除。

1.病因最后的主人是狗、狼、狐狸等,羊、老鼠、马是中间主人,成熟的主人小肠产卵,粪便排出,被中间主人吞下,消化液作用后,幼虫脱壳成六钩,这些动物被最后主人吞下完成生命周期。

许多棘球的生命周期与细棘球相似。

二、发病机制棘头体吞咽后,在肠内伸出角质倒钩挂在小肠壁粘膜上,或吻突侵入肠壁,形成圆柱形小窦,浅到粘膜下;深穿透肠壁,造成粘膜损伤、出血、坏死、溃疡、穿孔。

昆虫经常在发育过程中更换附着部位,扩大损伤范围,加重炎症。

此外,由于昆虫代谢物的影响,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减肥、贫血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消化道症状。

由于昆虫的吻突然深入肠粘膜下层、肌肉层甚至浆膜层,容易发生肠穿孔,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小的慢性穿孔形成腹腔炎性肿块,发展为腹腔脓肿和粘连性肠梗阻,也会损害肠壁血管,导致肠出血。

病变主要在回肠中、下段。

受累肠管一般长30~200cm,严重的病例会影响整个小肠。

肠粘膜充血、水肿、肥厚、分散溃疡,其数量大于昆虫。

与溃疡相对应的浆膜表面有特殊的白色结节,直径突出O.2~2.5cm,圆形或椭圆形。

在显微镜下,结节的中心部分是凝固性坏死,外层是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或浆细胞的炎性肉芽肿。

昆虫经常叮咬结节的粘膜表面,当它们影响昆虫时,结节会移动。

肠穿孔的部分也位于结节的中心。

浆膜表面常附着纤维素,大网膜常与肠粘连。

肠膜淋巴结明显肿大,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蚕豆甚至更大的非炎症性结节,或软囊,波动,大小不同,无疼痛和压痛,覆盖囊肿皮肤颜色正常,囊破裂,囊液吸收,可出现皮肤红斑、荨麻疹皮疹、瘙痒、发烧、腹痛、腹泻,几年后钙化或囊肿变性,大多数感染者可能无症状,不知道,只有棘球虫病的临床表现高度多样,反映了幼虫的位置和大小。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

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

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

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1.病原体: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

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

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

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

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

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

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

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

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

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

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终末宿主犬、狼等和家畜之间形成稳定的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循环,造成人间囊型包虫病流行。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包虫病)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兽体内引起的疾病,俗称包虫病(Hydatidosis)。

我国有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

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由于流行广泛,宿主丰富,地理生态复杂,分布于我国的细粒棘球绦虫可能存在不同的株型。

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可达90%。

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宁夏、甘肃、新疆的部分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高发的国家之一,重要的流行国家尚有东亚的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

其他人体棘球蚴病的病原体还有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和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目前我国没有这两种虫体。

一、病原(一)形态1. 细粒棘球绦虫(1)成虫:眼观乳白色,长度为2~11mm,多数在5mm以下。

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由4~6个节片组成,最前端为头节,其后为颈节,后接链体,根据生殖器官发育程度链体又分为幼节、成节和孕节。

头颈部呈梨形,有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上有大小相间的呈放射状排列的两圈小钩共28~48个。

吸盘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0.014mm。

幼节仅见生殖基。

成节内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的中部或偏后,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水平线的前后方。

棘球蚴介绍和研究进展(2017.3.18)

棘球蚴介绍和研究进展(2017.3.18)

棘球蚴病一、棘球蚴病概况:棘球蚴,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由隶属于带科(Taeniidae)棘球属(Echinococcu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或称包虫)所致的寄生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两种,我国以前者较为常见。

棘球蚴病史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侵犯肝脏,其次是肺,其他部位也可受罹。

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1.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

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1.1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虫体非常小(2~22 mm),由头节(1个)和节片(2~7 个)组成。

头节上有两圈小钩、4个吸盘及一个顶突。

其中,吻钩的数量变化较大,顶突上还具有若干个腺体,称为顶突腺。

雌、雄生殖器官均存在于成熟节片中,其中雄茎囊呈梨状,睾丸共25~50个,卵巢分为左右两瓣,约有12~15对,内含大量虫卵,节片侧缘有生殖孔。

1.2 幼虫细粒棘球蚴(中绦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常常因为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它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肝脏和肺部,偶尔也寄生于骨骼肌、眼部或其他器官。

囊体一般近似球形,内含囊液,为一单室囊肿。

它的囊壁分成两层:外层是角质层,内层是胚层(又叫生发层),具丰富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胞在空泡化之后所形成的结构称之为小囊。

传染病学 第八章 蠕虫病 第六节 棘球蚴病(包虫病)

传染病学 第八章 蠕虫病 第六节 棘球蚴病(包虫病)
➢ 血清免疫学
IHA、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抗原Em2(泡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抗原成分)有高度 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影像学检查
➢ 腹部B超检查可见边缘明确的囊状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光点或小光圈。 ➢ CT检查对肝、肺、脑、肾囊型棘球蚴病病诊断有重要意义(MRI与CT相比
无更多优越性)。 ➢ 腹部X线平片见囊壁的圆形钙化阴影及骨X线片上囊性阴影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囊型棘球蚴病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根治棘球蚴病的最有效方法。应尽可能剥除或切除棘球蚴外囊,减少并发症,降
低复发率。手术方式术、腹 腔镜外囊完整剥除术等。 2. 药物治疗
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以阿苯达唑片为首选。阿苯达唑片剂量:10~15mg/(kg·d)或0.8g/d, 分早、晚餐后两次服用。
根治性切除者和囊肿实变型和钙化型者无需用药。内囊摘除或准根治术后口服用药3~12个月, 作为术后预防复发用药。
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术后复发且无法再行手术治疗者,采用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具体用药疗 程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
(二)泡型棘球蚴病
1. 手术治疗
根治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无法行肝根 治性切除术者可选择内镜ERCP、介入或肝移植等治疗方式。
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细粒棘球绦虫的蚴虫感染人体引起的 疾病,又称囊型包虫病。
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蚴虫感染人体引起 的疾病,又称泡型包虫病。

病原学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
虫卵

多房棘球绦虫
成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1、疫病概述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

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

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

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

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

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

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

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

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3病原特性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

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

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

而且,许多种间、种内变种己有报道,特别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惟一可靠的鉴定基础是DNA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寄生虫在家犬和大量有蹄动物中传播,犬/羊循环最重要,森棘动物的中间和终末宿主也能感染细粒棘球蚴,例如狼和鹿。

成虫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很少有6个节片的,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的中后方。

最后一个节片(孕卵节片)的长度通常比整个成虫的一半还要长。

原头蚴顶突上有二排小钩,钩的大小不同,第一排长为22~45μm,第二排长为18~38μm。

含卵子宫发育良好,呈囊状。

在幼虫阶段只是充满液体的水泡或有室的囊泡,虽然也有一些小室相通,但它只是一个单室小腔。

呈扩张型生长,并可能产生内源性子囊,单个水泡的直径可达3OCm并且最频繁地出现在肝和肺,也可能发展到其他组织,被称为细粒棘球蚴囊。

细粒棘球绦虫专属寄生于家畜循环包括:犬和绵羊:地中海地区,南美(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和乌拉圭),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苏丹),中东和地中海东部诸岛及沿丰诸国在内的地区,俄罗斯,中亚(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蒙古,中国和大洋洲;犬和马:比利时,爱尔兰,意大利,瑞士和英联邦;犬和牛:比利时,德国,南非和瑞士;犬和猪:波兰;犬和驯鹿:挪威北极圈附近地区、瑞典和阿拉斯加。

犬和骆驼专属寄生情况需要进一步查明。

·多房棘球绦虫寄生虫在野生动物终末寄主之间传播(例如:狐狸,Alopex lagopus属,Canis latrans)和小啮齿动物(田鼠和旅鼠)。

家犬和猫易感,而猫比犬不易感。

成虫长1.2~3.7mm,通常有4-5个节片,倒数第二个节片是特征性成熟节片。

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中前方开口,含卵子宫呈囊状。

在顶突上有钩,大的为27.6~34.3μm,小的为22.7-31.0μm。

中绦期是由一种多泡性结构、直径通常不超过几毫米的小水泡聚集而成的。

囊蚴与细粒棘球蚴不同,通常含有半固体而非液体基质。

幼虫通过发芽增殖,因而导致组织浸润,通常称之为泡状棘球蚴。

·少头棘球绦虫通常以野猫为终末宿主,大的啮齿动物(如:蓬刺鼠属,天竺鼠)为中间宿主。

成虫长1.9~2.9mm,,一般都有3个节片,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

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中前方,大致在孕卵节片的中部。

含卵子宫呈囊状,中绦期具有多室性,充满液体,有形成分隔和多室的倾向,原始头节的钩状突起上的钩长25.9~27.9μm,单个囊的直径达5cm左右。

其好嗜部位为内脏器官和肌肉。

至今,只有三个关于人类患本病的报道。

在犬体内没有出现成虫。

·伏尔格利棘球绦虫伏尔格利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通常是灌木犬,但家犬易感,中间宿主是大啮齿动物(如:天竺鼠)。

成虫长3.9-5.6mm,一般有三个节片,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

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中部后方。

含卵子宫没有侧囊,呈特征性的长管状。

与其他节片相比呈囊状结构。

中绦期和少头棘球蚴相似。

据报道,区别这两个种的方法是比较其大小和在原始头节上钩状突起的钩的比例,少头棘球蚴的钩长,大的为25.9~37.9μm (平均33.4μm),小的为22.6~29.5μm (平均25.45μm)。

而伏尔格利棘球绦虫的钩长为19.1-43.9μm (平均41.64μm),小的为30.4~36.5μm(平均33.6μm)。

少头棘球球绦虫的钩鞘和钩为50:50,而伏尔格利棘球涤虫为30:70。

据报道,超过40人感染伏尔格利棘球绦虫;大多数感染本病起因于家犬,在猫体内没有发现成虫。

一般称为多囊棘球蚴。

1.4致病作用棘球蚴病的病原体为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和其它多种器官。

棘球蚴为一种包囊状结构,内含液体。

一般近似球形,直径大约5一lOcm左右,而小的仅有黄豆大,巨大的囊体直径可达5Ocm,含囊液十余升。

棘球蚴的致病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器官的压迫,二是分泌有毒物质。

棘球蚴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肝脏,其次是肺脏,它可以引起脏器萎缩与机能障碍。

棘球蚴的有毒物质对宿主可致剧烈的过敏反应,导致宿主发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

如果大量囊液短时同内进入血流或体腔,可使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而骤死。

1.5流行病学1.5.1地理分布棘球蚴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细粒棘球绦虫有较广泛的宿主适应性,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主要以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循环为特点,在我国主要是绵羊/犬动物循环,牦牛/犬循环仅见于青藏高原和甘肃省的高山草甸和山麓地带。

1.5.2在我国的流行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棘球蚴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区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农牧地区,即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和四川7省区,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河北部分地区。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着特有的动物种群,有藏野驴、野耗牛、藏羚、藏原羚、高原鼠兔、青海田鼠、狼、藏狐狸等约103种哺乳类野生动物资源川,这些野生动物与大量的家畜群共同构成了棘球拗病存在与传播的有利条件。

另外,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有散发病例。

迄今全国已有23个省、市、区证实有当地感染的病人。

据几个重点流行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受棘球蚴病威胁的人口约5000万,患病人数约为50~60万,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新疆15289例病人中,15岁以下者占32.1%)。

主要动物中间宿主绵羊的感染率在3.3%~90%之间,家犬的感染率在7%~71%之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本病的防治日益成为重要的任务。

1.5.3流行因素和方式虫卵对环境的污染牧区犬感染通常较重,犬粪中虫卵量大,随动物的活动以及尘土、风、水等播散,导致虫卵严重污染环境。

虫卵对外界低温、干燥及化学药品有很强抵抗力。

在2℃水中能活2.5年,在冰中可活4个月,经过严冬(-12~-14℃)仍保持感染力。

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

人、畜的感染方式牧区儿童喜欢与家犬亲昵,很易受到感染,成人感染可因从事剪羊毛、挤奶、加工皮毛等引起,此外,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或其它食物也可受染。

家犬和野生动物的的感染则常因以病畜内脏喂狗,或将其随地乱抛致使野犬、狼、豺等受到感染,从而又加重羊、牛感染,使流行愈趋严重。

在非流行区人因偶尔接触受感染的犬,或接触到来自流行区的动物皮毛而受感染。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流行区的畜产品大量流向内地,各地也不断开辟新的牧场和草场,引进和饲养大批牲畜,新的污染地带可能形成,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病的防治。

1.6病理症状和诊断肉眼往往能发现组织器官中的棘球蚴。

做绵羊棘球绦虫检查时要格外留意可能存在的水泡绦虫感染。

福尔马棘固定的病料经常规方法染色后,组织学检查可以进行确诊。

过碘酸希夫反应(PAS)阳性的无细胞堆积层(不管有没有间质细胞性核胚芽层膜)的存在是棘球绦虫中绦期的一种示病性特征。

检查野生动物或家犬棘球属绦虫成虫时,取小肠收集虫体。

一般都会采用槟榔素作为调查的一种手段,来查明犬是否流行绦虫病。

工作人员处理病料时,要谨慎操作,以防传染。

对于成虫感染,检测粪便中的抗原在免疫学试验进展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终末宿主的多房棘球蚴绦虫的PCR/DNA检测方法己经成熟,但是细粒棘球蚴仍然没有检测方法。

1.6.1血清学试验在被感染的大和羊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六钩蚴、囊胞液和原头蚴的抗体,但是由于不能鉴别流行期和早期感染。

1.6.2诊断技术目前在分类学上公认的棘球绦虫属的四个种是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头棘球绦虫及伏尔格利棘球绦虫,后两种限于中美和南美。

这些是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学上的区别。

己经有大量报道种内和种间变异。

尽管近来很重视细粒棘球蚴的基因型,但仅有四种描述被分类学所接受。

明确不同基因的完整排列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间宿主的诊断需要检查器官中生长的卵襄子囊的形态,特别是在肝和肺中多见。

犬或其他食肉动物棘球蚴病的诊断,需从其粪便和小肠中找到棘球绦虫。

a)棘球蚴病的诊断•剖检有许可证的屠宰场可以对家畜的棘球蝴病作出诊断,对野生动物的诊断只能靠野外检查。

样品要用4%-10%福尔马棘盐水固定和防腐,也可以冷藏和冷冻保存供以后检查。

可以在许多器官中直接观察到棘球蚴,但对大动物如绵羊和牛,必须用手触摸或剖开观察。

猪、绵羊和山羊可感染水泡绦虫,当这两种寄生虫在肝脏中都存在时,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

猪蛔虫也可在绵羊肝脏形成“白点”,增加诊断难度。

对野生动物如哺乳动物和啮齿动物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几种其他的绦虫幼虫。

样本经福尔马棘固定后,可用常规组织学染色。

棘球绦虫中绦期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具有PAS阳性的元细胞堆积层(有或无核胚芽层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